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2017届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怀乡思人类
专项训练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前三句连用的九个意象中,既有给人悲凉之感的意象,又有给人温馨之感的意象。把这些不同的意象穿插起来表现秋景,你觉得协调吗?为什么?(品析相关意象的特点,然后对比分析这些意象在表现秋景时所产生的效果。)
(2)下列句子中,能概括全篇主题思想的是(???
)
A.枯藤老树昏鸦
B.小桥流水人家
C.古道西风瘦马
D.断肠人在天涯
(3)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中的意象“杨花”“子规”有什么作用?(从意象本身的特点及其为全诗所营造的氛围的角度来解析。)
(2)这首诗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诗句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及诗歌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中哪些意象最能体现边塞之景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画面描绘出来。(结合词句的具体内容及阅读感受展开合理想象。)
(3)这首词下阕写戍边将士既思家又忧国的心情。请结合本词内容具体分析。(结合题干中给出的信息和本词内容进行分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完成填空
①律诗讲究押韵。该诗押________韵,韵脚有________等字。
②律诗一般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该诗中的对仗句是________。
(2)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
A.本诗妙用形容词。品析颔联中“平”“正”的妙处。
B.本诗巧用动词。品析颈联中的“生”“入”。
(3)这首诗中哪一联诗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请简要分析。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①这首诗是李白被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在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首句中“暗”字的妙处。
(2)下列句子中的“望”与“西望长安不见家”中的“望”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
A.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D.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3)两首诗都写了听笛,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解析部分
一、>诗歌鉴赏
1.【答案】
(1)协调。第一,三句所用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都体现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而第二句所用意象小桥、流水、人家,带给人一种温馨、亲切的感觉,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秋天的萧瑟、苍凉,生动地抒发了作者的凄楚、愁苦之情。
(2)D
(3)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和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考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分析】(1)本题为赏析诗歌中的意象,这首小令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都是深秋下的景物,表现一副衰败悲凉寂寥的景色,给人以悲凉之感,而,小桥、流水、人家则表现出的温馨静谧的氛围,看似矛盾,不协调,其实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秋天的萧瑟、苍凉,生动地抒发了作者的凄楚、愁苦之情。
(2)本题要求概括这首小令的主题思想,通读小令,理解小令的中心思想后,结合选项,从选项入手,选项ABC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是描写景物的,并没有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本诗的主要思想就是表现漂泊天涯的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浓浓思念之情。
(3)本题考查诗歌中表现诗人思想情感,应该扣住诗歌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主旨句,通过主旨句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就是漂泊天涯的游子,则表现出了漂泊天涯的游子对家人对家乡的浓浓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
(1)协调。第一,三句所用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都体现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而第二句所用意象小桥、流水、人家,带给人一种温馨、亲切的感觉,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秋天的萧瑟、苍凉,生动地抒发了作者的凄楚、愁苦之情。
(2)D
(3)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和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点评】?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除了直抒胸臆之外,往往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间接抒情方式,其中以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最为常见。另外,赏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读诗要“知人论世”。
2.【答案】
(1)“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的啼声悲哀,象征离别的哀伤。首句以“杨花”“子规”点明暮春的时令,同时以“杨花落尽”和“子规”啼叫的情境为全诗营造了凄楚的氛围。
(2)后两句中,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自己对友人王昌龄被贬谪的牵挂与担忧托付给明月,这两句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与同情,又表达出对友人的关怀与宽慰。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分析】(1)在这首诗中“扬花”的意象是指漂泊零落,扬花纷纷落尽,从树枝上离开,给人一种漂泊无依之感。而“子规”是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表现了哀伤的离别愁绪。用“杨花”“子规”可以点明暮春的时令,同时以“杨花落尽”和“子规”啼叫的情境为全诗营造了凄楚和离愁别绪的氛围。(2)本题分析诗歌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同时要注意答题的要点和要求,结合相关诗句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及诗歌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自己对友人王昌龄被贬谪的牵挂与担忧托付给明月,陪伴友人到夜郎的西边,表达出对友人的关怀与宽慰。
故答案为:
(1)“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的啼声悲哀,象征离别的哀伤。首句以“杨花”“子规”点明暮春的时令,同时以“杨花落尽”和“子规”啼叫的情境为全诗营造了凄楚的氛围。
(2)后两句中,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自己对友人王昌龄被贬谪的牵挂与担忧托付给明月,这两句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与同情,又表达出对友人的关怀与宽慰。
【点评】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此类试题是考试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历年古代诗歌鉴赏中都有重要体现。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3.【答案】
(1)边声,因为边声多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马啸等声音。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2)勾勒出一幅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图景。在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秃的山峰层层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早已把城门关闭。
(3)“浊酒一杯家万里”深切地写出了将士思念家乡的心情;因长期戍边破敌无功,从而产生了“归无计”的慨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出了戍边将士深沉的忧国之情。
