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课文中所讲的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背景介绍
无价
之宝
绝口
不提
攻无
不克
战无
不胜
同心
协力
渑 池
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因回避而不说。
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地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境内。
词语导学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词语导学
璧 诺
怯 瑟
缶 拒
卿
(和氏璧)
(nuò)
(胆怯)
(jù)
(sè)
(鼓瑟)
(击缶)
(上卿)
(bì)
(fǒu)
(qīng)
(许诺)
(拒绝)
字词乐园
(qiè)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璧当时在秦王手里,硬上去夺,既失礼,秦王左右也会上来阻拦;直接指出秦王的无信讨还和氏璧,秦王非但不承认不还璧,还会指责蔺相如无理和小家子气;此时的蔺相如充分看透了秦王的心理,即对和氏璧的好奇和喜爱的心理,蔺相如顺其心理,做法又合情合理,利令智昏的秦王怎能不上当。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课文详解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课文详解
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由此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一点空子不留给秦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课文详解
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气,真杀了他,也保证了和氏璧完好归赵。在这种场合,秦王不敢杀他,只好把他送回赵国。蔺相如在赵国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课文详解
这是廉颇在蔺相如位居其上后的认识,这一认识是将相不和的原因,他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廉颇英勇善战,战功赫赫,这是实情。在“渑池之会”中维护国家尊严也有他一半功劳,因为“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但是,对于蔺相如的认识,却失之偏颇。蔺相如虽没有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都是以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课文详解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同时也表现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课文详解
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里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课文详解
课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和好”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_时候,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
课文详解
战国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
前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从“渑池之会”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秦王依仗强势,要骗取和氏璧。
和氏璧完好无损地被送回到赵国
勇敢机智、
不畏强暴
课文详解
“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前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果是________。
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想占赵国便宜
秦王吃亏
课文详解
从“渑池之会”可以看出蔺相如
是一个 的人。
勇敢、随机应变
课文详解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结果是______________。
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
负荆请罪
很不服气
课文详解
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蔺相如
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
课文详解
从这几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廉颇呢?
蔺相如:对事件能深思熟虑,随机应变,对秦王不顾生死,敢于斗争,对廉颇能顾全大局,忍辱退让,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因为他为维护赵国利益一再立下功劳,先后被封为上大夫,上卿。
廉颇:能服从赵王的调遣带兵奔赴边界作好抵御秦兵的准备,使秦王不敢轻举妄动,虽然计较个人得失和蔺相如闹不团结,但知错就改,并负荆上蔺相如府上请罪,性格坦率。此后能和蔺相如一起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课文详解
将相和
完璧归赵
起因:秦王企图骗璧
经过:蔺相如智胜秦王
蔺相如
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渑池之会
起因:秦王要求赵王鼓瑟
经过:蔺相如挺身而出,逼秦王击缶
结果:蔺相如又立功,被封为上卿
负荆请罪
起因:廉颇不服蔺相如
经过:蔺相如顾全大局,回避廉颇
结果: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
蔺相如
智勇双全
蔺相如
以国为重
廉颇
知错就改
图解结构
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概括主题
这篇课文以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写蔺相如,没有写他一生的事迹,只选择他一生中的三个片断来写,突出他的性格特征。“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负荆请罪”,写他对内的顾全大局,团结为重。三个典型事件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蔺相如的思想品质,取得了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写廉颇,主要从“负荆请罪”这个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征,同时也在前两个事件中给读者以暗示。
一、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
写法点拨
司马迁善于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蔺相如这个人物是在秦国威胁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又在秦廷上与秦王面对面紧张而尖锐的斗争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他处理与廉颇的矛盾,是那样的谦让,似乎是在逃避,却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对待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从中我们能清楚、全面地认识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写法点拨
这篇课文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对话占了很大的篇幅。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如蔺相如建议赵王答应秦王以璧易城的对话,分析利害,提出对策,不由人不信服。蔺相如在秦廷向秦王说的话,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有时怒不可遏,以死抗争。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智、能言善辩的外交家。廉颇的对话在课文中只有三处,他在渑池会前与赵王分别的一段话,表现出他很有政治头脑。在“负荆请罪”事件中,他先前说的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正是由于廉颇的这一性格缺点,到后来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就更突出了他的坦率真诚的性格。
