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11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形象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11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形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6-26 16:58:53

文档简介

备考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11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形象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①
杜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的首句描写月亮,“明镜”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飞”字富有动态美。
B.“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典故,吴刚砍树的大刀竟被折断,可见其归心之切。
C.颔联用“转蓬”比喻自己飘泊的生活,借“仰天高”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
D.“水路疑霜雪”把路上的霜露比喻成洁白的雪,营造出了清冷孤寂的氛围。
E.本诗即景抒怀,诗人看到象征团圆的中秋之月,抒发郁结于心的苦闷愁情。
(2)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的“画图”二字可谓诗眼,其后五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写画图中景象,尾联以不舍之情作结。
B.中间四句精当传神的描写,是首句中的“画图”的抽象概括,是末两句的“勾留”之情的基础。
C.颔联和颈联中,诗人以华美新奇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山水的旖旎风光。
D.诗人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劳动者的关怀,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出新。
E.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
(2)此诗作于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时,同一时期他还创作了《钱塘湖春行》一诗,同为描写西湖春光,两首诗在意象选择和画面营造上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渼陂
【宋】李騊
望极空濛清满怀,更寻遗迹步高台。
日斜林杪增光去,风静山尖倒影来。
万顷层澜春涨碧,一川秀色暝阴开。
坐中自有江湖兴,未放陂南画舸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春日里游览胜地,独步高台,极目远望,一时心旷神怡。
B.“清满怀”的“清”既指空濛水气,又总说渼陂美景特点。
C.颔联以细致笔墨,从虚实角度描写渼陂在暮色中山水静谧景致。
D.颈联写的是动景,生动地描绘波澜重重、阴云滚滚的壮观画面。
E.天色将晚,陂南仍停着画船,表明渼陂风景让作者流连忘返。
(2)“昔事东流共不回,春深独向渼陂来。乱前别业依稀在,雨里繁花寂寞开。却展渔丝无野艇,旧题诗句没苍苔。潸然四顾难消遣,只有佯狂泥酒杯。”这是唐人郑谷写的《渼陂》,两首诗的尾联在抒情上有何不同。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
杜甫
大家东征逐子回①,风生洲诸锦帆开。
青青竹笋②迎船出,白白江鱼入③馔来。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
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注】①大家,典出《后汉书》:“帝召(班昭)入宫,号曰大家。”东征,班昭随儿子到陈留赴任时作《东征赋》。逐子,跟随着儿子。②竹笋,典出《楚国先贤传》:“孟宗母好食笋,冬月无之,宗入林中号,笋为之生。”③江鱼,典出《后汉书》:“姜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姜夫妇尽孝,力作鱼脍以奉,舍侧忽有泉涌,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以供母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暗写王十五判官奉母归养之事,呼应标题中“扶待还”三字,领起下文。
B.“风生洲渚锦帆开”实写归舟之景,景中融情;“离别不堪无限意”则是直接抒情。
C.颔联用叠词“青青”“白白”写竹笋、江鱼之美,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尾联写诗人为友频举酒杯,表达了对友人还黔后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热忱祝福。
E.全诗层次分明,多处用典,增强了内容的厚重性。语言有的含蓄隽永,有的通俗。
(2)本诗的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列小题。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
B.“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
C.“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要与俗世隔绝。
D.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淸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E.对于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意境幽美清新自然,写景中寄寓深情,情感真切动人。
(2)苏拭在《东坡题跋·书摩诘》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征。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
常建
五度溪上花,生根依两崖。
二月寻片云,愿宿秦人家。
上见悬崖崩,下见白水湍。
仙人弹棋处,石上青萝盘。
无处求玉童,翳翳唯林峦。
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
【注】常建:唐代诗人,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联写溪花生根依附于崖壁,借此渲染了此处清幽秀丽的环境。