【考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明确题目的要点和要求,找出诗中描写边塞之景的意象,并且对意象进行分析,最明显的就是边声和羌管声,边声多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马啸等声音。羌管,即羌笛,是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2)完成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先描绘出诗歌表现的画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出一幅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图景。再详细的把这个画面生动的描绘出来即可。
(3)本题考查诗歌中诗人思想情感的分析,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要点,诗歌的下阕主要表现了戍边将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找到最能体现这一感情的诗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并对此作出分析和解读,深切地写出了将士思念家乡的心情;因长期戍边破敌无功,从而产生了“归无计”的慨叹,“表现了戍边将士深沉的忧国之情。
故答案为:
(1)边声,因为边声多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马啸等声音。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2)勾勒出一幅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图景。在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秃的山峰层层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早已把城门关闭。
(3)“浊酒一杯家万里”深切地写出了将士思念家乡的心情;因长期戍边破敌无功,从而产生了“归无计”的慨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出了戍边将士深沉的忧国之情。
【点评】赏析诗句,要从内容、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评析,要点析其中生动的字词,说明其精妙的作用。先总说此句表现了什么景物,然后再点明一两个字词,说明它形象地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最后再点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答案】
(1)an;前、悬、年、边;首联、颔联、颈联
(2)【示例一】选A题。“潮平两岸阔”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与岸齐平,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宏阔大、“风正一帆悬”中,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一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景十分传神。【示例二】选B题。诗人用“生”“入”,将作为新生美好事物象征的“日”与“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写景物、节令的同时,巧妙地蕴含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3)尾联。诗人以“归雁”为直接抒情的对象,烦劳它们在飞过洛阳的时候,替自己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一联紧承前三联,同时遥应首联,使得整首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考点】体味诗歌的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律诗押韵和律诗结构的相关知识。通读诗歌可以发现,押
韵母an
,分别表现在前、悬、年、边。在这首律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对仗。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的字词用的妙处,属于考查语言中的“炼字”。分析字词在诗中用的妙处,好处,首先写出字的含意,再写出所在句子包含的意思,结合语境来分析,点出好处或情感。明确题目要求,任选一题来赏析和分析。①中“潮平两岸阔”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与岸齐平,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只有既是顺风,和风,帆才能够“悬”。一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景十分传神。②诗人用“生”“入”,将作为新生美好事物象征的“日”与“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写景物、节令的同时,巧妙地蕴含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表现诗人思想情感的句子,最能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句子就是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点明诗人的思想之情,想要寄送一份家书,但苦于无人传送,诗人以“归雁”为直接抒情的对象,烦劳它们在飞过洛阳的时候,替自己问候一下家里人。
故答案为:
(1)①an②前、悬、年、边③首联、颔联、颈联
(2)【示例一】选A题。“潮平两岸阔”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与岸齐平,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宏阔大、“风正一帆悬”中,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一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景十分传神。【示例二】选B题。诗人用“生”“入”,将作为新生美好事物象征的“日”与“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写景物、节令的同时,巧妙地蕴含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3)?尾联。诗人以“归雁”为直接抒情的对象,烦劳它们在飞过洛阳的时候,替自己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一联紧承前三联,同时遥应首联,使得整首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
【点评】要明确押韵的相关知识,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5.【答案】
(1)“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在宁静的夜晚嘹亮笛声传来得突然,像是悄然无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2)C
(3)《春夜洛城闻笛》紧扣“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是按先闻笛声后生思乡之情的顺序写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先有情后闻笛,前半部分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部分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
【考点】把握诗歌主题,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语言中的“炼字”,“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一方面表达了在宁静的夜晚嘹亮笛声传来得突然,像是悄然无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字词所蕴含的情感,“西望长安不见家”中的“望”表现了作者像家乡长安的方向看去,是描写看的状态,ABD三项的“望”字,都有看见,看到的意境。只有C项的“望”,只是单纯的“望”,与“西望长安不见家”?的“望”字情感相近。
(3)本题要求分析诗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则需要分别分析出每首诗的表现手法,进而分析出他们的不同点。《春夜洛城闻笛》的重点是在“闻”字上,谢了作者闻笛的感受,按先闻笛声后生思乡之情的顺序写的;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先有情后闻笛,前半部分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部分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
故答案为:(1)“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在宁静的夜晚嘹亮笛声传来得突然,像是悄然无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2)C;(3)《春夜洛城闻笛》紧扣“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是按先闻笛声后生思乡之情的顺序写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先有情后闻笛,前半部分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部分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
?
