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西城区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测试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6-14 12:0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城区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测试
一、语文基础知识(20分,每题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忖度cǔn 吮吸shǔn 潺潺cán 蛮横hènɡ 其臭如兰chòu
B.泅水qiú 罪孽niè 纸幡fān 旋风xuàn 涎皮赖脸xián
C.桅杆wéi 揩拭kāi 聒噪ɡuā 拖累lèi 袅袅婷婷niǎo
D.乜斜miē 哽噎yè 眉蹙cù 遂心suí 心拙口笨zhuō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蹂躏 上鄂 糟塌 文过饰非 恼羞成怒
B.生份 浮躁 搭讪 成群结对 鸦雀无声
C.树荫 家具 仓皇 锣鼓喧天 嬉皮笑脸
D.丰饶 惦记 脱僵 有恃无恐 淡薄名利
3.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________得很,干净得很。白天________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________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________着。
A.凉快 削 缠绕 跳跃
B.凉爽 削 缠绞 跳动
C.凉快 破 缠绕 跳动
D.凉爽 破 缠绞 跳跃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在学习西方文化的时候,必须要懂得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盲目地学习就容易犯“东施效颦”一样的错误。
B.影片《淮海战役》的编导们,满怀激情地塑造了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等许许多多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形象。
C.四合院是中国封建社会血缘制度的产物,在其背后反映的是社会、艺术与家庭结构等文化现象,并与世俗化的宗教和民俗有着藕断丝连的联系。
D.作者质朴无华的简约描述,把特定人物相知相爱、铭心刻骨的深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对当代世界文化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了更彻底的思考,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独特的艺术观和人生观。
B.川端康成不但获过诺贝尔奖,还曾经担任过世界最高级的“作家协会”即“国际笔会”的副会长。
C.伊拉克的战后重建,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进展不顺,近来更是困难重重,美国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陆续正在出现。
D.语文学习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它的形式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加强综合性测试无疑更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荷花淀》开头描写月下白洋淀风光,既交代人物成长及战斗的环境,又突出美丽富饶的家乡不允许侵略者侵犯这个主题。
B.“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是《老人与海》中主要人物桑提亚哥的一句内心独白,它歌颂了老渔夫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
C.《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中的龄官之“痴”在于对心中爱慕男子的一往情深;宝玉之痴在于对一个陌生少女的怜惜、关怀,甚至到了忘我的程度:两者都是至情之人。
D.《竹林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作者废名只是以淡淡的墨痕随意点染出竹林深处一位幽幽少女至真至纯的情怀,轻轻淡淡的笔调,轻轻淡淡的情致,体现出明显的散文化特色。
7.下列这些作品的作者正确的一项是
①《沉沦》②《边城》③《伊豆的舞女》④《我的遥远的清平湾》⑤《伤逝》
A.①鲁迅 ②沈从文 ③史铁生 ④巴金 ⑤川端康成
B.①鲁迅 ②孙犁 ③川端康成 ④贾平凹 ⑤郁达夫
C.①郁达夫 ②沈从文 ③川端康成 ④史铁生 ⑤鲁迅
D.①鲁迅 ②孙犁 ③川端康成 ④贾平凹 ⑤巴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面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无室者,论而共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景公游于麦丘,问其封人:“年几何矣?”对曰:“鄙人之年八十五矣。”公曰:“寿哉!子其祝我。”封人曰:“使君之年长于胡①,宜国家。”公曰:“善哉!子其复之。”曰:“使君之嗣,寿皆若鄙臣之年。”公曰:“善哉!子其复之。”封人曰:“使君无得罪于民。”公曰:“诚有鄙民得罪于君则可,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晏子谏曰:“君过矣!彼疏者有罪,戚者治之,贱者有罪,贵者治之;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公曰:“寡人固也。”于是赐封人麦丘以为邑。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①胡:指齐国前代国君胡公静,长寿。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贤而哀不肖 哀:替……哀伤
B.今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 逮:及,达到
C.论而共焉 共:通供,供养
D.公曰:寡人固也 固:顽固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君之赐也厚矣 圣王见贤以乐贤
此则寡人之罪也 挟飞仙以遨游
善哉!子其祝我 使君之年长于胡
其敢有不尽力者乎?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晏子具有民本思想”和“齐景公虚心纳谏”的一组是
A.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无室者,论而共焉。
公笑,有喜色。
