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课件(6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课件(6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8 00:47:31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孟子》选读
上下一心,团结一致
世界和平、社会和谐、对不同意见者秉持和为贵但和而不同的态度、与亲朋好友和睦相处、与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这就是中国所正在追求的,也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所要告诉世界的。
和平共处
(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衷共济
(面对困难的时候)
和气生财
和气致祥
(商业,做生意)
和睦、家和万事兴
(家人之间)
和谐
(社会、人与人之间)
团结互助
和睦相处
(同学朋友之间)
1.重点实词
池非不深也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则与禽兽奚择哉?
于禽兽又何难焉?
爱人不亲,反其仁
礼人不答,反其敬
护城河
委,丢弃
去,离开
界限,名作动,限制
怎么区别
诘责,计较
亲近,亲附
回应
课前检查
2.通假字
亲戚畔之
其横逆由是也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畔”通“叛”,背叛
“由”通“犹”,尚且,还
“亡”通“无”,没有
3.重点虚词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其待我以横逆
以其存心也
明以教我
仰足以事父母
介,凭借
介,用
介,因为
连,表修饰
连,表目的,可译“来”

4.特殊句式
城非不高
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舜,人也;我,亦人也
其待我以横逆
舜为法于天下
于禽兽又何难焉
判断句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课堂探究
探究一
孟子认为,为什么要重“人和”?怎样达到“人和”的境界?
天时
地利
人和
两个战例
逐层递进
“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顺之
课堂探究
怎样达到“人和”的境界?
2.统治者: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2)反省——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3)推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社会个体:
具体措施
发政施仁,制民之产
驱而从善,“谨庠序之教”
课堂探究
探究二
孟子的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能实现?
孟子的“仁政”“王道”主张最终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肯发善心,并懂得推恩的基础之上,而当时列强战争,崇尚武力,蔑视仁政,在这样的动乱年代,要实行“王道”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正因为如此,虽然孟子能言善辩,说得所游说之王心服口服,但他们都没有真正采纳孟子的主张和付诸实施。
课堂探究
探究三
孟子的主张在今天有没有意义?有没有实现这些主张的做法或现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五、拓展:请同学们说说身边的“仁”。
国策中的促进和谐社会的做法:
全民义务教育、廉租房、最低生活保障、
公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打虎拍蝇行动……
现实生活中的“和谐”表现:
各种抗震救灾活动、“人文”奥运精神、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最美人物事迹……
和——团结
前些年的非典、南方的雪灾,去年的汶川大地震等,我们中国经历了太多的灾难,但最终我们都能够很顺利地度过这一切,为什么?原因是离不开人们的团结,全国上下一心,在抗震救灾中有一句响亮的口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不和
不和就有冲突,有暴力,有战争
课堂练习
运用《人和》中的名言作为论据,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论证文段,观点自拟。
段落示范
信誉是人行走于世界最基础的那个保障。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意思是说,一个人没有信誉的话,那真不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怎么度过一生?这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走起来呢?輗、軏就是牛车和马车上的木销,包了铁插在小孔里,才能把横木固定住。如果车上没有木销,就无法套住牛马,它又怎么能行走呢?正如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就好像这个车子有了横木也是虚架上的,没有关键的木销,就无法行走。也就是说,只有靠信誉,才能把人生这辆车驱动起来。只有信誉,才能够让你不管穿越什么样的风险、坎坷,都颠扑不破,而在坦途上一路前行的时候,也能够保障你的速度。就是因为有信誉,才让你始终是一个完整的人,可以立得起来。要是没有信誉,就缺少了安身立命最根本的条件。(共23张PPT)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燃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仁人之心
它的源头就在——孟子
王语暴以好乐
庶几
有诸
独乐乐
孰乐
臣请为王言乐
管籥之音
疾首蹙頞
羽旄
则王矣
yù 
shùjī
zhū
Yuè