B.第四句借《桃花源记》“秦人”之典,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之情。
C.第三联有李白“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惊险。
D.得道石上攀附的只是青萝,这既是写此处的幽僻,又是写作者的失落。
E.叠词“翳翳”,写出诗人满眼的茂林和重山,又再次表现此处的清幽。
(2)作者在另一首《西山》诗中写道:“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试分析本诗的尾联与此联的异同。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再小题。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写诗人早年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而如今他已经成为一个客居边城,心神俱疲的人。
B.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对比之中流露出诗人离群索居的悲凉情调,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
C.“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色,后泛指官职卑微,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
D.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激愤。
(2)本诗“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历来被世人称道,请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加以赏析。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使院中新栽柏树子呈李十五栖筠
岑参
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
不曾台[注]上种,留向碛中栽。
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
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
【注】台:御史台,汉代御史府中多植柏树,后因称御史台为柏台或柏府。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青青色”描绘柏树的特征,“移”字是作者的行为,其原因是十分喜爱柏树青葱的秀色,也点名标题中的“新裁”。
B.第二联“台上”与“碛中”相对比,“碛中”指沙漠,表面说无由栽种在华堂大厦,只能栖身于荒漠,实际是表达愤恨不平。
C.第三联用字精妙,“欺”字前面冠以“脆”就写出了叶片脆弱易折,“笑”字前面冠以“狂”就写出了花的媚俗。
D.第四联意思是不用发愁岁月已近冬日,那些寒冷哪里能令柏树摧损呢?实际言近旨远,作者自明心志。
E.全诗表达技巧独特、借柏树来托物言志,又将柏树与柳树、梅花进行对比,还运用夸张的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2)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出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首联对句紧承上句继续在写杜鹃鸟,仍然未写到杜鹃花,它传达出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能留下遗恨的悲情,缠绵感人。
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E.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10.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狄宗亨
王昌龄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注】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鸣皋:山名,在河南嵩县东北。
(1)以下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王诗前两句写景,融情于景,既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为三,四句的抒情作铺垫。
B.王诗第二句虚实结合,送别之地洛阳的树色在暮色中苍茫一片,作者由此想象朋友要去的地方鸣皋也是烟雾朦胧。
C.王诗第四句中的“惜”是全诗的诗眼,全诗语言虽朴实,却含意隽永深沉,表现诗人对狄宗亨的感情之深。
D.骆诗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别离之景,却可以让读者联想起一个激昂壮别的场景。
E.骆宾王精于遣词,“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江水之寒,更写出自己对友人的万般不舍之情。
(2)两诗在抒情方面各有什么特色?请具体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C;D
(2)“林栖见羽毛”,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简直想要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烘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反衬自己内心愁情,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C项,没有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D项,不是把“霜露”比喻成“雪”,而是把“月光”比喻成“霜雪”。(2)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见羽毛”“数秋毫”效果的分析,这两句写看得清,看得清,说明光线明,再结合诗歌的情感是“愁绪”,二者是反衬关系。
故答案为:(1)CD
(2)“林栖见羽毛”,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简直想要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烘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反衬自己内心愁情,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
