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皇帝的新装 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9 皇帝的新装 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8 09:5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 皇帝的新装
新课导入
我们从小就听过或读过不少童话。有哪些童话作品或童话形象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了解安徒生及其作品,识记“炫耀、称职、骇人听闻、随声附和”等重点词语。
学习快速阅读。在短时间内迅速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重点)
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调动自己的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被译成多种语言,深受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叶君健译。有改动。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是安徒生最著名的童话之一。当时的丹麦,劳动人民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双重压迫,生活极为贫困,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将西班牙的一则民间故事改编成了《皇帝的新装》,把批判的锋芒直指统治阶级,无情地嘲讽了贵族阶层的愚昧无知、虚荣腐败、丑恶行径,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社会的病态。
背景链接
童 话
童话是一种儿童文学体裁。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往往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乃至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拥有人的思想感情,使之人格化。它的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文体知识
读读写写
笨 赐 聘( )
炫耀( ) 称职( ) 愚蠢( )
现款( ) 妥当( ) 理智( )
呈报( ) 钦差( ) 滑稽( )
圈定( ) 狡猾( ) 陛下( )
爵士( ) 头衔( ) 勋章( )
袍子( ) 不可救药 随声附和( )
骇人听闻( )
xuàn
chèn
chǔn
kuǎn
tuǒ dànɡ
chénɡ
qīn chāi

xián
xūn
páo

hài
与衣服有关,注意左边是“礻”。
笨鸟先飞
赐教(jiào),敬辞
pìn
聘用
zhì
quān
jiǎo huá

jué
字词清单
多音字

( )拾取
( )拾级

( )分外
( )分开
shí
shè
fèn
fēn

( )更衣
( )更加
ɡēnɡ
ɡènɡ

( )的确
( )的士


( )目的

逐步登阶
【记少余多法】“系”只在表动作“打结,扣”的意思时读( ),其他情况都读( )。


形近字
勋( )勋章
陨( )陨石
袍( )袍子
炮( )如法炮制
殒( )殒命
咆( )咆哮
炫( )炫耀
眩( )眩晕
陛( )陛下
毙( )毙命
xūn
páo
xuàn

yǔn
yǔn
páo
páo
xuàn

yùn
狡( )狡猾
绞( )绞尽脑汁
骇( )骇人听闻
赅( )言简意赅
佼( )佼佼者
劾( )弹劾
jiǎo
hài
ɡāi

皎( )皎洁
骸( )骸骨
hái
jiǎo
jiǎo
jiǎo
【串句记忆法】在忙碌( )且龙蛇混杂的官场生活中,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的俸禄( )折腰,毅然选择辞官归隐。


