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积累文章中出现的生动优美的词句
2:.体会闻一多潜心钻研、认真专注的治学态度,以及勇敢无畏、慷慨爱国情怀。
素养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典型素材、突出人物美的词句,感受作者精致凝练的语言。
2:树立正确的“言行观”,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治学态度、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人生观。
学习目标
臧克家( 1905—2004),山东诸城人,诗人。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代表作有诗集《宝贝儿》《泥土的歌》和长诗《罪恶的黑手》等。
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1980年2月12日《人民日报》。有改动。臧克家于20世纪30年代在青岛求学,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闻一多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先生也很赏识臧克家,两人书信往来甚密,相知甚深。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了《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 年又写了本篇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辉事迹。
创作背景
(一)字词积累
1:字词清单
典籍jí 地壳qiào 校补(jiào) 小楷(kǎi) 仰之弥高(mí)
锲而不舍(qiè) 炯炯目光(jiǒng) 望闻问切(qiè)
目不窥园(kuī) 兀兀穷年(wù wù) 沥尽心血(lì)
无暇于此(xiá) 秩序(zhì) 深宵灯火(xiāo) 群蚁排衙(yá)
赫然而出(hè) 潜心贯注(qián) 函寄(hán)
警报迭起(dié) 冲斗牛(dǒu) 澎湃(péng pài)
多音字
切:qiē(切开)qiè(望闻问切)
壳:qiào(地壳)ké(蛋壳)
藏:zàng(宝藏) cáng(深藏不露)
斗:dǒu(气冲斗牛) dòu(战斗)
据说:有价值不菲的宝藏埋藏在这座山里,只是位置隐蔽,从来没有人能找到。
壳
( )地壳
( )贝壳
单
( )传单
( )单于
qiao
ke
dan
chen
多音字
迥 迥乎不同
炯 炯炯有神
暇 无暇
遐 遐思
瑕 瑕疵( )
jiong
xia
形近字
ci
重点词语
[诗兴不作]指诗的兴致不起、不发或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作,起。
[仰之弥高]和后面的“钻之弥坚”都出自《论语·子罕》,是颜回赞颂老师孔子的话。弥,更加。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炯炯目光]两眼明亮有神。炯炯,明亮的样子。
[衰微](国家、民族等)衰弱;不兴旺。
例句: 众所周知,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本来就衰微的周王室更加不振,为诸侯的争霸创造了有利条件。
[望闻问切]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目不窥园]西汉董仲舒专心读书,“三年不窥园”(见于《汉书·董仲舒传》)。形容埋头读书。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例句:在艺术创作上,他呕心沥血,兀兀穷年,终于开创了中国现代油画创作的高峰。
[沥尽心血]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尽心竭力。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用尽自己毕生的精力。沥,滴。
志趣:行动或意志的趋向;志向和兴趣。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舍,舍弃。
望闻问切: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望诊,即观察病人的气色,形态、动作等。
弥:更加。
炯炯:形容明亮(多用于目光)。
理解词义
沥尽心血:滴尽了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沥,滴。
目不窥园:西汉董仲舒专心读书,“三年不窥园”。后世用“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文中指闻一多先生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无暇及此:没有空闲时间顾及这些。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
群蚁排衙:这里指整齐地排列着。衙,衙门。排衙,旧时主官升座,衙署陈设仪仗,僚属依次参拜,分立两旁,称为“排衙”。?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潜心贯注:精力集中,用心专而深。
澎湃: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思考3:文章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两句话表现了先生的什么态度和品格?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思考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思考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于一般人之处?
思考问题
速 读课 文
划分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7)
第二部分(8—18)
闻一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说’了就‘做’”的特点。
第三部分(19—20)
总结闻一多先生的一生。
文段分析
[段析]引用闻一多先生的原话,作为下文叙事的第一
个方面(学者方面)的总纲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
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
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
之路,“漂白了四壁”。
品味课文
段析:写闻一多先生刻苦钻研古代典籍,要以古典文化,为衰微民族开救济的文化药方。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术的务实和执着精神。
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对古代典籍的热爱和研究之深
1
比喻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具有形象美、音乐美。
对偶
2
出自《论语·子罕》,是颜回赞颂老师孔子的话。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写出了闻一多研究古代典籍的殷切心情
写出了他目光的深邃及钻研的精深
3
闻一多力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之路,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比喻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描写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古代典籍时的情形,突出了他钻研学问时的专注,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之情。
4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
学者
写作《唐诗杂论》
做了不说
写作《楚辞校补》
写作《古典新义》
第一部分具体选取了哪些事件表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和“做”?
详写
略写
做了再说
一、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卓越 澎湃 凶多吉少 无遐顾及
B.深霄 小楷 心不在焉 潜心贯注
C.衰微 漂白 诗兴不作 兀兀穷年
D.赫然 函寄 一反即往 锲而不舍
C
【解析】A.遐——暇;B.霄——宵;D.即——既
二、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B.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C.他并没有先“说” ,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D.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D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 年到 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
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 ,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跟踪检测
3.你能理解文中“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个句子的深层含意吗?
2.阅读短文,概括短文的中心意思。
闻一多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闻一多先生在努力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作为革命战士的闻一多有怎样的特点?请推荐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品味第二部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小声说
声音越来越大
他向全国人民呼喊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号召人民的积极态度,表明其革命意志越来越坚定和革命精神越来越无畏,体现他为国为民的一片赤诚,鲜明地展现了他正直无畏的性格。
层层递进
返回
“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中的“定要”表达了什么意思?这句话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正直无畏的性格特点,也使叙述更加真实可信。
表达了闻一多先生的决心之坚定
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分析讨论
前者
后者
他“作为革命者” 宣传革命道理,当然要说。
他“作为学者”,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
不矛盾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
突出了他敢作敢为、不怕牺牲、不懈追求民主的伟大精神。
对比
闻一多作为学者的“说”和“做”
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
这段叙述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争取民主而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
语言描写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一个从容不迫、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形象
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
这反映了闻一多先生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以及他对不同道路的选择。他的“说”和“做”相互贯通,正是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伟大的爱国者、大勇的志士的体现。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潜心学术,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作为革命战士的闻一多:敢于为人民讲话,对敌人无所畏惧,是“说了就做”。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内容上
结构上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口的巨人”“行的高标”高度概括了闻一多先生的优秀品质——既敢于高声说出真理,又勇于以身殉国,表明先生在“说”和“做”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试分析课文结尾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本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他严谨治学、言行一致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勇于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革命精神。
课文主旨
感谢各位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