【点评】分析字词在诗中用的妙处,好处,首先写出字的含意,再写出所在句子包含的意思,结合语境来分析,点出好处或情感。
1
/
1(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2017届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怀乡思人类
专项训练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前三句连用的九个意象中,既有给人悲凉之感的意象,又有给人温馨之感的意象。把这些不同的意象穿插起来表现秋景,你觉得协调吗?为什么?(品析相关意象的特点,然后对比分析这些意象在表现秋景时所产生的效果。)
(2)下列句子中,能概括全篇主题思想的是(???
)
A.枯藤老树昏鸦
B.小桥流水人家
C.古道西风瘦马
D.断肠人在天涯
(3)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协调。第一,三句所用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都体现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而第二句所用意象小桥、流水、人家,带给人一种温馨、亲切的感觉,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秋天的萧瑟、苍凉,生动地抒发了作者的凄楚、愁苦之情。
(2)D
(3)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和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考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分析】(1)本题为赏析诗歌中的意象,这首小令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都是深秋下的景物,表现一副衰败悲凉寂寥的景色,给人以悲凉之感,而,小桥、流水、人家则表现出的温馨静谧的氛围,看似矛盾,不协调,其实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秋天的萧瑟、苍凉,生动地抒发了作者的凄楚、愁苦之情。
(2)本题要求概括这首小令的主题思想,通读小令,理解小令的中心思想后,结合选项,从选项入手,选项ABC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是描写景物的,并没有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本诗的主要思想就是表现漂泊天涯的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浓浓思念之情。
(3)本题考查诗歌中表现诗人思想情感,应该扣住诗歌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主旨句,通过主旨句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就是漂泊天涯的游子,则表现出了漂泊天涯的游子对家人对家乡的浓浓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
(1)协调。第一,三句所用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都体现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而第二句所用意象小桥、流水、人家,带给人一种温馨、亲切的感觉,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秋天的萧瑟、苍凉,生动地抒发了作者的凄楚、愁苦之情。
(2)D
(3)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和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点评】?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除了直抒胸臆之外,往往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间接抒情方式,其中以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最为常见。另外,赏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读诗要“知人论世”。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中的意象“杨花”“子规”有什么作用?(从意象本身的特点及其为全诗所营造的氛围的角度来解析。)
(2)这首诗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诗句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及诗歌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的啼声悲哀,象征离别的哀伤。首句以“杨花”“子规”点明暮春的时令,同时以“杨花落尽”和“子规”啼叫的情境为全诗营造了凄楚的氛围。
(2)后两句中,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自己对友人王昌龄被贬谪的牵挂与担忧托付给明月,这两句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与同情,又表达出对友人的关怀与宽慰。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分析】(1)在这首诗中“扬花”的意象是指漂泊零落,扬花纷纷落尽,从树枝上离开,给人一种漂泊无依之感。而“子规”是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表现了哀伤的离别愁绪。用“杨花”“子规”可以点明暮春的时令,同时以“杨花落尽”和“子规”啼叫的情境为全诗营造了凄楚和离愁别绪的氛围。(2)本题分析诗歌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同时要注意答题的要点和要求,结合相关诗句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及诗歌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自己对友人王昌龄被贬谪的牵挂与担忧托付给明月,陪伴友人到夜郎的西边,表达出对友人的关怀与宽慰。
故答案为:
(1)“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的啼声悲哀,象征离别的哀伤。首句以“杨花”“子规”点明暮春的时令,同时以“杨花落尽”和“子规”啼叫的情境为全诗营造了凄楚的氛围。
(2)后两句中,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自己对友人王昌龄被贬谪的牵挂与担忧托付给明月,这两句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与同情,又表达出对友人的关怀与宽慰。
【点评】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此类试题是考试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历年古代诗歌鉴赏中都有重要体现。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中哪些意象最能体现边塞之景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画面描绘出来。(结合词句的具体内容及阅读感受展开合理想象。)
(3)这首词下阕写戍边将士既思家又忧国的心情。请结合本词内容具体分析。(结合题干中给出的信息和本词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1)边声,因为边声多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马啸等声音。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2)勾勒出一幅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图景。在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秃的山峰层层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早已把城门关闭。
(3)“浊酒一杯家万里”深切地写出了将士思念家乡的心情;因长期戍边破敌无功,从而产生了“归无计”的慨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出了戍边将士深沉的忧国之情。
【考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明确题目的要点和要求,找出诗中描写边塞之景的意象,并且对意象进行分析,最明显的就是边声和羌管声,边声多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马啸等声音。羌管,即羌笛,是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2)完成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先描绘出诗歌表现的画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出一幅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图景。再详细的把这个画面生动的描绘出来即可。
(3)本题考查诗歌中诗人思想情感的分析,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要点,诗歌的下阕主要表现了戍边将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找到最能体现这一感情的诗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并对此作出分析和解读,深切地写出了将士思念家乡的心情;因长期戍边破敌无功,从而产生了“归无计”的慨叹,“表现了戍边将士深沉的忧国之情。
故答案为:
