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张衡传
南朝·范晔
《史记》,西汉,司马迁,纪传体,通史,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
《汉书》,东汉,班固,纪传体,断代史,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迄王莽地皇四年。
《后汉书》,南朝刘宋,范晔,纪传体,断代史,上起汉光武帝,下迄汉献帝。
《三国志》,西晋,陈寿,纪传体,断代史,上起黄巾起义,下迄晋灭吴统一全国。
——前四史
了解作者
二十四史之一的《后汉书》作者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朝宋代顺阳山阴(浙江绍兴)人。他在南朝刘宋时期,曾任尚书史部郎、宣城太守、太子左卫将军等职。《宋书》上说他少年好学,博通经史,善为文章。后因密谋拥戴文帝的兄弟刘义康被处死刑,死时才48岁。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成《后汉书》。全书包括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共一百篇。此书对考核史事有参考价值,文字亦朴素精练。今本《后汉书》包括梁代刘昭的增补部分,共一百二十卷。
张衡(78——139)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在文学、艺术、地震学、天文学、地理学、数学、气象学、机械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人。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文学作品《二京赋》《四愁诗》
了解传主
浑
天
仪
浑
天
仪
地动仪
《二京赋》(
《东京赋》、《西京赋》)描写洛阳、长安的繁华,讽刺贵族官僚的荒淫无耻,描述了一些民情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危机四伏的深刻忧虑。
诗歌以《四愁诗》成就最高。诗分四章,写他的“所思”在“泰山”、“桂林”,“汉阳”,“雁门”等“远道”,但都有障碍,而不能致。以一种情诗的形式寄托了政治的怀抱。它是最早的一首通篇都是七言而又首尾完整的七言诗。
文学成就: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记里鼓车
指南车
人民至今还在怀念着他,一九五五年全国发行
过纪念邮票。一九五六年南阳重修他的坟墓和读书
台,郭沫若曾在他的纪念碑上题道:“如此全面发
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
敬仰。”
张衡故居与张衡墓庐
张
衡
一
二
三
少善属文
通五经,贯六艺
《二京赋》
无骄尚之情
从容淡静
善机巧
《灵宪》
《算罔论》
浑天仪
候风地动仪
治威严、整法度
文学
科学
政治
性情
文
章
结
构
文化常识之一
1.举孝廉不行
——汉代由地方官(太守)向朝廷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2.连辟公府不就
——官府征召有才能的人做官。
3.公车特征拜郎中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4.累召不应
——召见,召聘。
5.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离开,指从京都赴外任职。
6.再迁为太史令
——指官职调动。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7.再转复为太史令
——指官职调动
8.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指官职调动
9.视事三年
——指官员到职工作,即治事
10.上书乞骸骨
____封建社会,大臣年老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1.衡下车
——官吏初到任。“下车伊始”。
完成新课标129页第2题
候风地动仪
后汉书.张衡传
台北故宫博物馆所收藏的地动仪
阳嘉元年,
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
员径八尺,
合盖隆起,
形似酒尊,
饰以篆文山
龟鸟兽之形。
时间
名称
质地
雕饰
外形
外
部
构
造
候风地动仪
后汉书.张衡传
中有都柱,
傍行八道,
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
首衔铜丸,
下有蟾蜍,
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
皆隐在尊中,
覆盖周密无际。
内部机械构造
候风地动仪
后汉书.张衡传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侍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作用
效果
评价
验证
使用
看了上面的视频以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你想对张衡说什么?(共11张PPT)
通过诵读,合作,讨论,探究,认识一个
张衡,学习张衡的人生智慧。
学习目标
立体的、鲜活的
预习检查
预习检查
文学常识
官吏初到任
文学常识(补充)
表官职的降、免:
左迁、左除、左授、左转;
罢、免、废、黜、谪、贬、放
二十四史前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整体感知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成就的?
主要表现在哪里?(结合文本)
《二京赋》、《灵宪》、
《算罔论》、《思玄赋》
研核阴阳,作浑天仪;候风地动仪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文学
科学
政治
研读文本
是什么成就了杰出的张衡?
