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苏省建湖县汇文实验初中教育集团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学情调研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江苏省建湖县汇文实验初中教育集团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学情调研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28 08:56:50

文档简介

江苏省建湖县汇文实验初中教育集团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学情调研试卷
一、选择题
1.(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历史上把隋文帝统计时期称为“开皇之治”,主要是因为(  )
①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注重吏治 ②隋文帝注意发展生产
③隋文帝开凿了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④同一全国,结束分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某同学举办主题“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图片展。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是指(  )
A.监察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度
4.(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成功申遗。这里的“大运河”(  )
A.以天津市为最北端 B.与隋朝大运河完全相同
C.在唐朝时开凿贯通 D.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
①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 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
③戒奢从简 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我们现在的高考有“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而科举考试中也有文状元和武状元。那么武状元最早出现于(  )
A.唐太宗统治时期 B.唐高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7.(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进士科的兴衰反映了科举制演变
B.科举考试提高了缙绅的地位
C.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科目
D.缙绅们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获得官职
8.(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下列各项属于唐朝和吐蕃密切交往的史实是(  )
①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②文成公主嫁入吐蕃
③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联姻
④设置驻藏大臣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②③
9.(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首诗反映了唐朝的文化((  )
A.对日本的影响 B.对新罗的影响
C.对天竺的影响 D.对波斯的影响
10.(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今年是中国与印度建交66周年。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说法表述正确的是(  )
A.唐朝时称印度为波斯
B.玄奘游学的大昭寺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
C.玄奘回国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玄奘以亲身见闻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11.(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某同学要写一篇主题为“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论文。下列资料那些能够选用(  )
①遣唐使 ②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③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2.(2017·汕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诗人金榜题名后在京城写下的诗句。该诗人是生活在(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3.(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唐朝文学里,最为光彩夺目的是(  )
A.辞赋 B.诗歌 C.散文 D.词曲
14.(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唐朝时期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诗人是(  )
A.屈原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15.毛泽东曾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说“前半辈会做”是基于他统治前期的(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
16.(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哪项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
A.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 杨贵妃,不理政事
B.天灾人祸,战火连绵
C.唐玄宗任用好臣,朝政腐败
D.唐朝内地兵力空虚
17.(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开元末年以后逐渐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的是(  )
A.转运使 B.太尉 C.知州 D.节度使
18.(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安史之乱的影响不包括(  )
A.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B.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C.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D.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19.(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黄巢起义的原因有(  )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
②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
③人民赋役繁重
④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0.(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五代十国时期的统治者获取政权的最典型的途径是(  )
A.通过所控制的藩镇武装 B.通过北方少数民族的武力支持
C.利用农民起义所造成的局面 D.通过控制朝政发动政变的方式
二、填空题
21.(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隋朝时,家住洛阳的一位商人要沿着大运河乘船去涿郡,他一定要经过   (填渠名)。
22.(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完善科举制度,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创立   ,亲自选拔人才。
23.(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唐朝文化丰富多彩:其中著名书法家   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欧阳询的字方折峻丽,笔力险劲。   在绘画方面有杰出成就,其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
24.(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唐朝的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业水平最高,其中   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闻名中外的   ,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25.(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755年,   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26.(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907年,朱温建立了   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材料题
27.(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阅读材料: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贞观政要》
材料二:今天文成公主来到西藏,狮子进了大森林,孔雀落在大平原,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西藏从此幸福太平……
材料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贞观政要》
