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7.《归园田居其一》课件93张PPT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7.《归园田居其一》课件93张PPT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8 06:1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彭泽县令听说郡里派了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劝县令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这个县令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所以他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他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后来,这个县令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请问这个县令是谁?
不为五斗米折腰
讲一个故事
走进作者
我谈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一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父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东晋时局动荡,政治黑暗,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直到41岁完全弃官归隐。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 。他的作品大多写农村生活。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经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7

解题:题眼是什么?根据题目《归园田居》可以提出哪几个问题?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一、音读
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yìn
ài
zhuō
fán
2、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字音、
节奏和感情。
3、抽读诗歌。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yìn
ài
zhuō
fán
4、全班看图齐读诗歌。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二、意读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理解诗歌。
2、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3、抽学生说说诗歌内容。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入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天性,本性
田园生活
尘世的罗网,这里指仕途
笼中鸟
池中鱼
水潭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村落
动词,遮蔽
罗列、排列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官场生活
田园生活
找出诗歌的意象,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
《归园田居》的主要内容:诗人通过从官场回归田园后对田园风光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摆脱“尘网”“樊笼”般的官场,回归自然本性,精神解放,身心彻获自由的喜悦。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探究、合作
1.作者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从官场而归。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尘网”一词,足见他对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2.为何而归?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复得返自然
本性爱田园。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诗人对田园生活充满了喜爱和眷恋。“拙”本义是“笨”,也作谦词,这里取其引申义,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坚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反对虚伪技巧,向往归真返朴。对农村风光的描绘也是一个体现。“自然”,既是大自然,也是心情的流露。
3.归向何处?
归向园田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4、归去如何?
诗人归隐后是快乐自足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5、最后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里”的缘故。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三、品读
你最喜欢的一句诗是什么?选择一句诗从一个角度进行鉴赏。
1、修辞手法:巧用比喻、对偶等。
教师总结:
诗歌的艺术技巧
2、景物描写方法:白描、远景近景结合 、以动衬静等。
3、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等。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
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
只用线条勾描,不着颜色,
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
征。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雕饰,不加烘托,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园田生活
“旧林” “故渊”
近景
土地、草屋
榆柳、桃李
远景
村落、炊烟
狗吠、鸡鸣
恬静幽美、
清新和谐
所见
所闻
无尘杂
有余闲
所感
(远近、素淡绚丽、动静相结合)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狗吠
鸡鸣
村庄
炊烟





景语
情语
清幽
优美
安定
和谐
和平
宁静
恬淡
舒畅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白描
手法
语言的质朴自然
四、美读
闭上眼睛跟着听录音一起背诵诗歌
谢谢大家!
第二课时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有哪些?请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诗人采用哪些手法来描写这些田园风光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1)从描写顺序看,远近相协。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2)从景物色调看,浓淡相当,虚实相间。
(3)从景物动静看,动静相加。“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4)从人物的心情看,处在这样的环境是舒服的、惬意的,反衬了田园风光的迷人。鸡鸣桑树颠:鸡飞上了桑树尖梢,放歌报晓,真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啊!“羁鸟”“池鱼”岂有此乐?表现了诗人摆脱“尘网”“樊笼”般的官场,回归自然本性,精神解放,身心彻获自由的喜悦。
深入探究
(1)、 作者描写的一切都是平平常常的事物,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作者为何写得如此美呢?
(2)、如何见出诗人厌恶官场之情?
(3)、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还要出仕?(原文诗句回答)陶渊明一生做官辞官多次,难道仅仅用一个“误”字就能解释吗?
(4)、 “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园田”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它是不是根本原因呢?请在诗中继续寻找答案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5)、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6)、你觉得能从本诗作者陶渊明的身上得到怎样的生活启示?
(7)、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像他一样隐居吗?如果陶渊明生活在当代,他会隐居吗?说明理由
1、作者描写的一切都是平平常常的事物,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作者为何写得如此美呢?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含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
教师总结:
作者描写的一切都是平平常常的事物,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作者为何写得如此美呢?
因为作者回到了自然,过上了自己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心情愉快,眼前普普通通的事物都在诗人的眼中显得非常美丽。而这一切都源于作者对官场的厌恶。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如何见出诗人厌恶官场之情?
教师总结
(1)、“适俗韵”适应世俗的情趣,它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他“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2)、误: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个“误”字,显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交加的情绪。“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3)、羁鸟、池鱼:这是以“羁鸟”和“池鱼”作对比 、衬托,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般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现在终于做到了隐居躬耕,保持了质朴的本性。“拙”,《辞海》解释“笨拙,与‘巧’相对。《老子》:‘大巧若拙。’”诗句中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强调自己不会适应世俗的潮流,并以此自许。?
( 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樊笼”即开头的“尘网”,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池鱼”之感。既然如此,那么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目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
3、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还要出仕?(原文诗句回答)陶渊明一生做官辞官多次,难道仅仅用一个“误”字就能解释吗?
教师总结
“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本性使然,而是一次失误。
陶渊明一生做官辞官多次,不能用一个“误”字来能解释。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4、“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园田”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它是不是根本原因呢?请在诗中继续寻找答案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教师总结
“守拙归园田”
守拙,即守住“正直善良”的本性。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官员皆是尔虞我诈左右逢源,没有这种本领就无法得意于仕途。所以,正直良善之辈就会感到压抑束缚,为了守住自己的本心,归园田是他最好的归宿。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5、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宁静、闲适、喜悦
从下列蕴涵作者归隐后的情感的诗句和词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凸显出一种睽违已久的喜悦、闲适和自由,表达了作者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以及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热爱之情。这就是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6、你觉得能从本诗作者陶渊明的身上得到怎样的生活启示?
教师总结
陶渊明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一定要选择一种不违背本心的,能更好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不管你居高位,还是处低位都要活得真实,能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一块净土,让自己的心态
非常的健康!
7、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像他一样隐居吗?如果陶渊明生活在当代,他会隐居吗?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
有人说: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小结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厌弃官场的高洁,他不仅创作了最美丽的诗文,且塑造了最完美的人格。它的独特艺术个性及高尚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田园: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官场:
尘网

