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一~四单元综合 复习训练
一、选择题
1.大英博物馆中某单元的展品主要有:基督雕像、莫卧儿(印度王朝)王子的细密画、贝宁(西非国家)饰板、马尼拉钱币、爪哇皮影戏偶、夏威夷编篮头盔等。该展览单元的主题可能为( )
A.贸易与侵略(300—1100年)
B.变革与调整(900—1550年)
C.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
D.创造与征服(1800年至今)
2.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在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新的价值导向——经世致用。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
A.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B.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C.反映了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的要求
D.提出了反对封建制度、改造社会的主张
3.《荷马史诗》描述了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其中穿插了希腊神话和传说故事。但是,19世纪70年代,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就是依据这部颇具神话色彩的史诗的描述发现特洛伊古城的。由此可见,《荷马史诗》 ( )
A.是很严谨的史学专著 B.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C.是较可靠的一手资料 D.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4.从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初,大约有1500万到2000万移民获准进入英国、法国、北欧国家等。他们大多来自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等国家,也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北非等其他地区。这股移民潮 ( )
A.有助于欧洲推进经济复兴计划 B.使“冷战”局势更加严峻
C.实质是宗教冲突下的难民问题 D.促使欧洲走向一体化
5.在古代印欧人的迁徙过程中,古代印度、西亚和希腊、罗马几个文化区域开始形成,对古代西亚文化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是 ( )
A.雅利安人 B.赫梯人和波斯人 C.凯尔特人 D.希腊人
6.二战后的40多年里,经过数次多边谈判,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出现上述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B.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C.关贸总协定的实施 D.法制化贸易体系的建立
7.古代埃及人赞颂尼罗河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在尼罗河畔
B.古埃及人都饮用尼罗河水
C.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D.尼罗河是古埃及人挖掘出来的
8.下图为一张百年前墨西哥华工的照片,与这张照片有关的信息不包括( )
A.华工在美洲可能有太多的辛酸
B.华工的出现纯粹是个人的原因
C.华工参与了近代墨西哥的开发
D.该照片体现了殖民侵略的血腥
9.某班同学进行古丝绸之路的主题研究,以下城市位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是 ( )
①西安 ②泉州 ③广州 ④兰州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0.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11.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材料反映出清政府( )
A.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B.注重维护天朝尊严
C.产生近代维权意识 D.大力提倡华工出国
12.公元前516年,齐国上空出现了彗星,按当时的说法,彗星出现是灾祸的象征。齐景公准备举行一次祭祀,以消除灾祸。大臣晏婴认为,如果国君有好的德政,还怕什么彗星?反之,如果国君像夏桀、商纣那样暴虐,违命乱德,那么即使祈祷又有什么用处?这反映出当时( )
A.君权神授观念受到彻底批判
B.形成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D.出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13.春秋时期的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谴责“以百姓为刍狗”的做法是“不仁”。战国时荀子也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反映了 ( )
A.百家争鸣已经全面展开
B.儒家思想发源于道家
C.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一致性
D.民本思想在不断发展
14.据[美]帕尔默著的《现代世界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支稳定的移民潮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法国吸收了来自其前北非殖民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的大批移民;荷兰成为许多印度尼西亚人的家园;后来政治难民也从越南和亚洲其他地区来到欧洲。移民的涌入( )
A.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结果
B. 为欧洲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
C.引发欧洲种族色彩的社会冲突
D.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
15.阅读下表,推动世界贸易不断增长的根本力量是( )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表
年份
世界贸易指数
(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
(单位:10亿法郎)
1870年
24
45.5
1880年
36
68.8
1890年
49
94
1900年
68
118.2
A.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
B.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地依赖程度提高
C.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
16.纵观古代丝绸之路,统一时代(汉唐元)主要通过河西走廊通往西方;分裂时期(南北朝和宋夏时期),被迫改道与西方联系。由此可知 ( )
A.河西走廊是通西域的必经之路
B.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河西走廊地区的政局变动频繁
D.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交通发达
17.美国史学家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中说:“原本显然是刹帝利阶级英雄主义与战争的作品,在婆罗门的手中则变成了教诲民众关于伦理法典、道德观念以及涅槃之类的工具。”上述材料评价的作品应是 ( )
A.《摩诃婆罗多》 B.《汉谟拉比法典》
C.《吉尔伽美什》 D.《荷马史诗》
18.学者一般认为,道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本质所在;儒是让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佛是从外国请来的一个新鲜产物,是中国文化的调味品;三者都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以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 )
19.若以“古典时代的希腊文化”为主题布展,与主题不符合的是( )
A.希罗多德的《历史》
B.《荷马史诗》
C.柏拉图的《理想国》
D.帕特农神庙
20.丝绸之路的南线自葱岭向正南通向( )
A.阿富汗 B.印度 C.大食 D.波斯
二、非选择题
21.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居住地分界线与古长城重合。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会影响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阶段
历史现象
第一寒冷期(公元前1000—前850年)