(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勤奋、淡静、创新、
悲悯、担当、睿智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矛盾与质疑
(人物行为与思想品格之间)
矛盾是时代的产物,与文人所受思想的影响有关,正因“矛盾”,才更显丰满,更能彰显张衡的人生智慧。
课堂小结
张衡是一个勤学淡静的,有担当,能创新,富有悲悯情怀的,深受儒道思想影响的睿智的科学家、学者形象。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
张衡传
正腔圆诵课文(字音,句读)
文学常识(整理归纳)
存
公府不
公车特在拜郎中
名不应
水和初,出为河间相)八京在■
夏为太史令
任
员到职
上书乞骸骨
治威严
B(共73张PPT)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6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他的直系祖先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武将司马错。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司马谈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著有《论六家要旨》一文。
司马迁在为《史记》写的“自序”里,详细记录了司马谈在“河、洛之间”对他说的那番语重心长的遗嘱。司马谈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俯首流涕,对父亲发誓说:“我虽不聪敏,请容许我把您已记录编排过的有关过去的传闻,完整地书写出来,绝不敢有缺漏。”洛阳相会,就这样成为这一对钟情于历史学的父子之间的生死之别。
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腐刑。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想到自己写部史书的夙愿,因此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写作。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写成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廉颇(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汉族,山西太原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曾在对齐国、魏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晚年时,因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去世后葬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境内)。
他和赵国上卿蔺相如之间曾发生过“负荆请罪”的故事,传为美谈;史书记载廉颇食量惊人,年老时每顿饭还能吃两斗米、三十斤肉,并在饭前披甲跨马
驰骋校场。其晚年赵王曾想重用颇,派使者请其出山,廉颇为显示自己年轻,当着使者面吃下五斗米、二十斤肉并披甲跨马到处奔跑。但遭郭开排挤,使者谎称廉颇“一饭三遗矢”(吃一顿饭的时间内,上了多次厕所)。赵王遂以为廉颇老而无用,便不复用。之后楚国暗中派人劝说廉颇,廉颇遂前往楚国为将,但并无功绩。
蔺相如,
(前329年—前259年),今山西柳林孟门人,战国时赵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官至上卿,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一心为国,有勇有谋,不畏强权,不计较个人名利,顾全大局。他的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由于列国史书都已经被秦始皇焚烧,而史书的秦朝官方备案又被项羽攻入咸阳后烧毁,以下是仅存的关于蔺相如的史料。他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更难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是一位胸怀广阔的政治家。他,无畏的胆略,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以国事为重的思想品德,可以说是驰誉九州,光耀千古。
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我们展现了蔺相如光彩夺目的人生片断。后人在景仰蔺相如的同时,对其人其事也想有更多的了解,可是历史也总是给人留下缺憾,对蔺相如早期及晚期的活动记录很少。即便在有限的资料记录中,也有许多错讹、互相矛盾之处,令人真假难辨,莫衷一是。
生字词注释
1.遗
2.肉袒
3.列观
4.倨
5.城邑
6.睨:
(wè
i
):(送给)
(tǎn):(去衣露体,古时在祭祀
或谢罪时表示恭敬或惶恐
)
(guàn):(观,建筑物的一种。
列观,一般的宫殿,本文指章台)
(jù
):(傲慢
)
(yì):(城镇)
(n
ì):(斜视)
7.镬
8.渑
9.缶
10.怿
11.驽
12.刎颈
(huò
):(
古代煮食物的一种大
锅
)
(miǎn):(
古水名,本文中“渑
池”为古城名
)
(
fǒu):(
盛酒浆的瓦器,本
文指瓦质的打击乐器)
(yì
):(高兴,喜悦
(nǘ):(
愚劣,无能
)
(wěn
jǐng):(割脖子)
第一部分
(1、2)自然段:
文言句式:
判断句:……者(句中停顿)……也(句末判断)
文言词语:
为:担任
取:攻占
以:介词,凭借
于:介词,在
文章开篇的人物介绍表现了廉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廉颇勇猛善战,作为赵国的大将军,战功赫赫,以勇武过人文明于各诸侯国。
第一部分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蔺相如两人,又分别介绍两人的身份、地位以及影响,这些的不同使得他们在以后的相处过程中,产生矛盾成为了必然。也为后文廉颇自恃功高,鄙视蔺相如出身低微埋下伏笔,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
第3——13自然段
文言句式:
被动句: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文言词语:
请:请求
恐:副词,恐怕
即:则
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何以知燕王
省略句:今君乃亡赵走燕
文言词语:
对:对答,回答
幸:动词,宠幸
于:介词,表被动
乃:连词,表转折
人物形象
说说课文中说了哪几件大事?从中可以看出廉颇、蔺相如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完璧归赵
通过侧面描写初步让读者了解到蔺相如“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在整个故事的欺诈与反欺诈斗争中,突出相如足智多谋、勇敢及不畏强暴。
渑池之会
这一部分主要是在秦王和相如之间展开了一场侮辱与反侮辱的斗争。面对秦王步步紧逼,相如不仅寸步不让,而且运用策略使得秦王步步后退并对秦王展开攻势。
在这一部分里,相如反应机敏,蔑视强权,置生死于度外的形象也凸显出来。
将相和
相如在对敌斗争中足智多谋、英勇不屈、毫不妥协,在对待和廉颇兼的内部矛盾时却又表现出另一种态度:
隐忍退让、宽宏大度、心胸开阔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他的引车避匿表现出了他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和不计私怨和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正如作者在原传的结尾所写的: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廉颇
文章开篇的人物介绍:
表现廉颇勇猛善战、作为赵国的大将军,战功赫赫,以勇武过人闻名于各诸侯国。
渑池之会前
廉颇和蔺相如为顾全大局,力劝赵王赴约,充分表现他以国家为重,甚有大将军的风度
送别之时商量对策表现他的忠心和深谋远虑
部署兵力于边境线上表现他的周全细心
秦兵不妄动可见他对敌人的威慑力很大,又从侧面表现他的勇武过人。
将相和
渑池之会后,他心有不甘,宣言羞辱相如,表现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
在听了相如的话后,大为感动,也很惭愧,立即负荆请罪,表现他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
艺术特色
1.典型事件表现人物:
在写相如时,并没有写他的一生,而是选取了三个片段,来突出他的性格特点。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写他对敌斗争大智大勇,将相和写他对内顾全大局。
三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相如的思想品质,取得了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
在写廉颇时:
主要是从负荆请罪者一故事表现他的思想变化以及性格特点的。
前面两个故事也暗示读者廉颇的人物形象。
2.详略得当
文章节选部分集中描写蔺相如,其间穿插对廉颇的描述。对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件不惜笔墨,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则一笔带过,惜墨如金。
3.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三个故事虽各自首尾,独立成章,但故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都是紧紧围绕两种矛盾展开的。秦赵间的矛盾表现了相如的大智大勇,但也成为了廉蔺间矛盾的前因。秦赵矛盾得以缓和廉蔺矛盾却突出,但为了解决秦赵矛盾,二人间的矛盾又得以解决。
司马迁善于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蔺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出场的,他的人物形象又是在和秦王面对面进行激烈斗争中得到体现的。
4.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叙述三个故事,对话占了很大的篇幅,许多对话形象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相如,在秦廷上所说的话,时而谦恭有礼,时而直言雄辩,时而有理有据的分析,时而咄咄逼人的斥责,充分表现他有勇有谋、能言善辩、善于根据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
廉颇,在文中的对话只有三处,但每一处都能突出他性格中的一方面。
渑池之会前的对话就表现他很有政治头脑;负荆请罪中有他的自恃功高、心胸狭窄也有他知错能改、坦率可爱的一面。
5.运用对比手法
如,文章开篇双起法,使得廉蔺二人的身份、地位形成鲜明对比;蔺相如对敌和对廉颇的态度对比;廉颇对蔺相如前后态度的对比;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秦王的声色内荏的对比等等,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读者印象更加深刻。
本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非常成功,以致后人感叹:“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世说新语》在语言上,无论叙事、对话,本文都达到很高的境界,叙事语言简练而生动,对话语言贴切而传神。
常用文言虚词释义
.
以
以勇气闻于诸侯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介词
凭)
(介词
用)
(连词
而)
(连词
而)
之
伐齐,大破之
秦昭王闻之
即患秦兵之来
均之二策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代词
代“齐国”)
(代词
“赵得楚和氏璧”)
(结构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代词
这)
(助词
的)
于
以勇气闻于诸侯
君幸于赵王
故燕王欲结于君
归璧于赵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介词
在)
(介词
表被动)
(
介词
和、跟)
(介词
到)
(介词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必
、乃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今君乃亡赵走燕
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连词
一定)
(连词
表转折)
(连词
表承接
就)
因
相如因持璧却立
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因跪请秦王
(连词
表承接
就、于是)
(介词
趁机,由此)
(介词
经由、通过)
(介词
趁机)
通假字
1.可予不
2.臣愿奉璧往使
3.拜送书于庭
4.召有司案图
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不)通(否)
(奉)通(捧)
(庭)通(廷)
(案)通(按)
(缪)通(穆)
(孰)通(熟)
常用文言实词释义1.书
使人遗赵王书
秦御史前书曰
余因得遍观群书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驽俱发
军书十二卷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
名词
信
)
(
动词
写)
(
名词
书籍
)
(
名词
文字
)
(
名词
花名册
)
(
名词
《尚书》)
2.请
臣请完璧归赵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璧有瑕,请指示王
臣等不肖,请辞去
(动词
表谦逊语气
)
(动词
请求
)
(表敬副词
“请允许我”
)
(用法同上
)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俯身倾耳以请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
(
表敬副词
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请您”)
(
动词
拜访
)
(
动词
请教
)
(动词
拜见,谒见)
3.对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
对镜贴花黄
