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谊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联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谊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联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1-05 11:41:33

文档简介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谊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联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17八上·孝感月考)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侵略者纷至沓来,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下对不平等条约分析正确的是(  )
①《南京条约》使列强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到内陆
②《马关条约》打击了中国民族工业
③《辛丑条约》使清王朝的内政外交受洋人控制
④三个条约的签订都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2.(2017八上·唐山月考)近年来,中国皇宫文物大量流失到西方国家,这一现象首先出现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2016八上·大石桥期末)中国的近代历史是以鸦片战争为开端的。你知道最根本的理由是什么吗(  )
A.是因为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B.是因为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C.是因为鸦片战争使鸦片走私更加猖獗
D.是因为鸦片战争使中国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4.张明在图书馆查阅中国近代史资料时看到了一段介绍“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里的“礼物”是指(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十分猖獗
B.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
C.清政府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
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加深
6.(2017八上·孝感月考)1895年4月23日,即《马关条约》签订仅六天,三国联合照会东京,提出警告说,日本占有辽东半岛,会威胁到整个远东的和平。你知道这里所说的“三国”指的是哪些国家(  )
A.英法美 B.俄英法 C.美俄德 D.俄法德
7.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地区的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版图变化与哪个国家有关(  )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俄国
8.(2017八上·孝感月考)《马关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不平等条约相比较,最显著的不同点是(  )
A.割地的面积 B.赔款的数额
C.开放的口岸 D.开设工厂的特权
9.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封建经济 B.发展资本主义
C.维护封建统治 D.抵抗外国侵略
10.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是指(  )
①反对迷信盲从②反对封建专制③反对军阀独裁④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 新”开始于(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12.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
A.裁撤冗官冗员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 D.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13.(2017八上·孝感月考)有一位美国汉学家曾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时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杰出人物”不包括(  )
A.李鸿章 B.张之洞 C.洪秀全 D.曾国藩
14.“皇帝倒了,辫子割了”。下列直接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八国联军侵华 D.新中国成立
15.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  )
A.封建军阀垮台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资产阶级共和制度适合中国
D.帝国主义在华寻找代理人的政策破产
16.(2017八上·孝感月考)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依据是(  )
A.都具有反封建性质
B.都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C.都以“民主”“科学”为指导思想
D.都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思潮
17.(2017八上·孝感月考)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第一场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补课”“起点”的含义分别是(  )
A.明确反封建,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
B.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
D.开始宣扬民主科学,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18.(2017八上·孝感月考)鲁迅先生曾这样咏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的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中共的诞生(  )
A.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B.是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黄埔军校的校门上有“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的对联,在发生了一个事件之后,有人将对联中的“请”和“勿”进行了调换,你认为这一事件应是 (  )
A.誓师北伐
B.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C.北伐军攻克武昌
D.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20.(2017八上·孝感月考)毛泽东曾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这反映了当时共产党要走(  )
A.城市中心道路 B.国共合作道路
C.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统一战线的道路
21.(2017八上·孝感月考)大革命失败后,在探索革命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下列史实:①秋收起义;②创建中国工农红军;③遵义会议;④长征的开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22.(2017八上·孝感月考)李大钊认为:“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99%以上。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下面把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黄埔军校的创办
C.南昌起义 D.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
二、非选择题
23.(2017八上·孝感月考)2017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96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航空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五个关键阶段。”
——新华社特稿《在历史的关节点上》
材料二:“(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这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了世界的想像,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未来。”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分别指什么?
(2)今年(2017年)是长征胜利多少周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为什么说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24.(2017八上·孝感月考)材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请回答:
(1)这是哪一个革命团体的革命纲领?此革命纲领主要不足之处是什么?
(2)孙中山对此内容做了什么阐发?
(3)由此革命纲领引发的革命,主要成果是什么?
(4)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一般有三种观点:①它是一场基本上成功的或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②它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③它是一场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
对于以上三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25.(2017八上·孝感月考)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将中国向西方的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阶段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从技艺的学习转向制度的学习;第三阶段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中西之间的冲突聚集到了文化和心理的层面。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第一阶段所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制枪制炮等技术,是背离历史发展趋势的,注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依据材料总结中国近代化的特点是什么?
