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乞丐》
屠格涅夫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和散文诗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学习用词准确的特点。 3、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爱他人。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作者简介
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猎人笔记》、《罗亭》、《贵族之家》、《父与子》。把握时代的脉搏,敏锐地发现新的重大社会现象是屠格涅夫写作的主要特点。屠格涅夫的风格简洁、朴素、细腻、清新,富于抒情味。他的忧郁气质,又使作品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发表之初,不仅自己十分重视,也极受文坛注目。散文诗是屠格涅夫晚年表述自己思想感情的最重要作品,陆续在俄国、法国的刊物上发表。最初,他寄出稿子以后,有点惴惴不安,怕评论家不喜欢,读者看不懂。后来,渐渐发现在读者中,尤其在知识分子中得到了好评,甚至受到托尔斯泰的赞扬,使他十分高兴。在他参加的晚会中,人们也朗读他的某些散文诗来欢迎他。他的散文诗发表不久,就陆续被译成法文、意大利文、捷克文、德文以及其他文字,广为流传。
知识拓展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从本质上看,她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可以说它是用散文的形式写成的诗篇,所谓“散文其形,诗意其质”,即是对这种文体的简明概括。
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它具有散文的一般特点,如篇幅短小,题材广泛,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形散神聚,博而不杂等。但与一般的散文相比,它的语言更注重凝练隽永,内容的跳跃性更大,而且具有诗歌所要求的意境,常在有限的篇幅里蕴含丰富哲理,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字词积累
gài
乞丐:生活没有着落而专靠讨饭要钱过活的人。
huì
污秽:不干净
nóng
脓疮
施舍:把财物送给别人或出家人。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问题探究
1、我为什么要向乞丐请求原谅?
2、结尾句说:“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里得到了周济。”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幻灯片 10
“我”一时无法在物质上给乞丐以帮助,为此深感内疚、自责,老人是物质上的乞丐,自己是精神上的”乞丐”,自己的人道主义精神渴望得到老人的理解,”我”在内心里把老人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看待,为不能在物质上帮助自己的兄弟而不安。这表现了我对弱者和苦难者的尊重、关怀。
“我”在内心把“乞丐”当做和自己平等的人,所以称“乞丐”为“我的弟兄”。“‘我’得到了周济” 是“我”从老人那里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和坚定我生活信念的力量。
对比讨论
《我的叔叔于勒》和《乞丐》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都写到了对穷苦人的态度,都有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都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两文中的“我”都具有相同的思想性格,都善良,富有同情心。
不同点:两文表现的主题思想不同。
写作特色
1、篇幅短小,内涵丰富。
这首散文诗在有限的篇幅里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2、语言简洁凝练,富有表现力。
凝练隽永的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关爱、尊重和信任。
阅读链接
课外探究
《乞丐》中的“我”对待乞丐的态度和《孔乙己》中人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如果是你,会怎样对待这样的“可怜人”?