三、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写法点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拓展提升
诗意:花虽然败落化作春泥了,但它还要为后来的花提供养料。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诗意:春蚕吐丝直到死为止,蜡烛一直烧到成灰才停止流蜡烛油。现在用来歌颂老师等辛勤工作的人的不辞劳苦与默默奉献的精神
关于奉献的诗句
心灵感悟
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变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一. 看拼音,写汉字。
yù qiè yǔn shì
抵( ) 胆( ) ( )诺 和( )璧
qín lián rǔ jīng
( )国 ( )颇 侮( ) 负( )请罪
御
怯
允
氏
秦
廉
辱
荆
随堂练习
二、课内阅读。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 ),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对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秦王拒绝(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
1.给文中画线的词换个词语,意思不变。
随堂练习
回绝
拒绝
2.按要求改写句子。
(1)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请他为赵王击缶。
改成直接叙述:
(2)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改成转述句:)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4.“渑池之会”突出了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蔺相如说,秦王离他只有五步远。秦王不答应,他就跟秦王拼了。
蔺相如看到秦王侮辱赵王,他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所以逼秦王击缶。
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人。
随堂练习
下课了,同学们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胆怯、和氏璧、无价之宝、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时代背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的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朋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案说明
教案,请自行放大使用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文题目,引发兴趣
1.齐读课文题目,让学生交流查阅的有关《将相和》这个故事的资料。
2.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呢?把课本打开,请同学们快速读一遍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 检查预习,学会生字、新词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诺”读nuò,不要误读成ruò。 “怯”读qiè,不要误读成què。 “召”读zhào,不要误读成zhāo。
2. 指导学生认清字形。
(1)“璧”与“壁”形近,“壁”是熟字,可以组词“墙壁”,与“土”有关,所以是“土”字底;而“璧”是一种宝玉,是无价之宝,所以下面是“玉”。
(2)“允”与“充”相近,“侮”与“悔”相近,老师指导学生加以区分,从而使学生记住字形。
3.学生互相解词。
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指和氏璧。 和氏璧:指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能耐:技能;本领。 负荆请罪:现在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
三 小声地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横线画出来,同时思考课文共写了哪几个小故事
学生甲:“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
课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第1~10自然段);渑池之会(第11~15自然段);负荆请罪(第16~18自然段)。
老师小结:这篇课文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四 简单介绍历史背景(出示地图和图片并配乐播放)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的。“完璧归赵”中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最后,他的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璞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了一块罕见的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五深入阅读,研讨材料
1.学习第2、3自然段。
(1)听第2、3自然段的录音,说一说赵王遇上了什么麻烦事。(秦王知道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和氏璧,就写信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2)“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赵王为什么如此着急?(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3)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了会怎样?不送又会怎样呢?用自己的话说说赵王为什么而着急。(赵王深深地知道秦国并无诚意以城换璧,如果如信上所说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如约地交付城池,赵王就只能白白吃亏,让秦王轻易地占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话做,又怕秦王会以此为借口,发兵进攻,到时候遭殃的就是赵国。)
2.学习第4~7自然段。
(1)正当群臣无策,赵王左右为难之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听第4~7自然段的录音。
(2)我们来看看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是怎样给赵王出主意的。(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
(3)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一般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呢?(人物的语言、动作。)
在这段话里,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中能体现出他的勇敢机智吗?抓住重点词品一品,说说原因。
(4)学生汇报,老师点拨。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他在想什么呢?是在想到底要不要去吗?(蔺相如想的并不是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不给秦王发兵进攻制造机会。)
②他“愿意”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表现了他的勇敢。
③蔺相如把两种情况都考虑到了,说明他深谋远虑,考虑周全。
④句式训练:用“如果……就……;如果……一定……”说一句话。
(5)朗读指导:蔺相如把问题考虑得非常透彻,连对策都想好了,真可谓是胸有成竹。怎样才能把这几句读好呢?(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学习第8、9自然段。
(1)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板书:进宫献宝。)秦王喜欢这件宝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喜欢。从“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可以看出来。)
(2)看来,这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也爱不释手。可他却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是因为他太专注于欣赏宝物了吗?这种情况蔺相如料到了吗?
