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夸父逐日 9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夸父逐日 9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27 19:3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7张PPT)
夸父逐日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文中说夸父“不量力”,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子路曾说孔子“迂”,庄子的《渔父》中的渔父其实也觉得孔子“迂”,本专题中的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晨门人、荷蒉者、练习中的郑人也都觉得孔子很“迂”。
请仔细阅读课文,你认为 接舆、长沮、桀溺、荷蓧 丈人、晨门人、荷蒉者、 练习中的郑人他们为什么 要说孔子“迂”?
孔子循礼卫道,不敢不告。
阅读14.21章,思考:
1、孔子当时已经不是鲁国的司寇了,
为什么还要管这件事?
探究: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
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
探究:孔子在禀告时为什么直呼陈成子为“陈恒”?
鲁哀公又为什么说“告夫三子”?
明确:
古代称呼他人,同辈称字或官职。陈成子作为齐国掌权大夫,地位何其尊贵,而孔子直呼其名,主要体现了孔子对他弑君行为的愤怒。
哀公说“告夫三子”,实属无奈,因为当时的鲁国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强大,三桓掌握了实权,以致国君没有实际的决断权。
这种情况孔子理应知晓,但他首先禀告国君而没有直接找三桓,也体现了他遵守礼制的思想。
周室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
周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郑庄公不满后作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
桓王罢免郑庄公的卿士,郑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
不守纳贡制度。王室“求车”“求金”。
诸侯之间和诸侯国内攻伐、篡杀不断
春秋五霸,尊王攘夷
鲁桓公杀鲁隐公自立
三家分晋(韩赵魏)
郑伯克段于鄢
季氏将伐颛臾
小结:春秋时期是个以强凌弱、兼并攻伐极频繁的年代 ,也是“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极度混乱的年代。统治者各阶层欲望的膨胀和利益的追求导致无视宗法,颠倒伦理,奢侈腐化的行为;上行下效,道德混乱。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孔子非不知哀公不能讨,
亦非不知三子之不欲讨,
而必以告者,
欲明大义于三家也。
纵无益于齐,
而君臣之大防,
犹可默夺强臣之魄。
——张岱《四书遇》中引袁了凡的话
补充材料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阅读18.5章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
接舆对孔子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凤歌笑孔子,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接舆是一个隐士,他不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退隐。他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接舆善意地讽喻孔子急流勇退。劝阻孔子不要如此执迷不悟。古人认为,凤凰是一种有德行的鸟,它在天下太平时出现,而在乱世时隐藏不出。楚狂人吧孔子比作凤凰是对孔子的尊重,是说,现在是乱世,你为什么还要寻求出仕呢?难道凤凰的德行衰微了吗?)
他对孔子既尊崇孔子的德行又同情孔子的四处碰壁。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孔安国说,此即劝告孔子避乱隐居。
赏析:
1、楚狂接舆的特征?
提示:“歌而过”而不是“过而歌”,说明楚狂是明确知道坐在车上的是孔子,有意唱那样的一支歌给他听听,如果改成楚狂一面走过孔子的车子,一面唱着歌走就似乎表现不出他的神态。从他的行动可知他是个狂放的人,这里说的狂放,有不羁之意,而不是发疯,并无精神失常之意。这种狂放不羁、不满现实、有时放高言论、不怕权贵的人,大概在当时是不算少的,人们遇着这种人,叫他狂人就是。从歌词内容看,他又有一定的文采和知识,他将孔子比作稀世的凤凰,又说他是只倒霉的凤凰,不在盛世出现,偏生在乱世,并善意劝告孔子:搞政治太危险,还是趁早歇着吧!孔子听了很感动。
孔子在听了接舆委婉的劝说之后,为什么“欲与之言”?发挥你的想象,你觉的孔子会以什么态度对待接舆?又会说什么?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孔子听完接舆的话后,应该能够明白接舆的意图,既认为从政已经岌岌可危了,应避祸为是,别去救治,要孔子及时悔改。但以孔子的一贯追求和主张,他必定不会放弃自己的坚持。
既然要劝阻孔子,为什么接舆却不屑与孔子交谈呢?
明确:
因为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多说;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呢。既然知道劝阻无效可仍然要劝,这其实也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
读《长沮、桀溺》,思考下列问题:
1 这是一个子路问津的故事如果分为三个情节,那么每个情节应怎样概括?
