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入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16高二上·广平期中)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
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
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解:①阳光、水草、牛、羊、鹿、狼、兔、鼠、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①正确;
②牛、羊、鹿不一定属于同一个物种,所以不一定是3个种群,②错误;
③群落是一定区域中的所有生物的总和,③错误;
④蜣螂、腐生菌属于分解者,④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①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②一个生态系统中,牛,羊和鹿可能都有多个物种,故不一定是3个种群;③生物群落包含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④分解者包括一些动物,如蜣螂,蚯蚓等,也包括营腐生类细菌.
2.(2015高一上·吉林期末)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型H1N1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所以不具有生命特征
B.一只变形虫就是一个细胞
C.精子不具有细胞结构,只有形成受精卵才具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D.细胞是一切生物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答案】B
【知识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解析】【解答】解:A、甲型H1N1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具有生命特征,A错误;
B、变形虫为单细胞生物,一只变形虫就是一个细胞,B正确;
C、精子具有细胞结构,C错误;
D、病毒无细胞结构,D错误.
故选:B.
【分析】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单细胞的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的动物植物,他们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是它的各项生命活动都是在宿主的活细胞内完成的,营寄生生活.在生物学分类上独立成界,既不属于真核生物,也不属于原核生物,其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3.(2015高一上·务川期中)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 )
A.10周的胚胎 B.细胞 C.血液 D.小池塘
【答案】B
【知识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解析】【解答】解:A、10周的胚胎属于个体,A错误;
B、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B正确;
C、血液属于组织,C错误;
D、小池塘属于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B.
【分析】生命系统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生物圈.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细胞内的各种物质不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
4.(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的最微小生命系统的层次是( )
A.生物有机分子 B.细胞
C.组织 D.器官
【答案】B
【知识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解析】【解答】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均离不开细胞,因此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故答案为:B.
【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5.HIV直接破坏人体的什么结构( )
A.神经细胞 B.淋巴细胞 C.血细胞 D.呼吸器官
【答案】B
【知识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解析】【解答】解: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
故选:B.
【分析】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使得T淋巴细胞失去原有的正常免疫功能,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6.(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辣椒有长形和圆形两种果实,纯种长果和纯种圆果辣椒杂交,F1全是长果辣椒,自交得F2共300株,其中结长果的杂合体有( )
A.100 B.150 C.200 D.250
【答案】B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解:由以上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均为Aa,其自交所得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长形):Aa(长形):aa(圆形)=1:2:1,因此其中结长果的杂合体(Aa)占 ,又已知F2共300株,则其中结长果的杂合体有300× =150株.
故答案为:B.
【分析】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若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7.(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如图是一个含有三对等位基因(用Aa、Bb、Cc表示,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简图.如果细胞Ⅱ的基因型为abc,那么细胞Ⅰ的基因组成为( )
A.aabbcc B.ABC C.AaBbCc D.AABBCC
【答案】D
【知识点】减数分裂概述与基本过程
【解析】【解答】解:一个含有三对等位基因(用Aa、Bb、Cc表示,且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Cc,细胞为初级性母细胞,染色体已经进行了复制,其基因组成为AAaaBBbbCCcc,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形成两种子细胞,分别是AABBCC和aabbcc,故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个子细胞共有两类.
故答案为:D.
【分析】精子的形成过程:
8.(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下列关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正常分裂的人体睾丸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可能为92条
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交叉互换
C.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形成AB、Ab、aB、ab四个精细胞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有同源染色体分离
【答案】C
【知识点】减数分裂概述与基本过程
【解析】【解答】解:A、人体睾丸细胞中的精原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变为92条,A不符合题意;
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一定会发生交叉互换,B不符合题意;
C、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两种精细胞,即AB、ab或Ab、aB,若发生交叉互换,则可形成AB、Ab、aB、ab四个精细胞,C符合题意;
D、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形成细胞类型 体细胞 生殖细胞
染色体复制次数、细胞分裂次数 染色体复制1次;细胞分裂1次 染色体复制1次;细胞连续分裂2次
形成子细胞的数目 2个 1个卵细胞和3个机体或4个精子
染色体数目变化 亲、子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
2N→ 2N
染色体数目减一半
2N→N
有无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无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交叉互换、分离等行为 同源染色体在第一次分裂发生
联会、交叉互换、分离等行为
9.(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如图是某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2n)的受精作用示意图.精细胞、卵细胞和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 )
A.2n、2n和2n B.2n、2n和n C.n、n和2n D.n、n和n
【答案】C
【知识点】受精作用
【解析】【解答】解:(1)精子和卵细胞都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它们所含染色体数目均只有体细胞的一半,即n;(2)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其所含染色体数目为n+n=2n.
故答案为:C.