闲适、幽美
归 园 田 居
陶渊明


黑暗
总结:樊笼
爱丘山
自然
无尘杂
有余闲
课堂练习
一、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面作业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阴浓:树阴非常浓密
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
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3、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情。
1、写了绿树、楼台倒影、池塘、微风、花香浮动的庭院等景物。
2、写出了景物静谧、安宁、优美的特点。
课外拓展与延伸:二、
赏析陶渊明《饮酒》一诗。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请找出最能表达全诗主题的中心句,并结合全诗说说它所表达的主题。
最能表达全诗主题的中心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本诗是自叙归田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心远”是全篇的关键。由于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高车驷马的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和他们划清了界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传世名句。诗人以此二句实化“心远”的意趣。“采菊”有寄寓脱俗洁身的意味。用“见”字,最能表现他归田后悠然自适的情韵。“真意”是全诗的中心,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求仕,而在于欣赏自然景色的美,从自然景色中领会到无限的意趣。
四、高考链接 1、《不老的陶潜》
  悠然南山下,灿然傲菊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位老人:古铜色的脸庞难掩岁月留下的年轮和沧桑,深凹的双眸像两颗深沉的明星,时时流露出智慧的光芒和倏逝的调皮———这些让我相信他就是真实的陶潜。这种意外的惠赐让我早已顾不得辨识眼前的先生是否真正地存在,我不禁用颤抖的声音向他表达了我的喜悦和敬意:“见到先生我无比荣幸,您比我想像的要年轻许多。”
 
 “是吗?”陶先生忍不住哈哈大笑,就像不谙世事的孩童,“那可能是生活对我的恩赐,做官的时间没有算在内”。说着,他抹了一下眼角喜悦的泪花。
  “后世的人对您有说不出的敬佩,很多人渴望像您一样地张扬个性,悠然于南山之下。”我兴奋地向先生描述着后人对他的敬意和对山林生活的冀求。
  “你的话让我欣慰不已,没有想到后世的人中会遇到这样多的知音。”
  “可是,你必须明白,张扬于个性,执著于理想,它需要你做出极大的付出。换而言之,你要自我约束。”
  “个性张扬如逍遥之鲲鹏,动辄腾翔于九天,静辄深潜于大海,
 
 
天地纵横,任我翔弋,何须约束?再者,隐士隐于野,天地为屋,日月为灯,何其自由,要何约束?”
  “饥饿难耐之时,面对五斗之米,你要约束;寂寞乡野之际,面对高官厚禄,你要约束。我欲张扬隐士之个性,必先约束人心之欲求,而后可得自由于天地间。水月镜花,兴象风神,然必有水清镜朗,而后有花月宛然。没有自我艰难之约束,则无有人生个性之张扬。”
先生的话在我耳边回响数日而不绝。每逢此时,我都凝视远方。天边云绝之际,不老的先生留下不老的影子,化作不老的回忆。
 
2、桃 花 源 祭
武陵人发现桃花源后,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在金钱的诱惑下,渔人忘记了当初智者告诉他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训诫,故意把线索卖给了出价最高的电视台,做一次导游,再去一次桃花源。
  又是沿溪而行,依旧忽逢桃花林,仍然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又到了桃花林尽头,又看到了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数朝的遗民。桃花源人看到他们的到来,颇为不悦,但本着来者是客的古风,设酒杀鸡作食。记者们一边享用着美酒,一边拍奇闻趣事,桃源访谈很快就拍完了。
一拍完,就拿到国外去放映,老外大叫“Good”,将当年的“金蛙奖”颁给了他们。
  消息很快传回来,传到一直找不到下一个经济增长点的太守耳中,太守立马兴奋起来,决定部署以开发桃花源为龙头的经济战略。
  首先贷款10亿元,修建直达桃花源的高速公路。再贷款5亿元拓宽水渠,为满足游客的需要,建一栋60层的星级宾馆。不仅如此,还请陶渊明写了一篇《新桃花源记》,拉明星当形象大使,到处唱“我爱桃花源,就像老鼠爱大米……”
 
于是,一些好玩儿贪玩儿会玩儿的主儿,如苍蝇一般涌来。自从飞机场建好后,桃花林面目全非,所剩无几。
  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桃花源人无师自通地搞起了市场经济。一些古玩、古董成了商品,甚至包括猪牛羊等都被抢购一空。
  各路官员自不会放过这处名胜古迹,就在各自显眼的地方建起了风格各异的别墅。从此桃花源变成了一片钢筋水泥丛林,没有任何绿色。
  这里的游客,早已对那些单调的风景不感兴趣了。
 
 
他们大都生活在大都市,对此变化甚为不满。于是人们不再来桃花源了,在桃花源发了财的客商们也弃之而去,桃花源就像被啃过的骨头一样无人问津。
  经此一劫,桃花源人都指责到过的渔人,破坏了他们本来美好安定的生活。现在连良田美池都没有了,只剩下空洞洞的一个又一个的房子和堆积成山的垃圾,桃花源人的生计都成了问题。
  无奈,他们只好告别了居住甚久的桃花源,踏上了艰苦、忙碌的打工生活……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3、完成练习册和有效练习
1、以“我认为陶渊明是个……的人,因为
他……”的句式写一段话。
作业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