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化学 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一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化学 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一课时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7-08 10:4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2)通过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或实验报告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确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尤其是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规范、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
【难点】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 播放《西游记》中炼丹炉火烧孙悟空的一段视频,展示古代的炼丹炉和拉瓦锡纪念馆图片,并解说图片.
【讨论】 这些化学成果都是怎么得来的?
【指导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页内容、插图.
【归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学生观看图片,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通过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新知构建
  [过渡语] 在化学的发展中,实验有着非凡的功劳,化学研究离不开实验,今天我们就利用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导探究】 提出探究课题: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指导实验观察的方法和角度. 【学生实验】 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作详尽的、客观的描述和记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
【探究交流】 第一阶段:实验前. 我们已经观察到了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除了这些以外,还应该注意观察蜡烛的哪些特性呢? 【学生发言】 还应该观察蜡烛的硬度和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
【学生实验】 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并观察现象.
【讨论归纳】 石蜡质软,不溶于水,并且密度小于水.
【引导探究】 第二阶段:实验过程中. 指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伴随的现象.想想看,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颜色深浅不一,温度会不会也高低不同呢?
【讨论】 蜡烛越烧越短,那么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呢? 【学生实验】 将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 s后取出,观察现象
【讨论归纳】 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变黑说明外焰温度高.
【学生实验】 取一干燥的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立即倒转烧杯,向里面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讨论归纳】 干而冷的小烧杯内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探究交流】 第三阶段:实验后. 【学生实验】 吹灭蜡烛的时候,观察现象:有白烟生成.
【讨论】 问题(一):为什么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罩得距火焰太近或太远行不行?会有什么影响? 【合作交流】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提出猜测:
通过干而冷的烧杯使水蒸气冷凝成水雾,便于观察蜡烛燃烧生成水.太近或太远都不行.太近,烧杯温度过高,水蒸气无法冷凝;太远,水蒸气逸散到烧杯外,效果不明显.
【讨论】 问题(二):为什么蜡烛燃烧时外焰温度高? 【讨论归纳】 因为外焰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更充分,燃烧更剧烈,放热多、温度高.
【讨论】 问题(三):吹灭蜡烛的时候,观察到有白烟生成.猜测一下,观察到的白烟可能是什么物质? 【讨论归纳】 白烟可能为3种物质:
①水蒸气;②二氧化碳;③石蜡蒸气.
【提升】 提出探究任务:怎么用实验来求证白烟是什么物质呢?请你设计实验来探究. 【合作交流】 学生设计实验: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观察实验现象.
【展示】 播放多媒体动画: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 【观看动画】 推导结论:说明该白烟是由石蜡蒸气冷凝形成的.
三、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