【分析】受精作用: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1)概念: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2)实质: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
(3)结果:受精卵中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10.(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雌蝗虫染色体数为2n=24,在显微镜下观察雌蝗虫卵巢细胞分裂的固定装片时,看到12条染色体排列于赤道板,说明此细胞处于( )
A.有丝分裂后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C.减数第二次分离中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C
【知识点】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
【解析】【解答】根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可知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的时期有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由题干已知雌蝗虫染色体数为2n=24,则其细 胞有丝分裂中期赤道板上染色体数目是24,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目是12,所以看到12条染色体排列于赤道板,说明此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 期.
故选:C.
【分析】雌蝗虫卵巢细胞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根据两种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特点以及染色体数目进行判断.
11.(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某生物的体细胞内有8对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单体、染色体和DNA分子的数目依次是( )
A.32、32、32 B.0、16、32 C.16、16、32 D.32、16、32
【答案】D
【知识点】有丝分裂的过程、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解:某生物的体细胞内有8对染色体.(1)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即8对16条;(2)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和2个DNA分子,因此该时期细胞中含有32条染色单体,32个DNA分子.
故答案为:D.
【分析】有丝分裂的过程染色体变化:
(1)分裂间期: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出现染色体,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
(4)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
12.(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癌细胞有多种检测方式.切取一块组织鉴定是否为癌细胞,下列最可靠的依据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
A.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否发生改变
B.细胞原癌基因是否突变
C.细胞的形态是否发生显著改变
D.细胞膜外的糖蛋白是否减少
【答案】C
【知识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解析】【解答】解:A、癌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没有改变,A不符合题意;
B、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B不符合题意;
C、细胞癌变后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C符合题意;
D、细胞膜外的糖蛋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癌细胞的特征:
13.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 )
A.无性繁殖、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B.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
C.有丝分裂、二分裂和无丝分裂
D.细胞增殖、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
【答案】B
【知识点】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解析】【解答】解:A、无性繁殖不是细胞分裂方式,A错误;
B、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B正确;
C、二分裂是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C错误;
D、细胞增殖不是细胞分裂方式,D错误.
故选:B.
【分析】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2、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为二分裂.
14.(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如图是某细胞进行分裂过程中细胞核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若横坐标不变,纵坐标改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则CD段是着丝点分裂的结果;
②在AB段,DNA进行复制,染色体数目加倍;
③若该细胞是植物细胞,在CD段细胞中央将出现赤道板;
④若该细胞是动物细胞,在BC段中心体移向两级;
⑤若该细胞是蛙的红细胞,在BC段不会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答案】D
【知识点】有丝分裂的过程、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解:①若横坐标不变,纵坐标改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则C点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D点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所以CD段是着丝点分裂的结果,①正确;
②在AB段,DNA进行复制,导致DNA分子数目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不变,②错误;
③若该细胞是植物细胞,在CD段细胞内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D点之后的末期,细胞中央不会出现赤道板,会出现细胞板,③错误;
④若该细胞是动物细胞,在BC段的前期,中心体移向两级,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④正确;
⑤若该细胞是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所以在BC段不会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⑤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题图,A-BDNA在复制,属于分裂间期,B-C属于分裂前、中、后期,C-DDNA数量减半,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属于分裂末期。
15.无丝分裂与有丝分裂相比较,最主要的区别是无丝分裂( )
A.无DNA复制 B.无纺锤丝出现和染色体的变化
C.有染色体周期性变化 D.有核膜周期性消失和重建
【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无丝分裂
【解析】【解答】解:A、无丝分裂过程中也存在DNA复制,A错误;
B、与有丝分裂相比较,无丝分裂最主要的特点是无纺锤丝出现和染色体的变化,B正确;
C、无丝分裂过程中农没有染色体周期性的变化,C错误;
D、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核膜周期性消失和重建,D错误.
故选:B.
【分析】细胞无丝分裂的过程比较简单,一般是细胞核先延长,核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为两个细胞核;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缢裂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因为在分裂过程中没有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因此叫做无丝分裂.
16.(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在调节细胞分裂过程中有拮抗关系
B.乙烯在植物体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主要是促进果实成熟
C.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的结论是胚芽稍的向光性与生长素有关
D.用赤霉素处理芹菜可以提高质量和产量
【答案】C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解析】【解答】解:A、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而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两者在调节细胞分裂过程中有拮抗关系,A不符合题意;
B、乙烯在植物体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主要是促进果实成熟,B不符合题意;
C、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C符合题意;
D、赤霉素能促进植株长高,因此用赤霉素处理芹菜可以提高质量和产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并未提出生长素,将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命名为生长素的是温特。而生长素的确认是在1931年,科学家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直到1946年,人们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该物质。
17.(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如图表示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解:据分析可知横轴虚线上为促进,虚线下为抑制,生长素的作用有两重性,故浓度过高时曲线应位于横轴虚线下方,另根和茎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其中根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则根的曲线图位于茎的左侧.