《乞丐》中乞丐与路人虽然都是一无所有,但他们却不乏关心的交流。只要我们每个人伸出热情的双手,真心地给予和奉献,明天的阳光就会更加的灿烂、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谨记:人落魄的时候是最需要帮助的。《乞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和散文诗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学习用词准确的特点。
3、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爱他人。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题目解说
2、作者简介
3、背景资料
屠格涅夫的作品大概是最早被译成中文的外国作家作品之一。而他的散文诗又是他的作品中最早被译成中文的,时为1915年,由刘半农用文言翻译了四首散文诗《乞食之兄》(即后来译为《乞丐》)、《地胡吞我之妻》(即后来译为《玛莎》)、《可畏哉愚夫》?后来译为《傻瓜》或《愚人》、《小丑》?、《嫠妇与菜汁》(即后来译为《菜汤》)。从此屠氏的作品大量传入中国,伴随着新思潮一起发展,成为对中国文学最有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
在翻译屠氏散文诗的队伍中,有许多名家诸如沈颖、徐蔚南、王维克、郑振铎、韦素园、汤鹤逸、黄源、燕士、于道元、贝叶、巴金、罗森、李冰若、杜秉正、牛尖夫、李岳南……等等,这一长串的名字还不是完全的,但他们对屠氏散文诗之热心介绍和欣赏,已足以使人惊叹了。其中徐蔚南和王维克合译的四十篇在1923年出版,是第一个以单行本形式问世的。后来又连续出现多个单行本,则以巴金译的五十一篇最为流行。尤其是在四十年代间,竟一下子出现了四个译本。不知为什么到了1949年后,这样热闹的情景沉寂下来了,似乎散文诗也犯了什么忌似的。直到八十年代又悄悄地重新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先后出版了黄伟经译的《爱之路》(屠格涅夫散文诗集,收有82篇,1981年版)前三次印行达十四万多册。张守仁译的《屠格涅夫散文选》(收散文诗31篇,1986年版)也印行了二万五千多册。王智量译的《屠格涅夫散文诗》(收散文诗82篇,1987年版)与同年重新出版的巴金旧译《屠格涅夫散文诗》竟都以第一版就印行了二三万册的成绩而畅销。现在刘季星的新译(83篇,另加作者小序)在世纪末的1998年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这几位八九十年代的译者都是我熟悉或比较熟悉的师长、好友。我为大家的兴趣相投,都喜爱屠氏的作品而兴奋。我也想起了不久前,看到一位当今走红的作家的高论,说能称为作家者就是指写小说的,要评估作家的成就关键看他有没有几部长篇小说。幸亏屠氏是有几部不朽的长篇小说流传,但是他的散文诗在各国,也包括中国所受到的热情不衰的欢迎和长期的流传,说明一个真正可被称为艺术上品的文学作品,是不以体裁大小论成败高低的。屠氏散文诗的篇章很短小,一般汉译都不到一千字,又不是小说,在那位作家眼里当然不在话下了。但是它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
屠氏的散文诗发表之初,不仅自己十分重视,也极受文坛注目。散文诗是屠格涅夫晚年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最重要作品,陆续在俄国、法国的刊物上发表。最初,他寄出稿子以后,有点惴惴不安,怕评论家不喜欢,读者看不懂。后来,渐渐发现在读者中,尤其在知识分子中得到了好评,甚至受到托尔斯泰的赞扬,使他十分高兴。在他参加的晚会中,人们也朗读他的某些散文诗来欢迎他。他的散文诗发表不久,就陆续被译成法文、意大利文、捷克文、德文以及其他文字,广为流传。
对这些短小篇章的散文诗,长时间受到不同国家的读者的热情欢迎,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呢?为什么至今仍然还有如此的艺术生命力,在中国拥有如此众多的读者?也还有那么多的专家、教授孜孜不倦地研究,句斟字酌地精心翻译,一而再地出版新译,是什么在吸引着他们呢?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三、问题探究
1、我为什么要向乞丐请求原谅?
我一时无法在物质上给乞丐以帮助,为此深感内疚、自责,老人是物质上的乞丐,自己是精神上的乞丐,自己的人道主义精神渴望得到老人的理解,我在内心里把老人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看待,为不能在物质上帮助自己的兄弟而不安。
2、结尾句说:“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里得到了周济。”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我从老人那里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和坚持我生活信念的力量。
四、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我的叔叔于勒》和《范进中举》有哪些相似之处?《我的叔叔于勒》钟的“母亲“所说的哪些话和胡屠户特别相似?
(见教材全解44页)
2、《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男孩与《孔乙己》中的小伙计,在小说中的作用有什么相同之处?如果换作别的人物好不好?为什么?
(见教材全解44、45页)
3、《乞丐》中的“我”对待乞丐的态度和《孔乙己》中人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如果是你,会怎样对待这样的“可怜人”?
(见教材全解45页)
附:板书设计
路遇可怜老人行乞
乞丐 “我”身无分文真难堪 平等、爱心、理解
互相握手表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