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李白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
马嵬事变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借口讨伐杨国忠发动叛乱。翌年六月,潼关失陷,唐玄宗携杨贵妃及亲信官员在禁军主帅龙武将军陈玄礼的保护下,仓皇逃往蜀地。走到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杀了杨国忠(贵妃堂兄)极其家小,并要求处死杨贵妃。唐玄宗无奈之下,“命高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縊杀之”。处死杨贵妃后,唐玄宗这才得以逃往四川。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gèng
诵读感知
《长恨歌》
临邛道士鸿都客,
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
遂教方士殷勤觅。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飘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
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肤花貌参差是。
相传,有一年七月七日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宫的长生殿发下誓言:“人寿难期,但愿我们世世生生,永为夫妻!”
这首诗叙述了哪些事件?
按照时间发生的顺序排列
③唐杨的七夕盟誓
②马嵬事变
①唐玄宗的召魂之举
倒
叙
唐人认为“红颜祸水”
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
——刘禹锡《马嵬行》
李商隐批判讽刺唐玄宗
这首诗采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讽刺唐玄宗。请结合诗句分析全诗哪里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分别讽刺了什么?
诗句
对比内容
讽刺内容
首联
他生相聚的虚妄
讽刺唐玄宗痴心空想
颔联
颈联
尾联
此生永别的事实
他生相聚的虚妄
此生永别的事实
今日军中逃难
昔日宫里安乐
今日马嵬驿赐死
昔日长生殿盟誓
被迫赐死爱妃的天子
长相厮守的百姓
讽:荒淫误国
层层对比,加强讽刺意味,深化主旨
晚唐诗人李商隐写发生在80多年前的“马嵬事变”仅仅是讽刺唐玄宗吗?还有什么现实用意?
①委婉劝谏当朝国君要以史为鉴,励精图治,不要荒淫误国。
借古讽今:
借古人古事,劝谏当朝君王,影射当朝现实。
讽:讽刺或委婉劝告
甘露之变
事件
冲突双方
结果
马嵬事变(756年)
禁卫军与唐玄宗
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
甘露之变(835年)
宦官与唐文宗
唐文宗被囚禁
朝廷重臣被诛杀
②以马嵬事件禁军哗变影射甘露之变宦官专权。
委婉劝告当朝国君要警惕身边人,不要受制于家奴。
鉴赏咏史诗四步曲
1.弄清史实
2.辨析态度
3.分析技巧
4.揣摩意图
华清宫
过华清宫
吴融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
君王游乐万机轻,
惟此宫中落便干。
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
玉辇升天人已尽,
无人知道外边寒。
故宫唯有树长生。
注:华清宫为唐明皇杨贵妃纵乐的地方。
《霓裳》《羽衣》为舞曲名。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
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手法。
第一首:宫内与宫外对比(空间):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鞭挞了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①今昔对比(时间):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②树长生与人已尽对比即自然永恒与人世无常对比。
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
作业
嵇康曾说“仰落惊鸿,俯引渊鱼”,李商隐的诗就是这样的惊雁落潭,引鱼出水,可以说每个人心中自有一座“义山”。请结合李商隐的诗句,写一写“我心中的义山”。
示例:记得《红楼梦》中林黛玉泛舟,曾对众人说过一句:“我不喜李义山的诗句,但爱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是啊,这点点滴滴,点滴到天明的残荷是你寂寞的泪水吗?我不得而知。倾听着雨打荷叶的啪啪声,试图在这悠悠雨声中穿越千年的时空,读懂你的眼睛。
————《碧海青天夜夜心》(共19张PPT)
锦
瑟
①夕阳无限好——??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
只是近黄昏
心有灵犀一点通
却话巴山夜雨时
蜡炬成灰泪始干?
