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9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9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7 22:0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想获取更多高考语文备考资料
可添加微信17791808137
想获取更多高考语文备考资料
可添加微信17791808137
《乡土中国》
【助读博览】
  一、名著扫描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研究中国农
村的社会学名著,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
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全书由14
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礼法、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二、知人论世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费孝通的座右铭是“脚踏实地,志在富民”。毕生
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1939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江
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
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先后
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
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
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三、内容提要
  在《乡土中国》中,作者把乡土中国看作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殊体系,支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并由此指出文字下乡的困难在于乡土社会的人们没有用文字帮助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提出治愚的根本在于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
  费孝通从群己关系上将中西方的社会结构进行对比,认为西方社会是一种团体格局,而乡土中国社会结构则是一种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富于伸缩性,群与己、公与私的界限都变得十分模糊。并由此分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家”,指出乡土社会的秩序是靠“礼”来维持的,无讼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在分析乡土社会秩序何以维持的基础上,费孝通把权力划分为四种类型: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
  他指出乡土社会是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费孝通在分析乡土社会秩序维持和结构稳定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对其变迁的考察。他认为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名与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费孝通认为“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四、名著评价
  《乡土中国》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代表作,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陈雨露
【阅读规划】
  一、阅读任务
时间规划
阅读计划
任务或作业
开课前2周
泛读整本书
结合目录,提炼关键词句
细读第一至三篇
任务一:理解主旨,梳理文脉;
任务二:理解概念,说出概念之间的关系
细读第四至八篇
细读第九至十一篇
细读第十二至十四篇
  【注】细读时间安排,根据老师的安排自行填写。
  二、阅读方法
  整本书“五步阅读法”
  第一,浏览目录,大致了解书的结构。
  第二,粗读,粗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第三,细读,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钻研,借助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心得体悟。
  第四,研读,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
  第五,重读,随着阅读的次数、年龄增长和阅历不同,会有不同的感悟。
【阅读活动】
任务一 巧借主旨理框架
  一、情景导入
  乡土情结
  “故乡是什么?是从来也不会想起,根植心底的一份眷恋,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牵挂心头的一腔情怀。”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是溶化在血脉中的感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浓烈的乡土情结?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回家过年
  二、阅读活动
  活动一:试列出各篇的结构提纲,归纳各篇主旨。
  活动指导:
  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分析关键词句的语义关系,梳理文章的整体框架,并由此提炼出主题。
序号
篇名
主旨

乡土本色
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文字下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论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从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差序
格局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
社区,在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
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序号
篇名
主旨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最大特点——“私”