两岸青山相对出
(
动词
对答,回答
)
(动词
对着,向着)
(动词
对立)
4.幸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动词
宠幸
)
(
表敬副词
侥幸
)
(
表敬副词
幸而
)
表敬副词
幸亏,幸好
)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
动词
希望
)
(
形容词
幸运,幸福
)
(
动词
特指帝王到某地
)
(动词
宠幸
)
5.许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时人莫之许也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塞外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动词
应许,答应
)
(动词
赞许,赞同)
(用法同上
)
(
动词
期望)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问渠哪得清如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曳屋许许声
(名词
处所
)
(
代词
这样
)
(
数词
表示不能确定的零数,译为“左右、上下”)
(音h
ǔ,象声词)
6.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秦贪,负其强
决负约不偿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动词的使动用法
“让……担负”
(
动词
倚仗
)
(
动词
违背)
(
动词
辜负,对不起)
(
动词
背着
)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负屈衔冤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动词
失败
)
(
动词
背东西
)
(
动词
承担,担负
)
动词
蒙受,遭受
(名词
失败的情况
)
7.立
相如因持璧却立
赵立奉璧来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或立或卧,或坐或俯
操军中吏士皆出营立观
(
动词
站着,立着
)
(
副词
立即,立刻
)
(动词
使……即位
)
(
动词
站立
)
(用法同上)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停留)
(
动词
存在,生存
)
(
动词
即位
)
(
动词
建立
)
(
动词
树立,竖立
)
8.交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为刎颈之交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动词
交往
)
(
名词
友谊,交情,朋友
)
(
动词
交叉
)
(
动词
交错
)
初一交战
合从缔交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
动词
接触,交手
)
(
动词
结盟
)
(
名词
外交
)
9.设
乃设九宾礼于廷
帘外设香几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动词
设置,安排
)
(
用法同上
)
(动词
部署
)
10.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欲引相如去
相如引车避匿
引而不发
(动词
延请
)
(
动词
拉,拖
)
(
动词
掉转
)
(
动词
拉开弓
)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公子引车入市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动词
延请
)
(
动词
引导
)
(
动词
率领,带领
)
(
动词
退却
)
11
.恐
秦城恐不可得
秦王恐其破璧
赵王恐
(
副词
恐怕
)
(
动词
担心)
(
动词
害怕
)
12.毕
毕礼而归之
吾与汝毕力平险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结束
)
(
副词
全、尽)
(
副词
全部
)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连词
连接行为与目的)
(连词
因为)
(连词
因为)
词类活用
臣乃敢上璧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舍相如广成传舍
使其从者衣褐
(上:名词作动词
献上)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舍:
名词作动词
安排
住宿)
(衣:名词作动词,穿)
左右欲刃相如
于是相如前进缶
怒发上冲冠
相如奉璧西入秦
间至赵矣
(刃:名词作动词
杀)
(前:名词作动词
上前)
(上:名词作状语
向上)
(西:名词作状语
向西)
间:名词作状语
从小路
卒廷见相如
相如廷叱之
宁许以负秦曲
臣请完璧归赵
(廷:名词作状语
在朝廷)
(廷名词用状语
在朝廷
)
(负: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承担”)
(完:
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完好”)
大王必欲急臣
毕礼而归之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急形容词用作动词
逼迫)
(毕、归: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完毕”、“使……回去”)
(约束:动词用作名词
盟约)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
且庸人尚羞之
(
羞:形容词意动用法
“以……为羞”
(羞:形容词意动用法
“以……为羞”)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先、后: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先”、“以……为后”)
(寿:名词作动词
向人进酒或献礼)
(严:形容词作动词
尊重)
古今异义: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璧有瑕,请指示王
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左右:古义,皇帝左右的侍臣)
(指示:古义,“指给……看”)
(
戏弄:戏,戏弄。弄,弄臣,国君周围的侍臣
)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于是相如前进缶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明年复攻赵
(约束:盟约)
(前进:前,走上前。进,进献。
(亲戚:古义,①父母兄弟
②指内外亲属)
(明年:古义:第二年)
文言句式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今君乃亡赵走燕
使不辱于诸侯
(判断句)
(
被动句
)
(省略句)
(被动句)
会于西河外渑池
求人可使报秦者
何以知之
君何以知燕王
(介词结构后置
)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
(宾语前置)
总结成语
完璧归赵
怒发冲冠
负荆请罪
布衣之交
刎颈之交
价值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