Wèi lè
yuè
cù è
máo
wàng
生字认读
自主学习
1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2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4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介词,表示被动
告诉
介词,把
取独
差不多
兼词,之乎
副词,只
5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6曰:“可得闻与?”
7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8曰:“不若与人。”
9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10曰:“不若与众。”
取独
犹如
疑问代词,哪一个
语气助词,欤
那么
不如
11“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介词,替,给
动词,弹奏
全,都
最痛苦的地步
介词,在
取独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词尾,…的样子
动词,称王,成就王业
或许
凭什么
1、齐宣王“变乎色”说明什么?
齐王变了脸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之乐,只是世俗之乐。齐王变了脸色,固然是“惭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但他也知道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他正面承认自己爱好世俗之乐,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表明这时的谈话气氛并不融洽。
儒家学者把乐分为两类:
一类是先王之乐(也就是古代圣贤之君的音乐),
一类是世俗之乐。
孔子等儒家学者认为,先王之乐有助于克己复礼、修身养性或协和社群关系。俗乐的种类异常繁多,其共同本质则是有悖于儒家追求的政教伦理目的──儒家学者认为这种音乐能使听者放荡无节,甚至流于淫滥。所以他们对俗乐的批评不绝于耳,或者一言以蔽之曰“淫”,或谓之“乱世之音”等等。但是,上层统治者却往往喜欢俗乐。在孟子和齐宣王这番对话大约一百年之前,魏文侯就说自己听古乐昏昏欲睡,听俗乐却不知疲倦。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在整个论辩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不仅迎合了齐王,引起了齐王的兴趣,改变了谈话的气氛,而且巧妙地把谈话由音乐引入政治领域。然后再补充一句“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既是承接齐王“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之言而来,又改变了原来的概念,进一步转换话题。先王之乐、世俗之乐和“古之乐”“今之乐”既相同又不同,两者雅俗的区分明显,无论今乐古乐,都有雅有俗。在偷换概念中,孟子巧妙地转换了话题。“其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朱熹《孟子集注》)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地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既不丧失自己对音乐的一贯立场,又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3、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引入话题
→转换话题
→直切正题
→得出结论
投其所好
请君入瓮
形象生动
水到渠成
由谈乐(yuè)而言乐(lè)
正反对照引出与众乐乐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可王天下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4.体会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和齐宣王两次回答
“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
(作用: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写作特色
1.孟子在论证中善用比喻。
以欣赏音乐和打猎为喻,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通过对比手法展示了两幅画面:
悲景图:举疾首蹙頞而相告
乐景图:举欣欣然而相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孟子在论证中,善于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取乐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与民同乐,是治国之本
与人同乐,是立人之本
学会分享、分担
人生即修行,
学会分享就学会了生活



1、完成同步作业。
2、预习第二则:读译,画出疑难点。
布置作业
1962年4月,周恩来在云
南西双版纳和傣族群众欢
度泼水节。
5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四川都江堰市新建小学察看灾情时,看见救援人员正在教学楼废墟里抢救一名被困的小学生。温家宝蹲坐在废墟上对着孩子说,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
温家宝总理到田间地头视察西南旱情
贵州省大方县第三中学
贵州省大方县第三中学贵州省大方县第三中学
贵州省大方县第三中学(共21张PPT)
民为贵
《孟子·尽心下》
学习目标
(1)答疑导学案,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文学常识等文言基础知识,并能翻译文言文。
(2)领会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讨论善教的重要性。
【知识链接】——名言名句
1.“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尚书》)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
5.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6.应当把人民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爱他们,而不能高高在上地去看他们。(列夫?托尔斯泰)
7.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道德。(高尔基)
检测导学案
梳理文言知识
通假字、重点字词
文学常识:祭祀知识
辨析古今异义
辨析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重点词语解释及文化常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社稷: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粢盛: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放:流放,诸:“之乎”的合音。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得天下有道
道:办法。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畜:通“蓄”,积聚。得:得到。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淑:善。胥:皆。
辨析一词多义

①诸侯危社稷(危害)
②危乎高哉(高)
③正襟危坐(端正)
④其君之危,犹累卵也(危险)

