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7届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抒怀言志类 专项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2017届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抒怀言志类 专项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11 09:47:41

文档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2017届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抒怀言志类
专项训练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________
②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
(2)在横线上填写所缺诗句。
(3)分析本诗领联写法上的特点及其作用
(4)谈谈你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这两句诗既有作者情感的表达,又蕴含哲理。答题时应将两个方面都答出来。)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前朝”是指________。
(2)解释下列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折戟沉沙铁未销________
②自将磨洗认前朝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前两句托物,引出诗人对史实的看法。后两句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机遇造就英雄,二是表达对自己缺少机遇的愤懑之情。)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作者王安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中唐代的两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在写法上的特点,并指出其作用。(对每句诗都要从写法和作用两个方面去分析。)
(3)对“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做简要分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作者龚自珍是________(朝代)末年的思想家、文学家。
(2)解释下面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
②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对诗的字面意思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其深层的含义。)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在横线上应填写的诗的原句是________。
(2)用“/”为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的朗读节奏与诗的其他句不同,应重点掌握。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富含哲理的名句,请加以赏析。
答案解析部分
一、>诗歌鉴赏
1.【答案】
(1)酬答,即以言语或诗文应答;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2)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诗的颔联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闻笛赋”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情感,第二个典故“烂柯人”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4)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懑和惆怅,也表达出自己豁达的情怀,同时蕴含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考点】一般型默写,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1)考查的是诗歌标题与诗句中词语的含义,此题不属于炼字题。把诗读懂并了解背景最为重要。前问答案:酬答,即以言语或诗文应答;后问答案: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2)此题考查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能力,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答案: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3)此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颔联”在写法上的特点及其作用,要从手法和内容上去理解和作答。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闻笛赋”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情感,第二个典故“烂柯人”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4)此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题干“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首先要弄懂语句之意,然后再答出其引申义。刘禹锡原意借“沉舟”“病树”感叹自己屡遭贬谪、老病侵袭,以致无所作为。不过,他同时用“千帆过”“万木春”来表达他对天下间仍有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深感欣慰。引申义:蕴含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故答案为:(1)酬答,即以言语或诗文应答;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2)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诗的颔联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闻笛赋”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情感,第二个典故“烂柯人”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4)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懑和惆怅,也表达出自己豁达的情怀,同时蕴含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点评】赏析诗歌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具体而言,要分三步回答: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答案】
(1)东吴
(2)销蚀;拿,取
(3)诗人托物咏史,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即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诗句中词语的含义,但不属于平时所说的炼字题。把诗读懂并了解诗歌背景与作者生平最为重要。答案:东吴。
(2)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可根据文意就可推断出答案:分别是“销蚀”与“拿,取”之意。
(3)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诗人杜牧的思维独到,见解新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但很有历史见地的,而且表现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偶然性因素”这一深刻的哲理,表现出诗歌的立意美。诗人托物咏史,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即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故答案为:(1)东吴;
(2)销蚀;拿,取;
(3)诗人托物咏史,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即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点评】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
3.【答案】
(1)韩愈;柳宗元
(2)诗的第一句,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作者运用虚写的手法,写听说在高塔上可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作者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3)这两句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一个政治改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了解和记忆。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2)此题考查写作技巧的理解,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修辞方式。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此题为用典的修辞方式。诗的第一句,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作者运用虚写的手法,写听说在高塔上可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作者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3)此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这两句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一个政治改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故答案为:(1)韩愈;柳宗元;
(2)诗的第一句,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作者运用虚写的手法,写听说在高塔上可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作者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3)这两句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一个政治改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点评】赏析诗歌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具体而言,要分三步回答: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答案】
(1)清朝
(2)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便是天涯,这里指远离京师
(3)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出更多美丽的新花。作者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回乡,但是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尚品质。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做这种题,必要时死记硬背原作者。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了解和记忆。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2)此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能力,要根据诗歌的具体语境去推断。“浩荡离愁”要联系到背景“离别京都”,“即天涯”要联系到就要远离京师。所以读懂作者的生平与写作背景最为重要。
(3)此题考查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诗歌的语言贵在含蓄,要在对诗的字面意思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其深层的含义。要能从落花联想开去,联系到人的某些品格就对了。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出更多美丽的新花。作者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回乡,但是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尚品质。
故答案为:(1)清朝;
(2)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便是天涯,这里指远离京师
(3)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出更多美丽的新花。作者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回乡,但是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尚品质。
【点评】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
5.【答案】
(1)城阙辅三秦
(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3)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这两句诗一改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作者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令人耳目一新。
【考点】一般型默写,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古诗词背诵和默写能力,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2)此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能力,五言诗的断句,没有什么诀窍可抓。要根据文意来判断。一般断两次。比如此句为: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3)此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能力,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先读懂诗句文意,然后可推理开去。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亲近。表现出作者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
故答案为:(1)城阙辅三秦;
(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3)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这两句诗一改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作者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令人耳目一新。