(3)近代前期社会各阶层的探索都取得过一系列成就,但最终未能使中国实现近代化。你认为近代中国追求“近代化”的历程为什么会充满艰难与曲折?
(4)上述探索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对此你有何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南京条约》开放上海、厦门、宁波、广州、福州五处为通商口岸,因此《南京条约》使列强的侵略集中于沿海,没有深入到内陆。
①分析不正确。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②分析正确。
《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因此《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③分析正确。
《辛丑条约》无割地内容,因此没有使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破坏。④分析不正确。
因此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本题较难。
2.【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皇宫文物流失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抢劫导致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中,因英法联军洗劫了皇家园林圆明园,从而导致大量皇宫文物流失到西方国家,B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没有占领北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占领了北京,并且对北京也进行了洗劫,但从时间上晚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3.【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资本主义的漩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20世纪是以1900年为开端,A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 是在1842年,鸦片战争后签订; C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D是在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因此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甲午战争后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自发的兴起义和团组织反帝爱国运动,选项B符合题意;
而选项ACD都不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6.【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马关条约》签订6天后,俄罗斯帝国因日本占领辽东半岛,阻碍它向中国东北伸张势力,便联合法国和德国两国进行干涉,结果是日本于1895年5月4日决定放弃辽东半岛,但要中国以白银3000万两将其“赎回”。史称“三国干涉还辽”。
A英法美不符合题意。
B俄英法不符合题意。
C美俄德不符合题意。
D俄法德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本题难度容易。
7.【答案】D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采取先武力强占中国领土,然后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1858年的《瑷珲条约》,是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1860的《北京条约》;1864《勘分西北界约记》;19世纪80年代(1881)《改订条约》。所以答案选D。
【点评】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 侵略与反抗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8.【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A项割地是《马关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不平等条约的相同点,面积大小不是它们最显著的不同点。
B项赔款是《马关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不平等条约的相同点,数额大小不是它们最显著的不同点。
C项开放通商口岸是《马关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不平等条约的相同点,多少位置不是它们最显著的不同点。
D项《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使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大大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马关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不平等条约最显著的不同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9.【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洋务运动是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点评】考查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
10.【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①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反对迷信盲从属于科学方面的内容。
【点评】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1.【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A戊戌变法和选项B辛亥革命都趋于制度创新,但是“甲午战争后”的首先开始的应该是戊戌变法,因为辛亥革命还在它之后;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从时间来说都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
12.【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A、裁撤冗官冗员,就是裁撤“不作为”的官员,使一部分顽固派失去了“铁饭碗”,因而直接触及其利益,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CD与题意无关;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13.【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使清政府得以延续。由此得出答案。
A项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
B项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
C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与洋务运动无关,符合题意。
D曾国藩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首先要对题干中材料进行分析理解,属理解层次。本题难度适中。
14.【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皇帝倒了,辫子割了”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禁缠足、倡女权等法令,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简易化,方便化,具有民国生活特色开始出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本题难度适中,还可以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
15.【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本题难度适中,理解袁世凯的历史。
16.【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此A都具有反封建性质符合题意。
新文化运动不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因此B不符合题意。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因此C不符合题意。
新文化运动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思潮,因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本题有一定难度。
17.【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据此回答。
A项缺少反帝内容,不符合题意。
B项缺少反封建内容,不符合题意。
C项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符合五四运动史实,符合题意。
D项开始宣扬民主科学,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指的是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本题较难。
18.【答案】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A符合题意。
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B不符合题意。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C不符合题意。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本题难度较小。
19.【答案】D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926年的北伐战争的主力军是黄埔军校的师生,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北伐战争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ABC都是北伐胜利进军的重要事件。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所以黄埔军校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20.【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由“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结合所学,井冈山是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据此可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1.【答案】A
【知识点】红军长征;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秋收起义发生在1927年;创建中国工农红军发生在1928年,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开始于1934年,因此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就为:①②④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本题难度较小。
22.【答案】D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A项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符合题意。
B项黄埔军校的创办,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不符合题意。
C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不符合题意。
D项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依靠农民夺取政权。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3.【答案】(1)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星火燎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力挽狂澜—遵义会议。
(2)81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3)因为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知识点】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工农武装割据;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因此“日出东方”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因此“星火燎原”指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因此“力挽狂澜”指的是遵义会议。