可以概括为:
一问长沮,被嘲弄;
二问桀溺,遭拉拢;
三告老师,谁与共。)
学习18.6、18.7章
长沮、桀溺的特征?
提示:语言简短,言辞较激烈,甚至连渡口
都不肯告诉,他们是自食其力的隐者,真正
退隐田园做隐士。
.记二人傲倪孤高如画。末记孔子一谈,深情至切。……二人一讥孔子为知津,一以天下滔滔莫非津也,语意妙极。其不告津者,正所以告之也。 (方存之《论文章本原》)
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夫子为何“怃然”?
明确:
朱熹:惜其不喻己意。
沮和桀溺虽然刁难孔子之徒问津,孔子却是尊重隐士的洁净不扰、洁身不辱的拒抗污染的品德,而且当时的社会现状也确实如二人所说的,纷乱不堪,“而谁以易之”一语,让孔子感觉到自己力量的渺小,内心也充满了悲凉。
“怃然”之后孔子说的那番话应该如何理解?
对子路等表明自己的澄清天下、矢志不渝的心迹。
  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
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
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1.肯定其重视长幼之节
2.反对其废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
3.表明自己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为何“使子路反”?丈人为何“至则行矣”
朱熹:
盖欲告之以君臣之义。而丈人意子路必将复来,故先去之以灭其迹,亦接舆之意。
丈人与前面几个隐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还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
他漠视群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
这也就是孔子最后要来重新拜访他的重要原因。
14.38章
你觉得这个“晨门”是什么身份?
隐者
1.这里的“有心”是什么意思?在荷蒉者看来孔子击磬时有什么“心”?
2.“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用“深则厉,浅则揭”说明什么?
荷蒉者:孔子固执,不因势利导改变自己
阅读14.39,思考:
4.可以看出这个荷蒉之人是什么身份?
通晓音律的隐士高人
荷蒉者的处世主张是什么?
做事不要太固执,要通达权变,洁身自好。
9.9章
最后两句话意味着孔子放弃了吗?谈谈你的理解。
古人认为凤鸟至、河出图为圣人受命的祥瑞,孔子借这两句话抒发了对当时社会混乱无望重归清明的感慨。
这两句话反映了孔子内心的茫然与苦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
为什么把这些故事编在一起,并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名之?
6个隐士对孔子师徒的奚落嘲弄,充分说明孔子当时要推行所谓的“仁道”
不但遭到了权贵者反对,而且即使在知识分子中间也屡受非难。
这样物质的精神的巨大阻力的存在,都是孔子知道的,这就更能彰显他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探究一 试概括本课中几位隐士的特征。
接舆是个狂放游侠似的隐士,他主动积极讽谏孔子,却又不屑与孔子对话,既表现了对孔子心志的理解,又表现了对当时现实政治的失望。
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长沮言辞尖刻,对孔子冷嘲热讽;桀溺较为自负武断更为悲观厌世。
丈人是个清高孤傲而性格较为复杂的隐士。他倚老卖老,给了子路一顿训斥,却又好饭好菜招待他;他不愿结交孔子师徒,却又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群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
辨析: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同:忧国忧民
异:
孔子济世
(用世)
隐士避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总结:几位隐士对世界、人生的看法与孔子不同,
多有愤世嫉俗之心,他们对孔子,既有敬重的成分,
也有劝喻、讥嘲的成分,态度较复杂。
如何看待“知其不可为之”的精神?
一分为二地看。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献身精神。
首先,行为目的是什么,是否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有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往往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对群众有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
其次,从斗争策略而言,应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做无谓的牺牲。
孔子前往郑国,和弟子互相走失,孔子独自站在外城的东门。有个郑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瘠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把实话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 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 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於卫,然后得去。
关于孔子的几个小故事
孔子打算前往陈国,经过匡邑。颜刻当驾车的,用他手中的鞭子指给孔子看,说:“昔日我进入此地,是从那个缺口。”匡人听说来了人,以为是鲁国的阳虎。阳虎曾经残害过匡人,匡人于是就留下孔子,孔子样子长得像阳虎,在匡拘留了五天。颜渊落在后面,(见到后)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健在,我怎么敢死!”匡人拘留孔子,情况愈来愈紧急,弟子们感到恐惧。孔子说:“周文王死后,周朝的文化不就在我这里吗?上天打算毁灭这周朝文化,我这个后来人便不应该掌握周朝的文化。上天不想毁灭周朝的文化啊,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孔子派随从子弟到卫国国都做宁武子的家臣,然后得以离开。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 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离开曹国前往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
宋国司马桓魋(tuí古书上说的一种毛浅而赤黄、形似小熊的野兽。 )
想要杀死孔子,拔起那株大树。孔子离
开那个地方。弟子说:“可以赶快走了。”孔子说:
“上天把德行降生在我身上。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 其颡(sang额,脑门子)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通“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瘦瘠疲惫的样子)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内容拓展
道家讲究消极避世,而儒家讲求积极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最直接的体现。但孔子的入世思想是有原则的。李零教授认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明知不可行,硬干,这是直道;一种是既然不可行,不妨拐着弯儿干,这是曲道。孔子属于后一种。孔子是个失败者,但不撞南墙不回头,曲里拐弯也要干,他很执着。他是个堂吉诃德。”孔子是怎样拐着弯干呢?