①舜相尧二十有八载(辅佐,辅
助)
②善恶之相(容貌)
③杂然相许(动作偏指一方)
词类活用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形容词作名词,最重要的力量)
②诸侯危社稷(使动用法,使……危险)
③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名词作动词,称王)
④苟不志于人,终身忧辱(名词作动词,立下志向)
整体感知:(讨论、提问、明确)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整体感知:(讨论、提问、明确)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一、孟子如何表达民、社稷、君三者之间的关系的,他的民本思想有什么进步意义?
1.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民是第一位的,国家次之,君在最后;
百姓是天之骄子,得民心者的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听取民的意见,谈成接受民的监督,关心民生疾苦,做到与民同乐。
2.进步意义:孟子民本思想显示其匡时济世,救民水火的抱负胸襟,体现其为民请命的使命感,为民造福的仁人之心。
如: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柳宗元的反苛政,范仲淹的忧民之忧,如今的中国梦。
合作探究
研读剖析
观看习总书记2019新年致辞
二、如何理解成语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意义?你还可以联想到哪些近义成语、典故?请谈一谈。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临难铸兵
(临阵磨枪
临时磨枪)
现上轿现扎耳朵眼
大寒索裘
临渴穿井
临渴掘井
未雨绸缪
积谷防饥
 
3.结合孟子的善教得民心,谈谈善教的重要性。
法家重法治,儒家重德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立人达人
申之以孝悌之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标志。
善教与乐学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
荣辱观
羞耻心
民为贵的背后
民为贵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思想,更是一种仁爱精神,是一种磊落坦荡的胸怀,是一种大爱的担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4分)
A、社稷jì粢盛zì
chéng汤放桀jué伐纣zhòu
B、弑君shì
走圹kuàng
獭t?驱爵què
鹯zhān
C、溺nì
谆谆chún
践jiàn暴之于民bào
D、朝觐zhāo
jìn
讼狱sòng
讴歌ōu
篡zuàn
答案BB
2、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为丛驱爵者,鹯也
B、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C、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D、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C(A、“爵”通“雀”
B、“畜”通“蓄”
D、“蚤”通“早”)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C、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D、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A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
B、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C、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指帝王死。)
D、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好听的话。)
D(仁言:宣扬仁的言论)
5、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C

A、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诸侯国的国君如果危害到国家,那么就改立国君。)
B、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
C、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如果没有仁的志向,必将终身忧愁,以致于死亡。)
D、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化更能够赢得民心)
C
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业:
请结合本课文前三则,对此诗的最后一句做精当的赏析,不少于300字。(共11张PPT)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孟子
教学目标
1、完成第1、2两则的学习。
2、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3、把握孟子的“四端”说的内涵。
4、理解“性善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读准字音
孺子
怵惕
恻隐

  

chù
t
ì

shuò
整体感知
文言现象: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内”通“纳”;状语后置)
②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判断句
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判断句
④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贼,动词,残害;判断句)
⑤若火之始然:(“然”通“燃”)
⑥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事”,动词,侍奉)
思考:
在理解本段内容的基础上,大家能从
本段中找到“人性本善”具体表现在
哪些方面吗?
(请同学们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我们将其称为“四端说”
“恻隐之心,人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例子:看到他们,你心生怜悯了吗?
1、
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中正派人的做法。”
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
2、有个齐人,在乞食了祭祀剩下的酒肉之后,还在妻妾面前表现出与达官贵人共食的傲慢样子。
例子:他们的做法,可以学习吗?
例子: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称赞吗?
1、孔融分梨,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并且说自己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还说弟弟比自己小,也应该让着他。
2、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给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让出三尺,邻人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就有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
1、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
2、农夫与蛇的故事
例子:他们的行为,可以效法吗?
思考:要想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还要怎么做?
1、要“扩而充之”
2、要“求之”
总结
通过这两则内容的学习,我们对孟子的“四端说”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它是孟子“性善论”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当积极地继承与发扬。(共14张PPT)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文天祥《正气歌》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
芜湖一中
琚书萍
朗读第2则:景春与孟子的对话
1.孟子眼中的大丈夫具备什么人格特点?
2.对话中的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吗?
景春和孟子的观点有何不同?
1.孟子眼中的大丈夫具备什么人格特点?
“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至大
人格伟大
至刚
人格坚定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不能淫
不能移
不能屈
2.对话中的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吗?
景春和孟子的观点有何不同?
阿谀奉承
顺从君王
执掌权势
先破后立,设喻立论
妾妇之道
3.历史上哪些人践行了大丈夫之道?