B.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
C.使君无得罪于民。
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D.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
公曰:“寡人固也。”于是赐封人麦丘以为邑。
二、课内阅读(12分)
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1.《荷花淀》中,水生嫂得知丈夫参军后,“手指震动了一下”,然后又马上“吮了一下”,“震动”与“吮”表现出女主人公怎样的内心活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研读这一句,说明“哗哗,哗哗,哗哗哗”的表达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①“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
②“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想:不过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我连鱼叉也给丢啦。“Dentuso”这个东西,既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可我比它更聪明。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
品味这两段心理描写,分析它们是否自相矛盾,并指出这样写的高妙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14~17题。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鲍尔吉·原野
①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②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对自己,我不敢使用伟岸、英武这样高妙的词形容,但还算粗豪的蒙古男人。这使我对在眼圈里转悠的泪水的造访很有些踟蹰。
③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的时候悄然来临。譬如在收音机里听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黑人音乐的旋律,令人无不思乡。想到德沃夏克这个捷克农村长大的音乐家,在纽约当音乐学院院长,但时刻怀念自己的故土。一有机会,他便去斯皮尔威尔——捷克人的聚居地,和同胞一起唱歌。“355-|3.21-|2.353|2——-|”。我的泪水也顺着这些并不曲折的旋律线爬上来。譬如读乌拉圭女诗人胡安娜·伊瓦沃罗的诗集《清凉的水罐》,诗人在做针线活时,窗外缓缓走过满载闪光的麦秸的大车,她说:“我渴望穿过玻璃去抚摸那金色的痕迹。”她看到屋里的木制家具,想:“砍伐多少树才能有这一切呢?露水、鸟和风儿的忧伤。……在光闪闪的砍刀下倒下的森林的凄哀心情。”读诗的时候,心情原本平静,但泪水会在此优美的叙述中肃穆地挤上眼帘。读安谧的诗集新作《手拉手》,说“透过玫瑰色暮霭的轻纱/我看到河边有个光脚的女孩/捧一尾小鱼/小心翼翼向村口走去”。这时,你想冲出门去,到村口把小女孩手里的鱼接过来。那么,在地上洒满白露的秋夜,在把身子喝软、内心却异常清醒的酒桌上,在照片上看到趴在土坯桌上写字的农村孩子时,蓦然想起小心翼翼的小女孩,捧着小鱼向村口走去时,难免心酸。
④那么,我想: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何会常常流泪?一个在北国的风雪中长大的孩子,一个当抄家的人踹门而入时贴紧墙壁站着的少年,一个肩扛檩子登木头垛被压得口喷鲜血的知青;我,不应该流泪,在苦难中也没有流过泪水。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怎么会变得“儿女沾巾”呢?至今,我的性格仍强悍。
⑤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点。泪水,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音乐、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见面。我是一位司仪吗?不,我是一个被这种情景感动了的路人,是感叹者。
⑥如果是这样,我理应早早读一些真诚的好书,听朴素单纯的音乐,让高贵与高贵见面。旋律或词语,以及人心中美好的部分,使我想起海浪。当浪头涌来时,你盯住远处的一排,它迈着大步走过来,愈来愈近,却在与你相拥的一瞬消散了。这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美好,我们似乎无法盯住哪一排浪。但令人欣慰的在于,远处又有浪涌来,就像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
⑦因而,我不必为自己难为情了。
14.题目中提到的两种“高贵”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高贵”的?(4分)
(1)两种“高贵”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说它们是“高贵”的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③自然段写了作者听音乐或读书时泪水悄然来临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样的感情使作者流泪?(每条不超过10字)(6分)
(1)听《自新大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清凉的水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手拉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④自然段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高贵本是一个令我们敬畏的词,而作者让我们懂得:真正的高贵不是出身,不是权势,更不是金钱,她是人们心中最真最善最美的感情。
B.“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音乐、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见面。我是一位司仪吗?不,我是一个被这种情景感动了的路人,是感叹者。”这里说“我”不是一个“司仪”,而是一个“路人”,说明距离产生美。
C.“当浪头涌来时,你盯住远处的一排,它迈着大步走过来,愈来愈近,却在与你相拥的一瞬消散了。这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美好,我们似乎无法盯住哪一排浪。”此句中以“海浪”作喻,说明高贵常常来势凶猛,使得我们猝不及防,让人惋惜。
D.文章开头一句领起全篇,表明作者自己是一个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结尾一句,既收束全篇,又呼应开头,表达了自己的欣慰之情。
