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课件(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课件(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8 00:34:10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博尔赫斯及其作品。
2、了解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3、理解小说的核心意象“沙之书”。
4、把握小说题旨,能以积极健康的态度看待“无限”。
走近博尔赫斯-----迷宫的制造者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被称为是“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中学时代开始写诗。1919年赴西班牙,与极端主义派及先锋派作家过从甚密,同编文学期刊。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93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从此奠定了在阿根廷文坛上的地位。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他一生都没写过长篇小说,可以说是一个“以小文章而成大气候”的作家。
博尔赫斯是幻想文学的先驱,是一个“玄想型”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重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面前的月亮》《圣马丁牌练习簿》《阴影颂》《老虎的金黄》《深沉的玫瑰》,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死亡与罗盘》《布罗迫埃的报告》等。还译有卡夫卡、福克纳等人的作品。
“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
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法)安德烈
莫洛亚
博尔赫斯对自己的评价:“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读书在博尔赫斯的一生中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博尔赫斯的一生几乎都是以书为伴的。他从小沉浸在父亲巨大的藏书室中,工作后又担任图书管理员、图书馆馆长。1955年被任命为国家图书馆馆长时他的双目几近失明,但博尔赫斯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写作,成就惊人。
话题:虚构
1、虚构的意义。
2、生活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
真实———虚构———真实
(现实)
(加工)
(更高)
笨拙(
zhuō

悔悟(
huǐ

低劣(


铁锚(
máo

基础(
chǔ

晦气(
huì

抵达(


荒诞(
dàn

相形见绌(
chù

教诲(
huì

诋毁(


蒙骗(
mēng

咄咄逼人(
duō

侮辱(


砥砺(


临摹(


积累字词
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沙之书》讲了怎样一个故事?用一句话概括。
一个退休的图书馆员从陌生的《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对不可知的恐惧,最终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的阴暗角落。
2、列出一张情节结构表概括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解读《沙之书》
1、“沙之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无穷无尽,书的图案没有重复。
很老的书,“书页磨损得很旧”,应该有点历史了。
神秘的书,来自印度孟买的,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给人一种神秘感。
???
书的页码是无序的。
?——像沙一样,变幻不定,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不断“生长”。
?2、这本“沙之书”现实中并不存在,它并非事实,但给人感觉却好像真的存在一样。它的真实性体现在哪些地方?或者说小说哪些地方让你信以为真?
直接说明(不过我的故事一点儿不假)
书贩的长相(身材很高
外表整洁
透出寒酸
灰色衣服
灰色箱子
稀疏、泛白的金黄色头发)
书的样式(八开大小
布面精装
书页磨损
印刷粗糙
每页两栏
版面分段
排得很挤
还有页码、插画)
书的来历(平原上的村子
用几个卢布和一部《圣经》换来
主人不识字,需要圣经
属于最下层的种姓)
看书藏书(用放大镜检查,排除伪造的可能
偷偷放在阴暗的搁架上)
3、博尔赫斯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现实就是幻想,幻想就是现实。从这个角度看,这样一部虚构的“无穷无尽”的书在现实中肯定有象征意义。那么它可以象征什么呢?
无限之物:如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等。
4、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好奇—钻研—渺小—敬畏—恐惧—逃避
起初好奇,然后设法得到,接着是钻研,但发现对它了解越多,不了解的部分也更多,于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奈,紧接着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放弃,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
“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面对好奇之物,有时我们会勇往直前,比如那些探索宇宙的科学家;而有时会望而却步,比如在对待克隆技术是否推广于人这件事上。我们为什么不进行到底呢?害怕这个社会陷入混乱。
“我”对“沙之书”态度的转变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在面对未知事物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只是有时我们会选择坚持下去,有时我们会选择像小说中的“我”一样逃避。
什么最后“我”要躲避这本书呢?
它的无穷无尽让我害怕。我们已经习惯了“有限”“有序”的概念,突然面对这样一个无限无序之物时,反而会有一种无所适从感,甚至是恐惧。
《沙之书》主题
你觉得博尔赫斯写《沙之书》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小说通过虚构,运用象征,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新鲜的独到的心理感受过程。意在表明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态度,表达了独自拥有无限巨大的时间与空间(或者其他)对人造成的心理伤害,表现了人类面对神秘而无限的事物(包括时间和空间)可以选择顺其自然的观点。
《沙之书》主题的其他理解
在令人敬畏之物面前,人应选择停步
书是靠不住的
美是无法占有的
一些珍贵的东西可能成为一切烦恼的根源
……
结束语(共14张PPT)
骑桶者
[奥地利]
卡夫卡
作者简介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大多采用变形荒诞的形式表现人世的荒凉与矛盾,揭示人性的脆弱与无力,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主要作品有小说《变形记》《审判》《城堡》等。
背景简介
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骑着煤桶飞着去向煤店老板赊煤,结果他不但没有赊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扇走了。
一读作品,用一句话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二读作品,认识虚构与真实
1.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真实”?
2.本文中的哪些地方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3.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虚构的方式?
环境真实
心理真实
人物真实
场景真实
语言真实
细节真实
第一人称
真实
骑着煤桶前去
高高漂浮在地窖穹顶
它太轻了
我浮升到冰山区域
虚构
卡夫卡的作品整体上的荒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
——[匈牙利]
卢卡契
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
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
虚构能有效地增强作品艺术魅力。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虚构的方式?
三读作品,理解主题
1.小说中有哪些地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通过虚构与对比,作者想表达什么?


良好的愿望:老板是“天空中的太阳”,企盼“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悲惨的结局:没赊到煤,还被围裙扇走
煤老板供给骑桶者煤的态度
煤老板供煤给其他人煤的态度
骑桶者在严寒中的痛苦
煤老板“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
煤桶的轻飘
生活的沉重
地窖的温暖
冰山的寒冷
揭示贫困者的窘状与困苦
批判有产者的自私与无情
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
四读作品,群文阅读强化认识
1.阅读卡夫卡《变形记》片段,看看《变形记》与《骑桶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阅读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比较它与卡夫卡的《骑桶者》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下面题目中选择你喜欢的一题完成。
1.课外阅读卡夫卡《变形记》全文。
2.对《骑桶者》这篇小说的主题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理解。
3.假如骑桶者不是骑着桶去赊煤而是提着桶去的,故事情节会有什么不同?请以“提桶赊煤”为题目改写《骑桶者》,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4.想象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只鸟,写出你飞翔的感受。
课外阅读与练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