故答案为:C.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植物器官的生长。),根、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大小关系为根>茎。据此两点进行分析。
18.(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某兴趣小组研究a、b、c三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最合理的是( )
A.a浓度生长素抑制杨树侧芽生长
B.b浓度生长素可促进杨树侧芽细胞分裂
C.c浓度是杨树侧芽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
D.三种浓度的大小关系为:b<c<a
【答案】A
【知识点】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浓度处理的杨树茎段侧芽生量小,说明a浓度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A符合题意;
B、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不能促进细胞分裂,B不符合题意;
C、在a、b、c三种浓度生长素中,c最适宜促进杨树侧芽生长,但是不能说明c浓度是杨树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C不符合题意;
D、分析题图可知,b浓度和Z浓度都小于a浓度,但是b浓度和c浓度之间不能确定大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清水组为对照组,通过与清水组的高度对比分析各浓度组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比清水组高的,则促进侧芽的生长,比清水组低的则抑制侧芽的生长。
19.(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丁为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和衰退型两种类型
C.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D.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不符合题意;
B、丁为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B不符合题意;
C、蚜虫的活动能力较弱,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C不符合题意;
D、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及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据此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20.(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如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
B.绵羊数量达到 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快
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
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解: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相对稳定,A不符合题意;
B、绵羊数量达到 时,绵羊的增长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快,B不符合题意;
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C符合题意;
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自让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和出生率是不同的。(2)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如表:
类型 各年龄分布 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增长型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增大
稳定型 各年龄个体比例适中 基本不变
衰退型 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减小
二、综合题
21.(2017高一上·钦州港开学考)以下为有关显微镜的问题,请回答:
(1)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细胞
A.2个 B.4个 C.16个 D.32个
(2)某学生在做实验时,先用一块洁净纱布揩拭镜头,再在一干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放入一小块生物组织切片,小心展平后,放在显微镜载物台正中央,并用弹簧夹片压住,然后在双眼侧视下,将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约1cm~2cm处停止.用左眼朝目镜里观察,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缓缓上升镜筒.请指出该同学在操作中不正确的地方:
① .
② .
③ .
(3)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常把叶绿体作为细胞质流动的标志物,这是因为
A.叶绿体在不同强度的光照下会以不同的面朝向光源
B.如果没有标志物,细胞质的流动就难以观察
C.只有叶绿体颗粒可以移动,细胞质基质不流动
D.细胞质基质是流动的,细胞器是不运动的.
【答案】(1)A
(2)用一块洁净纱布揩拭镜头(镜头应用擦镜纸揩拭,不能用纱布揩拭);未加盖玻片;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约1cm~2cm处停止(应将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0.5cm~1cm处)
(3)B
【知识点】观察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流动实验
【解析】【解答】解:(1)细胞在视野中排成一行时,换高倍物镜后放大倍数(长度)为原来的4倍,看到的细胞数应为原来的 ,即8× .(2)显微镜的镜头不能用纱布擦拭;制作标本后,需要加盖盖玻片才能观察;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约1cm~2cm处停止(应将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0.5cm~1cm处).(3)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基质是不断流动的,悬浮在基质中的细胞器也会随之运动,所以叶绿体等颗粒位置的改变证明了细胞质是流动的.由于细胞质流动的速度慢,无标志物难以察觉,而选择体积较大的细胞器如叶绿体等作为标志物有利于观察.
故答案为:(1)A(2)①用一块洁净纱布揩拭镜头(镜头应用擦镜纸揩拭,不能用纱布揩拭)②未加盖玻片③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约1cm~2cm处停止(应将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0.5cm~1cm处)(3)B
【分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像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或体积的放大倍数。总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2)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
步 骤 方 法
取镜与安放
【取→放→装】 1、用右手握着镜臂,左手托着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距实验台边缘约5cm。
3、装上目镜和物镜。(收放时,如果有御下镜头才需要这一步)
对 光
【升→转→看→调】 1、用双手【向反时针方向】调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
2、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转动遮光器,调最大的光圈。
4、用左眼向目镜内看,右眼同时睁开。
5、用双手转动反光镜,使光线反射到镜筒内,直至视野内呈现一个明亮的视野为止。
放置玻片标本
【放→压】 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对准通光孔的正中央并用压片夹固定好,然后进行观察。
观 察
【降→视→升→调】 1、用双手【向顺时针方向】调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至物镜距离玻片标本大约 2-3mm时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注意看着“物镜”,以免损坏物镜和玻片标本。】
2、用左眼向目镜内看,右眼睁开,用双手【向反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直至视野内看到物像时为止,然后,再调一下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即可观察。【注意:在视野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收 放
【升→取→擦→转→降→竖→装】 1、观察完毕,先提升镜筒,取下玻片标本。
2、用纱布擦拭显微镜外表,将镜筒下降至最低处。
3、转动转换器,使物镜伸向前方。
4、转动反光镜,将反光镜垂直竖起,然后装入镜箱,放回原处。
注 意 事 项 1、首先用低倍物镜进行观察,使要观察的物像比较完整。
2、镜筒下降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 物镜 ”,以免损坏物镜和玻片。
3、眼睛往目镜内看时,镜铜只能上升,不能下降。
4、镜头要用擦镜纸擦,以免损坏透镜。
5、转动粗准焦螺旋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坏部件。
6、更换物镜时,手不能扳着物镜转动,以免损坏物镜。
使 用 步 骤
可 简 化 为 取镜、安放→对光→放置玻本标本→观察→收放
22.(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草原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草原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这种结构特征被称为群落的 .