【点评】做诗歌鉴赏题先要学会依据客观题的选项去理解诗歌,然后根据对诗歌的正确的理解去判断客观题的对错。主观题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
2.【答案】(1)A;B
(2)《钱塘湖春行》选择了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乱花、浅草等意象,动植物结合,富有生机,别有意趣,移步换景,画面具体、微观;《春题湖上》选择了乱峰、翠松、湖中月影、早稻、新蒲等意象,画面开阔,从宏观到微观,从湖山风光到农田景象,画面涵盖丰富。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A项,没有“虚写”的内容;B项,不是“抽象概括”是进一步的具体描绘。(2)此题意象的不同直接摘取诗中的意象即可,关键是意境的不同,注意“早莺”“新燕”“渐欲迷人眼”和“才能没马蹄”展现的生机,抓的是小的方面的内容,此诗重点注意是湖光山色和农田,抓的是大的方面。
故答案为:(1)AB
(2)《钱塘湖春行》选择了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乱花、浅草等意象,动植物结合,富有生机,别有意趣,移步换景,画面具体、微观;《春题湖上》选择了乱峰、翠松、湖中月影、早稻、新蒲等意象,画面开阔,从宏观到微观,从湖山风光到农田景象,画面涵盖丰富。
【点评】诗歌鉴赏的步骤,一是读题目,推断诗歌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的生活朝代和思想;三是读背景,弄清作者创作的缘由;四是读注释,帮助疏通诗歌内容;五是读诗歌,抓住关键词句,推出中心主题,根据题目做题。
3.【答案】(1)C;D
(2)李诗是间接抒情,抒发的是作者对渼陂美景的喜爱之情;郑诗是直接抒情,抒发作者重访渼陂,伤感往事流逝,唯有借酒浇愁,排遣心中孤独寂寞之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从虚实角度”错误;颔联“日斜林杪增光去,风静山尖倒影来”是从光影角度描写,而非虚实角度,故错。D项,“万顷层澜春涨碧,一川秀色暝阴开”,颈联后一句写的是暝阴昏暗遮蔽不了一川秀色,故错。(2)题干要求学生“两首诗的尾联在抒情上有何不同”,这是考查诗歌情感的表现方式。从题干来看,考生应圈出两首诗歌的尾联,然后分别分析其抒情的方式。“坐中自有江湖兴,未放陂南画舸回”,作者借“江湖”“画舸”等景物以及人物的活动来表达情感,属于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渼陂美景的喜爱之情;“潸然四顾难消遣,只有佯狂泥酒杯”,“潸然”“难消遣”“佯狂”等直接表达情感,直接抒发往事流逝的伤感以及心中孤独寂寞难以派遣之情。
故答案为:(1)CD
(2)李诗是间接抒情,抒发的是作者对渼陂美景的喜爱之情;郑诗是直接抒情,抒发作者重访渼陂,伤感往事流逝,唯有借酒浇愁,排遣心中孤独寂寞之情。
【点评】理解与赏析诗歌关键是要读懂诗歌内容,而读懂诗歌,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以及作者创作背景。
4.【答案】(1)C;D
(2)①诗人自言承受不了无限的离别之意,表达了送别友人王十五判官时的惜别、留恋;②诗人称王十五有济世救时的才干,表达了对堪为济时之才的朋友的赞赏和钦敬;③诗人希望有人能力挽艰危的时局,表达了对艰危时局的忧虑。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C项,“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错误,这一联用典,借以赞美友人王十五对母亲的孝养之情。D项,“表达了对友人还黔后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热忱祝福”在诗中缺乏依据。(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根据诗中的重点词语作答,此题注意结合诗歌颈联中的中“离别”“不堪”“艰危”“济时才”分析“对友人、赞赏和钦敬”以及“对艰危时局的忧虑”的情感。
故答案为:(1)CD
(2)①诗人自言承受不了无限的离别之意,表达了送别友人王十五判官时的惜别、留恋;②诗人称王十五有济世救时的才干,表达了对堪为济时之才的朋友的赞赏和钦敬;③诗人希望有人能力挽艰危的时局,表达了对艰危时局的忧虑。
【点评】做诗歌鉴赏题先要学会依据客观题的选项去理解诗歌,然后根据对诗歌的正确的理解去判断客观题的对错。主观题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
5.【答案】(1)B;E
(2)①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②这幅图以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B项,本句不能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流水”句体现“一去不返”的态度。 E项,本诗写景抒情并重,“本诗更注重后者”错误。(2)答出“诗中有画”的画面的内容“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概括画面的内容和意境特征。
故答案为:(1)BE
(2)①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②这幅图以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
【点评】理解与赏析诗歌关键是要读懂诗歌内容,而读懂诗歌,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以及作者创作背景。
6.【答案】(1)C;D
(2)同:两者都写了诗人在月下弹琴,都借此寄托了诗人清静旷达的隐逸情怀。
异:①内容上,本诗写的“月”是“新月”即弯月,突出溪中月的静态美。《西山》诗写的是“圆月”,“逗”字突出了水中月的动态美。②表达技巧上,本诗尾联是一般叙述:“圆月”句却巧妙运用拟人、通感的手法,达到了以形写声、以琴声的摇曳形象生动地抒写自己的情怀的效果。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C项“惊险”错,本诗第三联只表现“幽僻”,并没有表现“惊险”。D项“失落”错,虽然诗人并未寻到仙人,但得此美景,诗人并不“失落”。(2)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赏析。“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本诗写的“月”是“新月”即弯月,突出溪中月的静态美,属于一般性叙述。“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写的是“圆月”,“逗”字突出了水中月的动态美,并运用了拟人、通感的手法。
故答案为:(1)CD
(2)同:两者都写了诗人在月下弹琴,都借此寄托了诗人清静旷达的隐逸情怀。
异:①内容上,本诗写的“月”是“新月”即弯月,突出溪中月的静态美。《西山》诗写的是“圆月”,“逗”字突出了水中月的动态美。②表达技巧上,本诗尾联是一般叙述:“圆月”句却巧妙运用拟人、通感的手法,达到了以形写声、以琴声的摇曳形象生动地抒写自己的情怀的效果。