用行舍藏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子曰:“邦有道,危(正)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14·3)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14·1)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9·14)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矣。”(16·11)
探究七:儒家积极入世与用行舍藏是否矛盾,他与道家的隐有何区别?它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李零教授如是说:“隐士,道德高尚,孔子做不到,他不但敬重,还打心眼儿里佩服。但隐士看不起他,嘲笑他。分岐在于,隐士彻底不合作,而孔子却不能忘情于世,忘情于人。他总想在坏人里找好人,不肯放弃最后的努力。”
于丹教授如是说:“儒家哲学说到,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这个阶层中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可以忘却一己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但其前提是朴素的,是始自脚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
小结:
孔子是一个充满悲剧精神的理想主义者。《吕氏春秋》中记载“孔子周游海内,再干世主,所见八十余君”,在没有赞助,没有补贴,仅带着一帮矢志不渝的穷学生,靠一辆木轱辘破车,怀揣一个叫做“仁”的理想,一国一国地去叩见国君,竭尽全力去修复已经”礼崩乐坏”的周王遗风。这是一种只有“傻子”和“神仙”能够做的事情。
困于陈,囚于匡,被驱逐,遭暗算,从没有留下任何绝望的记载,反而是不厌其烦地用近乎常识的深刻哲理去游说劝解那些社会大变动中的既得利益者。试想,在这样的君主面前大谈“上仁”、“下礼”能行吗?简直就是与虎谋皮,岂不愚乎?然而我们的孔老师却是无怨无悔,而且用了一句话为我们这个民族注入了一剂至今仍具疗效的钙质,这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由此出发,才有了我们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百折不饶的铿锵有力的表述;才有了我们“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潮头自然直” 的自信。
天下有一毫不可为,豪杰不肯犯手;
天下有一毫可为,
圣贤不肯放手。
——张岱《四书遇》中引顾泾阳的话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张岱《四书遇》
你能找出历史上和孔子具有同样精神的人吗?
愚公移山
西西佛斯
三国演义
正论间,忽报蜀使到曰:“魏主曹睿闻东吴三路进兵,乃自引大军至合淝,令吴兵无功而退。” 孔明听知此信,长叹一声,不觉昏倒于地;众将急救,半晌方苏。孔明叹曰:“吾心昏乱, 旧病复发,恐不能生矣!” 是夜,孔明扶病出帐,仰观天文,十分惊慌;入帐谓姜维曰:“吾命在旦夕矣!” 时值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
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 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叹息良久。回到帐中,病转沉重。
是夜,孔明令人扶出,仰观北斗,遥指一星曰:“此吾之将星也。”众视之,见其色昏 暗,摇摇欲坠。孔明以剑指之,口中念咒。咒毕急回帐时,不省人事。众将正慌乱间,忽尚书李福又至;见孔明昏绝,口不能言,乃大哭曰:“我误国家之大事也!”须臾,孔明复 醒,开目遍视,见李福立于榻前。孔明曰:“吾已知公复来之意。福谢曰:“福奉天子命, 问丞相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适因匆遽,失于谘请,故复来耳。”孔明曰:“吾死之后, 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可继 之。”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时建兴十二 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寿五十四岁。
后唐代杜工部有诗叹曰:“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附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魏蜀吴实力对比 人口 魏:景元四年537万 魏国灭亡时1386万 吴:赤乌五年240万 吴国灭亡时230万 蜀:章武元年90万 蜀国灭亡时94万
辖区(东汉共14州,一个西域督护府) 魏:青州 兖州 豫州 徐州 司州 雍州 凉州 并 州 幽州 冀州 荆州北部 西域督护府 吴:扬州 交州 荆州大部 蜀:益州 荆州西南部
兵力 魏:70万-80万 吴:23万 蜀:10万
诸葛亮能在如此劣势下,逼得魏军不敢出门,已经相当不易了。 诸葛亮的隆中对在关羽丢失荆州时就已经破灭了,诸葛亮也知道再灭魏国已经没有太大希望了,之所以出兵是以攻代守。如果不进攻,只有死路一条。因为随着中原生产力 人口的恢复,双方实力会越拉越大。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附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子美《蜀相》
 神雕侠侣
杨过听他吟得慷慨激昂,跟着念道:“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郭伯伯,这几句诗真好,是杜甫做的么?”
