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朱自清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1917年改名为: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著名学者及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大后在江浙一带从事中学教育工作;
1924年出版诗文集《踪迹》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搞战爆发后,在党抗日民主运动影响下,思想认识逐步提高。
1948年贫病中逝
初中学过他的《背影》、《春》。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
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
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
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
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
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
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时代背景: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他找到宁静了吗?
理清行文思路
心里颇不宁静
去荷塘
荷塘
月色
淡淡的喜悦
四周
淡淡的哀愁
联想
采莲
西周曲
淡淡的喜悦
回到家中
依旧不宁静
景
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
淡淡的哀愁
且受用
认真阅读课文4—6段,看看作者着重以哪些景物来写荷塘,写月色,写荷塘四面的?
荷塘
月色
四周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月光、塘中景物、光影组合
树色、灯光、蝉蛙声
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顺序如何?
先写荷花,次写荷花,再写清香,接着写荷波,最后写流水。遵循的是由静到动,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
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语言形象生动,景物形象逼真,你能说说其中的技巧吗?
(叠词、修辞、动词)
迷迷糊糊 渐渐 悄悄 蓊蓊郁郁 阴森森 淡淡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层层 一粒粒 缕缕 静静 薄薄 峭楞楞 弯弯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 隐隐约约
轻轻
巧用叠词
写叶子----“田田”,语出古乐府《江南曲》中的“荷叶田田”,描绘出了满塘荷叶,叶叶相连的样子,形态十分逼真。
田田
出水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裙”,“亭亭”一词的用法,似曹丕诗中的“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的“亭亭”,显示出荷叶临风摇曳,风姿绰约的美丽形态。
亭亭
叶子底下的流水---“脉脉的”,这里的“脉脉”出神入化的表现了流水深含情感的神韵,以此来衬托叶子,使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脉脉
量词的叠用是“叠加起来”,表示的是量的增多。如“层层的叶子”、“一粒粒的明珠”、“缕缕清香”。
“层层” “一粒粒” “缕缕”的用法,表示一层又一层,一粒又一粒,一缕又一缕。这里不仅表示量多,而且还表示物态的情状意味。通过运用这些叠词,作者把满塘荷叶、无数荷花、幽幽的荷香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一种浓郁的诗意,充实的感觉.
“渐渐”、“悄悄”,这两个叠词都是用来修饰动词的。“月色渐渐地升高了”,“渐渐”一词把月光冉冉升起来的形态描绘出来了。“我悄悄地披了长衫,带上门出去”。“悄悄”一词十分传神,在这夜深人静之际,作者为排遣不宁静的心绪,独自出去赏景,出门动作轻微,既表达了不想惊动家人的心理,也创作出一种凄楚,孤寂的氛围。
“渐渐”、“悄悄”
用“蓊蓊郁郁”来形容树之多,使树茂密之态跃然纸上,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两词,从空间位置来写树,造成了树木错落有致的层次感,使人如置身于树的包围之中。正因为树木之多,因此“在没有月光的夜晚,这条路上阴森森的”,“树色一律是阴阴的”。“阴森森”“阴阴的”都作谓语,都强调了月下的阴森气氛,这种阴森的气氛,透露了作者沉闷的心境。
树阴浓重,没有影响作者的游兴,作者感到“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淡淡的”放在倒装转折复句中作一个分词的谓语,更加重了它的分量,更显醒目,它直接绘出了“不能朗照”的月光色调。同时也点出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中夹有些许哀愁。?
“淡淡的”
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韵律美,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
妙用修辞
用写女子姣美神态的词来写荷花,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拟人手法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有一种舒展、旋转的美。荷叶本是静的,作者想像它是动的,这是以动写静,以虚写实。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用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的光华和色泽。
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而这样的感觉也只有在静静的月夜下才感受得到,就更突出了宁静的氛围。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 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转为听觉)
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
?
?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泻
浮
传神动词
流水
泻
照
浮
漂
以“流水”喻“月光”,用“泻”而不用“照”,写出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景象,化静为动,有动感美。
用“浮”不用“漂”,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分别表现了雾的轻飘柔美的的姿态,有状态美。
叶子与花在“牛乳中洗过”,“洗” 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有色彩美。
,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四五两段写出了怎样的景色特点?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素雅、朦胧、静谧、和谐
淡淡的喜悦
朱自清看到的景构成的画面给人一
种什么样的感觉?
----朦胧、静美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朱自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宁静的荷
塘月色呢?
----暂时得以解脱, “我且受用这无边地荷香月色好了”。
朱自清有没有得到宁静呢?是不是
真正的宁静?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得到宁静,不是真的宁静
树色“阴阴的”具有一种朦胧的感觉,月光淡淡的,好像作者的心头也有一层挥之不去的愁云。灯光“没精打采的”毫无生气。蝉声蛙声的热闹更衬出了“我”心境的不宁静,有淡淡的哀愁。作者还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宁静。
以乐景写哀情
他为什么会想到江南旧俗呢?
心里宁静,但宁静里又有淡淡的哀愁。(“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
深化主题(回到过去,说明对现实不满,尤其是最后不觉到了家更说明摆脱不了现实,宁静也只是片刻的。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地向往)
感情发展脉络
“ 不宁静” →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观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欲求超脱不得。
明线
游踪
暗线
情感
本文线索
带上门
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
回家
江南旧俗
小 结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了他苦闷彷徨、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又无法超脱的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