(2)1936年,长征的胜利结束,因此2017年是长征胜利81周年。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3)因为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所以说“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故答案为:
(1)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星火燎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力挽狂澜—遵义会议。
(2)81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3)因为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24.【答案】(1)同盟会。没有提出反帝的革命纲领。
(2)三民主义
(3)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或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观点①正确,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结束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观点②正确,理由: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观点③正确,说辛亥革命的胜利或成功,主要是从其历史作用、功绩方面而言的。说它又是失败了的,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鞑虏”指的是清政府,因此其不足之处是没有提出反帝内容。
(2)1905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上,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3)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三种观点都可以选择,只要理由充分即可。观点①正确,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结束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观点②正确,理由: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观点③正确,说辛亥革命的胜利,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结束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说它又是失败了的,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故答案为:
(1)同盟会;没有反帝内容。
(2)三民主义。
(3)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或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观点①正确,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结束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观点②正确,理由: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观点③正确,说辛亥革命的胜利或成功,主要是从其历史作用、功绩方面而言的。说它又是失败了的,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5.【答案】(1)因为洋务运动希望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来维护落后、腐朽的清王朝封建统治,所以说这是背离历史发展趋势的。
(2)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3)因为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不断地侵略、掠夺中国,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4)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国近代化
【解析】【分析】(1)中国近代化第一阶段所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制枪制炮等技术指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希望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来维护落后、腐朽的清王朝封建统治,所以说这是背离历史发展趋势的。
(2)洋务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思想文化,因此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呈现出由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到学习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规律。
(3)因为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不断地侵略、掠夺中国,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所以近代中国追求“近代化”的历程会充满艰难与曲折。
(4)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故答案为:
(1)因为洋务运动希望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来维护落后、腐朽的清王朝封建统治,所以说这是背离历史发展趋势的。
(2)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3)因为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不断地侵略、掠夺中国,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4)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本题有一定难度。
1 / 1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谊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联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17八上·孝感月考)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侵略者纷至沓来,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下对不平等条约分析正确的是(  )
①《南京条约》使列强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到内陆
②《马关条约》打击了中国民族工业
③《辛丑条约》使清王朝的内政外交受洋人控制
④三个条约的签订都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南京条约》开放上海、厦门、宁波、广州、福州五处为通商口岸,因此《南京条约》使列强的侵略集中于沿海,没有深入到内陆。
①分析不正确。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②分析正确。
《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因此《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③分析正确。
《辛丑条约》无割地内容,因此没有使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破坏。④分析不正确。
因此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本题较难。
2.(2017八上·唐山月考)近年来,中国皇宫文物大量流失到西方国家,这一现象首先出现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皇宫文物流失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抢劫导致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中,因英法联军洗劫了皇家园林圆明园,从而导致大量皇宫文物流失到西方国家,B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没有占领北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占领了北京,并且对北京也进行了洗劫,但从时间上晚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3.(2016八上·大石桥期末)中国的近代历史是以鸦片战争为开端的。你知道最根本的理由是什么吗(  )
A.是因为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B.是因为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C.是因为鸦片战争使鸦片走私更加猖獗
D.是因为鸦片战争使中国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资本主义的漩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
4.张明在图书馆查阅中国近代史资料时看到了一段介绍“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里的“礼物”是指(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20世纪是以1900年为开端,A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 是在1842年,鸦片战争后签订; C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D是在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因此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十分猖獗
B.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
C.清政府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
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加深
【答案】B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甲午战争后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自发的兴起义和团组织反帝爱国运动,选项B符合题意;
而选项ACD都不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6.(2017八上·孝感月考)1895年4月23日,即《马关条约》签订仅六天,三国联合照会东京,提出警告说,日本占有辽东半岛,会威胁到整个远东的和平。你知道这里所说的“三国”指的是哪些国家(  )
A.英法美 B.俄英法 C.美俄德 D.俄法德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马关条约》签订6天后,俄罗斯帝国因日本占领辽东半岛,阻碍它向中国东北伸张势力,便联合法国和德国两国进行干涉,结果是日本于1895年5月4日决定放弃辽东半岛,但要中国以白银3000万两将其“赎回”。史称“三国干涉还辽”。
A英法美不符合题意。
B俄英法不符合题意。
C美俄德不符合题意。
D俄法德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本题难度容易。
7.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地区的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版图变化与哪个国家有关(  )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俄国
【答案】D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采取先武力强占中国领土,然后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1858年的《瑷珲条约》,是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1860的《北京条约》;1864《勘分西北界约记》;19世纪80年代(1881)《改订条约》。所以答案选D。
【点评】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 侵略与反抗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8.(2017八上·孝感月考)《马关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不平等条约相比较,最显著的不同点是(  )
A.割地的面积 B.赔款的数额
C.开放的口岸 D.开设工厂的特权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A项割地是《马关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不平等条约的相同点,面积大小不是它们最显著的不同点。