(1)边声,因为边声多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马啸等声音。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2)勾勒出一幅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图景。在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秃的山峰层层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早已把城门关闭。
(3)“浊酒一杯家万里”深切地写出了将士思念家乡的心情;因长期戍边破敌无功,从而产生了“归无计”的慨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出了戍边将士深沉的忧国之情。
【点评】赏析诗句,要从内容、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评析,要点析其中生动的字词,说明其精妙的作用。先总说此句表现了什么景物,然后再点明一两个字词,说明它形象地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最后再点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完成填空
①律诗讲究押韵。该诗押________韵,韵脚有________等字。
②律诗一般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该诗中的对仗句是________。
(2)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
A.本诗妙用形容词。品析颔联中“平”“正”的妙处。
B.本诗巧用动词。品析颈联中的“生”“入”。
(3)这首诗中哪一联诗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an;前、悬、年、边;首联、颔联、颈联
(2)【示例一】选A题。“潮平两岸阔”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与岸齐平,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宏阔大、“风正一帆悬”中,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一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景十分传神。【示例二】选B题。诗人用“生”“入”,将作为新生美好事物象征的“日”与“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写景物、节令的同时,巧妙地蕴含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3)尾联。诗人以“归雁”为直接抒情的对象,烦劳它们在飞过洛阳的时候,替自己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一联紧承前三联,同时遥应首联,使得整首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考点】体味诗歌的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律诗押韵和律诗结构的相关知识。通读诗歌可以发现,押
韵母an
,分别表现在前、悬、年、边。在这首律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对仗。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的字词用的妙处,属于考查语言中的“炼字”。分析字词在诗中用的妙处,好处,首先写出字的含意,再写出所在句子包含的意思,结合语境来分析,点出好处或情感。明确题目要求,任选一题来赏析和分析。①中“潮平两岸阔”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与岸齐平,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只有既是顺风,和风,帆才能够“悬”。一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景十分传神。②诗人用“生”“入”,将作为新生美好事物象征的“日”与“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写景物、节令的同时,巧妙地蕴含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表现诗人思想情感的句子,最能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句子就是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点明诗人的思想之情,想要寄送一份家书,但苦于无人传送,诗人以“归雁”为直接抒情的对象,烦劳它们在飞过洛阳的时候,替自己问候一下家里人。
故答案为:
(1)①an②前、悬、年、边③首联、颔联、颈联
(2)【示例一】选A题。“潮平两岸阔”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与岸齐平,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宏阔大、“风正一帆悬”中,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一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景十分传神。【示例二】选B题。诗人用“生”“入”,将作为新生美好事物象征的“日”与“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写景物、节令的同时,巧妙地蕴含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3)?尾联。诗人以“归雁”为直接抒情的对象,烦劳它们在飞过洛阳的时候,替自己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一联紧承前三联,同时遥应首联,使得整首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
【点评】要明确押韵的相关知识,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①这首诗是李白被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在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首句中“暗”字的妙处。
(2)下列句子中的“望”与“西望长安不见家”中的“望”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
A.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D.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3)两首诗都写了听笛,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
(1)“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在宁静的夜晚嘹亮笛声传来得突然,像是悄然无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2)C
(3)《春夜洛城闻笛》紧扣“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是按先闻笛声后生思乡之情的顺序写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先有情后闻笛,前半部分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部分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
【考点】把握诗歌主题,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语言中的“炼字”,“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一方面表达了在宁静的夜晚嘹亮笛声传来得突然,像是悄然无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字词所蕴含的情感,“西望长安不见家”中的“望”表现了作者像家乡长安的方向看去,是描写看的状态,ABD三项的“望”字,都有看见,看到的意境。只有C项的“望”,只是单纯的“望”,与“西望长安不见家”?的“望”字情感相近。
(3)本题要求分析诗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则需要分别分析出每首诗的表现手法,进而分析出他们的不同点。《春夜洛城闻笛》的重点是在“闻”字上,谢了作者闻笛的感受,按先闻笛声后生思乡之情的顺序写的;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先有情后闻笛,前半部分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部分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
故答案为:(1)“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在宁静的夜晚嘹亮笛声传来得突然,像是悄然无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2)C;(3)《春夜洛城闻笛》紧扣“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是按先闻笛声后生思乡之情的顺序写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先有情后闻笛,前半部分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部分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
?
【点评】分析字词在诗中用的妙处,好处,首先写出字的含意,再写出所在句子包含的意思,结合语境来分析,点出好处或情感。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