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尊生
——庄子
这首歌、这些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给了你关于“生命”怎样的启示?
尊生
——庄子
学
习
目
标
1、学习选文第2则,积累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2、理解庄子以生命为本的价值选择,培养珍重自我生命及他人生命的道德情怀。
自
主
学
习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要求:
1、朗读选文第2则内容;
2、借助注释,标注出通假字;
3、完成学案自主学习相关习题。
尊
生(第2则)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合
作
探
究
小组合作,文本研读。
要求:
1、疏通文意,明确主旨;
2、完成学案“合作探究”部分相关习题;
3、选定代表中心发言。
(一)梳理通假字?
借助注释准确指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意思和用法。
(1)
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通
,释义:
女将恶乎比予哉?
通
,释义:
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
通
,释义:
(4)
实熟则剥
通
,释义:
(5)
大枝折,小枝泄
通
,释义:
将近,大约
女
汝
柤
泄
楂?
文本研读
山楂
旁
方
你
剥
扑
击打
抴
拖,用力拉
(二)梳理“之”?的用法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匠石之齐:
絜之百围:
弟子厌观之:
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
故能若是之寿:
而几死之散人:
动词,到、往
代词,栎树
助词,不译
文本研读
这些、这类
助词,的
代词,栎树
理解文意,回答以下问题
(1)匠石与栎社树议论的出发点各是什么??
(2)栎社树的话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3)如何理解“不要让生命沦为某种工具,
也不要拿别人的生命充当自己的工具”?
文本研读
匠 石:
散木 不能做成器具,
对自己没有用处?
(树能否成为有用之才)
栎社树:能够长寿,不受外物的伤害,对自己有用
(能否存活)?
?
1、匠石与栎社树议论的出发点各是什么??
文本研读
2、栎社树的话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文本研读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应当用“有利”和“无利”来衡量,而应当平等相待,尊重对方的生命与尊严?。
理想的人际关系:
不是单方占有或利用榨取,而是彼此信赖、平等相待!
理解文意,回答以下问题
(3)如何理解“不要让生命沦为某种工具,
也不要拿别人的生命充当自己的工具”?
文本研读
1、超脱名利,不追求世俗的价值;
2、拒绝充当工具性价值的载体,追求本心的自由;
3、
不要以自己的需求践踏任一生命!
?
1
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不要让生命沦落为工具!
1、关于“尊重生命”,你想说些什么?
2、你怎样看待“舍生取义”?
3、作为生命的个体,你的存在,会给哪些人带来哪些快乐和幸福?
“因为有了我,………”
拾荒阿姨“陈贤妹”
最美妈妈“吴菊萍”
最美教师
“张丽莉”
“最美女生”郭肖岐
生命是一朵鲜花,有艳丽也有凋落;
生命是一杯美酒,有香甜也有苦涩;
生命是一种品味,有欢乐也有痛苦;
生命是一份责任,有背负更有担当!
教师寄语
生命在坎坷中成长,在积淀中完善,在共生中美丽!
教师寄语
1、时间是生命的长度,越用越短;
2、视野是生命的宽度,越看越宽;
3、理想是生命的高度,越想越高;
4、胸怀是生命的厚度,越堆越厚;
5、积淀是生命的密度,越积越密。
尊
生
为什么要尊重生命?
尊重谁的生命?
怎样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
文言文学习主要内容
1、文体知识
2、作家作品
3、文言知识积累
4、理解思想、情感
5、掌握手法
实词、虚词、通假字、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先秦散文(脱离语录体)
尊重生命
擅用寓言、神话、虚构故
事阐明哲学道理,长于譬喻
尊重生命,学会生活。
一、不要拿自己去跟别人比较而贬低自己
二、不要将别人认为重要的东西当做自己
的人生目标
三、不要对最熟悉的事物熟视无睹
四、不要沉迷于过去或未来而让生命从指缝溜
走
五、不要在自己还可以付出的时候选择放弃。
尊重生命,学会生活。
六、不要害怕承认自己不完美
七、不要害怕冒险或遭遇危险
八、不要让自己失去爱的滋润
九、不要轻易扔掉梦想
十、不要让生活过得太匆忙(共26张PPT)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余华<活着>韩文版自序》
这可以算作是是对“活着”这个无比深厚的词语最中国化的诠释了。
《活着》这部长篇小说成书于1992年,曾经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如今已名扬海内外,是作者余华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文学特征的作品。?
