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一、
单选题
1.
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句是(????????)
A.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hé)了。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tān)塌了。
B.所以,实在不能嗔(chēn)怪有些外行人批评: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诞(dàn)不经。
C.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qīng)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xiào)。
D.仰之弥(mí)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qì)而不舍。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苍桑
琢磨
硬朗
爆发
B.张扬
呼啸
流倘
添置
C.滚烫
干躁
酬劳
地毯
D.荒地
废弃
飘荡
水渠?
3.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②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③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④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⑤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A.①⑤③②④
B.⑤④③①②
C.④①②⑤③
D.①④③②⑤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5.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二、
填空题
6.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
jìng
mò(?
?
?
?
)着。
(2)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
tān
tā(?
?
?
?
)了。
(3)突然间,我
huǎng
rán
dà
wù(?
?
?
?
),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
(4)当我感到
jīng
huāng
shī
cuò(?
?
?
?
)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
7.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我在倒蹋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________)
(2)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了。(________)
(3)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________)
(4)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逢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________)
8.
请依照下面例句仿写一个句子,写出你对人生的感悟。要求与例句相同;上下文语意联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例句:人生是一支歌,悠扬的旋律谱写你春天的耕耘和秋天的收获。
仿写:人生是________,________。
人生是________,________。
三、
现代文阅读
9.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1)根据以上语段描述的内容,简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
(2)请从写法和内容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②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3)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文中牧羊人的行为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让·乔诺
①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②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③这个男人(?
?
?
?
)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④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⑤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⑥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⑦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1)为什么说人们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老人?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答。
(2)第③段的(?
?
?
?
)处填下面哪一个词好?请结合文段说明理由。
A.勇敢?
?
?
B.坚持?
?
?
C.严谨
(3)画线的感叹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等你,在桥头
王黎冰
①老人真的老了,背一背篼蔬菜到乡场上去卖,十几里路要歇上好几回。
②听院子里最年迈的王老汉说,老人年轻时身板可壮实呢,两手像《少林寺》里练功的和尚那样平举着一挑水走上一公里,气也不会喘一口。王老汉还说,他还看见过老人一枚二等功的军功章呢。村支书常对后生们说,老人是老党员,党龄比你们的年龄还大呢,他吃的盐比你们吃的米还多,过的桥比你们走的路还多。
③在春天如蜜糖一样的阳光里,老人静静地坐在自家的院坝边,看着远处那座断桥出神,苍老之态毕现。
④村里人远远地看着老人,就知道老人又想自己的儿子了。有人说,老人在心里念叨那句话:“儿子,我在桥头等你回来!”
⑤老人的儿子并非亲生,原本是村东头朱长子(长子:川语中的高个子)的儿子朱树林。树林两岁那年,爹妈双双病逝,老人就毫不犹豫地收养了他。老人像园丁,精心浇灌树林,儿子在老人的守望中拔节成长。
⑥高考前一个月,儿子最后一次回家复习。那天,雨下得真大啊,是老人记忆中最大的一回。一个8岁的孩子放学回家过河,刚到桥头,桥就被猛兽般的洪水冲断了。孩子拼命地喊“救命”,声嘶力竭,手忙脚乱。当孩子父母闻声赶去时,见自己的儿子已平安地躺在岸边,孩子却指着水中喊了一声“树林哥哥”就哭开了。
⑦桥断了,断桥边的小山坡上,多了一座新坟。人们知道,那坟里长眠着一个曾经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和一堆他爱看的书。
⑧五年来,老人的屋子里就再也没有过笑声。那以后,人们就常看见老人大半天大半天地坐在院坝边,望着断桥出神。细心的人看得出来,老人眼里总是包着一汪浑浊的泪。
⑨乡里穷啊,村民更穷。桥断了五年,一直没钱再修。
⑩村里人就将就着几个像练武术中“梅花桩”一般的石头桩子过河,颤颤惊惊,危机四伏。孩子们上学放学,全靠家长接送过河。老人还是种他的地,只是比以前更辛苦。
?为了多卖几角钱、几块钱,老人常常赶几十里山路到另一个乡场。村里人见了,都会同情地说:瞧瞧,老人在给自个儿攒养老钱了。还有人慨叹:没传递香火孩子的人,苦哇!当然还有人一直劝说老人,再过继一个儿子吧。老人总是一言不发地摇摇头,佝偻着身腰继续忙自己的活儿,眼神里镌刻着一缕深深的沧桑。
?又一个春天如期而临,鲜艳的映山红开满山坡。老人在一个夜里去世了,坐在桌子边的凉椅上,旁边还放着没理完的蔬菜。
?老人的箱子里,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摞摞的钱,大多是角票和一元钞票,有些破烂的纸币角,都被他细细地粘贴好了。钱的旁边是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用这钱修桥,就算是我的党费。纸条下方还有一行小字:万一我死了,请把我与儿子树林安葬到一块,娃娃还小,我要陪陪他。
?纸条下面写下的日期,竟是五年前的9月1日。压着这张纸条的,是那枚被村里人传为神物的军功章和一个五十年前的党员证……
?夏天的第一场暴雨倾盆而至。此时,桥已经修好了。这座桥是水泥的,造型别致,很牢固,很显眼。
?据说,这桥是城里一个小伙子来设计的,由于他知道了老人捐资建桥的诺言,便没有要一分钱的设计费。
?这以后,河边的小山坡上,并排着两座坟,一新一旧,远远地望着上学放学的孩子们。
?这一天,是清明节。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这座新桥的桥头,望着那两座坟异口同声地说道:“爷爷,您在天国还好吧,我们等你,永远在桥头!”