【点评】诗歌鉴赏的步骤,一是读题目,推断诗歌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的生活朝代和思想;三是读背景,弄清作者创作的缘由;四是读注释,帮助疏通诗歌内容;五是读诗歌,抓住关键词句,推出中心主题,根据题目做题。
7.【答案】(1)D
(2)①内容:这一联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唤起诗人对军中戎马生涯的怀念和向往。②情感:衬托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功业难就的情感。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于诗歌内容和手法的把握。选项中,D项,“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错误,诗歌前四句主要通过记叙的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2)题干问的是“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加以赏析”要求考生从“内容和情感”角度赏析“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这一联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唤起诗人对军中戎马生涯的怀念和向往。衬托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功业难就的情感。
故答案为:(1)D
(2)①内容:这一联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唤起诗人对军中戎马生涯的怀念和向往。②情感:衬托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功业难就的情感。
【点评】诗歌鉴赏的步骤,一是读题目,推断诗歌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的生活朝代和思想;三是读背景,弄清作者创作的缘由;四是读注释,帮助疏通诗歌内容;五是读诗歌,抓住关键词句,推出中心主题,根据题目做题。
8.【答案】(1)B;E
(2)①礼赞了柏树枝叶青葱,扎根沙漠、不畏霜露、坚忍不拔的品格。②勉励朋友和自己追求为人正直、志行高洁的品质。③抒发自己百折不挠、建功立业于沙漠边塞,隐蔽后人的雄心壮志。④对“门柳”“狂花”及像它们这类人的嘲讽。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B项,“表达愤恨不平”分析不正确,应该是“引以为自喻”。E项,“夸张”应为“拟人”,如“脆叶欺门柳”。(2)注意抓住诗歌中表达情感的词语“爱”“欺”“笑”“岂能摧”和“碛中”“岁晚”“霜露”等表环境的词语,分析对柏树的赞美和对“门柳”“狂花”的嘲讽。
故答案为:(1)BE
(2)①礼赞了柏树枝叶青葱,扎根沙漠、不畏霜露、坚忍不拔的品格。②勉励朋友和自己追求为人正直、志行高洁的品质。③抒发自己百折不挠、建功立业于沙漠边塞,隐蔽后人的雄心壮志。④对“门柳”“狂花”及像它们这类人的嘲讽。
【点评】诗歌鉴赏的方法技巧有,一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二是读背景,了解诗歌创作的缘由;三是读注释,帮助我们读懂诗歌内容;四是读诗歌,抓住关键词句,推出中心主旨,在根据题目要求做题。
9.【答案】(1)B;D
(2)①本诗借“望帝啼血”的典故,写杜鹃鸟千古归心不改,声声悲啼,口角溅血,把满山的杜鹃花染红。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②《琵琶行》中,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或“借景抒情”)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B项,“仍然未写到杜鹃花”错误,“寄芳丛”写到杜鹃花;D项,“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相生”。(2)这是一道分析诗句中的意象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运用的手法,此诗结合注释和诗意看是“托物言志”,白诗是“衬托”,答题时具体解释即可。
故答案为:(1)BD
(2)①本诗借“望帝啼血”的典故,写杜鹃鸟千古归心不改,声声悲啼,口角溅血,把满山的杜鹃花染红。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②《琵琶行》中,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或“借景抒情”)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点评】诗歌鉴赏步骤,一是读标题,来推出诗歌的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三是读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四是读注释帮助疏通诗歌内容;五是读诗歌,抓关键词,推出诗歌中心主旨。
10.【答案】(1)C;E
(2)王诗:借景抒情,一,二句用深秋苍茫之景,烘托作者的离愁别绪,表达自己因朋友离去的无限忧愁和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骆诗:借古伤己,作者歌咏燕太子丹及其宾客送荆轲时怒发冲冠的情景,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和自己人生失意的无限感慨之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C项,“愁”是全诗的诗眼。E项,“万般不舍”错,骆诗的情感更多是借古抒怀。(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王诗“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是借景抒情,本句中的‘树色’和‘烟’是写景,暮色苍茫中洛阳‘树色’依稀可辨,这是实写;在洛阳是看不到鸣皋的‘烟’的,但与朋友惜别时,向朋友要去的地方望去,烟雾朦胧,这是虚写。骆诗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故答案为:(1)CE
(2)王诗:借景抒情,一,二句用深秋苍茫之景,烘托作者的离愁别绪,表达自己因朋友离去的无限忧愁和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骆诗:借古伤己,作者歌咏燕太子丹及其宾客送荆轲时怒发冲冠的情景,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和自己人生失意的无限感慨之情。