词语集注
根据解释选择正确的词语。
头衔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 )
指官衔、学衔等称号。 ( )
夸耀。 ( )
形容急迫、繁忙的样子。 ( )
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 )
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 )
炫耀
不可救药
忙忙碌碌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皇帝请的(人)。 ( )
御聘
含贬义,不可用于好人好事。
也说“无可救药”,其比喻义含贬义。
含贬义,近义词:人云亦云。
所炫耀的常是人、事情、力量等,有时带贬义色彩。
词语巧辨
骇人听闻——耸人听闻
相同点
不同点
辨析
都有“使人听了非常吃惊”的意思。
“骇人听闻”指卑劣、残暴的事坏到了使人吃惊的程度,所指的事是客观事实,且为坏事。
“耸人听闻”指对夸大了的或捏造出来的事感到震惊,所指的事多是故意编造出来的,不一定存在。
1.报纸上登了一条( )的消息:某地不法商贩用工业酒精制酒导致多人中毒。
2.他们在网络上散布了许多( )的谣言,扰乱人心。
骇人听闻
耸人听闻
快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的故事情节,记录下读完全文的时间,看看你每分钟能读多少字。想一想,哪些因素影响了你的阅读速度?以后注意改进。
课前预习
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并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
考点
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常见的考查形式]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补充故事情节。
课文解读
[答题技法]
1.审题干,定区域。
2.理思路,提要素。可按照以下三个方法理清文章思
路:①理结构,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
局分析文章思路;②找线索,线索一般有事物线索、
对比冲突线索、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等;③抓
场面,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个事件。
[答题模式]
“时间+地点+人+事情”;原文题干有提示语的,注意按照提示语的句式特点组织语言。
有位皇帝酷爱新衣。一天,两个骗子说能做出理想的衣服,不但美丽,而且神奇:愚蠢或不称职的人看不见这衣服。诚实的老大臣、官员和皇帝自己都去看了这件新衣服,虽然他们什么也没看到,但担心被人说愚蠢,不称职,都撒谎说衣服美极了!后来,皇帝就穿着这件不存在的衣服上街举行游行大典,老百姓也夸赞衣服好看,只有一个小孩说出了实话“皇帝什么也没穿”。
[参考答案]
返回
赏析句子: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每一天每一点钟”“总是”把皇帝喜欢穿新装的癖好夸张到了极点。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特点,突出表现了……的情感。
夸张答题规范
状元贴士
夸张及其作用
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对人或事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以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特点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真题模拟)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考点
分析心理描写的作用
[答题思路]
(1)理解文章内容,辨析描写方法种类;
(2)联系上下文,思考其在塑造人物、推动故事情节
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答题模式]
方法+运用+作用
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写出了皇帝想得到新衣的急切心情,表现了皇帝的愚蠢无知、自作聪明。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后面骗子继续行骗、大臣助骗、最后游行出丑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参考答案]
返回
状元贴士
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心理描写,即对人物的思想活动、心理变化进行的描写。其作用主要有三种:①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②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③采化作品主题。
答题模式:运用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人物……心理,反映了人物……性格(品质)。
“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皇帝心里感到“有些不大自然”,你如何理解?
这一句“不大自然”在情节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顺承上文,说明皇帝已经完全听信了骗子们的谎言,又引起下文老大臣的故事。这里表现出皇帝的愚蠢。作者故意将话说得很有分寸,却为后文更辛辣的讽刺积蓄着力量。