【点评】我们在读古诗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或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然后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这样,就能基本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1
/
1(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2017届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抒怀言志类
专项训练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________
②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
(2)在横线上填写所缺诗句。
(3)分析本诗领联写法上的特点及其作用
(4)谈谈你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这两句诗既有作者情感的表达,又蕴含哲理。答题时应将两个方面都答出来。)
【答案】
(1)酬答,即以言语或诗文应答;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2)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诗的颔联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闻笛赋”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情感,第二个典故“烂柯人”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4)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懑和惆怅,也表达出自己豁达的情怀,同时蕴含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考点】一般型默写,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1)考查的是诗歌标题与诗句中词语的含义,此题不属于炼字题。把诗读懂并了解背景最为重要。前问答案:酬答,即以言语或诗文应答;后问答案: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2)此题考查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能力,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答案: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3)此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颔联”在写法上的特点及其作用,要从手法和内容上去理解和作答。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闻笛赋”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情感,第二个典故“烂柯人”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4)此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题干“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首先要弄懂语句之意,然后再答出其引申义。刘禹锡原意借“沉舟”“病树”感叹自己屡遭贬谪、老病侵袭,以致无所作为。不过,他同时用“千帆过”“万木春”来表达他对天下间仍有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深感欣慰。引申义:蕴含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故答案为:(1)酬答,即以言语或诗文应答;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2)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诗的颔联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闻笛赋”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情感,第二个典故“烂柯人”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4)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懑和惆怅,也表达出自己豁达的情怀,同时蕴含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点评】赏析诗歌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具体而言,要分三步回答: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前朝”是指________。
(2)解释下列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折戟沉沙铁未销________
②自将磨洗认前朝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前两句托物,引出诗人对史实的看法。后两句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机遇造就英雄,二是表达对自己缺少机遇的愤懑之情。)
【答案】
(1)东吴
(2)销蚀;拿,取
(3)诗人托物咏史,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即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诗句中词语的含义,但不属于平时所说的炼字题。把诗读懂并了解诗歌背景与作者生平最为重要。答案:东吴。
(2)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可根据文意就可推断出答案:分别是“销蚀”与“拿,取”之意。
(3)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诗人杜牧的思维独到,见解新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但很有历史见地的,而且表现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偶然性因素”这一深刻的哲理,表现出诗歌的立意美。诗人托物咏史,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即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故答案为:(1)东吴;
(2)销蚀;拿,取;
(3)诗人托物咏史,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即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点评】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作者王安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中唐代的两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在写法上的特点,并指出其作用。(对每句诗都要从写法和作用两个方面去分析。)
(3)对“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做简要分析。
【答案】
(1)韩愈;柳宗元
(2)诗的第一句,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作者运用虚写的手法,写听说在高塔上可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作者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3)这两句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一个政治改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了解和记忆。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2)此题考查写作技巧的理解,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修辞方式。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此题为用典的修辞方式。诗的第一句,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作者运用虚写的手法,写听说在高塔上可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作者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3)此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这两句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一个政治改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故答案为:(1)韩愈;柳宗元;
(2)诗的第一句,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作者运用虚写的手法,写听说在高塔上可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作者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3)这两句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一个政治改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点评】赏析诗歌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具体而言,要分三步回答: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作者龚自珍是________(朝代)末年的思想家、文学家。
(2)解释下面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
②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对诗的字面意思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其深层的含义。)
【答案】
(1)清朝
(2)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便是天涯,这里指远离京师
(3)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出更多美丽的新花。作者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回乡,但是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尚品质。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做这种题,必要时死记硬背原作者。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了解和记忆。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2)此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能力,要根据诗歌的具体语境去推断。“浩荡离愁”要联系到背景“离别京都”,“即天涯”要联系到就要远离京师。所以读懂作者的生平与写作背景最为重要。
(3)此题考查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诗歌的语言贵在含蓄,要在对诗的字面意思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其深层的含义。要能从落花联想开去,联系到人的某些品格就对了。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出更多美丽的新花。作者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回乡,但是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尚品质。
故答案为:(1)清朝;
(2)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便是天涯,这里指远离京师
(3)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出更多美丽的新花。作者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回乡,但是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尚品质。
【点评】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在横线上应填写的诗的原句是________。
(2)用“/”为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的朗读节奏与诗的其他句不同,应重点掌握。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富含哲理的名句,请加以赏析。
【答案】
(1)城阙辅三秦
(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3)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这两句诗一改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作者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令人耳目一新。
【考点】一般型默写,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古诗词背诵和默写能力,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2)此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能力,五言诗的断句,没有什么诀窍可抓。要根据文意来判断。一般断两次。比如此句为: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3)此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能力,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先读懂诗句文意,然后可推理开去。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亲近。表现出作者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
故答案为:(1)城阙辅三秦;
(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3)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这两句诗一改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作者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令人耳目一新。
【点评】我们在读古诗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或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然后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这样,就能基本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