作者余华,20世纪60年代生人,1983年开始写作,先锋文学的尝试者,也是坚持先锋试验时间最长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作家之一,至今已经出版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3部,主要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等。
《活着》这部小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0年),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并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翻阅《活着》,让人有一种沉重感,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一个游手好闲、百无一用的地主少爷,赌博输光祖业后就从此一蹶不起,厄运连连。先是父亲气急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母亲病死,接着是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难横死,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
小说内容介绍:
福贵经历了一重又一重猝不及防的苦难,生命里难得的温情总是一次次被死亡撕扯得粉碎,看着亲人一个个离他自己而去,到了晚年,年迈孤苦的福贵只与一头通人性的老牛相依为命……一生的苦难让福贵懂得了担当,学会了忍受,他以极强的承受能力,平静的接受并忍受着苦难的命运,他坚强地活了下来。?????
小说内容介绍:
著名学者周国平曾说,“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
这可以说是理解苦难与对待苦难最好的诠释了,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也是人性的一种最本质的要求。从主人公福贵艰难地活下来的经历中,让我们感受到再没有比“活着”更迫切的渴求。“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敢于坚强面对挫折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力量。?
余华
电影《活着》
“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代表作
陈凯歌《霸王别姬》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
张艺谋
《活着》
(只要活着)
张艺谋
《活着》
获第47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主角奖(葛优)、人道精神奖
;
第1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10大华语片之一
全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
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英国全国“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
张艺谋至今未获通过的中国禁片。
影片的片名是《活着》,却体现了整整一代人对活着的意义的探讨,主人公福贵先是失去了父母,后又失去了儿子和女儿,一次次的意外降临到这个不幸的家庭,这一次次的意外都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真实写照。
活着:从死亡中寻找活着的意义
电影中的每一次死亡都让人感叹和印象深刻,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每次死亡的隐含意义。
福贵爹之死:
祖产被输掉以后,
福贵爹高举着拐杖要打逆子,
在周围人的阻拦下,
这拐杖最终也没有落下来,
但老头子却仰面倒了下去,
再也起不来了。可谓死得干净利落,
曾经也许很强大,
但终究还是会倒下,
这是自然规律。
龙二之死:
在赌局里,
得与失之间龙二是大赢家,
但生与死之时福贵却笑在最后。听到枪毙龙二的五声枪响,
福贵瘫在电线杆上尿了裤子,
与其说是恐惧,
不如说是赢得了生命的激动。
老全之死:
淮海战场上的富贵的同乡老全也算身经百战的老兵了,
什么场面没见过?
但在战争即将结束的一个平静的早晨,
一颗流弹悄悄地到来,
他也便悄悄地去了,
连吭都没吭一声。生命的脆弱,
个体的渺小,
在这时候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庆、凤霞、春生,他们的死又又怎样隐含的意义?
有庆之死:
电影里的有庆不只是个可爱的小男孩,
他是福贵两口子的希望,
也可以看作是所有普通的善良人的希望。但他还是死了,而且是毫无征兆的意外:因为大炼钢铁太累了,有庆躲在墙角睡觉,
县长春生倒车时不小心把墙撞倒了,
有庆被埋在了下面。电影毫不留情地将这么多巧合聚集在一起,
将人的美好希望在瞬间毁灭,
让人真切地感受了生活最最残酷的一面。
凤霞之死:
凤霞本来不会死。但医院的医生全被关进了牛棚,
而接生的医生其实是些没什么经验的卫生学校的学生;
被女婿万二喜特意以批判的名义从牛棚拉来保驾的医生好几天没有东西吃,太饿了,富贵给他买了几个大白馒头吃,医生狼吞虎咽吃馒头时噎着了,喝了几大口水后又撑得要死,不能动弹;结果凤霞在里面大出血生命垂危,而唯一能救凤霞命的医生在外边被馒头撑得躺在地上奄奄一息。凤霞终于死了,一个本不该死的人却在荒诞中死去。
春生之死:
春生到底有没有死呢?影片中没有做最后的交待,但在饱受造反派批判和凌辱的春生来向福贵夫妇告别时,
是有赴死的念头的。家珍对着他说了一句,“你还欠我们一条人命,
你要好好活着”,
他回头看了一眼,
那种眼神像是将死之人对尘世的最后一瞥,
又像是对生的留恋。所以,春生到底有没有死不重要,
重要的是电影在这里提出的问题:
活着,
还是去死?