傅说
胶鬲
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民族脊梁
养气之道
朗读第1则:
公孙丑和孟子的对话
思考:
大丈夫所具备的这种“浩然之气”如何获得?
直养无害
配义与道
集义无馁
内养非外
勿正勿忘勿助长
养气之道
寓言说理
孟子提出“养气说”,以塑造大丈夫人格,最终目的是什么?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告子上》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养气之道
两千年前孟子的“浩然之气”和“大丈夫”学说对当下的我们有什么价值?
展气之新
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读了《孟子》之后你就会感到振奋,你老想站起来做点什么事,实在没事找个人争辩也行,找个人辩论也行,孟子是很好辩的。所以,读《孟子》我是读到了一股正气,平治天下。
——
易中天
结束语
1.练笔:《我眼中的“大丈夫”》
2.推荐:
杨伯峻《孟子译注》
梁涛《孟子解读》

业(共22张PPT)





一、为下列红色词语注音。
a、宋牼将之楚
b、然而不王者
c、孳孳为善者
d、蹠之徒也
e、利与善之间也
jiàn
kēng
wàng

zhí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翻译】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人家,您不辞长途辛劳前来,将有使我的国家获利的手段吧?”
第一则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利:使动用法,使···获利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翻译】孟子答道:“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希望国家强盛)只要有仁义就行了。假如王说:‘怎样才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一般士子和平民百姓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这样,上上下下互相从对方那里谋取私利,那么国家便会处境危险了。”
“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翻译】“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那个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那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国家有兵车万辆,大夫拥有其中的一千;国家有兵车千辆,大夫拥有其中的一百,这不能说是不多了。但如果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
后: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
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
【翻译】
“没有一个有仁德却会遗弃父母的人,也没有一个讲道义却对他的君主怠慢的人。王也只讲仁义就行了,何必一定要讲利呢?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仁:名词作动词,有仁德
义:名词作动词,讲道义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利”的坏处:弑君、犯上(反)
国危矣
“义”的好处:孝亲、忠君(正)
义先于利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说出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追求利与取义到底会有何影响呢?请从课本找出来。
兄弟割袍
父子反目
君臣成仇
追名逐利
国破家亡
手足情深  
父慈子孝
君臣一体
躬行仁义
称霸天下
何必曰利
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反)
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正)
第三则: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译文:孟子说:“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行善者,是舜一类的人;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谋利者,是跖一类的人。要想了解舜和跖地区别,没有别的,只是“为利”和“为善”的差别。”
作者通过正反对比,说明了“为利”与“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
扬善——圣贤之人(舜)
逐利——杀人魔王(跖)
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
明确:
孔子:追求利,但要符合义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要利义齐飞,当然,的确也不可能只说仁义而不说利,这已不合乎我们今天的现实。应该是既说利也说义,或者,还是用圣人孔子的那句话来调节,叫做——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这是山西的一家商号的东家和掌柜的合影。读张合影,既要看到这家商号管理层的核心,老中青三代10人搭配,表明其经营人才的传承,更要注意到商号的对联:“大丈夫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晋商曾称雄国内商界500年之久,“仁中取利、义内求财”,商德功不可没,其价值难以量化。
早上喝一杯三聚氰胺毒牛奶,夹着一根河南产的瘦肉精猪肉火腿,切一个苏丹红咸鸭蛋,来两口膨化粉做的面包,中午买些尿素豆芽,石膏豆腐,毒生姜,麻辣烫加止泻药,再买点牛肉膏牛肉炖点膨大西红柿,回到豆腐渣工程房,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硫磺馒头。饭后抽根高汞烟,去地摊买本盗版小说,回去上一会盗版操作系统的自由言论网,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窝。核辐射算啥~!
字词梳理
一.通假字
①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指”通“旨”,意旨,意图
二.一词多义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遗弃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遗,丢失的东西
留待作遗施
遗,赠给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遗,丢失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乘,一车四马
因利乘便
乘,趁着
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乘,乘坐
吏士喜,大呼乘之
乘,追逐
三、虚词

不远千里而来
连词,表修饰关系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连词,表假设关系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连词,表转折关系
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连词,表承接关系
然而王者,未之有也
连词,表转折关系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介词,用
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
连词,表因果关系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连词,表修饰,亦
将有以利吾国乎
介词,用来
何以利吾国
介词,凭借
四.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事,侍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利,使……获利
形容词意动用法
不远千里而来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名词意动用法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后,意动用法,
以……为后
五.文言句式
判断句
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者,……也,表判断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判断
倒装句
先生将何之?
宾语前置,应为“先生将之何”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何以利吾国
宾语前置,应为“以何利吾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