【点评】诗歌鉴赏的方法技巧有,一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二是读背景,了解诗歌创作的缘由;三是读注释,帮助我们读懂诗歌内容;四是读诗歌,抓住关键词句,推出中心主旨,在根据题目要求做题。
1 / 1备考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11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形象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①
杜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的首句描写月亮,“明镜”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飞”字富有动态美。
B.“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典故,吴刚砍树的大刀竟被折断,可见其归心之切。
C.颔联用“转蓬”比喻自己飘泊的生活,借“仰天高”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
D.“水路疑霜雪”把路上的霜露比喻成洁白的雪,营造出了清冷孤寂的氛围。
E.本诗即景抒怀,诗人看到象征团圆的中秋之月,抒发郁结于心的苦闷愁情。
(2)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
【答案】(1)C;D
(2)“林栖见羽毛”,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简直想要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烘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反衬自己内心愁情,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C项,没有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D项,不是把“霜露”比喻成“雪”,而是把“月光”比喻成“霜雪”。(2)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见羽毛”“数秋毫”效果的分析,这两句写看得清,看得清,说明光线明,再结合诗歌的情感是“愁绪”,二者是反衬关系。
故答案为:(1)CD
(2)“林栖见羽毛”,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简直想要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烘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反衬自己内心愁情,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
【点评】做诗歌鉴赏题先要学会依据客观题的选项去理解诗歌,然后根据对诗歌的正确的理解去判断客观题的对错。主观题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的“画图”二字可谓诗眼,其后五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写画图中景象,尾联以不舍之情作结。
B.中间四句精当传神的描写,是首句中的“画图”的抽象概括,是末两句的“勾留”之情的基础。
C.颔联和颈联中,诗人以华美新奇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山水的旖旎风光。
D.诗人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劳动者的关怀,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出新。
E.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
(2)此诗作于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时,同一时期他还创作了《钱塘湖春行》一诗,同为描写西湖春光,两首诗在意象选择和画面营造上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A;B
(2)《钱塘湖春行》选择了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乱花、浅草等意象,动植物结合,富有生机,别有意趣,移步换景,画面具体、微观;《春题湖上》选择了乱峰、翠松、湖中月影、早稻、新蒲等意象,画面开阔,从宏观到微观,从湖山风光到农田景象,画面涵盖丰富。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A项,没有“虚写”的内容;B项,不是“抽象概括”是进一步的具体描绘。(2)此题意象的不同直接摘取诗中的意象即可,关键是意境的不同,注意“早莺”“新燕”“渐欲迷人眼”和“才能没马蹄”展现的生机,抓的是小的方面的内容,此诗重点注意是湖光山色和农田,抓的是大的方面。
故答案为:(1)AB
(2)《钱塘湖春行》选择了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乱花、浅草等意象,动植物结合,富有生机,别有意趣,移步换景,画面具体、微观;《春题湖上》选择了乱峰、翠松、湖中月影、早稻、新蒲等意象,画面开阔,从宏观到微观,从湖山风光到农田景象,画面涵盖丰富。
【点评】诗歌鉴赏的步骤,一是读题目,推断诗歌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的生活朝代和思想;三是读背景,弄清作者创作的缘由;四是读注释,帮助疏通诗歌内容;五是读诗歌,抓住关键词句,推出中心主题,根据题目做题。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渼陂
【宋】李騊
望极空濛清满怀,更寻遗迹步高台。
日斜林杪增光去,风静山尖倒影来。
万顷层澜春涨碧,一川秀色暝阴开。
坐中自有江湖兴,未放陂南画舸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春日里游览胜地,独步高台,极目远望,一时心旷神怡。
B.“清满怀”的“清”既指空濛水气,又总说渼陂美景特点。
C.颔联以细致笔墨,从虚实角度描写渼陂在暮色中山水静谧景致。
D.颈联写的是动景,生动地描绘波澜重重、阴云滚滚的壮观画面。
E.天色将晚,陂南仍停着画船,表明渼陂风景让作者流连忘返。
(2)“昔事东流共不回,春深独向渼陂来。乱前别业依稀在,雨里繁花寂寞开。却展渔丝无野艇,旧题诗句没苍苔。潸然四顾难消遣,只有佯狂泥酒杯。”这是唐人郑谷写的《渼陂》,两首诗的尾联在抒情上有何不同。
【答案】(1)C;D
