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语文园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1课时
交流平台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读书的方法,那么,你都读了哪些书?你是如何找到自己象读的书呢?
当我看到同桌在读《绿山墙的安妮》,我马上被这本书的题目吸引住了,于是我就找同桌借了这本书读。
我看了电视剧《西游记》后,被里面惊险又曲折的情节吸引了,同时我又迷上了能上天入地、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所以就去图书馆找了《西游记》这本书来读。
我是在读书交流活动中,通过老师和同学的推荐,发现了自己喜欢的书,准备周末去书店买来看。
我是读了《白雪公主》后,对童话产生了兴趣,就想去图书馆找《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读一读,然后,我还发现书架上有其他我感兴趣的书。
我学了本单元课文后,对一些名人的读书故事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又找了其他名人的读书故事来读,如闻一多醉书、华罗庚猜书、高尔基救书等。
我喜欢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我发现他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于是,我就找到《三国演义》来读。
自读课本上“交流平台”的内容,说说还有哪些找书的方法。
1.跟着课文找书读。如读了《忆读书》后,对
文中提到的《三国演义》产生了兴趣,就找
来《三国演义》读。
2.在读到感兴趣的书后,再找同类作品来读。
如《忆读书》中冰心读了《三国演义》后,
对章回小说很感兴趣,就找到同样是章回小
说的《水浒传》来读。
3.找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来读。如你觉得曹文轩
的《草房子》写得很感人,就可以找他的
《青铜葵花》《根鸟》来读。
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谈一谈跟着上面提到的找书的方法有哪些好处。
1.跟着课文找书读,很方便、快捷。
2.找同类的书读,更容易发现自己喜欢的作品。
3.找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可以开阔自己的
眼界,充分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词句段运用
读一读,说一说还可以把书比喻成蛇莓。
比喻
这三句话分别把书比作“长生果、营养品、朋友、故地”,表达了对书的赞美。表达对书的看法时,可以从书的作用或书与人的关系等角度出发,并借助形象的比喻。
(1)急于求知者说:“书是饥饿时的美餐。”
(2)书是人类的良药,帮助人们医治愚昧的
顽症。
(3)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4)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共21张PPT)
语文园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2课时
将下面的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把序号填在括号里。读一读,再抄写下来。
词句段运用
(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
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
精神上的营养。
(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
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
这段话按先分后总的顺序讲述了阅读和写作是什么。排列这几句话时,我们可以采取“三步”法:
一读,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二析,根据句意,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思考哪些句子讲的是同一个意思,哪些句子是在总述。如第一句和第三句讲的都是“吸收”,第二句和第五句讲的都是“表达”,第四句是总述性的句子,其中的“阅读和写作”提示我们要先排有关阅读的句子,再排有关写作的句子。
三查,按照重新排列好的顺序,再完整地读一遍,进行检查和订正。抄写时,注意边抄边思考,不要有错别字。
(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
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
精神上的营养。
(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
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
1
4
2
5
3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什么?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欧阳询:初唐著名的书法家,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九成宫醴泉铭》历来为学书者所推崇,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
书写提示
欧阳询的字体方正,横平竖正,排列匀称,重心稳定,中间部位笔画紧凑,四周的笔画外展。可通过上图感受欧阳询楷书笔力刚劲、结构严谨的写法。
我们在临摹时,注意一下几点:
1.握笔姿势要正确:拇指按住笔管内
侧,食指压在笔管外侧,与拇指对
捏笔管,中指紧钩笔管左侧,无名
指紧顶笔管右侧,与中指相对,小
指自然靠拢无名指。
2.横画方起方收,劲直有力;竖画垂直向下,首尾略
重,中间行笔略轻;撇画与竖画写法基本相同;捺
画由轻逐渐变重,行笔要直,收笔要平。
3.临摹时不要看一眼写一笔,要先观察字的间架结构,
仔细端详原本的笔意,吃透要领,然后把一个字一
气写成。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日积月累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方形池塘。
镜子。
来回移动。
怎么会。
如此,这样。
诗意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天空的光辉和云影一起映入水塘,随波晃动。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源头在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
作者用“方塘”与“源头活水”的关系向人们阐明一个道理:人要想内心澄明,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就要不断学习、更新和发展,汲取新知识。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江河里的春水涨起来了。
古代的一种战船。
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原先。
江心。
诗意
昨天晚上,春江水涨,漂浮起来的大战船像一根羽毛那样轻。往日船大水浅,很多人白白花费了很大力气也推不动它,而现在船能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了。
赏析
本诗用江河里的春水上涨比喻大量阅读的积累,用行舟比喻学习,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多读书,注重积累,做学问时才能运用自如的道理。
作者在这一组诗中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自己的读书感受,阐明了深刻的哲理。
拓展
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
——清·冯班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