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世间最美的坟墓
朴素
思考
教学目标
作者
讨论
鉴赏
小结
主人公与作者
托尔斯泰 俄国伟大作家,被誉为“俄罗斯大地的伟大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茨威格 奥地利作家,人物传记与中短篇小说享誉欧美。
本文是作者1928年在俄国旅行时,在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墓前感受的真切描述,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奥地利公民茨威格对伟人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背景
返 回
1。能力目标
领会文章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最朴实的感情的表达效果
2。美育目标
通过对朴素美、自然美的感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教学目的
返 回
托尔斯泰墓形象是怎样的?
没有
十字架
墓碑
墓志铭
名字
只有
长方形土丘
鲜花
淡泊名声与朴素外观的和谐统一
思
考
作为一代文豪的托尔斯泰为什么选择这样一块墓地?
一 因于一古老的传说 回归自然 平平淡淡才是真
二 坟墓的朴素恰恰印证了人格的伟大(反衬)
思考
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托尔斯泰的朴素?
二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都没有
三 夏天,风儿在——当代最伟大人物中的一个
一 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思
考
咬文嚼字
托尔斯泰晚年才想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一个
一生前饱尝痛苦,希望死后得到幸福
二 回归自然平平淡淡才是福
新的、更美好的启示.
1 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2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的名字也没有 。
3 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然而,恰恰是有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 ,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是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表现郑重、肃穆、崇敬之情
思考
特殊的日子里
咬文嚼字
返 回
问:文章共用了几组对比
一比 人与人
与凡人比(明)
与伟人比(暗)
二比 人与墓
活人(闹与静)
死者(小与大)
三比墓与墓
与伟人比(明)
与凡人比(暗)
对比
文章第一段共讲了几方面内容?
①总述感受
②③④环境形状
⑤⑥⑦来历
⑧⑨愿望
返回
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流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球腾空。
——余秋雨《文明的碎片》
品评
返 回
构思特点:
手法
对比显人格
形散神聚
神——敬意
形——朴素《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 了解外国散文在形式、内容上的特点,欣赏外国的美文。
二、 体会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加深学生对朴素美的理解,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四、 继续训练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五、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 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二、 感悟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所昭示的哲理。
三、 文章中对墓地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四、 体会列夫·托尔斯泰的人格魅力。
五、 对比的写作手法及其应用。
教学设想:
一、 利用多媒体,感知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
二、 插入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 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对优美散文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面对一幅如画的山水流连忘返时,当我们偶遇一位绝世的佳人目瞪口呆时,或者当我们读到一本绝妙的好书爱不释手时,我们心中的感受是什么呢?
对,是美。正是因为美,使我们有了种种奇妙的感觉。今天,我们要接触的便是一篇绝妙的美文——《世间最美的坟墓》。咦,有的同学一听就迷惑了,坟墓一听就使人恐怖,哪里还能产生美感呢?那好,现在我们就走进这篇文章,看它到底美在何处。
二、 作者简介(幻灯显示)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文学家。他的主要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代表作有《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焦躁的心》。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以一生辛勤的创作,登上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三、 朗读课文。
注意作者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思考:为什么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幻灯显示)
四、 课文分析
出示图片托尔斯泰墓。(幻灯显示)
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茨威格笔下的世间最美丽的坟墓。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墓到底美在哪里呢?我们通过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能发现它的美?(同学回答)
1、发现美。(幻灯显示)
1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2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3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4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那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这些优美的文字里蕴含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同学回答)
明确:对,是朴素,就是一种逼人的朴素美。(幻灯显示)
那么,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现在,我们找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感受美的句子,看看我们自己对这些有没有同感。(同学回答)
2、感受美。(幻灯显示)
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2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3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可见,作者对托尔斯泰墓的确是顶礼膜拜的。那么,到底是什么魔力使他如此的呢?(同学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一个词——“庄严肃穆”,就很能说明问题。托尔斯泰的墓刚才我们也看到了,外观并不是很美丽,为什么能在作者心目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呢?原因只有一点,就是墓主人的人格力量。如果墓主人换作一个普通人,而不是作者所崇拜的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话,这个墓就一定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墓了。正是这种肃然的敬意使作者认为这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幻灯显示)
思考:作者在描写了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之后,又说明墓中“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
此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同学回答)
明确:对比。墓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强烈的对比。(幻灯显示)
问:运用这种对比有什么作用呢?
答:更能衬托出托尔斯泰的伟大,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问: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对比的运用吗?
答:有,是托尔斯泰墓与其他几位伟人的墓的对比。
出示图片拿破仑的墓穴,歌德的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幻灯显示)
问:几位伟人墓比较说明什么?
答:更表明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使读者产生更具体深刻的印象。
作者正是通过对比这种写作手法,生动而又深刻地表现了托尔斯泰墓的美。3、表现美。(幻灯显示)
1墓地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对比。
2托尔斯泰墓与其他几位伟人墓形成对比。
可见,对比在写作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手法,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便可以采用,这会使你本来平平的文章出现一点闪光,使你本已出色的文章更加完美。
好,我们回过头来赏析一下整篇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墨描写了一个极为朴素的墓地,给人留下的却是振聋发聩的印象。现在,大家就用自己的话来总结一下全文。(同学回答)
总结:尽管这是一个极朴素的墓地,但他与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作者受到感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这世间最美的坟墓中。使文章内容与形式、情感表达与理性思考完美统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幻灯显示)
六、 完成课后练习(幻灯显示)
1、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作者在这里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表现凭吊者的崇敬、郑重、肃穆的心情,表达人们对托尔斯泰的敬仰之情。
2、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新的、更美好的启示”指什么?)
答:托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幸福
3、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这样描写景物,有什么效果?)
答: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受一颗伟大的灵魂永恒不变;温情的景物描写,流露出对生命的无限沉思。
七、 布置作业
课后,同学们要认真朗读这篇课文,仔细品味本文的妙处,力求学以致用。另外,认真预习下一篇文章——《冬天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