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 14.1《故都的秋》课件 2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 14.1《故都的秋》课件 29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7 21:0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指哪?
故都的秋=北平的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历史的沧桑感、文化的厚重感
眷恋
          他,幼年丧父,发愤读书,成绩斐然,贫困的生活赋予他诗人的忧郁特质。
   他,17岁留学日本,饱受异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赋予他作家的忧伤情怀。
  他,壮年时期飘零南洋,北望中原,苦难的祖国赋予他战士的忧患悲凉。
  他,在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终年49岁。
   他,在1952年被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他的名字,叫郁达夫。
  后人评价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
  今天,让我们走进《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这位作家的喜悦和悲伤。
爱国:“大醉三千日,微吟又十年。只愁亡国后,营墓更无田。”
“万一国破家亡后,对花洒泪岂成诗”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沉沦》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
的晚上》《薄奠》
《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
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
*
写作背景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
*
识记字音
混混沌沌( ????)??潭柘寺(? ???)
槐树(??? ??)??扫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 ?)?
廿四桥(? ?? ?)??蟋蟀(? ?? )??
嘶叫(??? ?)??? 房檩(???? ?)
平平仄仄(?? ??)??普陀寺(??? ?)??
譬如(??? ??)颓废(?? ??)鲈鱼(? )
dùn
zhè
huái
sào zhou
ruǐ
chuán
niàn
xī shuài

lǐn

tuó

tuí

整体把握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
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
“秋”,这故都的秋味。”

1.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
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
零头。”
2.找出概括北国之秋特点的句子。
故都的秋色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请同学们分别为这几幅幅秋景取个诗意的名字。(限四个字)























在五幅画面中,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秋的?
作者对五幅图画从声、色方面进行描写,
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
小院秋景图
本图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一椽破屋 ——
破壁腰 ——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清爽
静谧
衰败 沧桑感
悠闲
清闲 落寞
秋草——
萧索
残破
品秋味
情感: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观赏景物时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
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思考与探讨
蓝色、白色——冷色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孤寂、落寞的情怀
秋槐落蕊图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落蕊?
思考与探讨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给人一种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的遐想。只有与自然交融,方能流露出内心深处的那份“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的寂寞、凄凉情怀。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文中“这些深沉的地方”,指的是什么?
  秋天给人的那种既细腻又清闲且有些落寞的
情感体验。
秋蝉残鸣图
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几声秋蝉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故都之秋寂廖、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加“浓”了秋味。
思考与探讨
秋雨话凉图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秋雨图
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
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
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
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
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秋日胜果图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思考与探讨
碧空 青天蓝朵(白里透黄)
青布 淡绿微黄
钟声 蝉声 雨声
人声 鸽声 帚声


孤独
凄凉
秋色
秋声
那么这五幅画面间是按什么顺序组织起来的?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
是“清、静、悲凉”。
五幅秋景图之间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这正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