(2)李诗是间接抒情,抒发的是作者对渼陂美景的喜爱之情;郑诗是直接抒情,抒发作者重访渼陂,伤感往事流逝,唯有借酒浇愁,排遣心中孤独寂寞之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从虚实角度”错误;颔联“日斜林杪增光去,风静山尖倒影来”是从光影角度描写,而非虚实角度,故错。D项,“万顷层澜春涨碧,一川秀色暝阴开”,颈联后一句写的是暝阴昏暗遮蔽不了一川秀色,故错。(2)题干要求学生“两首诗的尾联在抒情上有何不同”,这是考查诗歌情感的表现方式。从题干来看,考生应圈出两首诗歌的尾联,然后分别分析其抒情的方式。“坐中自有江湖兴,未放陂南画舸回”,作者借“江湖”“画舸”等景物以及人物的活动来表达情感,属于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渼陂美景的喜爱之情;“潸然四顾难消遣,只有佯狂泥酒杯”,“潸然”“难消遣”“佯狂”等直接表达情感,直接抒发往事流逝的伤感以及心中孤独寂寞难以派遣之情。
故答案为:(1)CD
(2)李诗是间接抒情,抒发的是作者对渼陂美景的喜爱之情;郑诗是直接抒情,抒发作者重访渼陂,伤感往事流逝,唯有借酒浇愁,排遣心中孤独寂寞之情。
【点评】理解与赏析诗歌关键是要读懂诗歌内容,而读懂诗歌,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以及作者创作背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
杜甫
大家东征逐子回①,风生洲诸锦帆开。
青青竹笋②迎船出,白白江鱼入③馔来。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
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注】①大家,典出《后汉书》:“帝召(班昭)入宫,号曰大家。”东征,班昭随儿子到陈留赴任时作《东征赋》。逐子,跟随着儿子。②竹笋,典出《楚国先贤传》:“孟宗母好食笋,冬月无之,宗入林中号,笋为之生。”③江鱼,典出《后汉书》:“姜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姜夫妇尽孝,力作鱼脍以奉,舍侧忽有泉涌,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以供母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暗写王十五判官奉母归养之事,呼应标题中“扶待还”三字,领起下文。
B.“风生洲渚锦帆开”实写归舟之景,景中融情;“离别不堪无限意”则是直接抒情。
C.颔联用叠词“青青”“白白”写竹笋、江鱼之美,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尾联写诗人为友频举酒杯,表达了对友人还黔后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热忱祝福。
E.全诗层次分明,多处用典,增强了内容的厚重性。语言有的含蓄隽永,有的通俗。
(2)本诗的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C;D
(2)①诗人自言承受不了无限的离别之意,表达了送别友人王十五判官时的惜别、留恋;②诗人称王十五有济世救时的才干,表达了对堪为济时之才的朋友的赞赏和钦敬;③诗人希望有人能力挽艰危的时局,表达了对艰危时局的忧虑。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C项,“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错误,这一联用典,借以赞美友人王十五对母亲的孝养之情。D项,“表达了对友人还黔后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热忱祝福”在诗中缺乏依据。(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根据诗中的重点词语作答,此题注意结合诗歌颈联中的中“离别”“不堪”“艰危”“济时才”分析“对友人、赞赏和钦敬”以及“对艰危时局的忧虑”的情感。
故答案为:(1)CD
(2)①诗人自言承受不了无限的离别之意,表达了送别友人王十五判官时的惜别、留恋;②诗人称王十五有济世救时的才干,表达了对堪为济时之才的朋友的赞赏和钦敬;③诗人希望有人能力挽艰危的时局,表达了对艰危时局的忧虑。
【点评】做诗歌鉴赏题先要学会依据客观题的选项去理解诗歌,然后根据对诗歌的正确的理解去判断客观题的对错。主观题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列小题。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
B.“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
C.“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要与俗世隔绝。
D.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淸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E.对于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意境幽美清新自然,写景中寄寓深情,情感真切动人。
(2)苏拭在《东坡题跋·书摩诘》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征。
【答案】(1)B;E
(2)①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②这幅图以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B项,本句不能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流水”句体现“一去不返”的态度。 E项,本诗写景抒情并重,“本诗更注重后者”错误。(2)答出“诗中有画”的画面的内容“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概括画面的内容和意境特征。
故答案为:(1)BE
(2)①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②这幅图以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
【点评】理解与赏析诗歌关键是要读懂诗歌内容,而读懂诗歌,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以及作者创作背景。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
常建
五度溪上花,生根依两崖。
二月寻片云,愿宿秦人家。
上见悬崖崩,下见白水湍。
仙人弹棋处,石上青萝盘。
无处求玉童,翳翳唯林峦。
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
【注】常建:唐代诗人,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联写溪花生根依附于崖壁,借此渲染了此处清幽秀丽的环境。
B.第四句借《桃花源记》“秦人”之典,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之情。