材料四:某帝王与魏征讨论用人时说:“为事择官,不可粗率。用一好人,别的好人都来了;用一坏人,别的坏人都跟着进来。”魏征说:“这是对的。天下未定,主要用人的才干……天下已定,那就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任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朕”指谁?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他在位期间实行的民族政策,并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2)从材料三看,这位皇帝认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基于这种认识,他执政期间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措施?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3)材料四中的对话,表明这对君臣坚持怎样的用人标准?对我们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时期,因此不属于开皇之治的表现。①②④都是开皇之治的表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开皇之治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分析图片可知,②是曲辕犁,④是筒车。选项D符合题意。①地动仪是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④罗盘针在宋朝时期广泛用于航海。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曲辕犁和筒车,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唐朝农民制造了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本题难度不大。
3.【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唐朝时期,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完善了科举制度.清朝末年,废除了科举制,所以科举制在我国存在了近两千年之久。据“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可知,这一制度指科举制。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4.【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从题干中图片可以看出,这条大运河纵贯南北,以北达今天的北京,南到今天的杭州。大运河是隋朝时期开凿贯通的。元朝时期,大运河裁弯取直,得到了进一步修凿,不再经过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洛阳,所以后世的大运河不可能与隋朝大运河完全相同。所以A、B、C项的表述均有误,京杭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辨析能力。识记隋朝的大运河的相关内容。本题难度适中。
5.【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唐太宗在位期间,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臣,戒奢从简,轻徭薄赋.“以史为镜”是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人为镜”是指善于吸取别人意见。故四个举措都体现这两个思想。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注意准确识记唐太宗的统治措施,着重记忆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本题难度适中。
6.【答案】C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她创立了殿试制度和武举制度,武举的第一名被称为“武状元”。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武状元”的出现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科举制度发展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7.【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终结于清朝。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一科。考中进士的是天子门生,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为“登龙门”。发榜之后,新科进士可以参加国宴,接受皇帝的召见。这种荣誉被古人称为人生最得意一时。根据材料“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说明了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科目,人们普遍推崇进士科。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材料,注意准确识记科举制的有关内容。本题难度适中。
8.【答案】D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七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他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八世纪初,唐朝又将金诚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尺带珠丹。所以①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是吐蕃单方面的史实,不是唐与吐蕃的交往。②文成公主入藏是唐太宗时期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史实。③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联姻是唐中宗时期唐朝与吐蕃的交往。④设置驻藏大臣是清朝设立的,不符合题意。故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唐朝与吐蕃会盟为依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往来。本题难度适中。
9.【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鉴真”“奈良城”,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体现的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鉴真对日本有影响,排除其它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注意正确区分唐与日本、天竺交往的史实。本题难度不大。
10.【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唐朝是称印度为天竺,佛教早在汉朝时期就开始传入中国,玄奘写《大唐西域记》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选项A唐朝时称印度为天竺;
选项B玄奘游学的那烂陀寺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
选项C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本题难度适中。
11.【答案】A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是和西藏的友好交往,北魏孝文帝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两者不符合题意。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和遣唐使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①③选项符合题意。②④不属于古代对外友好往来,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古代对外交流的有关内容。本题难度不大。
12.【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适中,捉住诗句的关键词,长安,可知是隋唐时期,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唐的相关知识。
13.【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代影响最大、成就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属于唐朝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朝文学代表--诗歌。本题难度不大。
14.【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历史时期,被称为“诗史”,他的“三吏”“三别”就是诗史里的不朽篇章。他的诗,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精炼凝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唐朝时期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杜甫。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屈原是战国时期诗人;
选项B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
选项D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但不是关注“民生”的诗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本题难度不大。
15.【答案】B
【知识点】“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唐明皇…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联系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才,提倡节俭,注重吏治建设,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后期不理朝政,出现“安史之乱”,导致唐朝逐渐走向衰落。选项ACD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注意扎实掌握唐玄宗的主要史实。本题难度不大。
16.【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天灾人祸,战火连绵是战乱的表现,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本题难度适中。
17.【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选项AC是宋朝的政治的表现,排除。选项B是秦朝时负责军事,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开元末年以后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本题难度适中。