(2)草原上狮子与羚羊可根据对方的气味进行猎捕和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能够 .
(3)当草原遭受蝗虫的采食后,草原植被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缓冲种群数量的下降,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
(4)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18公顷,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査.所得到的调査数据见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公顷,事实上在操作正确的情况下,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大,请解释计算结果偏大的原因 .
【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水平结构
(2)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抵抗力
(4)16;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用鼠笼捕捉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草原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这种结构特征被称为群落的水平结构.(2)草原上狮子与羚羊可根据对方的气味进行猎捕和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当草原遭受蝗虫的采食后,草原植被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缓冲种群数量的下降,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4)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计算该种群数量=36×32÷4=288只,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288÷18=16只/公顷.事实上在操作正确的情况下,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用鼠笼捕捉,导致重捕数中的标记数偏小,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大.
故答案为:(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 水平结构(2)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抵抗力(4)16 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用鼠笼捕捉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3.(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是评价奶粉营养价值高低的主要标准.赖氨酸是人体内的必需氨基酸,缺乏则会影响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导致营养不良.赖氨酸是否也是小白鼠体内的必需氨基酸?请根据给出的实验原理利用以下材料用具进行探究.
材料用具:20只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正常幼年小白鼠,分装在不同试剂瓶中的20种氨基酸,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称量器(如天平)等.
(1)实验原理:必需氨基酸是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的、只能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当动物体内缺乏必需氨基酸时,出现营养不良,体重增加缓慢.
实验步骤:
①配食:配成食物A: ,配成食物B: .
②分组: ,分别称其体重.
③饲喂: .
④观察: .
(2)结果预测及结论:① ;② .
【答案】(1)取一定量的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加入含量和比例适宜的20种氨基酸;取等量的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加入除赖氨酸以外的19种氨基酸,其每种氨基酸含量和比例与食物A中相同;将20只小白鼠随机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每天饲喂适量的食物A,乙组每天饲喂与食物A等量的食物B,两组小白鼠其他饲养条件相同且适宜;分别称量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重,计算体重增加量
(2)若两组小白鼠的营养状况和体重增加量基本相同,则说明赖氨酸不是小白鼠体内的必需氨基酸;若甲组小白鼠正常,乙组小白鼠出现营养不良、体重增加量明显小于甲组,则说明赖氨酸是小白鼠体内的必需氨基酸
【知识点】氨基酸的种类;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解析】【解答】解:(1)根据实验目的、原理设计实验步骤是:
①配食:配食时,是否含有赖氨酸是自变量,其它19种氨基酸和食物中其它成分的含量和比例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切适宜,所以取一定量的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加入含量和比例适宜的20种氨基酸配制成食物A,作为对照组;另取等量的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加入除赖氨酸以外的19种氨基酸,其含量和比例与食物A中相同配制成食物B,作为实验组.
②分组;将20只小白鼠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分别称量其体重,记录并计算平均值.
③饲喂:饲喂过程中中是否含有赖氨酸的食物是自变量,其他的培养条件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且适宜,因此甲组每天饲喂适量的食物A,乙组每天饲喂与食物A等量的食物B,两组小白鼠其他饲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④观测:分别测量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重,并计算体重增加量.(2)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若两组小白鼠营养状况和体重增加量基本相同,则说明赖氨酸不是小白鼠体内的必需氨基酸;若甲组正常,乙组小白鼠出现营养不良、体重增加量明显小于甲组,则说明赖氨酸是小白鼠体内的必需氨基酸.