E.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手法,细腻真切地向读者展示了自己“高贵”的情感世界。
四、作文(50分)
18.有人说生命是红色的,象征着热情执著进取;有人说生命是绿色的,象征着活力健康自然;有人说生命是白色的,象征着纯洁宁静淡泊;也有人说生命是黑色的,象征着艰难痛苦冷峻……
请以“生命的颜色”为话题,选择一种或几种颜色表达你对生命的理解。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700字。
西城区高一语文必修四综合练习
A卷〔模块考查〕 满分50分
一、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完成1~10题。(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宠爱(chǒnɡ) 迂回(yū) 愀然(qiū) 蓊蓊郁郁(wēnɡ)
B.袅娜(nuó) 束缚(sù) 吮吸(shǔn) 戛然而止(ɡā)
C.熏陶(táo) 恶劣(lüè) 氛(fèn)围 提纲挈领(qiè)
D.祈(qí)祷 虔诚(qián) 难堪(kān) 无稽之谈(jī)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凋懈 荡漾 无精打彩 听其自然
B.寂莫 妥协 脱颖而出 东施效颦
C.轻蔑 迷惘 毫无拘束 化干戈为玉帛
D.报歉 吝惜 和颜悦色 难以质信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________了。
(2)这些精美的文章,是作家生命激情的________,是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结晶。
(3)我们诵读、________《前赤壁赋》,会得到丰富的景的感受、情的熏陶和理的启迪。
A.风致 灌注 品味 B.风致 贯注 品位
C.标致 灌注 品位 D.标致 贯注 品味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3月28日,全球举行了名为“地球一小时”的熄灯活动,旨在呼吁人们从生活做起,从我做起,身体力行,保护环境。
B.电视连续剧《潜伏》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观众对之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C.中国话剧与西方话剧的渊源是与生俱来的,要想全面了解中国话剧,必须同时了解西方戏剧。
D.在被小将穆雷打败后,瑞士天王费德勒不以为意地说:“我并不在意输赢,最重要的是我一直很享受这项运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屠格涅夫用满腔激情塑造了众多富有诗意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体现出其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B.经过小王同志的耐心解释,才使她的误会慢慢解除,怒气逐渐平息,最后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C.大陆熊猫赴台以后,为了选择熊猫的饲养员,台北市动物园很是为难,因为报名争当熊猫饲养员实在是太多了。
D.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和碰撞的今天,更应重视发扬和继承传统文化。
6.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天鹅的强劲的翅膀就是它的盾牌,它以羽毛的坚韧、翅膀的频繁扑击对付着鹰的嘴爪,打退鹰的进攻。
C.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
D.天鹅知道自己高贵,所以很自豪,知道自己美丽,所以很自好。它仿佛故意摆出它的全部优点:它那样儿就像是要博得人家的赞美。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赤壁赋》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作品,以“写志”为主,文章活脱灵动,文采灿然。尽管作者内心沉郁,却表现出一种难得的超然。
B.《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最高成就,鲁迅先生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林黛玉和贾宝玉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C.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戏剧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哈姆莱特》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D.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其中老渔夫桑提亚哥以无比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展现了硬汉的精神。
8.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七月既望(看见) ②纵一苇之所如(往)
③妾受生气已久(活人的气息) ④舞幽壑之潜蛟(舞动)
⑤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一旦) ⑥正襟危坐(端坐)
A.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⑥
9.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终不能踰河而北 B.不知东方之既白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迁徙鸟举
10.下列文言句中画线部分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敲着船舷唱起歌来
B.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曲调)为什么会这样(悲凉)呢
C.余方闭目凝想其胜,将图而藏之。
把图纸藏起来
D.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
有的因为操行清白而被(您)赏识
二、阅读课文节选,完成11~13题。(12分,每小题4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1.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理解。
答:
12.选段在动词的使用上颇具表现力,请任选一个你认为使用精彩的动词,分析其妙处。
答: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它写出了光与影的什么特点?有怎样的效果?
