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沁园春·长沙
导学案
1.理解诗歌的内容,鉴赏红烛的意象。
2.理解诗歌的主题,探究诗歌的寓意。
1.学习闻一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
2.阅读诗歌内容,理解红烛的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3.理解诗歌的主题,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1.理解红烛的意象
2.探究诗歌的寓意。
一、阅读课文
(一)看本课的视屏节目(略)
(二)听本课普通话朗诵(略)
(三)自己对照课文朗读(略)
探究1:理清这首诗的抒情脉络
示例: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探究2: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一共问了几次?
示例:第一问: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第二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
第三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
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不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
探究3: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示例: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探究4: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示例:采用拟人化、呼告、复沓的手法。
探究5: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示例: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探究6:我们从解读诗歌经验来看,《红烛》你觉得用的什么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示例:像我们学过的《爱莲说》《咏梅》《咏柳》《蝉》等。所谓托物言志,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也就是说“物”与“我”交融。
示例:这首诗,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
?
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探究7: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是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
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其深刻含义在于: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可以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探究8:“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怎样理解这句诗?
示例:“这样”是指示代词,这里指性质,用“这样红”,表明诗人凝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
探究9:“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怎样理解这句诗?
示例:其一,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探究10: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的作用)
示例:“烧”字不加引号,就不能着重标明它的特殊含义。加上引号,引人注目,字义丰富而又突出。
探究11:
“哦!我知道了!”
如将叹号改逗号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示例:用叹号:经过思考找到答案后的快感显得很强烈。改用逗号,语气不强,感彩淡薄。
探究12:“才着急得流泪!”这句话的叹号有何作用?
示例:用叹号着急的心情表达得很强烈,改用句号,就失去了强烈的感彩。
一、理解课文内容,完成1~5题
1.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2.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答案】示例: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3.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答案】示例: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监狱!”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4.第五至第七节你认为写了“泪”的哪些内容?
【答案】示例:
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古代诗词常把蜡烛燃点时流溢的油脂叫作“烛泪”。诗人沿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红烛:“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旋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它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它“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5.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答案】示例: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一个动荡的大时代。公元前520年,周景王还没安排好王室的继承大事就撒手人寰了,留下王子们
。王子猛被贵族大臣拥戴登上王位,号称周悼王,一向受宠的王子朝攻击并杀了他,自立为王。4年后,晋国攻打王子朝,拥立王子匄为周敬王。王子朝见
,就携带大量周室典籍向南投奔楚国而去,(甲),如老子,可能辞官,也可能同行。《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录:“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因为手中拥有象征周朝王权的典籍,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继位的周王的合适人选,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派人刺杀了王子朝。有人推测,此事或许与周敬王追索周室典籍有关,而王子朝以死为代价,拒绝交出典籍。从此,这批价值连城的典籍
,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
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是,2500年来,没有人追问过这批无价之宝的下落,甚至对此事也是
。王子朝“奔楚”到达的是西鄂,他死后也葬在了这里。王子朝的冢是否还在,失踪的典籍会不会随他一起深藏在这一带?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大动干戈
明日黄花
无影无踪
无人问津
B.
同室操戈
大势已去
无影无踪
无人问津
C.
大动干戈
明日黄花
杳无音信
门可罗雀
D.
同室操戈
大势已去
杳无音信
门可罗雀
7.
下列在文中甲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随行者中除了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外,还有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
B.
随行者中除了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外,还有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
C.
随行者有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更有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
D.
随行者中有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还有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
8.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认为自己仍然才是正统继位的周王的合适人选,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
B.
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继位的周王,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
C.
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周王的合适人选的继位正统,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继位支持,然而无人理会。
D.
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适合正统的继位,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王教授:
您好!我是杂志社的编辑,发邮件是想跟您预约一个访谈。收到你
①
的大作,连夜
②
,深为您深刻的思考、透辟的见解
③
,所以想就您书中谈到的文化建设方面的话题作深入交流,恳请您
④
。冒昧打扰,敬请
⑤
。
①
②
③
④
⑤
A
赠阅
品读
感动
言无不尽
海涵
B
惠赠
捧读
触动
指点斧正
见谅
C
赠阅
赏读
叹服
万勿自谦
原谅
D
惠赠
拜读
折服
不吝赐教
谅解
5.下面是京东机器人智能配送货品工作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6.B【解析】大动干戈”,原指发动战争,现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同室操戈”,一家人动起刀枪来,比喻内部相斗。由“留下王子们”可知应用“同室操戈”。“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大势已去”,整个局势已经无法挽回。根据文中“晋国攻打王子朝,拥立王子匄为周敬王”,尤其是“王子朝见”中的“见”字,暗示了局势的不可逆转,故应选择“大势已去”。“无影无踪”,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杳无音信”,没有一点消息。根据语境“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应选“无影无踪”。“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门可罗雀”,
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根据语境“没有人追问过这批无价之宝的下落,甚至对此事也是”可知,应用“无人问津”。
7.A【解析】
B项,括号后的“如老子,可能辞官,也可能同行”承接此项不合适,因为老子属于“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而不属于“四大贵族”;C项,由括号后的“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可知“召、毛、尹、南宫”地位远高于“周王室图书档案的官员和学者”,故C项不当;D项,颠倒了“官员和学者”及“
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的地位关系,与文本语境不合。
8.B【解析】A项,“王子朝认为自己仍然才是正统继位的周王的合适人选”语序不当,应将“仍然”移至“认
为”前面,且此句句式杂糅;C项,“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周王的合适人选的继位正统”成分赘余,应删掉“的继位正统”;D项,“适合正统的继位”搭配不当,可在“继位”后加“人选”。
9.D【解析】①处,赠阅:把自己的书刊赠送给别人。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根据语境可知,①处填“惠赠”,可排除AC。③处,折服:信服。触动:激起,打动。③处填“折服”更符合语境。排除B项。
10.配送机器人到达目的地后,顾客可以通过点击手机APP链接、输入取货验证码和人脸识别这三种方式取货,顾客收货后,机器人配送任务完成。
【解析】试题流程图是结构式图表,将事物或某些概念连接起来,要求答题者根据这种结构关系,特别是箭头方向所表达的意思,用语言将所示内容表述出来。流程图主要内容是京东机器人智能配送货品工作流程图,从箭头的指向可知配送机器人到达目的地后,顾客可以通过点击手机APP链接、输入取货验证码和人脸识别这三种方式取货,顾客收货后,机器人配送任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