B项赔款是《马关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不平等条约的相同点,数额大小不是它们最显著的不同点。
C项开放通商口岸是《马关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不平等条约的相同点,多少位置不是它们最显著的不同点。
D项《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使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大大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马关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不平等条约最显著的不同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9.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封建经济 B.发展资本主义
C.维护封建统治 D.抵抗外国侵略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洋务运动是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点评】考查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
10.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是指(  )
①反对迷信盲从②反对封建专制③反对军阀独裁④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①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反对迷信盲从属于科学方面的内容。
【点评】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1.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 新”开始于(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A戊戌变法和选项B辛亥革命都趋于制度创新,但是“甲午战争后”的首先开始的应该是戊戌变法,因为辛亥革命还在它之后;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从时间来说都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
12.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
A.裁撤冗官冗员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 D.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A、裁撤冗官冗员,就是裁撤“不作为”的官员,使一部分顽固派失去了“铁饭碗”,因而直接触及其利益,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CD与题意无关;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13.(2017八上·孝感月考)有一位美国汉学家曾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时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杰出人物”不包括(  )
A.李鸿章 B.张之洞 C.洪秀全 D.曾国藩
【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使清政府得以延续。由此得出答案。
A项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
B项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
C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与洋务运动无关,符合题意。
D曾国藩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首先要对题干中材料进行分析理解,属理解层次。本题难度适中。
14.“皇帝倒了,辫子割了”。下列直接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八国联军侵华 D.新中国成立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皇帝倒了,辫子割了”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禁缠足、倡女权等法令,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简易化,方便化,具有民国生活特色开始出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本题难度适中,还可以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
15.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  )
A.封建军阀垮台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资产阶级共和制度适合中国
D.帝国主义在华寻找代理人的政策破产
【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本题难度适中,理解袁世凯的历史。
16.(2017八上·孝感月考)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依据是(  )
A.都具有反封建性质
B.都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C.都以“民主”“科学”为指导思想
D.都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思潮
【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此A都具有反封建性质符合题意。
新文化运动不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因此B不符合题意。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因此C不符合题意。
新文化运动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思潮,因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本题有一定难度。
17.(2017八上·孝感月考)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第一场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补课”“起点”的含义分别是(  )
A.明确反封建,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
B.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
D.开始宣扬民主科学,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据此回答。
A项缺少反帝内容,不符合题意。
B项缺少反封建内容,不符合题意。
C项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符合五四运动史实,符合题意。
D项开始宣扬民主科学,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指的是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本题较难。
18.(2017八上·孝感月考)鲁迅先生曾这样咏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的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中共的诞生(  )
A.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B.是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A符合题意。
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B不符合题意。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C不符合题意。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本题难度较小。
19.黄埔军校的校门上有“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的对联,在发生了一个事件之后,有人将对联中的“请”和“勿”进行了调换,你认为这一事件应是 (  )
A.誓师北伐
B.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C.北伐军攻克武昌
D.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答案】D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926年的北伐战争的主力军是黄埔军校的师生,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北伐战争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ABC都是北伐胜利进军的重要事件。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所以黄埔军校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20.(2017八上·孝感月考)毛泽东曾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这反映了当时共产党要走(  )
A.城市中心道路 B.国共合作道路
C.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统一战线的道路
【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由“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结合所学,井冈山是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据此可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1.(2017八上·孝感月考)大革命失败后,在探索革命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下列史实:①秋收起义;②创建中国工农红军;③遵义会议;④长征的开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红军长征;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秋收起义发生在1927年;创建中国工农红军发生在1928年,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开始于1934年,因此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就为:①②④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本题难度较小。
22.(2017八上·孝感月考)李大钊认为:“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99%以上。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下面把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黄埔军校的创办
C.南昌起义 D.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
【答案】D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A项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符合题意。
B项黄埔军校的创办,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不符合题意。
C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不符合题意。
D项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依靠农民夺取政权。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二、非选择题
23.(2017八上·孝感月考)2017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96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航空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五个关键阶段。”
——新华社特稿《在历史的关节点上》
材料二:“(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这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了世界的想像,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未来。”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分别指什么?