故答案为:(1)①取一定量的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加入含量和比例适宜的20种氨基酸 取等量的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加入除赖氨酸以外的19种氨基酸,其每种氨基酸含量和比例与食物A中相同
②将20只小白鼠随机平均分成甲、乙两组
③甲组每天饲喂适量的食物A,乙组每天饲喂与食物A等量的食物B,两组小白鼠其他饲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④分别称量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重,计算体重增加量(2)①若两组小白鼠的营养状况和体重增加量基本相同,则说明赖氨酸不是小白鼠体内的必需氨基酸
②若甲组小白鼠正常,乙组小白鼠出现营养不良、体重增加量明显小于甲组,则说明赖氨酸是小白鼠体内的必需氨基酸
【分析】实验设计时的一般步骤
(1)取材、分组、编号:取材时要注意数量和生理及发育状态相同,用具要相同等。
(2)相同处理和不同处理:根据实验变量设置对照(注意:单一因素不同,其他因素相同且适宜)。
(3)进一步的相同处理:其他因素相同且适宜的继续处理。
(4)检测、观察、统计、比较:必须找出具体的观察和记录对象,观察、记录、统计、比较实验数据和现象。
1 / 1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入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16高二上·广平期中)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
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
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2015高一上·吉林期末)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型H1N1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所以不具有生命特征
B.一只变形虫就是一个细胞
C.精子不具有细胞结构,只有形成受精卵才具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D.细胞是一切生物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3.(2015高一上·务川期中)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 )
A.10周的胚胎 B.细胞 C.血液 D.小池塘
4.(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的最微小生命系统的层次是( )
A.生物有机分子 B.细胞
C.组织 D.器官
5.HIV直接破坏人体的什么结构( )
A.神经细胞 B.淋巴细胞 C.血细胞 D.呼吸器官
6.(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辣椒有长形和圆形两种果实,纯种长果和纯种圆果辣椒杂交,F1全是长果辣椒,自交得F2共300株,其中结长果的杂合体有( )
A.100 B.150 C.200 D.250
7.(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如图是一个含有三对等位基因(用Aa、Bb、Cc表示,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简图.如果细胞Ⅱ的基因型为abc,那么细胞Ⅰ的基因组成为( )
A.aabbcc B.ABC C.AaBbCc D.AABBCC
8.(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下列关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正常分裂的人体睾丸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可能为92条
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交叉互换
C.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形成AB、Ab、aB、ab四个精细胞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有同源染色体分离
9.(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如图是某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2n)的受精作用示意图.精细胞、卵细胞和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 )
A.2n、2n和2n B.2n、2n和n C.n、n和2n D.n、n和n
10.(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雌蝗虫染色体数为2n=24,在显微镜下观察雌蝗虫卵巢细胞分裂的固定装片时,看到12条染色体排列于赤道板,说明此细胞处于( )
A.有丝分裂后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C.减数第二次分离中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11.(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某生物的体细胞内有8对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单体、染色体和DNA分子的数目依次是( )
A.32、32、32 B.0、16、32 C.16、16、32 D.32、16、32
12.(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癌细胞有多种检测方式.切取一块组织鉴定是否为癌细胞,下列最可靠的依据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
A.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否发生改变
B.细胞原癌基因是否突变
C.细胞的形态是否发生显著改变
D.细胞膜外的糖蛋白是否减少
13.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 )
A.无性繁殖、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B.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
C.有丝分裂、二分裂和无丝分裂
D.细胞增殖、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
14.(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如图是某细胞进行分裂过程中细胞核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若横坐标不变,纵坐标改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则CD段是着丝点分裂的结果;
②在AB段,DNA进行复制,染色体数目加倍;
③若该细胞是植物细胞,在CD段细胞中央将出现赤道板;
④若该细胞是动物细胞,在BC段中心体移向两级;
⑤若该细胞是蛙的红细胞,在BC段不会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15.无丝分裂与有丝分裂相比较,最主要的区别是无丝分裂( )
A.无DNA复制 B.无纺锤丝出现和染色体的变化
C.有染色体周期性变化 D.有核膜周期性消失和重建
16.(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在调节细胞分裂过程中有拮抗关系
B.乙烯在植物体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主要是促进果实成熟
C.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的结论是胚芽稍的向光性与生长素有关
D.用赤霉素处理芹菜可以提高质量和产量
17.(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如图表示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8.(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某兴趣小组研究a、b、c三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最合理的是( )
A.a浓度生长素抑制杨树侧芽生长
B.b浓度生长素可促进杨树侧芽细胞分裂
C.c浓度是杨树侧芽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
D.三种浓度的大小关系为:b<c<a
19.(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丁为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和衰退型两种类型
C.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D.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0.(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如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
B.绵羊数量达到 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快
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
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二、综合题
21.(2017高一上·钦州港开学考)以下为有关显微镜的问题,请回答:
(1)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细胞
A.2个 B.4个 C.16个 D.32个
(2)某学生在做实验时,先用一块洁净纱布揩拭镜头,再在一干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放入一小块生物组织切片,小心展平后,放在显微镜载物台正中央,并用弹簧夹片压住,然后在双眼侧视下,将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约1cm~2cm处停止.用左眼朝目镜里观察,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缓缓上升镜筒.请指出该同学在操作中不正确的地方:
① .
② .
③ .
(3)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常把叶绿体作为细胞质流动的标志物,这是因为
A.叶绿体在不同强度的光照下会以不同的面朝向光源
B.如果没有标志物,细胞质的流动就难以观察
C.只有叶绿体颗粒可以移动,细胞质基质不流动
D.细胞质基质是流动的,细胞器是不运动的.
22.(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草原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草原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这种结构特征被称为群落的 .
(2)草原上狮子与羚羊可根据对方的气味进行猎捕和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能够 .
(3)当草原遭受蝗虫的采食后,草原植被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缓冲种群数量的下降,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
(4)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18公顷,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査.所得到的调査数据见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公顷,事实上在操作正确的情况下,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大,请解释计算结果偏大的原因 .
23.(2017高一上·武邑开学考)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是评价奶粉营养价值高低的主要标准.赖氨酸是人体内的必需氨基酸,缺乏则会影响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导致营养不良.赖氨酸是否也是小白鼠体内的必需氨基酸?请根据给出的实验原理利用以下材料用具进行探究.
