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之书
【学习目标】
1、了解博尔赫斯及其作品。
2、了解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3、理解小说的核心意象“沙之书”。
4、把握小说题旨,能以积极健康的态度看待“无限”。
【文学常识】
一、走近博尔赫斯——迷宫的制造者
在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的文学出现了兴盛的局面,涌现出了像胡安、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一大批文学大家。这个时期也因此被称为是“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时期。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被称为是“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中学时代开始写诗。1919年赴西班牙,与极端主义派及先锋派作家过从甚密,同编文学期刊。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93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从此奠定了在阿根廷文坛上的地位。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他一生都没写过长篇小说,可以说是一个“以小文章而成大气候”的作家。博尔赫斯对自己的评价:“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读书在博尔赫斯的一生中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博尔赫斯的一生几乎都是以书为伴的。他从小沉浸在父亲巨大的藏书室中,工作后又担任图书管理员、图书馆馆长。1955年被任命为国家图书馆时他的双目几近失明,但博尔赫斯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写作,成就惊人。
博尔赫斯是幻想文学的先驱,是一个“玄想型”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重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面前的月亮》《圣马丁牌练习簿》《阴影颂》《老虎的金黄》《深沉的玫瑰》,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死亡与罗盘》《布罗迫埃的报告》等。还译有卡夫卡、福克纳等人的作品。
二、话题:虚构
1、虚构的意义。
小说:①
fiction
虚构、想象、杜撰;②
novel
新颖的,奇妙的
虚构是小说的合法化身份。
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
2、生活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
文学不是生活的复制,所以不需要照搬生活,不需要和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一模一样,这就是艺术的虚构。
虚构的东西必须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必须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事情是假的,但让人感觉像真的一样,“把虚构巧妙地伪装起来”,这就是艺术的真实。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依据生活逻辑,通过想象和撮合,创造出现实生活中并非存在,却又在情理中的人生图画。对于小说,其主要职责不在复述事实,而于虚构中呈现的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小说家的谎言不是江湖骗子的谎言,恰恰相反,小说家虚构的目的不是为了使读者上当,而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收获。对于小说家来说,说谎仅仅是一种形式,其真正目的是为了揭示生活的真相。因此,虚构的理由是建立在发掘生活真相的基础之上。
虚构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丰富地理解现实,让我们更深地挖掘小说的主题。
【学习过程】
一、词语卡片
笨拙(
zhuō
)
悔悟(
huǐ
)
低劣(
dī
)
铁锚(
máo
)
基础(
chǔ
)
晦气(
huì
)
抵达(
dǐ
)
荒诞(
dàn
)
相形见绌(
chù
)
教诲(
huì
)
诋毁(
dǐ
)
蒙骗(
mēng
)
咄咄逼人(
duō
)
侮辱(
wǔ
)
砥砺(
dǐ
)
临摹(
mó
)
二、课文研讨
(一)把握情节:
1、《沙之书》讲了怎样一个故事?用一句话概括。
一个退休了的图书管理员从一个推销员那里买了一本圣书,叫《沙之书》。一开始他沉迷其中,转而开始害怕和逃避,最终他把书放在图书馆的地下室里了。
2、用简短的语句列出一张情节结构表:
开端
陌生人上门推销《圣经》
初识“沙之书”
发展
我得到了奇妙的“沙之书”
买下“沙之书”
高潮
“沙之书”使我烦恼不堪
研究“沙之书”
结局
把“沙之书”藏进了图书馆
逃避“沙之书”
(二)探讨核心意象“沙之书”
1、“沙之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请快速浏览课文后回答。
???无穷无尽,书的图案没有重复。
???很老的书,“书页磨损得很旧”,应该有点历史了。
???神秘的书,来自印度孟买的,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给人一种神秘感。
???书的页码是无序的。
?——像沙一样,变幻不定,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不断“生长”。
?2、这本“沙之书”现实中并不存在,它并非事实,但给人感觉却好像真的存在一样。它的真实性体现在哪些地方?或者说小说哪些地方让你信以为真?
心理真实:小说开篇来一串几何学概念,用数学的术语给我们讲述了哲学上有关无限的命题,我们相信了无限,那么对他的那无限的“沙之书”也就容易信以为真了。
细节真实: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场景会使小说看起来更逼真。
书贩(身材很高?