北方的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到达关中地区,出现了“南夷与北狄交”的局面。西周末年,戎狄攻破镐京,周朝迁都洛邑
第二寒冷期(公元初年到600年)
“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出现五族内迁局面,继而有孝文帝改革
第三寒冷期(1000—1200年)
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挥戈南下,建立政权与两宋长期对峙
第四寒冷期(1400—1900年)
1636年,皇太极继皇帝位,国号“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清帝国
——摘编自张利《气候变迁与
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00年—公元900年左右是玛雅文化最兴盛的时期。玛雅人在这个地区(主要以热带雨林为主)发展了数百座城市,蒂卡尔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学者估计在最高峰时,此城有10万至20万居民。它们发展成许多个农业密集、城市集中的城邦。其中最为显著的遗迹是建于宗教中心的金字塔和伴随它们的皇宫。其他重要的考古学遗迹还有雕刻石板(玛雅语为Tetun),这些用象形文字写成的石板主要描述贵族的话谱、战争胜利和其他的成就。帕伦克是古典时期最美丽的玛雅城市,以至人们甚至将它誉为“美洲的雅典”。
材料二 金字塔石造建筑
材料三 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是否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摘编自弗朗兹·博厄斯《种族的纯洁》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玛雅文明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就。
(2)材料二中,玛雅人创造的金字塔石造建筑验证了玛雅文明的辉煌年代。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玛雅人建造金字塔的作用。
(3)结合古代非洲和美洲的相关史实,理解材料三中的观点。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果说,秦以前是中国本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期,从汉代开始,便进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当然,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中诸如孟轲、庄周等人的思想带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魏晋六朝到隋唐,中国著名的云冈、敦煌、麦积山等石窟艺术,都有印度艺术的影响。在艺术家的改造下,佛的森严、菩萨的温和与妩媚、迦叶的含蓄、天王力士的雄健和威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与完善。……唐代寺院的“俗讲”极为盛行,但内容已不是佛教教义,也不是六朝名士的玄虚思辨,而是世俗生活、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成为宋人平话和市民文艺的先声。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明朝士大夫徐光启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将心目中的西学分为大小二种。大的是宗教,小的是科学。他立志传播与发扬的,不是宗教而是科学。他认为天主教不仅是一种理论,可以满足人们对超自然的探索与信仰,而且还是一种治术,就是治理社会的手段。他提出了一个口号叫“补儒易佛”,就是说西方以天主教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可以补充儒学的不足,替换掉对社会治理已经没什么作用的佛教。但徐光启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让大家都成为天主教徒。他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
——杨早《简说中国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以来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魏晋到隋唐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徐光启看待西学东渐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当今文化交流过程中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24.自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这条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非洲的陆路通道持续兴旺,对东西间的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以后,丝绸之路不断发展。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唐朝丝绸之路
宋朝“海上丝绸之路”
(1)请为“唐朝丝绸之路”地图配以文字说明。
(2)说出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大英博物馆中部分的展品来自其他地区,是英国早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后扩张的成果,反映出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符合邂逅与连结的主题,故选C项;西方国家的贸易与侵略出现在1500年前后,排除A项;英国这些展品是通过殖民扩张和贸易获得的,与内部的变革无关,排除B项;英国这些展品的取得与1800年前的殖民扩张有关,排除D项。
2.A
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想倡导求实精神,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批判,是先秦儒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没有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当时中国还没有产生资产阶级,排除C项;经世致用思想与反对封建制度无关,排除D项。
3.B
材料“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就是依据这部颇具神话色彩的史诗的描述发现特洛伊古城的”体现的是《荷马史诗》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B项符合题意。《荷马史诗》是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的史诗,不属于史学著作,排除A项。《荷马史诗》是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的史诗,属于二手资料,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4.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初,大量移民进入欧洲主要是因为欧洲在战争中受到很大创伤,战后重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这股移民潮有助于欧洲经济迅速恢复,A项正确;材料强调移民进入欧洲,未体现美苏“冷战”,排除B;移民涌入欧洲不一定是宗教冲突下的难民问题,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欧洲走向一体化,排除D。
5.B
雅利安人创造了古代印度文化,故A项错误;凯尔特人创造了古代北欧文化,故排除C项;古代希腊人创造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故排除D项。创造古代西亚文化的是赫梯人和波斯人,故答案为B项。
6.C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贸总协定是二战后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它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缔约双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贸易壁垒,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故选C。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不涉及贸易,排除A;美国在关贸总协定中拥有特殊地位,关贸总协定促进自由贸易的宗旨反映的也就是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排除B;法制化贸易体系的建立是在1995年,不可能是“二战后的40年里”世界贸易发展的原因,排除D。