家族
乡土社会中家族单系(只包括父系这方面)的结构原则及其区别于西方社会家庭的功能

男女有别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礼治秩序
“礼”是传统的维系,乡土社会是区别于法治社会的礼治社会
乡土社会中保持“男女有别”
这一原则的重要原因和意义
序号
篇名
主旨

无讼
推行下乡的新的法律制度对礼治的乡土社会产生了副作用

无为政治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
长老统治
在横暴权力、同意权力之外,着重介绍了教化权力(长老权力)
解释了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从历
史的经验中找出了“无为”的价值
序号
篇名
主旨
十二
血缘和
地缘
血缘社会(传统乡土社会)与地缘社会(现代商业化社会)各自的特点与差异,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
十三
名实的
分离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乡土社会中的变动方式,
承接第十、十一章,引出第四种
权力——时势权力
序号
篇名
主旨
十四
从欲望到需要
乡土社会中的人们靠欲望生活着,然而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而言,自觉的生存条件则是理性的“需要”
  活动二:分析各篇之间的关系和它们在整本书中的地位或作用。
  第一步:师生共同完成整本书内容思维导图。
  第二步:各篇之间的关系和它们在整本书中的地位或作用。
1.分析前三篇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三篇在全书中的地位或作用。
活动指导:
(1)梳理和分析前三篇主旨的异同和联系:
  前三篇的联系: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目录和自读成果,可推断:前三篇在全书的地位
或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
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
前三篇是全书论证的起点、基础
2.从阐释“乡土中国”性质的角度,填写下表,看看第四至八篇会产生怎样的分类结果,并说明理由。
社会结构模式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乡土社会的结构模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
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主张自我主义
在团体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都是相同的,主张个人主义
西洋社会的结构模式
②_________________
人人平等,一视同仁
群己关系是相对的,具有伸缩性
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依靠“法”维持这一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团体界限分明
依靠“礼”维持这一
格局
3.分析第九至十一篇,用一句话说明这三篇与本书标题
《乡土中国》有什么必然联系。
  第一至三篇是从_____、_____等角度阐释乡土社
会的特点;第四至八篇是从_________、_________等角
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这三篇是从_________阐释乡
土社会的特点。
经济
文化
社会关系
社会规范
政治角度
4.第十二至十四篇是围绕“时势权力”这一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变迁而改变的权力展开的论述。请用思维导图呈现它们的关系。
任务二 细读文本释概念
  活动一:试列出文章中你认为比较重要或难以理解的概念。
活动指导:
  论述类文本往往用到很多重要概念,即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观点态度的概念。抓住、理解这些重要概念,就掌握了阅读这类著作的钥匙。
  活动二:师生合作用文本细读法理解“乡土社会”这个核心概念。
活动指导:
  文本细读是指为深层领会作者匠心,从而对词句含意、结构层次、情感意境、写作手法等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细细咀嚼的一种阅读方法。
  第一步:细读第一篇《乡土本色》,筛选出诠释“乡土社会”概念的语句。
  第二步:对筛选出的语句进行梳理、整合,共同完成下面表格。
语句
乡土社会特征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基层上”“中国社会”概念的外延;“乡土性”概念的本质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概念的内涵一:①_____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概念的内涵二:②_____
________
土气
不流
动,聚居
语句
乡土社会特征
常态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概念的内涵三:
③___________________
乡土社会是:中国基层社会人们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式,聚村而居,相互熟悉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结构
熟人社会(礼俗社会)
  第三步:学生借鉴以上方法,自主梳理《乡土中国》中其他重要概念。
任务三 关注“问题”学后用
  活动:以“今日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为话题,开展调查访问,写一篇调查文章。
  活动指导: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和转换,乡村与城市的碰撞与融合,使社会发生着巨大变化。《乡土中国》中关于乡土社会的论述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请以“今日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为话题,从居住环境、精神风貌、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乡村管理等角度任选一个,开展调查访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此基础上,请运用多种形式,如制作手抄报、举行演讲、开展辩论、设计网页等,与同学交流。
一、调查问卷设计示例
农民文化生活调查问卷
1.您的政治面貌? (  )
A.共产党员     B.团员
C.民主党派      D.群众
2.您的年龄段? (  )
A.60岁以上  B.40岁-60岁
C.20岁-40岁 D.10岁-20岁
3.请问您的文化程度是什么? (  )
A.小学水平   B.中学水平
C.高中水平    D.大学水平
E.其他
4.您的职业是 (  )
A.农民
B.农村文化骨干
C.乡镇干部(含乡镇事业单位)
D.乡镇文化员
E.其他
5.您的月平均收入大概多少? (  )