(3)其实,蔺相如看到秦王“果然”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就知道秦王并无诚意,但蔺相如要想全身而退,必有一番恶斗。那么,蔺相如到底是怎么和秦王斗智斗勇的呢?
(4)总结学法,自学第8、9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刚才学第6自然段的方法,先听课文录音,再找人物的语言、动作,然后抓关键词句,最后悟思想品质,自学课文第8、9自然段,和同学讨论讨论,谈谈你们的发现。
①听第8、9自然段的录音。
②组内自学第8、9自然段。
4.学生反馈,老师点拨。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① 这块和氏璧是稀世珍宝,真的有“小毛病”吗?蔺相如这么说是为了什么?(板书:设计取回。)
② 朗读训练:蔺相如设计从秦王手中取回和氏璧,该怎么说秦王才会相信呢?(指名读,齐读。)
③ 秦王听蔺相如这么一说,果然中计,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一连串的动词“捧、退、靠、站”,充分体现了蔺相如的机智敏捷。
(2)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撞碎在这柱子上!”
① 理解“理直气壮”。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秦王理屈,而蔺相如已经看清了秦王贪婪的真面目,所以能理直气壮地揭穿骗局。)
当蔺相如对秦王说这番话的时候,除了“理直气壮”之外,还包含了怎样的情绪呢?(怒气冲冲、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② 朗读训练:“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指名读,分组赛读,齐读。)
③“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这时,蔺相如是不是真的要撞?为什么?(蔺相如捧璧撞柱是假,逼秦王就范是真。因为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和氏璧被撞碎,这也是蔺相如的机智之处。)
④果然,秦王中计。(引读: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3)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①句式训练:这是一个间接转述句,我们一起来把它改成直接引用的话。(学生齐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我才肯交出来。”)
②蔺相如要秦王举行“隆重的典礼”,目的是什么?(第一,造声势,让其他五国都知道秦王欲向赵国交城换璧。第二,拖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安全地送回赵国。)
(4)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此处,可以看出蔺相如料事如神,做事果敢。(板书:完璧归赵。)
(5)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① 理解“大大方方”。
蔺相如私下派人送和氏璧回赵国,可能会有怎样的后果?而他为什么还能“大大方方地说”?说说你的理解。(此时,情况危急,秦王随时可以给蔺相如扣上欺君的罪名,可蔺相如仍能保持翩翩的君子风度,大大方方,他的胆识实在是让人佩服。)
②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蔺相如对秦王说:“假如你有诚意的话就先交城,我们赵国也会马上把和氏璧送过来,不然,就算你杀了我,你不但得不到和氏璧,反而会被天下人耻笑,原来秦国是这么不讲信用。”)
③ 朗读训练。(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④ 蔺相如和秦王据理力争,(板书:据理力争。)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赵国。
5.先找出描写秦王的三句话,再朗读。
(1)朗读训练:蔺相如的言谈举止,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他的随机应变和敢作敢为。而他的勇敢机智也让贪婪理亏的秦王处处表现得很被动,总是被蔺相如牵着鼻子走。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秦王无可奈何的句子,再读一读,相信你能读得很好。(自由读,指名说,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①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②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③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2)作者通过描写秦王处处受制于蔺相如,来表现蔺相如勇敢机智的写作方法叫做什么?(引导学生齐说:侧面描写。)
6. 学习第10自然段。
这场斗争的结果如何呢?(学生齐说: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六参照板书,详细复述
1. 学了这个故事,我们都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而折服,相信同学们也都希望能把这个故事从头到尾,有条有理地讲给别人听,那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来试一试。
2.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经过,大致上可以分为这么几步(指板书):进宫献宝→设计取回→完璧归赵→据理力争。同学们可以根据板书,再加上故事的前因后果,自己先试着说一说,练熟之后,讲给同桌听一听。
3.指名说。
七 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勇敢机智地和秦王作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