18.【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各种矛盾越趋尖锐,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成藩镇割据之局。故选项D安史之乱的影响不包括促进了民族交往交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19.【答案】C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④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不是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故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本题难度适中。
20.【答案】A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五代十国时期的统治者获取政权的最典型的途径是通过所控制的藩镇武装。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故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涉及的政权与影响。本题难度适中。
21.【答案】永济渠。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涿郡到洛阳段为永济渠,洛阳到淮水段为通济渠,淮水到江都段为邗沟,江都到余杭段为江南河。因此隋朝,家住洛阳的一位商人要沿着大运河乘船去涿郡,他会经过永济渠。
故答案为:永济渠。
【点评】本题以隋朝大运河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2.【答案】殿试。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完善科举制度,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创立殿试,亲自选拔人才。她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得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故答案为:殿试。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武则天的主要功绩。本题难度不大。
23.【答案】颜真卿。;吴道子。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唐朝的颜真卿,他自创“颜体”,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欧阳询的字方折峻丽,笔力险劲。吴道子被后世称为“画圣”,他的画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开后世写意画先河,代表作品有《送子天王图》等。
故答案为:颜真卿;吴道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不大。
24.【答案】蜀锦。;唐三彩。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唐朝的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故答案为:蜀锦;唐三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盛唐社会气象的有关内容。本题难度不大。
25.【答案】安禄山。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故答案为:安禄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涉及人物。本题难度不大。
26.【答案】后梁。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故答案为:后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本题难度不大。
27.【答案】(1)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如文成公主入藏(或优待颉利可汗等)。
(2)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免租税、戒奢从简等;贞观之治。
(3)要任用有才、德之人。借鉴:任何时候都应用有真才实学的人,要坚持德才兼备。
【知识点】“贞观之治”;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1)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出自《贞观政要》,反映的是唐太宗的开明民族政策。因此材料一中的“朕”指的是唐太宗。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吐蕃,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优待东突厥的首领颉利可汗等。
(2)由材料“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唐太宗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基于这种认识,唐太宗执政期间,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减免租税、戒奢从简,重用贤才,重视纳谏等措施。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由材料“为事择官,不可粗率。用一好人,别的好人都来了;用一坏人,别的坏人都跟着进来。”、“这是对的。天下未定,主要用人的才干…天下已定,那就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任用。”可知唐太宗和魏征坚持的用人标准是:要任用有才、德之人。给我们的借鉴是:任何时候都应用有真才实学的人,要坚持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制度等。
【点评】本题以唐太宗的统治,唐朝的民族关系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唐太宗的统治和唐朝的民族关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 / 1江苏省建湖县汇文实验初中教育集团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学情调研试卷
一、选择题
1.(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历史上把隋文帝统计时期称为“开皇之治”,主要是因为(  )
①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注重吏治 ②隋文帝注意发展生产
③隋文帝开凿了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④同一全国,结束分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时期,因此不属于开皇之治的表现。①②④都是开皇之治的表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开皇之治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某同学举办主题“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图片展。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分析图片可知,②是曲辕犁,④是筒车。选项D符合题意。①地动仪是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④罗盘针在宋朝时期广泛用于航海。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曲辕犁和筒车,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唐朝农民制造了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本题难度不大。
3.(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是指(  )
A.监察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度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唐朝时期,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完善了科举制度.清朝末年,废除了科举制,所以科举制在我国存在了近两千年之久。据“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可知,这一制度指科举制。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4.(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成功申遗。这里的“大运河”(  )
A.以天津市为最北端 B.与隋朝大运河完全相同
C.在唐朝时开凿贯通 D.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从题干中图片可以看出,这条大运河纵贯南北,以北达今天的北京,南到今天的杭州。大运河是隋朝时期开凿贯通的。元朝时期,大运河裁弯取直,得到了进一步修凿,不再经过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洛阳,所以后世的大运河不可能与隋朝大运河完全相同。所以A、B、C项的表述均有误,京杭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辨析能力。识记隋朝的大运河的相关内容。本题难度适中。
5.(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
①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 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
③戒奢从简 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唐太宗在位期间,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臣,戒奢从简,轻徭薄赋.“以史为镜”是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人为镜”是指善于吸取别人意见。故四个举措都体现这两个思想。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注意准确识记唐太宗的统治措施,着重记忆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本题难度适中。
6.(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我们现在的高考有“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而科举考试中也有文状元和武状元。那么武状元最早出现于(  )
