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我的母亲
胡适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xīnɡ),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藤野先生》一文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温 故 知 新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
求实精神
正直热诚
治学严谨
没有民族偏见
课文具体写了有关藤野先生的四个生活片断,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1、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分析母亲的形象,概括母亲的品性。
2、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教导,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3、掌握本文通过日常生活片断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1.注意下面加线字的读音。
绰号(chuò) 吹笙(shēng) 摹画(mó) 眼翳(yì) 庶祖母(shù) 文绉绉(zhōu) 舔去(tiǎn) 侮辱(wǔ)
2.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
气量 文绉绉 面红耳赤 仁慈 侮辱
责罚 管束 广漠 宽恕 质问
3、概括各自然段的大意,并据此划分文章的结
构。然后分组讨论明确文章的结构。
初 读 课 文
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4):写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同时表达了对童年往事的追念和惋惜之情。
第二部分(5~12):叙写母亲生活中得几个片断,表现母亲的性格品质,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直接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部分(13):写母亲对自己深远得影响。
童年生活
母亲是
母亲对“我”做人的教育
一、对“我”的管教:
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严厉责罚,正确教导。
二、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宽厚容忍,从不给人脸色看。
正直刚烈,从不受一点侮辱。
慈母给“我”的极大影响
学得了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学习勤奋、守时。
我
的
母
亲
三、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慈母
严师
恩师
这些事情突出了母亲的品性——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除夕夜从容对付债主,她对败家的大哥从不骂一句,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以及对待她们妯娌间的矛盾;
E.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坏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主题思想
课文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同时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意。
“歌颂母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你还能举出一些以“歌颂母爱”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吗?
生活采真
1. 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
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
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
方面?
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
的影响?
思考
2.课文第5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课文中,能体现母亲是“严师”的事件有哪些?
4.课文中,能体现母亲是“慈母”的事件有哪些?
5.请找出选文第12段的中心句。
讨论结果
1.承上启下(过渡段)。
2.①做错了事,严加教育,并实行惩罚措施;
②训导我要向我父亲学习;
③说句轻薄的话,被母亲重重责罚了一顿。
3.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她便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4.中心句:但她有时候也很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6.在作者的成长历程中,母亲所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
慈母
严师
7、作者主要写母亲
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
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
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
家人相处的情形?
自古以来民间的俗语:
儿行千里母担忧。
养儿方知父母恩。
养男不知娘辛苦, 养女点点报娘恩。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
母亲之花——康乃馨
中国的母亲花——萱草
如孟郊的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
叶梦得的诗云:“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萱草就成了母亲的代称,萱草也就自然成了我国的母亲之花。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世界上其他一切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爱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虽然古语有‘至亲不谢’,今天我要说一句‘谢谢您,妈妈!’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的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
谢谢妈妈!《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大意,概括母亲形象
2.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体悟父母与子女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截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
2.学习记叙中穿插必要议论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奉献”和“牺牲”是母爱的丰富内涵中最动情和闪光的部分,因此,从孟郊的《游子吟》到冰心的《母亲》,母爱成了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题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的作品——《我的母亲》,感受母亲和子女之间的挚爱亲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一)初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学生阅读、回答:一共写了关于母亲的四件事:
(1)元宵节母亲背“我”观灯
(2)母亲爱看小说、讲故事娓娓动听
(3)见“我”背书挨打,母亲心里十分矛盾
(4)母亲在灯下熬夜为儿子做鞋
(二)概括出四件事,文章的整体结构也就一目了然了。
第一部分(1—2段):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段):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
第三部分(7—8段):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的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三、细品课文,感受挚爱亲情
(一)由于母亲在作者十三岁时就去世了,母亲在作者童年的记忆中,只留下了几个闪光的片段,然而这四个片段就让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下面我们具体看一看,每件事分别反映了母亲怎样的特点?
分组讨论四个片段、回答、明确:
(1)元宵节母亲背“我”观灯——表现母亲“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和爱子之殷勤与细心。
(2)母亲爱看小说、讲故事娓娓动听——表现母亲有文学修养,感情丰富,富有同情心。
(3)见“我”背书挨打,母亲心里十分矛盾——表现母亲的矛盾心理和对子女的无限怜惜和疼爱的感情
(4)母亲在灯下熬夜为儿子做鞋——表现母亲的勤劳、辛苦、能干、奉献精神,也表现“我”对母亲的感激、歉疚、回报之情。
(二)具体语段解读
1.第一件事中,母亲“爱子的殷勤与细心”表现在哪里?
第3段结尾处有一句,“我现在想来……”详细分析出了母亲爱子的殷勤与细心,作者指出:母亲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一样享受到元宵节的乐趣,又不愿惊醒自己的孩子。这是作者用现在的推想补写一笔,而这推想的内容在上文的描写中已有伏笔,顺理成章。
2.第三件事中,母亲的矛盾心理是怎样的?请详细分析。
母亲既疼爱儿子,又希望儿子上进,内心是矛盾痛苦的,话语既是违心的,又是出于对儿子的期待,这进一步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爱。一面期待着以严训使儿子成才,一面又为儿子受的皮肉挞罚而泪如泉涌、刺心地痛苦。
3.前三件事从“两三岁”写到“十岁”,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第四件事发生在“我”八岁时,为什么要把这件事放在最后写呢?
这样安排是有道理的:前三件事主要写母亲对子女的爱和她的才干,第四件事虽然也写母亲,但主要是写“我”看到母亲深夜劳作不休时的歉疚和激动之情,这里就不仅仅是母亲对子女的奉献与牺牲了,更有子女对母亲的真诚、执着的感恩之情。
四、解读手法,学习写作技巧
课文仅仅截取了四个片段,就将一位具有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的母亲形象刻画得感人至深,作者依赖什么将人物塑造得如此真切感人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一)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典型”二字是我们作文选材的标准之一。在选材时,要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更具个性,才能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事半功倍。
(二)穿插必要的议论深化思想内容
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分析、议论,可以使读者更加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化文章的思想内容。但是一定要注意分析、议论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不可生搬硬套。
(三)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作者在记叙事件时,往往会抓住某个很细小的动作、表情加以描写,这就是细节。细节往往有点石成金的效果,某一个细节就会让人潸然泪下,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关注细节、体悟细节——往往母亲对我们的爱就凝聚在一碗粥里、一个宠溺的眼神里;在写作中也要重视细节描写。
五、感悟生活,体味人间至爱
“人间至爱是亲情”,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为你做过什么?正在为你做些什么?你可曾感觉到那份至诚至爱?你可曾想过回报父母?你可曾想过,当父母老去时,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请以《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
(1)选取2—3件典型事例来表现父母;
(2)要在记叙描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
(3)在文中使用2处以上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