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导学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导学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8 06:2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品语言,体会“哀”
2、理思路,概括“功”
3、明主旨,感悟“德”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本文的说理方法和其丝丝入扣的论证力量。
2.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初步掌握揣摩语言的方法。
【学法指导】
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知识链接】
认识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您喜爱的座右铭?”“思考一切。”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女儿的一次对话。这充分反映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那就是“独立思考”。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也是我们今天每一位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可贵品质。?
2、写作背景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3、文体知识(悼词):“悼词”是“演说词”的一种,是用演说的形式说的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学习过程】
一、基础积累:给加点字注音
悼词 不可估量 纷繁芜杂 豁然开朗  肤浅
嫉恨 衷心喜悦 卓有成效 诽谤 诅咒
二、明确观点,理清思路
?1.找出全篇行文的总纲,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在文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身份有多种不同的说法。A思想家B科学家C革命家。你认为,恩格斯其实最想强调的是马克思的哪一种身份?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三、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1. 读第一段并思考:当亲如兄弟的战友突然去世,恩格斯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恩格斯的这种情感的?
2.第8段歌颂了伟人哪些品格?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呢?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处,和大家交流。
3为什么文章的最后一句“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要用一个“将”字?“将”字是否多余??
四、抒写感悟:
思考交流一下,你心目中的马克思是怎样一个人,试用两个比喻句来形容他。
五、拓展延伸:阅读下文回答以下问题。
念玛丽·居里
作者:爱因斯坦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 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 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 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 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 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 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 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 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 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 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读这篇悼词后思考归纳:1、作者赞扬了居里夫人的哪些品质?
2、本文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比较选取的内容差异在哪里?
【我的反思】
参考答案:
一.悼(dào)词? 不可估(gū)量 纷繁芜(wú)杂? 豁(huò)然开朗  肤(fū)浅
衷(zhōng)心喜悦 卓(zhuō)有成效? 嫉(jí)恨 诽谤(fěi?bàng) 诅咒(zǔ?zhòu)
二1. 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两方面:历史规律(去伪存真);剩余价值(豁然 开朗);其他发现;办报宣传;创立协会(自豪)
2、⑴〝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思想家,是就他的理论贡献而言,他创立革命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意义的伟大不在于它发现一种理论而在于它把这一切付诸实践。
⑵〝在他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句话,表明了马克思的革命的科学观。研究科学正是为了探究革命的理论。恩格斯之所以要先说马克思是思想家、后说他是革命家,就是为了突出马克思勇于实践的精神。
三1.虽没有哀痛悲伤这些字眼,但是字里行间却弥漫着浓浓的哀伤。
⑴两点三刻:对时间交代的具体,可见作者对这个时刻的永志不忘,刻骨铭心,可见悲痛之情。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恩格斯来讲,对于整个世界来讲是多么的非同寻常,在这一时刻恩格斯没有在马克思身旁,终生的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抱憾终生。这一时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的。
⑵最伟大的思想家:高度评价,可见崇敬,由崇敬自然哀伤。最在这里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⑶停止思想:不说去世,是不忍。亲人去世,谁忍心说去世呢?可见悲痛之深。讳饰的修辞。也切合马克思的身份,暗含了对战友生命不息,思想不止的崇敬。
⑷还不到两分钟:“还”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两分钟,强调时间短暂,可见去世之突然,饱含了作者对战友溘然辞世未能见最后一面的深深遗憾。
⑸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2.⑴正因为这样,…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对比。和下文千百万革命战友的尊敬、爱戴和悼念,和下文马克思的毫不在意形成鲜明对比。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突出了马克思的伟大和无畏。也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⑵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比喻。对比。充分表现了马克思对政敌的极大蔑视,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由此可以领略伟人在政治迫害的疾风骤雨中巍然屹立的伟岸与无畏。
⑶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对比。有许多敌人和无一个私敌形成鲜明对比。私敌是以“我”为中心的。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没有私敌,说明没有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
——可能、未必,语气委婉,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表意坚定。
3.不多余。这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刚刚兴起,还只是星星之火。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马克思主义必将广为传播,共产主义运动必将风起云涌。将,是一种预见,更是一种必胜的信念,也是恩格斯和广大革命战友共勉的誓言!
四答案示例:他是海上的指向标,指引人类解放的航船的方向。他是天上的启明星,带给我们晨曦与曙光.
五1、坚韧不拔,勤奋执着,热爱科学,淡泊名利,不图财富,专心致志,严于律己,刚正不阿,纯洁谦虚,无私奉献等。
2 、本人侧重是从居里夫人的品质上说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侧重是从马克思的贡献上说的。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