A.500元以下 B.500元-1500元
C.1500元-3000元 D.3000元以上
6.您的家庭年平均文化生活支出(单选) (  )
A.50元以下 B.51元—150元
C.151元—300元 D.301元—500元
E.500元以上
7.平时空闲时间您都有什么文化活动? (  )
A.书画诗词 B.旅游
C.看电视、看电影 D.看戏或文艺演出
E.读书看报 F.打牌、打麻将、下棋
G.上网 H.听广播
I.唱卡拉OK(歌舞厅) J.跳舞或健身活动
K.念经做佛事 L.参与演出
M.打腰鼓或跳健美操 N.学习科技知识
O.其他
8.村里面有过什么文化活动? 您喜不喜欢参加这些活动? (  )
A.赛龙舟等体育比赛 B.棋艺比赛
C.农作技术培训 D.戏剧演出
E.电影放映 F.文艺辅导
G.其他
9.您希望村里能开展什么文化活动? (  )
A.农民自编自演文艺演出
B.亲身参与的文体活动
C.政府组织的乡镇文艺会演
D.政府组织的送戏(文艺演出)下乡
E.政府组织的送电影下乡
F.政府组织的送图书科普知识下乡
G.政府组织的文化工作者下乡服务(培训、写春联、摄影等)
10.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您有没有阅读过相关的书
籍? (  )
A.有,但很少 B.有,而且有时间就看
C.没有
11.您认为农村需要什么类型的图书? (  )
A.农业类 B.生活百科类
C.小说报刊杂志类 D.当地风俗文化类
12.您怎么看待文化生活?娱乐活动会让您的生活更有乐趣吗? (  )
A.很重要 B.一般
C.可有可无
13.您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哪
些? (  )
A.加大文化设施建设
B.指导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C.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
D.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E.增加政府经费投入
14.您认为农村应建设哪些文化公共设施?(  )
A.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
B.建立基层文化资源共享中心
C.建立村广播室
D.建立村级文化室
E.赠送村级文化活动器材
F.安装广播电视
G.建立农家书屋
H.增添村级体育健身路径
15.您所在的乡镇有文化活动中心吗?是否经常到文化活动中心参加活动?(限选两项) (  )
A.有 B.没有
C.不清楚 D.经常参加
E.偶尔参加 F.有去过
16.您觉得村文化活动室应该具有的功能是 (  )
A.图书阅读 B.健身锻炼
C.观看戏曲 D.观看展览
E.唱歌 F.跳舞
G.科技培训 H.打麻将、扑克
I.上网 J.其他
17.您认为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最重要的条件是什
么? (  )
A.资金保障 B.居民参与
C.领导重视 D.文化人才
E.文化设施
18.您的文化生活满意度(很满意为5分,很不满意为1分)
(1)对自己的文化生活满意度
5(  ) 4(  ) 3(  ) 2(  ) 1(  )
(2)对村文化体育设施满意度
5(  ) 4(  ) 3(  ) 2(  ) 1(  )
(3)对村里的文化活动满意度
5(  ) 4(  ) 3(  ) 2(  ) 1(  )
(4)对市县文化部门文化下乡满意度
5(  ) 4(  ) 3(  ) 2(  ) 1(  )
19.您对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请留下您的意见和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调查报告示例
关于农村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发生了巨大变化, 无论
是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文化水平都空前提高。而农业
和农村经济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伴随着
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为
了解农村的经济变化给环境带来的变化,我利用暑假时间对盐城市亭湖区袁庄村环境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农民的生活情况展开了调查,在发现相关问题后,进行了适当的分析和总结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一)主题简介: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农村的环境变化,在进行走访之后得出结论 并给出建议,从而更好地加深对农村的了解,认真贯彻关于“三下乡”活动的相关要求。
  (二)活动日程:
  1.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纸张、笔和调查问卷,确定要走访的相关单位和人员。
  2.进行调查:到有关单位进行现场访问,了解相关问题的实际情况,并适当询问和采纳一部分建议。
  3.整理手头资料,分析之后得出结论,并针对了解到的实际情况给出合理的建议。
  4.起草实践报告,修改之后打印成稿。
  (三)调查情况:
  1.调查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作为占中国相当大地域的农村,其环境污染现状更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发现当今农村环境问题,思考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探索农村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而进行相关调查并拟写调查报告。
  2.调查目的:了解当今农村环境问题,思考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探索农村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认真贯彻关于“三下乡”活动的相关要求。
  3.调查对象:盐城市亭湖区袁庄村服装厂、污水处理厂、白马交易市场以及周围的居民。
  4.调查方法:实地考察,走访座谈。
想获取更多高考语文备考资料
可添加微信17791808137
  5.现状与问题分析:
  ①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是依靠化肥、农
药等化学物品的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投入的大幅
度增长,导致土壤有机质降低、肥力下降。化肥的不合
理使用,还会对大气造成污染。氮素化肥浅施、撒施后
往往造成氨的逸失,硝态氮在通气不良的情况下进行反硝化作用,生成气态氮而逸入大气,对大气造成污染。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因其使用见效快、防治效果高、防治面广,保证了作物的丰产、增产,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被迅速推广使用。农药的大量使用还会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物种多样性减少,使农村本来就较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在使用杀虫剂时,一些农业害虫的天敌如青蛙、七星瓢虫、赤眼蜂,甚至一些食虫鸟,也由于食物链的关系或直接被毒害而大量死亡,破坏生态平衡。