A.唐太宗统治时期 B.唐高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答案】C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她创立了殿试制度和武举制度,武举的第一名被称为“武状元”。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武状元”的出现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科举制度发展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7.(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进士科的兴衰反映了科举制演变
B.科举考试提高了缙绅的地位
C.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科目
D.缙绅们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获得官职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终结于清朝。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一科。考中进士的是天子门生,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为“登龙门”。发榜之后,新科进士可以参加国宴,接受皇帝的召见。这种荣誉被古人称为人生最得意一时。根据材料“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说明了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科目,人们普遍推崇进士科。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材料,注意准确识记科举制的有关内容。本题难度适中。
8.(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下列各项属于唐朝和吐蕃密切交往的史实是(  )
①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②文成公主嫁入吐蕃
③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联姻
④设置驻藏大臣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②③
【答案】D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七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他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八世纪初,唐朝又将金诚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尺带珠丹。所以①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是吐蕃单方面的史实,不是唐与吐蕃的交往。②文成公主入藏是唐太宗时期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史实。③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联姻是唐中宗时期唐朝与吐蕃的交往。④设置驻藏大臣是清朝设立的,不符合题意。故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唐朝与吐蕃会盟为依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往来。本题难度适中。
9.(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首诗反映了唐朝的文化((  )
A.对日本的影响 B.对新罗的影响
C.对天竺的影响 D.对波斯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鉴真”“奈良城”,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体现的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鉴真对日本有影响,排除其它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注意正确区分唐与日本、天竺交往的史实。本题难度不大。
10.(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今年是中国与印度建交66周年。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说法表述正确的是(  )
A.唐朝时称印度为波斯
B.玄奘游学的大昭寺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
C.玄奘回国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玄奘以亲身见闻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唐朝是称印度为天竺,佛教早在汉朝时期就开始传入中国,玄奘写《大唐西域记》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选项A唐朝时称印度为天竺;
选项B玄奘游学的那烂陀寺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
选项C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本题难度适中。
11.(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某同学要写一篇主题为“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论文。下列资料那些能够选用(  )
①遣唐使 ②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③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是和西藏的友好交往,北魏孝文帝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两者不符合题意。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和遣唐使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①③选项符合题意。②④不属于古代对外友好往来,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古代对外交流的有关内容。本题难度不大。
12.(2017·汕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诗人金榜题名后在京城写下的诗句。该诗人是生活在(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适中,捉住诗句的关键词,长安,可知是隋唐时期,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唐的相关知识。
13.(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唐朝文学里,最为光彩夺目的是(  )
A.辞赋 B.诗歌 C.散文 D.词曲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代影响最大、成就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属于唐朝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朝文学代表--诗歌。本题难度不大。
14.(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唐朝时期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诗人是(  )
A.屈原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历史时期,被称为“诗史”,他的“三吏”“三别”就是诗史里的不朽篇章。他的诗,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精炼凝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唐朝时期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杜甫。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屈原是战国时期诗人;
选项B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
选项D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但不是关注“民生”的诗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本题难度不大。
15.毛泽东曾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说“前半辈会做”是基于他统治前期的(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
【答案】B
【知识点】“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唐明皇…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联系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才,提倡节俭,注重吏治建设,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后期不理朝政,出现“安史之乱”,导致唐朝逐渐走向衰落。选项ACD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注意扎实掌握唐玄宗的主要史实。本题难度不大。
16.(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哪项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
A.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 杨贵妃,不理政事
B.天灾人祸,战火连绵
C.唐玄宗任用好臣,朝政腐败
D.唐朝内地兵力空虚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天灾人祸,战火连绵是战乱的表现,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本题难度适中。
17.(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开元末年以后逐渐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的是(  )