答:
14.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原句。(8分,每空1分)
(1)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
(2)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前赤壁赋》)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自清《荷塘月色》)
(4)树色一例是阴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朱自清《荷塘月色》)
B卷〔学期考查〕 满分50分
三、阅读下面宋词,完成第15题。
15.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8分)
鹧鸪天 兰溪舟中
韩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3分)
A.“雨湿西风水面烟”,开篇便引人入于胜境。细雨湿秋风,溪面一片烟,好一幅泼墨空江烟雨图。
B.“一巾华发上溪船”,写出自己登舟的情景,“一巾华发”,可知词人此时正值青春年少,英气勃发。
C.“橹破滩痕散复圆”,船过处,滩痕一一复圆,细致的观察体现了词人与大自然的契合,静中有动,别具情趣。
D.“避人鸥鹭更翩翩”,江上的鸥鹭翩翩飞翔,自由自在,也流露出词人在欢娱之中的几丝伤感和对物是人非的人世沧桑的感慨。
E.“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不禁令人联想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玩味起来,又觉韩词婉而李诗豪。
(2)这首山水词,手法巧妙,无论在景物描写、细节刻画还是虚实结合等方面,都给人以趣味盎然之感,请从中任取一个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5分)
答: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19题。(12分,每小题3分)
陈寅,宝谟阁待制咸之子。漕司两贡进士,以父恩补官。绍定初,知西和州。西和极边重地,寅以书生义不辞难。北兵入境,属都统何进出守大安,独统制官王锐与忠义千人城守而已。寅誓与其民共守此土。居民始以进留家城中,恃以为固,已而进徙它郡,遂无固志。寅独留其二子并阖门二十八口,曰:“人各顾其家,将谁共守。”乃散资财以结忠义,为必守之计。
北兵十万攻城东南门,以降者为先驱。寅自执旗鼓,激厉将士,迎敌力战,矢石如雨。师退,诘旦,增兵复来,寅帅忠义民兵与敢死士力战,昼夜数十合,兵退。制置司以寅功遍告列郡。北兵增兵至数十万,围州城。进素与寅不协,寅有功,尤为诸将所忌。至是求援甚急,久之,制置司才遣刘锐及陈瑀等往救,率皆观望不进。寅率民兵昼夜苦战,援兵不至,城遂陷。
寅顾其妻杜氏曰若速自为计杜厉声曰安有生同君禄死不共王事者即登高堡自饮药二子及妇俱死母傍。寅敛而焚之,乃朝服登战楼,望阙焚香,号泣曰:“臣始谋守此城,为蜀藩篱,城之不存,臣死分也。臣不负国!臣不负国!”再拜伏剑而死。宾客同死者二十有余。制置司以闻,诏特赠朝议大夫、右文殿修撰,赐钱三千缗,即其所居乡、所守州立庙。久之,加赠华文阁待制,谥襄节。 (《宋史·陈寅传》有修改)
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寅独留其二子并阖门二十八口 阖门:全家
B.师退,诘旦,增兵复来 诘旦:第二天早上
C.望阙焚香 阙:天空
D.进素与寅不协 不协:不和睦
17.对下列各组句子中“以”和“之”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漕司两贡进士,以父恩补官,历官州县。
②乃散资财以结忠义,为必守之计。
③寅敛而焚之,乃朝服登战楼。
④城之不存,臣死分也。
A.①和②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③和④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B.①和②的“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③和④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①和②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③和④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D.①和②的“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③和④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邵定初年,陈寅任西和州知州,国难当头,他临危不惧,发誓与城内居民固守州城,并积极付诸行动。