C.第三联有李白“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惊险。
D.得道石上攀附的只是青萝,这既是写此处的幽僻,又是写作者的失落。
E.叠词“翳翳”,写出诗人满眼的茂林和重山,又再次表现此处的清幽。
(2)作者在另一首《西山》诗中写道:“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试分析本诗的尾联与此联的异同。
【答案】(1)C;D
(2)同:两者都写了诗人在月下弹琴,都借此寄托了诗人清静旷达的隐逸情怀。
异:①内容上,本诗写的“月”是“新月”即弯月,突出溪中月的静态美。《西山》诗写的是“圆月”,“逗”字突出了水中月的动态美。②表达技巧上,本诗尾联是一般叙述:“圆月”句却巧妙运用拟人、通感的手法,达到了以形写声、以琴声的摇曳形象生动地抒写自己的情怀的效果。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C项“惊险”错,本诗第三联只表现“幽僻”,并没有表现“惊险”。D项“失落”错,虽然诗人并未寻到仙人,但得此美景,诗人并不“失落”。(2)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赏析。“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本诗写的“月”是“新月”即弯月,突出溪中月的静态美,属于一般性叙述。“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写的是“圆月”,“逗”字突出了水中月的动态美,并运用了拟人、通感的手法。
故答案为:(1)CD
(2)同:两者都写了诗人在月下弹琴,都借此寄托了诗人清静旷达的隐逸情怀。
异:①内容上,本诗写的“月”是“新月”即弯月,突出溪中月的静态美。《西山》诗写的是“圆月”,“逗”字突出了水中月的动态美。②表达技巧上,本诗尾联是一般叙述:“圆月”句却巧妙运用拟人、通感的手法,达到了以形写声、以琴声的摇曳形象生动地抒写自己的情怀的效果。
【点评】诗歌鉴赏的步骤,一是读题目,推断诗歌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的生活朝代和思想;三是读背景,弄清作者创作的缘由;四是读注释,帮助疏通诗歌内容;五是读诗歌,抓住关键词句,推出中心主题,根据题目做题。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再小题。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写诗人早年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而如今他已经成为一个客居边城,心神俱疲的人。
B.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对比之中流露出诗人离群索居的悲凉情调,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
C.“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色,后泛指官职卑微,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
D.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激愤。
(2)本诗“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历来被世人称道,请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加以赏析。
【答案】(1)D
(2)①内容:这一联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唤起诗人对军中戎马生涯的怀念和向往。②情感:衬托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功业难就的情感。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于诗歌内容和手法的把握。选项中,D项,“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错误,诗歌前四句主要通过记叙的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2)题干问的是“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加以赏析”要求考生从“内容和情感”角度赏析“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这一联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唤起诗人对军中戎马生涯的怀念和向往。衬托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功业难就的情感。
故答案为:(1)D
(2)①内容:这一联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唤起诗人对军中戎马生涯的怀念和向往。②情感:衬托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功业难就的情感。
【点评】诗歌鉴赏的步骤,一是读题目,推断诗歌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的生活朝代和思想;三是读背景,弄清作者创作的缘由;四是读注释,帮助疏通诗歌内容;五是读诗歌,抓住关键词句,推出中心主题,根据题目做题。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使院中新栽柏树子呈李十五栖筠
岑参
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
不曾台[注]上种,留向碛中栽。
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
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
【注】台:御史台,汉代御史府中多植柏树,后因称御史台为柏台或柏府。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青青色”描绘柏树的特征,“移”字是作者的行为,其原因是十分喜爱柏树青葱的秀色,也点名标题中的“新裁”。
B.第二联“台上”与“碛中”相对比,“碛中”指沙漠,表面说无由栽种在华堂大厦,只能栖身于荒漠,实际是表达愤恨不平。
C.第三联用字精妙,“欺”字前面冠以“脆”就写出了叶片脆弱易折,“笑”字前面冠以“狂”就写出了花的媚俗。
D.第四联意思是不用发愁岁月已近冬日,那些寒冷哪里能令柏树摧损呢?实际言近旨远,作者自明心志。
E.全诗表达技巧独特、借柏树来托物言志,又将柏树与柳树、梅花进行对比,还运用夸张的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2)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B;E