外表整洁
透出寒酸
灰色衣服
灰色箱子
稀疏、泛白的金黄色头发
苏格兰奥尔卡达群岛人)
书的样式
(八开大小
布面精装
书页磨损
印刷粗糙
每页两栏
版面分段
排得很挤
还有页码、插画)
书的来历(平原上的村子?
用几个卢布和一部《圣经》换来?
主人不识字,
属于最下层的种姓)
看书藏书(用放大镜检查,排除伪造的可能;把书藏到图书馆里,就连通向地下室的楼梯都写得很仔细,偷偷放在阴暗的搁架上)
人物地名真实:小说中,“我”曾经是个图书管理员,而博尔赫斯本人也曾当过图书管理员。?博尔赫斯曾说过,他小说中的人名地名绝大部分是真的。由此可见,博尔赫斯对待虚构的态度:让虚构嵌入现实之中,与现实浑然一体。
3、博尔赫斯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现实就是幻想,幻想就是现实。从这个角度看,这样一部虚构的“无穷无尽”的书在现实中肯定有象征意义。那么它可以象征什么呢?
无限之物:
如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等。
(1941年,博尔赫斯就曾经写过一个名为《巴别图书馆》的短篇。在那个短篇里,作者把宇宙想像为“一个数目不明确的,也许是无限数的六面体回廊所构成的图书馆”这同样是一个无限之物。)
4、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请找出有关的词句具体说说。
?
(好奇—钻研—渺小—敬畏—恐惧—逃避)
起初好奇,然后设法得到,接着是钻研,但发现对它了解越多,不了解的部分也更多,于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奈,紧接着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放弃,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
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面对好奇之物,有时我们会勇往直前,比如那些探索宇宙的科学家;而有时会望而却步,比如在对待克隆技术是否推广于人这件事上。我们为什么不进行到底呢?害怕这个社会陷入混乱。
“我”对“沙之书”态度的转变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在面对未知事物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只是有时我们会选择坚持下去,有时我们会选择像小说中的“我”一样逃避。
????为什么最后“我”要躲避这本书呢?
它的无穷无尽让我害怕。我们已经习惯了“有限”“有序”的概念,突然面对这样一个无限无序之物时,反而会有一种无所适从感,甚至是恐惧。
我们很多人害怕黑暗,因为它的不可知。我们在面对无法把握的事物时,总会莫名其妙地紧张。正因如此,更显出这篇小说的真实性,因为它把人在面对无穷无尽之物时的心灵的真实深度刻画出来了。
(三)主旨探讨
你觉得博尔赫斯写《沙之书》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小说通过虚构,运用象征,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新鲜的独到的心理感受过程。意在表明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态度,表达了独自拥有无限巨大的时间与空间(或者其他)对人造成的心理伤害,表现了人类面对神秘而无限的事物(包括时间和空间)可以选择顺其自然的观点。
【拓展阅读】
“沙之书”,是一本既占据有限空间,又能够无限繁衍像恒河中的细沙一般无法计数的魔书。每个人都有这本书,作者就是我们自己,记载着各自的精彩,各自的无奈,各自的困惑。
我们不知道我们什么时间来到这世上,就象“沙之书”,有封面有首页,却不知道从哪一页开始,序是我们的父母写上去的;我们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会离开,就象“沙之书”,知道会有封面会有底页,却不知道从哪一页结束,跋是别人写上去的。至于目录,有信仰的人会说是上帝编的,没信仰的人,消极的会说是命运编的,积极的会说是自己创造的。我们是正文的作者,却不认识书中的文字,细看来只是一串串的脚印,有深有浅,有前进,有后退,有徜徉,有徘徊。我们不知道会在哪里短暂停留,也不知道会从哪里重新上路。日子重复的流过,故事不重复的发生,没有一页的内容是相同的,随时有不可预知的内容增加。我们刚看清楚现在的样子,而现在已成了刚才,成了昨天,成了历史。回看前面,我们知道某些事已发生,但我们想不起记载在哪一页,甚至想不起它已发生过;翻看后面,后面还是空白,我们知道有些事将发生,终不知会发生在哪一页。
我们会经常翻看这部书,总想弄清楚这部书的内容,弄清楚人生的奥秘,想知道我们的前生是什么,想知道我们的后世是什么,想知道我们有灵魂吗,想知道死后灵魂会在哪里停泊,想知道我们到底为什么活着,想知道这到底是怎样一个世界,想知道情为何物……
【小练习】
请你也写一写自己读了《沙之书》之后的感受吧。
PAGE
-
5
-骑桶者
【教学构思】