B.十万北兵犯境攻城,陈寅自执旗鼓,身先士卒,率忠义之士迎战敌人,先后击退了敌人的两次进攻。
C.北兵增加兵力,再次发动进攻,并利用陈寅与何进的矛盾延缓了陈寅援军增援速度,最终攻下了州城。
D.州城失守,陈寅自杀殉国,宾客二十余人追随他一同殉国。他死后,朝廷先后两次褒奖陈寅的忠义行为。
19.请用“/”为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每处0.5分,共3分)
寅 顾 其 妻 杜 氏 曰 若 速 自 为 计 杜 厉 声 曰 安 有 生 同 君 禄 死不 共 王 事 者 即 登 高 堡 自 饮 药 二 子 及 妇 俱 死 母 傍。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3题。(20分)
武夷山——我的读后感
梁衡
①此次武夷之游,我惊奇地发现此游无攀援之苦,只要躺在竹筏上默读两岸的群山就行。只这一点就足够迷人了。
②两岸山上茂林修竹,藤垂草掩。筏子拐过一两道弯,河就渐行渐窄,山也更逼近水面,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葱郁。山顶的竹子青竿秀枝,成一座绿色的天门阵,直排上云天,而半山上的松杉又密密匝匝地挤下来。偶有一枝斜伸到水面,那便是姜子牙无声的垂竿。浓密的草窝里突然冒出一树芭蕉,阔大的叶片拥着一束明艳的鲜花,仿佛遗世独立的空谷佳人。河没有浪,山没有声,只有夹岸迷蒙的绿雾轻轻地涌动。水中起伏不尽的山影早已让细密的水波谱成一首清亮的渔歌,和着微风在竹篙的轻拨慢拢中飘动。这时山的形已不复存在,人的耳目也已不起作用,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仿佛听到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我这时也只凭感觉来捕捉这山的旋律了。
③水轻软得可爱,没有凶险的水涡,没有震山的吼声,只是悄悄地流,静静地淌,逢山转身回秋眸,遇滩摄足曳翠裙。每当筏子转过一个急弯时,迎面就会扑来一股爽人的绿风,这时我就将身子压得更低些,顺着河谷看出去,追视这幅无尽的流锦,一时如离尘出世,不知何往。
④在世间一切自然美的形式中,山是磅礴逶迤的,水是尽情尽性的,而只有武夷山水才会这样的相间相错,相环相绕,相厮相守地美在一起,美得难解难分,教你难以名状,难以着墨。
⑤筏过五曲溪时,细看两岸石壁,又有许许多多的古人题刻,我也渐渐在这幅山水画中读出了许多人物。那个“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的词人辛弃疾,那个“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诗人陆游,那个理学大师朱熹,都曾长期赋闲于此,并留下笔墨。还有那个一代名将戚继光,石壁上也留着他的诗句。这些从刀光剑影中杀出来的英雄,从书山墨海中走过来的哲人,他们每个人的胸中都有一座起伏的山,都有一片激荡的海。可是当他们带着人世的激动,风尘仆仆地走来时,面对这高邈恬静的武夷,便立即神宁气平,束手恭立了。
⑥人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和重负。解脱的办法有二:一是皈依宗教,向内心去求平衡;二是到自然中去寻找回归。苏轼是后者的代表,但是能如消磁除尘那样,使人立即净化,刹时回归的山水又有几许?苏子月下的赤壁,毕竟是月色的朦胧又加了几分醉意,何如眼前这朗朗晴空下,山青水幽,渔歌筏影,实实在在的仙境呢?如果一处山水能以自己的神韵净化人的灵魂,安定人的心绪,启示人生的哲理,使人升华,教人回归,能纯得使人唤起宗教式的向往,又美得叫人生出热恋似的追求,这山就有足够的魅力了,就是人间的天国仙境。我登泰山时,曾感到山水对人的激励,登峨嵋时,曾感到山水给人的欢娱,而今我在武夷的怀抱里,立即感到一种伟大的安详,朴素的平静,如桑拿浴后的轻松,如静坐功后的空灵。这种感觉怕只有印度教徒在恒河里洗澡,佛教徒在五台山朝拜时才会有的。我没有宗教的体验,却真正接受了一次自然对人的洗礼。武夷一小游,退却十年愁。对青山明镜,你会由衷地默念:什么都抛掉,重新生活一回吧。难怪这山上专有一处名“换骨岩”呢。
⑦我庆幸自己在默读中悟出一点道理,眼前一亮,竹筏已漂出九曲溪,水面顿宽,一汪碧绿。回头一望,亭亭玉女峰正在晚照中梳妆……
(取材自《觅渡》有修改)
