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2《荷塘月色》课件(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2《荷塘月色》课件(4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7 21:1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荷 塘 月 色
朱 自 清
走近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代表作: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等
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在散文史上的贡献:
是新文学初期继冰心之后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文作家,以“美文”创作的实绩,打破了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他在古典文学的基础之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他的散文作品,为白话美文提供了典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写作背景
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这样的社会,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荷塘月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近来广州的事变,杀了那么些人,烧了那么些房屋,也许是在恐怖的开始吧!”
“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罢了”
“那里走”这个问题,“只要有些余暇,它就来盘据心头,挥也挥不去”。
——《那里走》
读课文,初步感知
1.正字音
2.读课文,初步感受文意,联想入境,体味感情。
课文字词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娜
sè bó qiàn yuán zhào liǎn jū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棹 敛裾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shà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霎时
整体感知,揣摩品味
用词语概括每段的内容;
找出作者的行踪轨迹和带有情感的句子
朗读,一定要把自己放进去!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综合、归纳。
行踪之线
带上门
去荷塘
观荷塘
回家门
览四周
想采莲
赏月色
不静
求静
得静
出静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渴求宁静)
③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暂得宁静)
④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心中失落)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心中怅然)
⑥这令我到底惦念着江南了。(不再宁静)
情感之线
文章的线索有什么样的作用?补充:明暗线的作用。
作者行踪轨迹贯穿全文,是文章层次更加清晰,结构更加紧凑;
作者心情的变化轨迹,时隐时现,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明暗线交织,使文章环环相扣,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暗线交织,形成圆形的写作结构,突出了作者心中的矛盾和彷徨,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探寻美的历程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荷塘月色



景物美
情感真(美)
语言美
初步感知
给你支招
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采用了哪些手法,作者有什么感情。


涵泳美读,感受音乐美。
联想想象,感受绘画美。
朗读
感受
品味
评论
品味赏析写景段落
讨论:1、写了什么景?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描绘了景物什么特点?
月色下的荷塘
荷叶
荷香
荷波
流水
荷花
荷叶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繁盛茂密,舒展轻盈修长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拟人
荷花:
轻盈、柔美
似开未开
含苞待放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比喻
荷花:
高贵、淡雅、清新、
纤尘不染、冰清玉洁
博喻 :
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
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例如: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香
——通感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捉摸不定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光影
光与影内在的和谐、优美,月光的柔和
以一种感觉来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也叫“移觉”。
通 感
“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郭风《叶笛》
文学作品中的通感:
日常生活中的通感:
1.他的声音很粗!
2.她的笑容很甜!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结合刚才所讲的通感造句。
看到眼前金黄的麦田,我仿佛闻到了馒头的香味。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荷波
比喻,突出快速,动静结合,以静写动。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流水
拟人,饱含深情,别样风姿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
树影
薄雾
叶花
光影
月光、薄雾、叶、花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写出了月光的一泻无余,轻柔,有流动感
薄薄的清雾浮起在荷塘里
写出了雾的轻柔、动态,迷朦
在牛乳中洗过 笼着轻纱的梦
写出了月色下荷叶荷花的纯洁素淡,轻柔弥漫
树影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黑影:用树影反衬月光的轻盈荡漾。
如鬼一般:反映作者的心情——淡淡的愁。
画:说明树错落有致,浓淡相宜。
意境美
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
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
素雅、朦胧、静美
小结
景物美
语言美
修辞的美
叠词的美
炼字的美
比喻具体形象
拟人灵秀动人
通感迷离精妙
动词精当生动
叠词节奏鲜明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
说法一:对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愤懑。
说法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说法三: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
你觉得呢?
关于采莲的场景描写出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这段文字到底该不该删掉?为什么?
文中,作者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他引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只是“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
课文结构
探究主旨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
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不过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但在作者眼里,它们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李国平
苦闷彷徨与寂寞 吴周文
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程 翔
有浓浓的哀愁 姚效先
不消沉,无哀愁 吴海发
众说纷纭:《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
作业布置
1.尝试运用三种以上修辞写一段景物散文,字数不少于100字。
2.同步练习册本课内容。
3.背诵课文4、5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