导入:你知道这些名句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用典精妙的
特点。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河南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
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忘恩负义。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便去世。
旷世才子李商隐
晚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许多评论家认为,在唐朝的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而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白、李贺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旷世才子李商隐
【锦瑟遗情】
《锦瑟》?是李商隐诗集的第一篇,也是一道千古之谜。这首诗辞藻华丽,用典殊多,晦涩难解,历来众说纷纭,无人能彻解。
梁启超曾说诗里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锦瑟遗情】
解
题
“锦瑟”:瑟,乐器名,传说古代有五十根弦,现多为二十五根弦,音节繁复;锦瑟,雕饰华美的瑟。
抓诗眼
从诗中找出表明主要内容的三个字来
从诗中找出表明诗人情感的两个字来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苍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典故
用词
意境
情感
迷
蝶
虚
幻
泪
珠
凄
美
哀
伤
惆
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托
鹃
哀
怨
抓内容:
烟
玉
缥
缈
庄生梦蝶
望帝啼鹃
鲛人泣珠
良玉生烟
诗意梳理
锦瑟啊,你怎么会有这么多根弦,一弦弦,一声声,都勾起我多少的往事?
生命中那些让我生死相随的美好啊,都那么让人迷恋又令人茫然。
就让我停留在美好之中吧,可是所有的美好又都和悲哀相连。
仔细想想,那些美好哪里只是今日才成为回忆?当时我就感到它正离我远去。
补充李商隐的身世
他有很多的精神创伤:科举考试屡试不中;后经恩师令狐楚和儿子的推荐得中进士,这份人情帐后来成了他巨大的精神负担,牛李两党的党争之中,双方都将他视为忘恩负义之人;政治上“一生襟抱未曾开”,早年情路波折,后与妻子王氏感情笃深却在三十九岁盛年痛失爱妻。李商隐天性敏感又懦弱内向,日薄西山的时代和坎坷的命途混杂在一起融合成了欲哭无泪莫可名状的悲凉。
《锦瑟》题旨争议
常见的几种理解:
1
、咏物诗
2
、悼亡诗
——对亡妻的深情悼念
3
、爱情诗
——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4、自况诗
——自伤身世
探主旨
抓手法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起兴
借典抒情
直抒胸臆
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表达生动、含蓄,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结归纳
李商隐诗歌的风格
一、情感
二、语言
三、手法
四、意境
情深意浓;
词藻华美;
用典精妙;
迷离高远.
拓展训练
无
题
唐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fú)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注释:1、金蟾句:意谓虽有金蟾啮锁,香烟犹得进入。金蟾:旧注说是“蟾善闭气,古人用以饰锁”。啮:咬。
2、玉虎句:意谓井水虽深,玉虎犹得牵丝汲之。玉虎:井上的辘轳。丝:井索。汲:引。
3、贾氏句:晋韩寿貌美,司空南充招为掾,贾女于窗格中见韩寿而悦之,遂通情。贾女又以晋帝赐贾充之西域异香赠寿。韩掾少:为了韩寿的年轻俊美。掾:僚属。少:年轻。
4、宓妃句:魏曹植曾作《洛神赋》,赋中叙述他和洛河女神宓妃相遇事。宓妃:指洛神,传说为伏(宓)羲之女。留枕:这里指幽会。魏王:曹植封东阿王,后改陈王。
1、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试赏析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体会李商隐诗歌“情深意浓,语言华美”特点。
用典
运用贾氏窥帘和甄后留枕两个典故,这两个爱情故事,尽管结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生动、含蓄地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愿望之强烈,奔放。,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以“春心”喻爱情的向往,把“春心”萌动与“花争发”联系起来,自然合理。“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联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为具象,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之毁灭,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这是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
。
作业训练
潭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共5张PPT)
摹写声音至文
琵琶行
一、吟咏感知
1,听范读。注意轻重、疾徐、停顿。
2,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二、合作探究
第2段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有何效果?
要求:
1.参照课下注释,联系琵琶女身世,逐句分析。
2.独立思考,批注
5分钟
3.后小组讨论5分钟,选举代表发言。
(乐曲的特点及变化、琵琶女感情)
唯见江心秋月白
三、迁移运用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pāng。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颖师傅好功夫实非寻常,别再把冰与火填我胸膛。
昵昵nì:亲热的样子。
跻jī攀:攀登
未省xǐng:不懂得。
丝篁huáng:弹拨乐器,此指琴。
推手:伸手。遽jù:急忙。
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琴声?有何效果?
表琵
A于(共17张PPT)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咏怀古迹组诗共五首,分别纪念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和诸葛亮。
七言诗的诵读规律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注意根据句意划分,并注意语速。
一个人
一种情
一对知己
一个人
什么人?