20.第二、三、四段中分别写了武夷山怎样的特点和作者怎样的感受?请分别加以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第五段中,文章介绍了多位古人,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七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会“眼前一亮”?(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本文明明是一篇武夷山游记,为什么叫读后感?作者对武夷山有哪些感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按照要求完成24~25题。(10分)
24.将下面三个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4分)
文字是美的,生动无比,像一滴滴雨从空中坠落,划过天际,在棵棵树、片片叶上滚动,奏着不同的乐章落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暴雨倾盆,我们禁得起足够的考验,暴雨自将会涤去污浊;在小雨中罗曼蒂克,也是一种享受,青的更青了,绿的更绿了;细雨中,步子踟躇起来,我们学会了思索,然后,清醒地大踏步前进。文字也因我们的眼睛而生动鲜活,因我们的思想而更加美丽。
①散文如小雨,轻柔曼妙地清新了世界
②诗歌就是细雨了吧,朦朦胧胧、似真似幻地呈现着世界
③杂文如暴雨,哗哗哗地扫荡着世界
25.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1)所写语句要与上文故事形成有机的联系;(2)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3)语言表达正确、简明、连贯,不超过60字。(6分)
夜深了,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黑漆漆的山路上,突然,有个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请多捡些小石子,明天会有用的!”商人决定执行这一指令,便弯腰捡起几颗石子。到了第二天,当商人从袋中掏出“石子”看时,才发现那所谓的“石子”原来是一块块亮晶晶的宝石!自然,也正是这些宝石,使他立即变得后悔不迭:天!昨晚怎么就没有多捡些呢?
这是科学家巴甫洛夫讲的一个故事。其实我们的学习也是这么回事,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卷〔作文〕 满分50分
七、作文。(50分)
26.按照要求作文。(50分)
香浓的咖啡触到舌苔是苦的,激动的泪水流到嘴边是咸的,受了委屈鼻子里是酸酸的,面对春光心中是甜甜的……生命中到底能体会多少种滋味,我们不可得知,然而我们明白:每一种滋味都是生活的给予。
要求:请以“滋味”为话题,选择你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西城区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测试
一、语文基础知识
1.B(A潺潺chán 其臭如兰xiù C聒噪ɡuō 拖累lěi D哽噎yē 遂心suì)
2.C(A上颚糟蹋B生分成群结队D脱缰淡泊名利)
3.D
4.C(应为“千丝万缕的联系”)
5.C(语序不当,应为“正在陆续出现”)
6.A(美丽富饶的家乡不容侵犯不是小说主题)
7.C
8.D(固,浅陋)
9.D(都译为“的”。A句中停顿;句末表陈述语气。B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修饰,可不译。C副词,表祈使,可要;副词,表反诘,难道)
10.D(A“公笑,有喜色”表明景公听到晏子的称赞后很高兴。B“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这是景公的疑惑。C“使君无得罪于民”是封人的话,非晏子)
二、课内阅读
11.①“震动”说明了丈夫参军的消息在女人内心引起震动,②但女人是识大体的,她克制住自己对丈夫的担忧,不让这种感情过分流露出来,所以“吮了一下”。
12.①说明划船很有节奏,不是杂乱无章的,这样船儿才能“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②节奏很快,不是慢悠悠的,说明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 ③在危险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有节奏的划船,这体现了妇女们临危不乱。