(2)今年(2017年)是长征胜利多少周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为什么说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答案】(1)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星火燎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力挽狂澜—遵义会议。
(2)81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3)因为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知识点】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工农武装割据;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因此“日出东方”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因此“星火燎原”指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因此“力挽狂澜”指的是遵义会议。
(2)1936年,长征的胜利结束,因此2017年是长征胜利81周年。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3)因为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所以说“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故答案为:
(1)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星火燎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力挽狂澜—遵义会议。
(2)81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3)因为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24.(2017八上·孝感月考)材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请回答:
(1)这是哪一个革命团体的革命纲领?此革命纲领主要不足之处是什么?
(2)孙中山对此内容做了什么阐发?
(3)由此革命纲领引发的革命,主要成果是什么?
(4)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一般有三种观点:①它是一场基本上成功的或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②它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③它是一场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
对于以上三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答案】(1)同盟会。没有提出反帝的革命纲领。
(2)三民主义
(3)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或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观点①正确,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结束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观点②正确,理由: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观点③正确,说辛亥革命的胜利或成功,主要是从其历史作用、功绩方面而言的。说它又是失败了的,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鞑虏”指的是清政府,因此其不足之处是没有提出反帝内容。
(2)1905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上,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3)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三种观点都可以选择,只要理由充分即可。观点①正确,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结束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观点②正确,理由: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观点③正确,说辛亥革命的胜利,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结束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说它又是失败了的,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故答案为:
(1)同盟会;没有反帝内容。
(2)三民主义。
(3)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或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观点①正确,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结束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观点②正确,理由: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观点③正确,说辛亥革命的胜利或成功,主要是从其历史作用、功绩方面而言的。说它又是失败了的,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5.(2017八上·孝感月考)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将中国向西方的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阶段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从技艺的学习转向制度的学习;第三阶段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中西之间的冲突聚集到了文化和心理的层面。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第一阶段所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制枪制炮等技术,是背离历史发展趋势的,注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依据材料总结中国近代化的特点是什么?
(3)近代前期社会各阶层的探索都取得过一系列成就,但最终未能使中国实现近代化。你认为近代中国追求“近代化”的历程为什么会充满艰难与曲折?
(4)上述探索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对此你有何认识?
【答案】(1)因为洋务运动希望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来维护落后、腐朽的清王朝封建统治,所以说这是背离历史发展趋势的。
(2)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3)因为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不断地侵略、掠夺中国,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4)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国近代化
【解析】【分析】(1)中国近代化第一阶段所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制枪制炮等技术指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希望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来维护落后、腐朽的清王朝封建统治,所以说这是背离历史发展趋势的。
(2)洋务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思想文化,因此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呈现出由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到学习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规律。
(3)因为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不断地侵略、掠夺中国,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所以近代中国追求“近代化”的历程会充满艰难与曲折。
(4)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故答案为:
(1)因为洋务运动希望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来维护落后、腐朽的清王朝封建统治,所以说这是背离历史发展趋势的。
(2)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3)因为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不断地侵略、掠夺中国,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4)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本题有一定难度。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