7.C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古埃及文明得以孕育、繁衍。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故C项符合题意。
8.B
近代华工被运到美洲等地是殖民者的侵略行为所致,故B项不是原因,符合题目要求;其他几项都是华工与墨西哥关系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
9.B
西安是我国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兰州在我国西北,是陆上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排除①④;泉州、广州位于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上,故②③正确,所以选B。
10.B
材料“‘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儒家学者”“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反映了文明的发展具有延续性,故选B项;A、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先秦典籍“六经”对诸子思想的影响,而非儒学影响力的扩大,排除D项。
11.C
从题干中的“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可知清政府注重维护华工的各种权益,这是近代维权意识的具体体现,故C项正确;1866年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国际地位因战败而明显下降,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天朝上国的尊严,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维护华工权益,而不是提倡华工出国,故D项错误。
12.D
题干中晏婴认为国君实行德政则无需怕彗星,结合先秦时期的德政思想可知D项正确;君权神授观念受到彻底批判是在近代,排除A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建立于秦朝,而晏婴生活在春秋时期,排除B项;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是在西汉汉武帝以后,排除C项。
13.D
由材料“以百姓心为心”“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以看出,老子、荀子都主张注重人民,体现了民本思想,故D符合题意;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出百家争鸣全面展开,A不符合题意;儒家学派与道家学派属于不同的派别,并非儒家思想发源于道家,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D
依据题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支稳定的移民潮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后来政治难民也从越南和亚洲其他地区来到欧洲”可知,移民涌入欧洲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故A错误;题干材料和历史事实都不能表明恐怖主义来自流入欧洲国家的这些移民,故B错误;移民的涌入引发欧洲种族色彩的社会冲突与历史事实不符,故C错误;大批移民流入欧洲带去了各自的民族文化,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故D正确。
15.D
从材料可以看出世界贸易指数、贸易总额不断增长,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从表格时间上看,1870年到1900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故选D。
16.B
根据材料可知,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因为受不同时期政治形势的影响,其路线有所变更;但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汉朝张骞通西域以来中原王朝与西方的国家间的交流没有完全中断过,由此可知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B正确。根据材料“分裂时期(南北朝和宋夏时期),被迫改道与西方联系”可知,河西走廊不是通西域的必经之路,故A排除。材料中只反映了南北朝和宋夏时期河西走廊动乱,不能得出河西走廊地区的政局变动频繁,故C排除。材料主要反映由于受政局的影响,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有所变更,D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
17.A
《摩诃婆罗多》中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吉尔伽美什》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荷马史诗》在文学艺术上具有重要价值,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给后世提供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再结合材料“变成了教诲民众关于伦理法典、道德观念以及涅槃之类的工具”,符合题意的是A。
18.D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武帝时期取得正统地位,A项时间有误,排除;道家思想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项;佛教“改造了儒家文化并为中国人广泛接受”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C项;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形成了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D项。
19.B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被称为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荷马史诗》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文化,早于“古典时代”,故本题应选B。
20.B
由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向西进入南线后,到葱岭再向南折,就到了天竺,即印度。
二、非选择题
21.
示例
论题:气候变迁与经济重心南移。
阐述:每当寒冷期到来,会造成北方少数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加速经济重心南移。如在第二寒冷期,北方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南下,中原大量人口向南迁移,为南方带去大量劳动力与先进生产技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在第三寒冷期,女真族南下,北民南迁,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重心南移阶段与寒冷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
22.
(1)成就:农业、城市建设、建筑、文字等。
(2)作用:用于观测天文,传播文化;是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柱;用于安葬国王或首领;传播宗教;等等。
(3)理解:从非洲内部考察,地处东北红海沿岸,与外界有广泛联系的阿克苏姆文明发展相对较快,对后世影响也是积极的,而其他地区始终处于原始状态,即使是曾经发展到比较高水平的南非的大津巴布韦文明,后来也不知所终。美洲文明,曾一度繁荣,但是美洲文明的发展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状态,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因此文明发展相对缓慢。
23.
(1)出现中外文化合流的趋势;使儒学面临危机。
(2)在吸收的基础上有创新;佛教艺术的宗教色彩淡化,世俗化趋势明显;佛教艺术汇入了唐文化的精华;本土化明显。
(3)观点:西学可以为我所用;了解外来文化是为了超越西方文明,光大华夏文明。对待:批判吸收,洋为中用;结合现代化实践,实现文化的创新;吸收借鉴一切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主体性意识。
24.
(1)政府重视: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海陆并举,陆路发达(东、南、西线);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皆有;吸收文化、传播文化;沟通地区远达拜占庭帝国。
(2)陆路受阻;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设市舶司,管理贸易,收税;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