13.①不矛盾。 ②老人当然希望能捕到大鱼,解决生计问题,也能在瞧不起他的人面前显示他捕鱼的本领。但这条马林鱼给他带来许多麻烦,也是他始料不及的,此处的心理活动客观反映了人眼中的自然的凶恶; ③然而正是这种强大的自然之力激发了老人内在精神力量,他勇敢地拿起武器,鼓励自己战斗下去,显示人类可以被打败,不可被征服的伟大精神。 ④这样写真实客观,同时更能突出人在强大自然面前的伟大精神。
三、课外阅读
14.(1)泪水和诗音乐等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或“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或“真诚的好书、朴素单纯的音乐等和泪水”)(2分) (2)体现了纯真美好的感情(意思对即可)(2分)
15.(1)怀念故土的感情(或“思乡之情”) (2)珍惜美好事物的感情(或“美好事物被破坏的忧伤、凄哀心情”) (3)珍视童年纯真的感情(注意找准有效的语句,加以整理概括,各2分)
16.以我的坚强强悍衬托出美好事物的感人力量,突出人心需要美好情感的滋养。
17.B C(B牵强附会,实际上是说“当他们相遇时,我们应该能做一个见证人”;C“海浪”的比喻意在说明作者非常希望高贵与高贵经常相遇。只是需要我们有一颗善感善思的心)
补充译文
景公在寿宫游览,见到一个年老背柴的人,面有饥色。景公同情这个人,叹息着说:“叫官吏把他养起来!”晏子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为贤能的人高兴而替没出息的人哀伤,这是守住国家的根本。如今君王您爱护老年人,恩惠没有达不到的地方,这是治国的根本啊。”景公笑了,面有喜色。晏子说:“圣明的君王见到贤能的人就为他高兴,见到没出息的人就替他哀伤。现在请让我替老弱得不到抚养的人、鳏寡没有家室的人请求,经过评议供养他们。”景公说:“好吧。”于是老弱的人有了供养,鳏寡的人有了家室。
景公到麦丘游览,问麦丘的封人(管理疆界的属官):“年纪多大了?”回答说:“我八十五岁了。”景公说:“高寿啊!为我祝祷吧。”封人说:“让您的年寿比先君胡公还长,对国与家都合宜。”景公说:“好啊!您再祝祷我吧。”封人说:“让您的后代,寿数都像小臣我的年龄一样。”景公说:“好啊!您再祝祷我吧。”封人说:“让您不要在老百姓那里获罪。”景公说:“确有鄙贱的百姓在君王那里获罪,这样说还行,哪有君王在百姓那里获罪的呢?”晏子劝谏说:“君王您错啦!(确有君王在百姓那里获罪的。)那(与君王)疏远的人有罪,(与君王)亲近的人惩治他,卑贱的人有罪,高贵的人惩治他;君王在百姓那里获罪,谁来惩治他呢?我斗胆问:桀纣,是(诸侯)国君诛杀的呢,还是老百姓诛杀的呢?”景公说:“我太浅陋啦。”于是把麦丘赏赐给封人作为采邑。
西城区高一语文必修四综合练习
A卷
一、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完成1~10题。(30分,每小题3分)
1.D 2.C 3.A 4.B 5.A 6.D 7.B 8.A 9.D 10.C
二、阅读课文节选,完成11~13题。(12分)
11.C
12.例:“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呼应流水的比喻,把月光写得流动、轻柔,而且突出了它那空灵、明彻的特点。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杨柳的倩影不是“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
[选准动词1分,写出动词的特点1分;结合意境分析效果2分(词语准确,但仅写表达生动形象,此题得1分)]
13.光和影和谐相织的特点(2分),作者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使视觉和听觉相通(1分),烘托出温馨优雅的氛围(1分)。
14.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原句。(8分,每空1分)
(1)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2)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4)乍看像一团烟雾 但杨柳的丰姿
B卷
三、按照要求完成15题。(8分)
1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8分)
(1)B D