  ②城市污染向农村转嫁加速农村的环境污染:随着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难以治理的
企业迁移到农村,给农村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由于工厂
条件简陋,设备不完善,使得大量的污水被直接排入河
流和路边灌水渠道,其后果造成了一定的水体污染:一
方面,用于灌溉会使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使
河流中的水生植物及水生动物遭到了灭顶之灾。此外,还有很多城市垃圾在郊外农村填埋或堆放,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同时也污染了周围的水体、土壤和大气,极大地影响了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③秸秆焚烧污染严重:每年的夏、秋季节是农村空
气污染最严重的时期。每年的农村有大量的秸秆都未
被利用。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农村利
用收割机收割小麦,虽省时省力但留下的麦茬相当高,
如不做处理必然对秋季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于是采取
焚烧的办法。秋季、玉米等农作物收获后,尚未干燥的
玉米秸不能燃烧充分,产生大量的烟雾弥散于空气中,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浓度急剧升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到了傍晚时分,空气湿度加大、烟雾扩散减慢,全部积聚于低层,能见度大大降低。另外,烟雾还严重刺激人们的眼睛和喉咙,使人流泪,呼吸困难,甚至呕吐,严重时还会导致呼吸道疾病,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④农村畜禽养殖业及相关行业带来的环境问题:调
查数据显示,养殖一头牛产生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
生的废水,养殖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
生的废水。附近地区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氨氮超标;河
道水体发臭变黑,富营养化,蚊蝇滋生,严重污染周围的
环境。某些作坊主甚至将动物皮钉在门板、板凳上,放
到街道上晾晒,将猪毛等动物鬃毛满街摊晒,气味难闻、蚊蝇大量聚集。由于这些作坊大多位于居民区,从而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损害了人们身心健康,恶化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6.解决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①加强农业科技的攻关和推广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积极推广先进的耕作制度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是控制农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②强化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控制工业污染。 乡镇工业要适当集中建设,建立工业小区,实行集中管理,集中处理污染。对于不经济的污染企业要限制其发展;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排放严重、不能实现集中处理污染,或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要关停,逐步在乡镇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
  ③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利用各
种媒体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向农村干部宣传环境保护对
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促使其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保工作
的紧迫性;向广大农民宣传公益意识、环保意识,从而
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环境、个个参与环境保护的氛
围,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引导广大农民革除陋习, 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④完善政府职能,健全环境管理体系, 加强环保执法力度、深度。完善政府职能,将环境整治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要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管理,应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与标准体系,在已有的法规基础上,逐步制定、完善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关的食品技术规范,农药、化肥、地膜污染防治与环境管理法规标准等,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加强环保队伍建设,乡、镇一级应设有环保机构或专人,提高队伍的执法能力。
  ⑤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和
政策扶持坚持“谁污染、谁付费, 谁收益、谁负担,谁
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保证稳定
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财政政策逐步向农村环境保护
工作倾斜。另外,还需根据“工业反哺农业”有关精神
研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
集体和个人多渠道融资机制,保证稳定有效的农村环境
综合整治资金投入。农村的环境问题由于其特殊性,如
不及早重视和防范将会造成比现在城市环境更复杂、
更有害、更难治理和恢复的被动局面。在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我们应当积极
采取对策,把农村环境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不能重蹈
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想获取更多高考语文备考资料
可添加微信17791808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