(2)①礼赞了柏树枝叶青葱,扎根沙漠、不畏霜露、坚忍不拔的品格。②勉励朋友和自己追求为人正直、志行高洁的品质。③抒发自己百折不挠、建功立业于沙漠边塞,隐蔽后人的雄心壮志。④对“门柳”“狂花”及像它们这类人的嘲讽。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B项,“表达愤恨不平”分析不正确,应该是“引以为自喻”。E项,“夸张”应为“拟人”,如“脆叶欺门柳”。(2)注意抓住诗歌中表达情感的词语“爱”“欺”“笑”“岂能摧”和“碛中”“岁晚”“霜露”等表环境的词语,分析对柏树的赞美和对“门柳”“狂花”的嘲讽。
故答案为:(1)BE
(2)①礼赞了柏树枝叶青葱,扎根沙漠、不畏霜露、坚忍不拔的品格。②勉励朋友和自己追求为人正直、志行高洁的品质。③抒发自己百折不挠、建功立业于沙漠边塞,隐蔽后人的雄心壮志。④对“门柳”“狂花”及像它们这类人的嘲讽。
【点评】诗歌鉴赏的方法技巧有,一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二是读背景,了解诗歌创作的缘由;三是读注释,帮助我们读懂诗歌内容;四是读诗歌,抓住关键词句,推出中心主旨,在根据题目要求做题。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出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首联对句紧承上句继续在写杜鹃鸟,仍然未写到杜鹃花,它传达出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能留下遗恨的悲情,缠绵感人。
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E.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1)B;D
(2)①本诗借“望帝啼血”的典故,写杜鹃鸟千古归心不改,声声悲啼,口角溅血,把满山的杜鹃花染红。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②《琵琶行》中,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或“借景抒情”)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B项,“仍然未写到杜鹃花”错误,“寄芳丛”写到杜鹃花;D项,“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相生”。(2)这是一道分析诗句中的意象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运用的手法,此诗结合注释和诗意看是“托物言志”,白诗是“衬托”,答题时具体解释即可。
故答案为:(1)BD
(2)①本诗借“望帝啼血”的典故,写杜鹃鸟千古归心不改,声声悲啼,口角溅血,把满山的杜鹃花染红。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②《琵琶行》中,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或“借景抒情”)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点评】诗歌鉴赏步骤,一是读标题,来推出诗歌的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三是读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四是读注释帮助疏通诗歌内容;五是读诗歌,抓关键词,推出诗歌中心主旨。
10.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狄宗亨
王昌龄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注】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鸣皋:山名,在河南嵩县东北。
(1)以下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王诗前两句写景,融情于景,既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为三,四句的抒情作铺垫。
B.王诗第二句虚实结合,送别之地洛阳的树色在暮色中苍茫一片,作者由此想象朋友要去的地方鸣皋也是烟雾朦胧。
C.王诗第四句中的“惜”是全诗的诗眼,全诗语言虽朴实,却含意隽永深沉,表现诗人对狄宗亨的感情之深。
D.骆诗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别离之景,却可以让读者联想起一个激昂壮别的场景。
E.骆宾王精于遣词,“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江水之寒,更写出自己对友人的万般不舍之情。
(2)两诗在抒情方面各有什么特色?请具体分析。
【答案】(1)C;E
(2)王诗:借景抒情,一,二句用深秋苍茫之景,烘托作者的离愁别绪,表达自己因朋友离去的无限忧愁和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骆诗:借古伤己,作者歌咏燕太子丹及其宾客送荆轲时怒发冲冠的情景,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和自己人生失意的无限感慨之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C项,“愁”是全诗的诗眼。E项,“万般不舍”错,骆诗的情感更多是借古抒怀。(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王诗“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是借景抒情,本句中的‘树色’和‘烟’是写景,暮色苍茫中洛阳‘树色’依稀可辨,这是实写;在洛阳是看不到鸣皋的‘烟’的,但与朋友惜别时,向朋友要去的地方望去,烟雾朦胧,这是虚写。骆诗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故答案为:(1)CE
(2)王诗:借景抒情,一,二句用深秋苍茫之景,烘托作者的离愁别绪,表达自己因朋友离去的无限忧愁和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骆诗:借古伤己,作者歌咏燕太子丹及其宾客送荆轲时怒发冲冠的情景,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和自己人生失意的无限感慨之情。
【点评】诗歌鉴赏的方法技巧有,一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二是读背景,了解诗歌创作的缘由;三是读注释,帮助我们读懂诗歌内容;四是读诗歌,抓住关键词句,推出中心主旨,在根据题目要求做题。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