哪句诗点明是王昭君?
一种情
王昭君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怨恨
远嫁他乡,客死异国
无明君赏识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什么表现手法?
对比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夜月魂。
春风面:指女子的美丽容貌。
环
佩:女子的佩玉,这里代指昭君。
桃花面、芙蓉面也代指女子的美丽容貌。
桃花面: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芙蓉面: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白居易《长恨歌》
姜夔《疏影》:“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环佩夜月归来,化作此花独幽。”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和靖《山园小梅》
作者写王昭君只是为了纪念她吗?如果不是,为何全诗没有一句提到自身?
清人李子德:“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
昭君
杜甫
画图省识、
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佩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一对知己
有人说本诗的首联气势磅礴,不应写昭君这样的女子,对此,你怎么看?
《杜诗提要》“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的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赴”字用得好。赴是奔跑,奔赴之意。群山万壑仿佛都在奔向荆门,一个“赴”字用了拟人手法将静物写活了,并且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换之姿,使此句读来气势磅礴。
此句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空”字用的好。空是白白的,徒劳之意。这句话是说即使昭君的魂魄挂念故土再次回来也是徒劳的。一个字将昭君对故土的思念和对远嫁的怨恨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共56张PPT)
秋兴八首
杜
甫
本
诗
教
学
思
路
1、一入文本;
2、二读诗文;
3、三品诗句;
4、四识背景;
5、五析诗题;
6、六解意象;
7、七明意境;
8、八括情怀;
9、九定风格;
10、十授方法。
一入文本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歌中的秋天
蒹
葭(诗经)
蒹
葭
苍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诗歌中的秋天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中的秋天
天净沙.秋思(元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歌中的秋天
文人对秋的感受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读诗文
初读文本
确立感情基调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悲伤凄凉
三品诗句
秋
兴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秋风侵袭凋谢了枫林,巫山巫峡气象萧森阴沉。
江间波浪兼开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上惊涛骇浪如涌上青天,塞上风云漫卷大地,阴气沉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已开两度令人回忆往昔而潸然泪下,孤单的小船永远系着游子的心。
为赶制冬衣家家正忙着剪裁缝制,暮色中高高的白帝城传来急匆匆捣衣的声音。
四识背景
知人论诗
《秋兴》八首是杜甫永泰元年(766)离开成都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重新割据的危险,在这样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完成此组诗。
五析诗题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注解:
朱熹的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再读文本
提问:诗题为《秋兴》,运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文分析?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此诗“所用之物”是什么?抑或哪一句是最能体现诗眼的句子?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眼
扩
展联想
孤舟一系故园心。
六解意象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谢榛说“景乃诗之媒”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诗对意象推重,逻辑语言不能完美地表达诗人心中之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
意象
玉露凋伤枫树林
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巫山巫峡气萧森
“气萧森”:萧瑟阴森。
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江间波浪兼天涌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山。暗指国家。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江间波浪间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残
菊
盛开的菊花
“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
孤舟一系故园心
“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
“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
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七明意境
首:阴沉萧森
颈:孤寂冷清
尾:凄凉清冷
颔:动荡不安
景:
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
萧瑟
凄凉
雄浑
壮丽
承接自如,纵情开合
情:
触景伤情
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
清·贺裳:以‘秋兴’命篇,乃因秋起兴,非咏秋也。其言忽而壮丽,忽而荒凉……正所谓哀伤之至语言失论
八括情怀
深读文本
杜甫的情怀
1、故园之思
2、羁旅之感
3、漂泊之愁
4、家国之忧
九定风格
沉郁顿挫
语壮境阔
寄慨遥深
杜甫的诗风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十授方法
赏析写景类诗歌的方法
1、知人论诗
2、感情基调
3、题目
4、诗眼
5、意象和意境
总结
今天,当我们穿越1200多年的历史,重温诗圣杜甫所带给我们的深沉情怀的时候,我们内心不由得心生敬意,让我们带着这分敬意去重读一遍这首诗歌吧!