“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职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
皇帝为什么要先派他的老大臣去看布料?
这段情节紧承上文而来,继续说明皇帝的轻信与愚蠢,又掺杂了些许的疑虑。同时,他对老大臣“理智”“称职”的评价,更为后文的情节埋下伏笔。
对比阅读第6段和第9—12段,思考问什么用“诚实”“称职”来形容老大臣?
“诚实”“称职”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与后面老大臣撒谎形成对比,颇具讽刺意味。
状元贴士
反 语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嘲弄、讽剌的意味,这种修辞手法叫反语。反语能产生幽默感和讽剌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心理猫写。老大臣既不相信自己是愚蠢、不称职的,也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已的愚蠢和不称职的心理,表现出他由惊慌到强作镇定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他的虚伪和自欺欺人,与上文的“诚实”“称职”形成对比,增强了讽刺效果。
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语言描写。这些话是老大臣生怕别人认为他愚蠢或不称职而说的谎话,表现了他的虚伪和自欺欺人,也反映出他当时的惶恐心理。
老大臣的表现与皇帝对他的评价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老大臣并不像皇帝说的那样“诚实”“很有理智”“称职”,而是“虚伪”“愚蠢”“不称职”的。这样写进一步揭露了统治阶级尤其是皇帝的愚蠢、昏庸。
第5—17段写两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布料的情形,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何作用?
内容上:先后安排两位官员去看布料,强化了皇帝渴望得到新装的迫不及待的心理,表现了皇帝的虚荣、愚蠢。两位官员看布料的表现,揭示了官员的虚伪、自欺欺人,也从侧面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
结构上:两位官员看布料并向皇帝撒谎的情节,直接推动了骗局的进一步发展,为下文的游行大典做了铺垫。
说说你对第23段中“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一句中“每个人”的“快乐”的内涵的理解。
人物
“快乐”的内涵
皇帝
为能穿上新衣游行而快乐
为能辨别臣民是否称职而快乐
两位官员
为保住官职而快乐
其他官员
为得到皇帝的信任而快乐
两个骗子
因为赚足了钱而感到快乐
这个故事之所以读来如此生动有趣,引人入胜,除了构思巧妙、立意深刻之外,作者还善于展开想象,用丰富的细节描写来刻画形象,寄寓深刻内涵。结合皇帝穿新衣的情节,说说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
穿新衣过程中作者极力刻画了一群人的丑态:首先,出场人物有皇帝、高贵的骑士、骗子、典礼官、托后裙的内臣们,人物多,场面热闹;其次,这么多人都是心口不一,虚伪至极,作者用补充的方式点出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再次,作者用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人物的丑态。
写街上人们对新装的夸赞,在文中有何作用?
连用四个感叹句写人们对新装一致的夸赞,一方面揭示了人们不敢说真话,害怕别人笑话自己愚蠢的心理;另一方面从侧面说明了社会上充塞着虚伪,人们的心灵受到了侵蚀。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这里的原因可分两层。在故事里,人们都害怕说出新衣不存在会导致自己被当作傻瓜,因此都装作看见了新衣,这是一层原因。深层的原因则是,统治者的愚蠢、虚荣,使得他们看不见也不愿意看见真相,而在他们的统治下,整个社会也都染上了这种装腔作势、无视真实的毛病。
所谓的“新装”根本不存在,但人们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这是为什么?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人们为什么要说“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这段情节里的三句话,有着递进的关系。爸爸说的话,是在小孩子说话之后,既说明了他对自己孩子的认同和肯定,同时又表现出震惊而惶惑的情态。“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时,真相已经大白。“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则介于二者之间,表现出人们对真相的逐渐接受。
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相,老百姓也都跟着说了真话,而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小孩子”寄托着作者对于改变现实、戳穿虚伪的理想。老百姓们在小孩子的带动下有了说真话的勇气,而统治者们却仍然装模作样,两相对比,显得后者更加可笑、腐朽。作者的立场也就十分明显了。
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皇帝
大臣
百姓
小孩
昏庸无能、爱慕虚荣、愚蠢虚伪
虚伪愚昧、阿谀奉承、自欺欺人
怕人讥笑、有所顾虑、胆小怕事
纯洁天真、无私无畏、直言不讳