材料用具:20只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正常幼年小白鼠,分装在不同试剂瓶中的20种氨基酸,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称量器(如天平)等.
(1)实验原理:必需氨基酸是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的、只能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当动物体内缺乏必需氨基酸时,出现营养不良,体重增加缓慢.
实验步骤:
①配食:配成食物A: ,配成食物B: .
②分组: ,分别称其体重.
③饲喂: .
④观察: .
(2)结果预测及结论:① ;②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解:①阳光、水草、牛、羊、鹿、狼、兔、鼠、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①正确;
②牛、羊、鹿不一定属于同一个物种,所以不一定是3个种群,②错误;
③群落是一定区域中的所有生物的总和,③错误;
④蜣螂、腐生菌属于分解者,④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①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②一个生态系统中,牛,羊和鹿可能都有多个物种,故不一定是3个种群;③生物群落包含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④分解者包括一些动物,如蜣螂,蚯蚓等,也包括营腐生类细菌.
2.【答案】B
【知识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解析】【解答】解:A、甲型H1N1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具有生命特征,A错误;
B、变形虫为单细胞生物,一只变形虫就是一个细胞,B正确;
C、精子具有细胞结构,C错误;
D、病毒无细胞结构,D错误.
故选:B.
【分析】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单细胞的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的动物植物,他们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是它的各项生命活动都是在宿主的活细胞内完成的,营寄生生活.在生物学分类上独立成界,既不属于真核生物,也不属于原核生物,其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3.【答案】B
【知识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解析】【解答】解:A、10周的胚胎属于个体,A错误;
B、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B正确;
C、血液属于组织,C错误;
D、小池塘属于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B.
【分析】生命系统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生物圈.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细胞内的各种物质不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
4.【答案】B
【知识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解析】【解答】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均离不开细胞,因此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故答案为:B.
【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5.【答案】B
【知识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解析】【解答】解: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
故选:B.
【分析】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使得T淋巴细胞失去原有的正常免疫功能,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6.【答案】B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解:由以上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均为Aa,其自交所得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长形):Aa(长形):aa(圆形)=1:2:1,因此其中结长果的杂合体(Aa)占 ,又已知F2共300株,则其中结长果的杂合体有300× =150株.
故答案为:B.
【分析】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若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7.【答案】D
【知识点】减数分裂概述与基本过程
【解析】【解答】解:一个含有三对等位基因(用Aa、Bb、Cc表示,且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Cc,细胞为初级性母细胞,染色体已经进行了复制,其基因组成为AAaaBBbbCCcc,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形成两种子细胞,分别是AABBCC和aabbcc,故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个子细胞共有两类.
故答案为:D.
【分析】精子的形成过程:
8.【答案】C
【知识点】减数分裂概述与基本过程
【解析】【解答】解:A、人体睾丸细胞中的精原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变为92条,A不符合题意;
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一定会发生交叉互换,B不符合题意;
C、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两种精细胞,即AB、ab或Ab、aB,若发生交叉互换,则可形成AB、Ab、aB、ab四个精细胞,C符合题意;
D、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形成细胞类型 体细胞 生殖细胞
染色体复制次数、细胞分裂次数 染色体复制1次;细胞分裂1次 染色体复制1次;细胞连续分裂2次
形成子细胞的数目 2个 1个卵细胞和3个机体或4个精子
染色体数目变化 亲、子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
2N→ 2N
染色体数目减一半
2N→N
有无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无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交叉互换、分离等行为 同源染色体在第一次分裂发生
联会、交叉互换、分离等行为
9.【答案】C
【知识点】受精作用
【解析】【解答】解:(1)精子和卵细胞都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它们所含染色体数目均只有体细胞的一半,即n;(2)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其所含染色体数目为n+n=2n.
故答案为:C.
【分析】受精作用: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1)概念: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2)实质: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
(3)结果:受精卵中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10.【答案】C
【知识点】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
【解析】【解答】根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可知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的时期有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由题干已知雌蝗虫染色体数为2n=24,则其细 胞有丝分裂中期赤道板上染色体数目是24,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目是12,所以看到12条染色体排列于赤道板,说明此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 期.
故选:C.
【分析】雌蝗虫卵巢细胞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根据两种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特点以及染色体数目进行判断.
11.【答案】D
【知识点】有丝分裂的过程、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解:某生物的体细胞内有8对染色体.(1)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即8对16条;(2)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和2个DNA分子,因此该时期细胞中含有32条染色单体,32个DNA分子.
故答案为:D.
【分析】有丝分裂的过程染色体变化:
(1)分裂间期: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出现染色体,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
(4)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
12.【答案】C
【知识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解析】【解答】解:A、癌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没有改变,A不符合题意;
B、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B不符合题意;
C、细胞癌变后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C符合题意;
D、细胞膜外的糖蛋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癌细胞的特征:
13.【答案】B
【知识点】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解析】【解答】解:A、无性繁殖不是细胞分裂方式,A错误;
B、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B正确;
C、二分裂是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C错误;
D、细胞增殖不是细胞分裂方式,D错误.