诵读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此诗。
2、预习后两首诗。
3、把《秋兴》改写成一篇小散文。(400字左右)
延伸拓展
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2006年高考辽宁考生
肩膀
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
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
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当他幼年在自己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幼时身体赢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所用话题
肩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进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共15张PPT)
中国是诗的国度,
唐诗就是诗歌星空中最灿烂的银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
——
杜甫《登高》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内
容
1班
展
示
点
评
合作探究1
3组C2
1组A1
合作探究2
4组C2
2组A1
合作探究3
5组C2
4组A1
合作探究4
6组C2
3组A1
思考:
6组A1
默写
1组C2
默写
2组C2
默写
5组C2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可悲,有哪八层?
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动静结合;
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
雄浑开阔;低沉悲痛;沉郁顿挫。
落木——落叶飘零,人也到生命的晚秋,迟暮之年。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2、描写了凄楚苍凉而又雄浑开阔的意境。
“落木萧萧”有生命短暂、壮志未酬之感,“不尽长江”使作者想到了韶光易逝,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怆。
3、风、天、猿、渚、沙、鸟。
沉郁悲痛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可悲,有哪八层?
万里,地之远也;
悲秋,时之惨凄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4、包含着:
羁旅愁思
家国忧伤
身世感慨(共23张PPT)
蜀道难
诗中无敌,酒里称仙,才气公然笼一代;
殿上脱靴,江头披锦,狂名直欲占千秋。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唐诗:初唐、盛唐(李杜)、中唐、晚唐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6.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7.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8.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0.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1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例举李白的名句,体会其诗歌特色。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伟绚丽,语言清新自然,善用夸张,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蜀道难》这首诗是否也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特色呢?
1、读课文,正字音,明字义。
2、听录音,注意轻重音、语调以
及长短句变化。
3、欣赏图片,想象蜀道的“难”
噫吁
( )
鱼凫(
)
石栈(
)
猿猱(
)
巉岩(
)
飞湍(
)
喧豗(
)
扪参(
)
膺(
)
峥嵘(
)
万壑(
)
砯崖(
)
崔嵬(
)
吮血(
)
咨嗟(
)
yīxū
fú
zhàn
náo
chán
huī
ménshēn
pīng
wéi
shǔn
zī
yīng
tuān
hè
zhēngróng
正字音:
①危
②于
③何
④当
⑤钩连
⑥回
⑦度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①但
②从
③凋
④去
⑤盈
⑥倚
⑦湍
⑧砯
①夫
②当
③匪
④朝,夕
⑤虽
⑥长
明字义:
《蜀道难》这首诗是否也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特色呢?
1、读课文,正字音。
2、听录音,注意轻重音、语调以
及长短句变化。
3、欣赏图片,想象蜀道的“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用了重章叠沓的手法,反复出现,一唱三叹,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读者的心弦。
三次分别叹蜀道:
主旨句:
高、险、
战祸烈
举例说明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高、险、战祸烈的?(艺术手法)
高考重点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增加神奇浪漫色彩。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细节描写(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
难
1.高
蜀道的来历
2.险
3.战祸烈
蜀道的高峻
蜀道上环境凄清
蜀道上山水险恶
神话传说
正面、想象、
细节
借景抒情
动静结合、拟人
剑阁险要
杀人惨景
梳理脉络,进一步体会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
夸张
探究:联系时代背景以及最后一段内容说说
诗人写
作的意图。
诗歌最后一段写了三点:
(1)极言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
(2)杀人如麻的残酷现象。
(3)劝友人早还家。
写作意图:要严防野心家据此造反(发难),搞地方割据。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衔接高考
填出考过的《蜀道难》理解性默写:
1.(重庆卷)蚕丛及鱼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新课标全国卷Ⅰ)
3.(天津卷)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浙江卷)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山东卷)_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6.(江苏卷)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7.(安徽卷)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衔接高考:
《蜀道难》理解性默写:
1.(重庆卷)蚕丛及鱼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新课标全国卷Ⅰ)
3.(天津卷)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浙江卷)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山东卷)_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6.(江苏卷)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7.(安徽卷)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诗歌鉴赏要素:
变化瑰丽的语言;
大胆的想象;
奇特的夸张;
高峻奇险的蜀道;
对友人的劝诫和对国事的隐忧。
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诗歌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