篇末由一个小孩子来说出真相有什么深意?
考点
理解童话的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
[答题思路]
(1)结合童话的特点思考。童话符合儿童心理,也是社会生活的写照,现实社会中成人的虚伪和小孩的真诚是客观存在的。
(2)明确童话中人或物的作用。作者往往将自己的理想或真实意思寄托在孩子或某种事物上。
(3)联系现实和课文的具体内容作答。如本题需联系孩子的天性、当时的社会风气等,思考童话的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社会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表明小孩子既天真又大胆、率真,从一个侧面反衬了成年人的自私和虚伪。这一笔,使故事情节达到高潮,深刻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题,增强了童话的讽刺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返回
夸张而又合理的想象是文本的一个鲜明特点。
怎样理解这篇童话的夸张和想象?
夸张的笔调开头:开头一段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这样的笔调开头,不仅一开始就让读者对皇帝虚荣愚蠢的性格特点有所认识,而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整个骗局故事。
两个骗子行骗也大量运用了夸张和想象:骗子们声称新衣有“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看不见”这一神奇的特性。于是,上至皇帝大臣,下至观看游行的老百姓,成百上千的人异口同声、自欺欺人,称赞皇帝的“新装”。想象看似夸张,其实又很合理。从人物的可笑言行,正可以看出专制制度的淫威。同时,在作者笔下,各色人等由于地位不同,他们的心理和言行也有细微的差异,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细节表现了安徒生卓越的想象能力,也令想象更为真实。
深入探究
结局的想象也同样是合乎逻辑的:皇帝既意识到自己出了丑,又生怕国人说他不称职,说他太愚蠢,而他的内臣们也是私心重重,说明腐朽的统治者是决不会自动放弃他们的权力而承认真理的。
由此可以看出,想象是以现实生活作为基础的,有生活的真实;而夸张是渗透在想象之中的,它可以凸显故事的主题,更鲜明地暴露对象的本质,加强艺术的感染力。作者成功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绘出了一幅自欺欺人的群丑图。
你认为童话中的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认为皇帝是一个碌碌无为、爱慕虚荣的人。他喜欢新衣胜过关心军队和其他活动,且喜欢炫耀新衣,足见其虚荣。
我认为皇帝是一个狡猾的人。皇帝试图借助骗子编织的新衣检测臣民是否称职、愚蠢,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这表现出皇帝的狡猾。
我认为皇帝是一个愚蠢的人。他爱慕虚荣的弱点被骗子利用,他不仅毫无察觉,还赐予骗子大量财富,并封其为爵士。从皇帝受骗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他的愚蠢。
我认为皇帝是一个虚伪的人。在童话的结尾,他察觉到百姓们话语的真实,却继续“演”下去以维护自己的权威,暴露出他的虚伪。
皇帝的新装
皇帝爱新装(引子)——受骗——荒唐昏庸
揭露虚伪
骗子做新装(开端)——行骗——狡诈狡猾
君臣看新装(发展)——助骗——表里不一
皇帝穿新装(高潮)——传骗——自欺欺人
小孩揭新装(结局)——识骗——天真无邪
赞美纯真
结构梳理
这篇童话通过讲述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了皇帝及大臣们自欺欺人的丑行,讽刺了他们的虚伪和愚蠢。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说真话。
主旨归纳
本文考点回顾
本文阅读考点
重要修辞手法
分析心理描写的作用
夸张
本文考点精析或巩固训练见《状元大课堂》及《创优作业》
理解童话的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
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优秀童话作品推荐
叶圣陶《稻草人》
《稻草人》被鲁迅先生称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读惯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郑渊洁童话的同学们,可以去读一读经典的《稻草人》,一定会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在《稻草人》中,稻草人不会说话,不会动,不会流泪,可是他软弱的身躯里却有一颗善良、伟大的同情心,作者以稻草人的视角反映了残酷的现实,倾诉了旧社会人们的苦难。
拓展延伸
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
《小王子》是一部哲理童话,它是一个保持着童真的大人送给所有孩子和大人的一块水晶,孩子们会因为它而喜悦,而大人们则在感到喜悦、安慰的同时,还体会到一丝淡淡的辛酸,因为“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可惜,只有很少的一些大人记得这一点”。
《小王子》是一部适合所有人阅读的童话,它蕴含着一个忧伤而美好的哲理:只有保持孩子般的真性情,才能避免虚浮的表面,永远生活在事物的本质当中。
古代对皇帝的常见称谓
陛下
“陛”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臣子要想向皇帝进言,就必须通过台阶下的侍卫或者侍者进行传达,后来“陛下”演变成为对君主的尊称。
圣上
在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社会,皇帝的权力是最大的,自然而然其权力不受法的制约,于是古人就想出一个“办法”,用道德来约束他,也就是所谓“圣贤之言”来教育皇帝,久而久之,大家都期望皇帝能成为“有道圣君”,所以就有了“圣上”的称谓。
皇上
中国封建社会“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由此称在位的皇帝为“皇上”。
万岁
原为古人饮酒上寿的祝词。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以呼“万岁”为常,后遂成为帝王之代称。
《皇帝的新装》开篇描写皇帝:“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这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皇帝酷爱穿着打扮,从而突出了皇帝骄奢淫逸的本性。请你试着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突出某一人物的特征。
夸 张
一课一得
写作指导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适用范围,如以科学性说理为目的的叙事类文章不宜
夸张;
②要有“度”,可以言过其实,但必须基于事实,合乎逻辑;③要明确特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写实;
④要力求新颖,不落俗套。
写作示范
熟悉张伟的人都知道,他最喜欢吃煎饼了。那天历史课上,历史老师正好讲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兼并战争,当说到“兼并”一词时,正趴在桌子上昏昏欲睡的张伟一下子来了精神,唰的一下抬起头来,眼睛还没睁开,嘴巴却要流口水了,连声说:“哪有煎饼?给我留点!”全班同学笑得前俯后仰,历史老师被气得火冒三丈,可怜的张伟不但没吃到煎饼,倒在走廊里喝了一节课的西北风!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张伟对煎饼的喜爱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历史老师十分生气
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思考一下,如果你当时也在游行现场,会怎样做?然后结合生活体验,课后和同学交流一下关于说真话。
选做:尝试将这篇童话改编为课本剧并表演。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