本单元侧重于认识小说的虚构与真实,在学习了《沙之书》,初步认识了虚构与真实的基础上,本课应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自主分析,交流探讨;本篇小说的主题较为多元模糊,可鼓励学有潜力的学生在课外进一步探讨,课内最好不做无边际的讨论;为拓展学生阅读面,加深对虚构与真实的理解,可在课内开展群文阅读;本篇小说篇幅短小,应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读,更好体会人物心理、处境与形象;用一课时完成即可;如果设计群文阅读,应提前一天印发阅读材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理解,为上课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认识小说虚构和真实有机结合的特点。
2.理解小说的主题。
3.群文拓展,加深对虚构的认识。
【教学重点】
认识小说虚构和真实的有机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印发群文阅读材料,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卡夫卡简介。
背景简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二、一读作品,概括情节
快速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骑着煤桶飞着去向煤店老板借煤,结果他不但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扇走了,“不复再见”。
三、二读作品,认识虚构与真实
方法:朗读作品相关片段与问题交流探讨结合。
研讨问题: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真实”?
2.本文中的哪些地方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3.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虚构的方式?
参考理解:
真实:环境真实,心理真实,人物真实,场景真实,语言真实,细节真实,第一人称
虚构:骑着煤桶前去,高高漂浮在地窖穹顶,它太轻了,浮升到冰山区域
匈牙利文学批评家卢卡契指出:“卡夫卡的作品的整体上的荒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
虚构的意义: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虚构能有效地凸显主题,增强作品艺术魅力。
四、三读作品,理解主题
方法:朗读作品相关片段与问题交流探讨结合。
研讨问题
1.小说中有哪些地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通过虚构与对比,作者想表达什么?
参考理解:
良好的愿望:老板是“天空中的太阳”,企盼“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悲惨的结局:没赊到煤,还被围裙扇走
煤老板供给骑桶者煤的态度
煤老板供煤给其他人煤的态度
骑桶者在严寒中的痛苦
煤老板“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
煤桶的轻飘
生活的沉重
地窖的温暖
冰山的寒冷
主题:揭示贫困者的窘状与困苦;批判有产者的自私与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
五、四读作品,群文阅读强化认识
方法:学生阅读相关作品与问题交流探讨结合。
1.阅读卡夫卡《变形记》片段,看看《变形记》与《骑桶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参考理解:变形、夸张,荒谬、荒诞;人常异化为“非人”或者有了“非人”的举动。
2.阅读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比较它与卡夫卡的《骑桶者》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不同。
参考理解:
①人物结局有不同,《骑桶者》骑着桶主动离开了这个冷酷的世界;《卖火柴的小女孩》被冻死在墙角。富人的表现有不同,《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富人用来反衬小女孩的可怜;《骑桶者》里的老板好像不坏,关心穷人。
②主题有不同:《骑桶者》主题多元模糊,还可能包含其它主题;《卖火柴的小女孩》主题较为单一明确。
③表现手法不完全相同:《骑桶者》运用变形、夸张的虚构手法,显得荒谬、荒诞;《卖火柴的小女孩》主要运用幻想,悲剧性更强。
六、课外阅读与练笔
在下面题目中选择你喜欢的一题完成。
1.课外阅读卡夫卡《变形记》全文。
2.对《骑桶者》这篇小说的主题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理解。
3.假如骑桶者不是骑着桶去赊煤而是提着桶去的,故事情节会有什么不同?请以“提桶赊煤”为题目改写《骑桶者》,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4.想象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只鸟,写出你飞翔的感受。想象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只鸟,写出你飞翔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
骑桶者
[奥地利]卡夫卡
虚构与真实
人民生活艰难,社会冷酷
PAGE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