(1)选文叙写了有关老人和儿子的两个感人故事,请分别简要概括。
(2)结合选文说说老人为何要捐资建桥。
(3)结合全文,说说第?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4)结合选文内容,请说说对选文标题的理解。
(5)下面是这篇选文的题记,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我曾试着在某一朵花上找到自己的灵魂,有时觉得它来自于精神世界的另一个层面。任何经历过这一场神圣洗礼的灵魂,会对生和死有新的理解,那是对生命真正的诠释。
参考答案
一、
单选题
1.
【答案】
D
2.
【答案】
D
3.
【答案】
B
4.
【答案】
B
5.
【答案】
C
二、
填空题
6.
【答案】
(1)静默?
(2)坍塌?
(3)恍然大悟?
(4)惊慌失措
7.
【答案】
蹋—塌?
暴—爆?
躁—燥
逢—缝
8.
【答案】
一首诗,优美的诗句抒发出春天的喜悦和秋天的幸福,一杯茶,,幽香的滋味品味出你苦涩的滋味和甜蜜的幸福。
三、
现代文阅读
9.
【答案】
从作者询问土地的归属时牧羊人的回答与态度可知,他是一个单纯而勤劳的人。而他在遭遇失子丧妻的不幸后,独自一人从山下的农场中搬到这荒凉冷僻的高原来牧羊植树,由此可知他是一个能够经受挫折,始终充满自信、意志坚强的人。
①运用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牧羊人种橡子时的仔细认真,表达了“我”对他的赞美之情。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又生动地描绘出白桦树茁壮生长的状态,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
(3)示例:牧羊人坚持种树的行为启示人们,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与其唉声叹气,不如积极行动起来,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这样我们依然可以重新拥有美丽富饶的家园。只要愿意,敢于实践、坚持不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能创造奇迹。
10.
【答案】
(1)参考示例:①因为牧羊人坚持种树,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里的树林面积已经扩展很大,树木也非常茂盛,山地甚至出现了溪水;②由此,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舍、水渠、乡村聚会出现了,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2)参考示例:B。这段话叙述了“我”所见到的一片高而宽广的山毛榉树林,以及老人口述的“时间证明了他对植树地点选择的正确性”这件事,以此来做证据,证实老人不但坚持种树的行动,而且也坚持自己的种树策略。所以用“坚持”更妥当。
(3)参考示例:对老人坚持植树的赞叹之情。
11.
【答案】
(1)①儿子因勇救落水孩子而牺牲;②老人卖菜攒钱修断桥。
(2)①因桥断而丧子的悲痛;②村民出行、孩子上学放学的危机四伏;③党员的责任感。
(3)解开悬念,解开老人为多卖几角钱、几块钱而走十几里山路卖菜并非是为了攒养老钱的真相;解开老人摇头回绝村里人劝说再过继一个孩子的真相。突出老人不辞劳苦、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念念不忘养子的深情。
(4)①这是老人在儿子去世后常念叨的话,流露出老人对儿子无尽的思念之情;②这是学生们在桥头说的话,流露出对老人崇高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③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④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5)示例:人的生命是珍贵的,生命的意义是伟大的。朱树林勇救落水孩子,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老人不辞劳苦攒钱修桥,造福乡邻。他们永远受到人们的爱戴,他们的精神永驻人们心底。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