A.转运使 B.太尉 C.知州 D.节度使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选项AC是宋朝的政治的表现,排除。选项B是秦朝时负责军事,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开元末年以后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本题难度适中。
18.(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安史之乱的影响不包括(  )
A.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B.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C.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D.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各种矛盾越趋尖锐,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成藩镇割据之局。故选项D安史之乱的影响不包括促进了民族交往交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19.(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黄巢起义的原因有(  )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
②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
③人民赋役繁重
④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④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不是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故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本题难度适中。
20.(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五代十国时期的统治者获取政权的最典型的途径是(  )
A.通过所控制的藩镇武装 B.通过北方少数民族的武力支持
C.利用农民起义所造成的局面 D.通过控制朝政发动政变的方式
【答案】A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五代十国时期的统治者获取政权的最典型的途径是通过所控制的藩镇武装。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故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涉及的政权与影响。本题难度适中。
二、填空题
21.(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隋朝时,家住洛阳的一位商人要沿着大运河乘船去涿郡,他一定要经过   (填渠名)。
【答案】永济渠。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涿郡到洛阳段为永济渠,洛阳到淮水段为通济渠,淮水到江都段为邗沟,江都到余杭段为江南河。因此隋朝,家住洛阳的一位商人要沿着大运河乘船去涿郡,他会经过永济渠。
故答案为:永济渠。
【点评】本题以隋朝大运河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2.(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完善科举制度,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创立   ,亲自选拔人才。
【答案】殿试。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完善科举制度,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创立殿试,亲自选拔人才。她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得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故答案为:殿试。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武则天的主要功绩。本题难度不大。
23.(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唐朝文化丰富多彩:其中著名书法家   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欧阳询的字方折峻丽,笔力险劲。   在绘画方面有杰出成就,其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
【答案】颜真卿。;吴道子。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唐朝的颜真卿,他自创“颜体”,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欧阳询的字方折峻丽,笔力险劲。吴道子被后世称为“画圣”,他的画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开后世写意画先河,代表作品有《送子天王图》等。
故答案为:颜真卿;吴道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不大。
24.(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唐朝的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业水平最高,其中   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闻名中外的   ,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答案】蜀锦。;唐三彩。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唐朝的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故答案为:蜀锦;唐三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盛唐社会气象的有关内容。本题难度不大。
25.(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755年,   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答案】安禄山。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故答案为:安禄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涉及人物。本题难度不大。
26.(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907年,朱温建立了   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答案】后梁。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故答案为:后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本题难度不大。
三、材料题
27.(2018七下·建湖开学考)阅读材料: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贞观政要》
材料二:今天文成公主来到西藏,狮子进了大森林,孔雀落在大平原,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西藏从此幸福太平……
材料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贞观政要》
材料四:某帝王与魏征讨论用人时说:“为事择官,不可粗率。用一好人,别的好人都来了;用一坏人,别的坏人都跟着进来。”魏征说:“这是对的。天下未定,主要用人的才干……天下已定,那就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任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朕”指谁?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他在位期间实行的民族政策,并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2)从材料三看,这位皇帝认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基于这种认识,他执政期间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措施?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3)材料四中的对话,表明这对君臣坚持怎样的用人标准?对我们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1)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如文成公主入藏(或优待颉利可汗等)。
(2)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免租税、戒奢从简等;贞观之治。
(3)要任用有才、德之人。借鉴:任何时候都应用有真才实学的人,要坚持德才兼备。
【知识点】“贞观之治”;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1)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出自《贞观政要》,反映的是唐太宗的开明民族政策。因此材料一中的“朕”指的是唐太宗。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吐蕃,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优待东突厥的首领颉利可汗等。
(2)由材料“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唐太宗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基于这种认识,唐太宗执政期间,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减免租税、戒奢从简,重用贤才,重视纳谏等措施。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由材料“为事择官,不可粗率。用一好人,别的好人都来了;用一坏人,别的坏人都跟着进来。”、“这是对的。天下未定,主要用人的才干…天下已定,那就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任用。”可知唐太宗和魏征坚持的用人标准是:要任用有才、德之人。给我们的借鉴是:任何时候都应用有真才实学的人,要坚持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制度等。
【点评】本题以唐太宗的统治,唐朝的民族关系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唐太宗的统治和唐朝的民族关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