解脱,或者继续背负着债。
请同学们在观看影片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影片中哪些细节让你有所感触?
?2.
影片与小说相比情节有哪些出入?
为什么在情节上如此处理??????
3.
影片与小说相比哪个更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影片对余华的原著进行了适度的改编,原著中以福贵的回忆切入,和原著相比,原著更充斥着无情,而电影中还有淡淡的亲情,在福贵的眼里老婆和孩子比什么都重要,虽然福贵的家庭遭遇了接连的打击,但福贵的家庭依旧完整,亲情依然在维系着这个家庭。
电影《活着》在表现社会底层人物和命运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一代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苟且投生的活着,无论多么悲惨都要坚强的活下去,成为他们对生活的唯一追求。
总结:
《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异常凄惨。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痛,再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时吃饭时的辛酸苦楚,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活着》是跨越年代的较长的一部影片,历史浓缩为个人的命运。
《活着》具有一定的史诗性,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同时隐隐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影片的个人生存状态和苦难,在经过精简的历史背景里,体现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影片的结尾虽然很温和,但颇引人深思。福贵的一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片中对大跃进、文革等时期也进行了温和的讽刺。影片中的绝望、无助、无力在黑色幽默里得到转变。
作业:
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收获,用200-300字总结。(共28张PPT)
逻辑与语文学习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华生与福尔摩斯第一次见面,福尔摩斯说:“我看得出来,您到过阿富汗。”令华生吃惊不已。
之后他分析说:这一位先生,具有医务工作者的风度,但却是一副军人气概。那么,显见他是个军医。他是刚从热带回来,因为他脸色黝黑,但是,从他手腕的皮肤黑白分明看来,这并不是他原来的肤色。他面容憔悴,这就清楚地说明他是久病初愈而又历尽了艰苦。他左臂受过伤,现在动作看来还有些僵硬不便。试问,一个英国的军医在热带地方历尽艰苦,并且臂部负过伤,这能在什么地方呢?自然只有在阿富汗了。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判断
概念组成判断
判断组成推理
推理要符合逻辑规律
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逻辑和语文学习
语法,教我们如何把话说通;
修辞,教我们如何把话说好;
逻辑,教我们如何把话说对。
即“通顺·生动·合理”。
每一个概念(从语言的角度叫词语)
揭示的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
每个概念包含有内涵和外延两方面。
内涵是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
外延是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
?
“动物”
的概念
内涵:有生命的,能自己活动的一种生物。
外延:鸡、鸭、鹅、猫、狗、猪……
“车”
的概念
内涵: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
外延:火车、汽车、马车、三轮车、板车……
1、不同的词语可以表达同一概念。
概念和词语的关系
土豆
2、同一词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杜鹃
马铃薯
洋芋
山药蛋
活动(一)
根据语境判断,同一词语表达了几个概念。
有一个人,在地摊上看到了一本?讲逻辑的通俗读物,他高兴的连话也?讲不出来,因为这本书他找了很久了。于是他同摊主?讲价儿。摊主说:“这本书?讲表面是旧了点,但?讲内容确实很精彩,不能便宜了。”这个人却回答说:“什么表面旧了点,明明是你不?讲卫生把书弄的脏兮兮的,还是便宜点儿吧。”
?讲述;?说;?商量;
?
?就某方面而论;
?讲求,讲究
1、文本阅读中的概念理解。
2、文本阅读中的释词题(下定义)。
3、病句修改中的概念混淆。
4、病句修改中因多义词造成的歧义句。
“概念”知识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判断(从语言的角度叫语句),就是由概念组成的,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
?