故选:B.
【分析】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2、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为二分裂.
14.【答案】D
【知识点】有丝分裂的过程、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解:①若横坐标不变,纵坐标改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则C点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D点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所以CD段是着丝点分裂的结果,①正确;
②在AB段,DNA进行复制,导致DNA分子数目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不变,②错误;
③若该细胞是植物细胞,在CD段细胞内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D点之后的末期,细胞中央不会出现赤道板,会出现细胞板,③错误;
④若该细胞是动物细胞,在BC段的前期,中心体移向两级,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④正确;
⑤若该细胞是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所以在BC段不会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⑤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题图,A-BDNA在复制,属于分裂间期,B-C属于分裂前、中、后期,C-DDNA数量减半,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属于分裂末期。
15.【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无丝分裂
【解析】【解答】解:A、无丝分裂过程中也存在DNA复制,A错误;
B、与有丝分裂相比较,无丝分裂最主要的特点是无纺锤丝出现和染色体的变化,B正确;
C、无丝分裂过程中农没有染色体周期性的变化,C错误;
D、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核膜周期性消失和重建,D错误.
故选:B.
【分析】细胞无丝分裂的过程比较简单,一般是细胞核先延长,核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为两个细胞核;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缢裂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因为在分裂过程中没有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因此叫做无丝分裂.
16.【答案】C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解析】【解答】解:A、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而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两者在调节细胞分裂过程中有拮抗关系,A不符合题意;
B、乙烯在植物体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主要是促进果实成熟,B不符合题意;
C、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C符合题意;
D、赤霉素能促进植株长高,因此用赤霉素处理芹菜可以提高质量和产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并未提出生长素,将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命名为生长素的是温特。而生长素的确认是在1931年,科学家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直到1946年,人们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该物质。
17.【答案】C
【知识点】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解:据分析可知横轴虚线上为促进,虚线下为抑制,生长素的作用有两重性,故浓度过高时曲线应位于横轴虚线下方,另根和茎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其中根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则根的曲线图位于茎的左侧.
故答案为:C.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植物器官的生长。),根、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大小关系为根>茎。据此两点进行分析。
18.【答案】A
【知识点】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浓度处理的杨树茎段侧芽生量小,说明a浓度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A符合题意;
B、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不能促进细胞分裂,B不符合题意;
C、在a、b、c三种浓度生长素中,c最适宜促进杨树侧芽生长,但是不能说明c浓度是杨树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C不符合题意;
D、分析题图可知,b浓度和Z浓度都小于a浓度,但是b浓度和c浓度之间不能确定大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清水组为对照组,通过与清水组的高度对比分析各浓度组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比清水组高的,则促进侧芽的生长,比清水组低的则抑制侧芽的生长。
19.【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不符合题意;
B、丁为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B不符合题意;
C、蚜虫的活动能力较弱,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C不符合题意;
D、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及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据此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20.【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解: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相对稳定,A不符合题意;
B、绵羊数量达到 时,绵羊的增长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快,B不符合题意;
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C符合题意;
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自让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和出生率是不同的。(2)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如表:
类型 各年龄分布 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增长型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增大
稳定型 各年龄个体比例适中 基本不变
衰退型 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减小
21.【答案】(1)A
(2)用一块洁净纱布揩拭镜头(镜头应用擦镜纸揩拭,不能用纱布揩拭);未加盖玻片;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约1cm~2cm处停止(应将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0.5cm~1cm处)
(3)B
【知识点】观察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流动实验
【解析】【解答】解:(1)细胞在视野中排成一行时,换高倍物镜后放大倍数(长度)为原来的4倍,看到的细胞数应为原来的 ,即8× .(2)显微镜的镜头不能用纱布擦拭;制作标本后,需要加盖盖玻片才能观察;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约1cm~2cm处停止(应将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0.5cm~1cm处).(3)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基质是不断流动的,悬浮在基质中的细胞器也会随之运动,所以叶绿体等颗粒位置的改变证明了细胞质是流动的.由于细胞质流动的速度慢,无标志物难以察觉,而选择体积较大的细胞器如叶绿体等作为标志物有利于观察.