(2)景物烘托的角度。如“雨湿西风水面烟”“帆迎山色来还去,撸破滩痕散复圆”“避人鸥鹭更翩翩”(指出一句即可得分,1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优美的景色有力地烘衬了词人畅达轻快的心情。(2分)“雨湿西风水面烟”如一幅泼墨空江烟雨图,令人如入胜境,景奇趣生。“帆迎山色来还去”对仗“橹破滩痕散复圆”,写出了景物有趣的动态美,非细心观察,难以察觉,读来让人倍觉新奇有趣。“避人鸥鹭更翩翩”一句,“避人”写出了鸥鹭的独有的驯怯的神态,“更翩翩”则写出了鸥鹭的自由自在,都十分细致传神,读来令人兴味盎然。(随取一句,分析到位就可以得2分。)细节刻画角度。“橹破滩痕散复圆”写船夫过滩施橹,击散了圆圆的滩痕,船过处,滩痕又一一复为圆形。(1分)细致入微,写出了船橹击水,引起水面涟漪的忽聚忽散的动态之美。(2分)反衬出词人观察之细,之静,以动衬静。(2分)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虚实结合角度。“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两句前一句写虚,后一句写实,虚实结合,以虚衬实。(2分)“五更犹作钱塘梦”写诗人尚在梦中见到钱塘,而睡醒之后钱塘竟已出现在眼前,具体形象的写出了船行之快。(2分)并借此抒发了作者轻快畅达的心情。(1分)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19题。(12分,每小题3分)
16.C 17.D 18.C
19.寅顾其妻杜氏曰:“若速自为计。”杜厉声曰:“安有生同君禄,死不共王事者?”即登高堡自饮药。二子及妇俱死母傍。(每处0.5分,共3分,错断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3题。(20分)
20.答案要点:山充满绿意,人的意识与山景融为一体(和谐)(2分);水轻软可爱,人仿佛超脱于世(2分);山水相间,美得难以名状(2分)。
21.答案要点:说明武夷山水有令古人今人静心、折服的魅力(2分),古人的诗文、事迹又为其增加了文化的底蕴(1分),并引出(加深)下文对武夷山水美的本质的议论。(1分)
22.答案要点:浅层写实,眼前视野顿然开阔,有眼前为之“一亮”之感。(2分)深层写“我”在读出武夷山所蕴含的哲理之后,人生境界豁然开朗。(2分)
23.答案要点:第一问:因为作者不只是在描摹山景,更是重在对武夷山的解读与感悟。(2分)
第二问:作者认为,武夷山以其独特的神韵,净化人的灵魂,安定人的心绪,(2分)
启示人生的哲理,使人升华,教人回归,能纯得使人起宗教式的向往,又美得叫人生热恋似的追求。或答成:武夷山以其独特的魅力,使人立即感到一种伟大的安详,朴素的平静,(2分)使人生受到一次自然的洗礼(宗教式的体验亦可)。
六、按照要求完成24~25题。(10分)
24.③①②(对一处1分,对2处3分。)
25.参考答案:当我们长大成人之后,才发现以前学的科学知识就是那珍贵的宝石,但同时,我们也会觉得可惜,因为我们学的毕竟太少了!(扣“宝石”,2分;“后悔”2分,语言表达2分。语言表达分要严格把关。)
C卷
七、作文(评分标准略)
文言文大意:
陈寅,宝谟阁待制陈咸的儿子。漕司两贡的进士,以父恩补官。绍定初年(1228年)任西和州(属甘肃省)知州。西和州为边陲重地,陈寅受命坚守,义不容辞。北兵入境,属下的都统何进出守大安,只有统制官王锐和千余名忠义之士守城。陈寅发誓与百姓共守此城。城中百姓开始因为何进仍把家眷留在城中,因此认为城池牢固,后来知道何进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民心大乱,无固守之志。只有陈寅把他的两个儿子和全家28口留下,对他们说:“人各顾其家,将谁共守!”于是,散资财,结忠义,做好了死守的准备。
北兵十万人攻打城东南门,用投降的士卒为先驱。陈寅亲自执旗击鼓,激励将士,迎敌力战。一时矢石如雨,北兵败退。次日,敌兵又增兵复来,陈寅率领忠义敢死勇士,奋力迎战数十次,北兵又败退。制置司将陈寅守城之功遍告各郡,北兵又增兵数十万,包围州城。陈寅平素与何进不甚和睦,陈寅有功,更被诸将嫉妒。到这个时候,陈寅求援甚急,好长时间,制置司才派遣刘锐及陈瑀等前往救应,但刘陈都观望不前。陈寅率兵数夜苦战,终因援兵不到,兵力耗尽,州城失守。
陈寅看着他的妻子杜氏说:“你还是快些自己想办法逃走吧。”杜氏厉声说:“安有生同君禄,死不共王事者?”随即登上城楼自己喝毒药身亡。她的儿子和媳妇都死在了母亲的身旁。陈寅收敛了他们的尸体并将他们火化了,于是穿好官服,登上城楼,朝着朝廷的方向焚香,大声哭诉:“臣开始时谋划固守此城,为国之藩篱,城池失守,死是臣的本分。臣没有对不起国家!臣没有对不起国家!”拜了两拜,引剑自杀了。和他一起死的人有28人。他的一个儿子来晚了,也想自杀,士卒抱住他说:“不可使忠臣无后。”和他一起从城上用绳索垂下,但却摔断了腿也死了。制置司听到这些以后,下诏特赠他为朝议大夫、右文殿修撰,赐钱三千贯,在他的家乡和他所守的州郡为他立庙。后来,加赠华文阁待制,谥襄节。
《宋史 陈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