1、不同的语句可以表达同一判断。
判断和语句的关系
我想去。
我不是不想去。
难道我不想去吗?
2、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判断。
我想去。
例1:“小张的毛衣织得好。”
例2:“李老师
在火车上写字。”
歧义句,多义句。
判断的隐含义
一日,大副又酗酒,船长在记事本上记道:“大副今日酗酒。”次日,大副值班,见船长记其酗酒,灵机一动,提起笔来写道:“船长今日没有酗酒。”
?
大副的言外之意是(
)
判断的隐含义就是我们常说的“言外之意”。
活动(二)
思考下面语段中的隐含义。
语段一:
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正在搞一个科研项目,由于时间紧张,身体消瘦。?一次宴会上,一个胖资本家对科学家说:“先生,见到你,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科学家回答道:“我一见到你,就知道世界上闹饥荒的原因。”?
(1)?胖资本家的言外之意是:?
(2)?科学家的言外之意是:
语段二:
音乐课上,师生正在欣赏四川民歌《川江号子》,一名学生埋头大睡,老师叫醒他说:“你怎么把《川江号子》听成了‘摇篮曲’了?”学生面带愧色,却不失幽默地自我解嘲道:“
”?
(1)老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2)如果你是那位学生,你解嘲的话是:
活动(二)
思考下面语句中的隐含义。
有一个人,在地摊上看到了一本讲逻辑的通俗读物,他高兴的连话也讲不出来,因为这本书他找了很久了。于是他同摊主讲价儿。摊主说:“这本书讲表面是旧了点,但讲内容确实很精彩,不能便宜了。”这个人却回答说:“什么表面旧了点,明明是你不讲卫生把书弄的脏兮兮的,还是便宜点儿吧。”
语段三:
德国诗人海涅是犹太人。一次,一个顽固的排犹分子想挖苦海涅,就故弄玄虚地对海涅说:“我去过太平洋的一个小岛,岛上的风光美丽之极,只可惜少了两样东西。”海涅挺好奇地问:“是吗?是拿两样东西?”不料对方得意地笑笑:“是毛驴和犹太人。”他本以为海涅会气得哇哇乱叫,不料海涅听了不仅不生气,还笑咪咪地回了一句:“这好办,下回我带上你去,两样就会全有了。”?
(1)排犹分子的话的意思是:?
(2)海涅的话的意思是:?
1、现代文阅读中的语句理解。
2、语言文字应用题目中的补写句子。
3、材料作文中材料隐含义的挖掘。
4、病句修改中因缺乏语境造成的歧义句。
“判断”知识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已知判断是推理的依据,称作前提。
新判断是由前提推出,称作结论。
三段论(演绎推理)
二难推理
推理的形式: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
两个前提
得出一个结论
包含共同词项(相同的概念)
三段论
年满18周岁有选举权,
他有选举权,
所以他18周岁了。
前提
结论
不打——被白骨精吃掉
打——被师傅赶走
二难推理
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种可能推理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
1、语言应用题目中根据语境推断,补写恰当句子。
2、议论文写作中运用三段论的论证方法讲道理。
3、病句修改中背离事实和情理的题目。
“推理”知识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逻辑规律是思维过程中的基本规则。主要有三大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逻辑基本规律对人的思维有强制性,违背了它,思维就会发生混乱,人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准确地表达思想。
?
矛盾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针对同一对象,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必有一假。否则就会犯思想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例1:“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例2:“演唱会的门票已部分售罄。”
排中律
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假的,必有一真。否则就会犯模棱两可,骑墙居中的逻辑错误。
例: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上没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
活动(三)
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
??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请问肖像在哪个盒里?
1、文本阅读中偷换概念设置的干扰选项。
2、议论文写作中审题出现转移论题的问题。
3、病句修改中前后矛盾题目。
“逻辑规律”知识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作业:
1、教材P89有关逻辑规律的练习题,分析例句,
看看它们分别违背了什么思维规律。
2、运用恰当的逻辑知识完成课外延伸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