故答案为:(1)A(2)①用一块洁净纱布揩拭镜头(镜头应用擦镜纸揩拭,不能用纱布揩拭)②未加盖玻片③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约1cm~2cm处停止(应将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0.5cm~1cm处)(3)B
【分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像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或体积的放大倍数。总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2)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
步 骤 方 法
取镜与安放
【取→放→装】 1、用右手握着镜臂,左手托着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距实验台边缘约5cm。
3、装上目镜和物镜。(收放时,如果有御下镜头才需要这一步)
对 光
【升→转→看→调】 1、用双手【向反时针方向】调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
2、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转动遮光器,调最大的光圈。
4、用左眼向目镜内看,右眼同时睁开。
5、用双手转动反光镜,使光线反射到镜筒内,直至视野内呈现一个明亮的视野为止。
放置玻片标本
【放→压】 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对准通光孔的正中央并用压片夹固定好,然后进行观察。
观 察
【降→视→升→调】 1、用双手【向顺时针方向】调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至物镜距离玻片标本大约 2-3mm时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注意看着“物镜”,以免损坏物镜和玻片标本。】
2、用左眼向目镜内看,右眼睁开,用双手【向反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直至视野内看到物像时为止,然后,再调一下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即可观察。【注意:在视野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收 放
【升→取→擦→转→降→竖→装】 1、观察完毕,先提升镜筒,取下玻片标本。
2、用纱布擦拭显微镜外表,将镜筒下降至最低处。
3、转动转换器,使物镜伸向前方。
4、转动反光镜,将反光镜垂直竖起,然后装入镜箱,放回原处。
注 意 事 项 1、首先用低倍物镜进行观察,使要观察的物像比较完整。
2、镜筒下降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 物镜 ”,以免损坏物镜和玻片。
3、眼睛往目镜内看时,镜铜只能上升,不能下降。
4、镜头要用擦镜纸擦,以免损坏透镜。
5、转动粗准焦螺旋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坏部件。
6、更换物镜时,手不能扳着物镜转动,以免损坏物镜。
使 用 步 骤
可 简 化 为 取镜、安放→对光→放置玻本标本→观察→收放
22.【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水平结构
(2)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抵抗力
(4)16;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用鼠笼捕捉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草原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这种结构特征被称为群落的水平结构.(2)草原上狮子与羚羊可根据对方的气味进行猎捕和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当草原遭受蝗虫的采食后,草原植被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缓冲种群数量的下降,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4)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计算该种群数量=36×32÷4=288只,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288÷18=16只/公顷.事实上在操作正确的情况下,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用鼠笼捕捉,导致重捕数中的标记数偏小,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大.
故答案为:(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 水平结构(2)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抵抗力(4)16 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用鼠笼捕捉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3.【答案】(1)取一定量的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加入含量和比例适宜的20种氨基酸;取等量的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加入除赖氨酸以外的19种氨基酸,其每种氨基酸含量和比例与食物A中相同;将20只小白鼠随机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每天饲喂适量的食物A,乙组每天饲喂与食物A等量的食物B,两组小白鼠其他饲养条件相同且适宜;分别称量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重,计算体重增加量
(2)若两组小白鼠的营养状况和体重增加量基本相同,则说明赖氨酸不是小白鼠体内的必需氨基酸;若甲组小白鼠正常,乙组小白鼠出现营养不良、体重增加量明显小于甲组,则说明赖氨酸是小白鼠体内的必需氨基酸
【知识点】氨基酸的种类;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解析】【解答】解:(1)根据实验目的、原理设计实验步骤是:
①配食:配食时,是否含有赖氨酸是自变量,其它19种氨基酸和食物中其它成分的含量和比例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切适宜,所以取一定量的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加入含量和比例适宜的20种氨基酸配制成食物A,作为对照组;另取等量的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加入除赖氨酸以外的19种氨基酸,其含量和比例与食物A中相同配制成食物B,作为实验组.
②分组;将20只小白鼠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分别称量其体重,记录并计算平均值.
③饲喂:饲喂过程中中是否含有赖氨酸的食物是自变量,其他的培养条件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且适宜,因此甲组每天饲喂适量的食物A,乙组每天饲喂与食物A等量的食物B,两组小白鼠其他饲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④观测:分别测量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重,并计算体重增加量.(2)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若两组小白鼠营养状况和体重增加量基本相同,则说明赖氨酸不是小白鼠体内的必需氨基酸;若甲组正常,乙组小白鼠出现营养不良、体重增加量明显小于甲组,则说明赖氨酸是小白鼠体内的必需氨基酸.
故答案为:(1)①取一定量的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加入含量和比例适宜的20种氨基酸 取等量的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加入除赖氨酸以外的19种氨基酸,其每种氨基酸含量和比例与食物A中相同
②将20只小白鼠随机平均分成甲、乙两组
③甲组每天饲喂适量的食物A,乙组每天饲喂与食物A等量的食物B,两组小白鼠其他饲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④分别称量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重,计算体重增加量(2)①若两组小白鼠的营养状况和体重增加量基本相同,则说明赖氨酸不是小白鼠体内的必需氨基酸
②若甲组小白鼠正常,乙组小白鼠出现营养不良、体重增加量明显小于甲组,则说明赖氨酸是小白鼠体内的必需氨基酸
【分析】实验设计时的一般步骤
(1)取材、分组、编号:取材时要注意数量和生理及发育状态相同,用具要相同等。
(2)相同处理和不同处理:根据实验变量设置对照(注意:单一因素不同,其他因素相同且适宜)。
(3)进一步的相同处理:其他因素相同且适宜的继续处理。
(4)检测、观察、统计、比较:必须找出具体的观察和记录对象,观察、记录、统计、比较实验数据和现象。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