郭靖道:“是啊,前几日你郭伯母和我谈论襄阳城守,想到了杜甫这首诗。她写了出来给我看。我很爱这诗,只是记性不好,读了几十遍,也只记下这几句。你想中国文人都会做诗,但千古只推杜甫第一,自是因为忧国爱民之故。”
杨过道:“你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那么文武虽然不同,道理却是一般的。”
郭靖听他体会到了这一节,得是欢喜,说道:“经书文章,我是一点也不懂,但想人生在世,即便是做个贩夫走卒,只要有为国为民之心,那就是真好汉,真豪杰了。”
杨过问道:“郭伯伯,你说襄阳守得住吗?”郭靖沉吟良久,手指西方郁郁苍苍的丘陵树木,说道:“襄阳古往今来最了不起的人物,自然是诸葛亮。此去以西二十里的隆中,便是他当年耕田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治国安民的才略,我们粗人也懂不了。他曾说只知道『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最后成败,他也看不透了。我与你郭伯母谈论襄阳守得住、 守不住,谈到后来,也总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
《倚天屠龙记》中交代,后来蒙古大军攻破襄阳城的当天,郭靖与其妻黄蓉、其子郭破虏、其女郭芙、其婿耶律齐全部血战到底,以身殉城。
  初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难忘的。尽管每一个初恋都是那么纯洁,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初恋的记忆还是会不断退色。可是如果平生第一次让你心颤的人,忽然离开这个世界,你会如何?而过了10年以后,在你即将要结婚的时候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又忽然出现在你面前,你又会怎样?
惟珍在漫天大雪中苦苦追寻的身影是“冬恋”中最让人心酸和痴迷的身影。十年了,所谓“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 ”,在似水的流年里,有谁可以做到像惟珍那样把年少的坚持化为今天的坚守呢?这何尝不是一种情感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呢?
“难道我所看见的真的只是一个梦吗?在我的记忆中有太多太多的你了。你为我弹的美妙的钢琴声,和你一起漫步湖边的红色晚霞,当你握着我的手的时候嘴角边泛起的那甜甜的微笑。这些我都记得,我常常在心里祈祷,希望我心中所有的回忆还有你的微笑能在我面前再次出现。又是一个初雪纷飞的一天,就在那雪花飘落的林阴大道上,我恍如在梦境中一般,那是真的吗?俊尚,你现在在哪里?你能听见我的心声吗?” ------订婚的那天傍晚,从美容院出来的惟珍在初雪中看到俊尚后,回到家中,写出的一段心声。在大街上疯狂找寻俊尚未果的惟珍被相奕找到了,听了相奕一番发自肺腑的话之后烧掉了所有与俊尚有关的东西,但是东西可以烧掉,记忆可以吗?爱呢?也可以吗?
“刚开始的时候完全没有感觉,不知道他什么样子,有哪些地方我和他很像,我只是觉得很好奇。……我觉得在他的记忆里面好象没有我,我心里面又希望他能记住我。这是恨一个人的原因吗?” 这是第一集中出现的。在金黄色的晚霞中,俊尚和惟珍漫步在湖边,当俊尚提到父亲时,惟珍这样跟他说。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惟珍十分朴实的话里体现的就是这个。其时,惟珍的父亲已经去世了,再想想俊尚去了之后的十年,惟珍对俊尚的思念,这话给人的深刻的悲哀就更让人心酸。恨的人都期望他能活者,更何况刻骨铭心爱着的人呢?惟珍的心有多苦,你想得到吗?
“喝酒流眼泪,哼,那是为死去的人吗?在我看来,那只是为了安慰自己的孤独寂寞。”…“ 对死去的人最好的礼物是什么?是遗忘。明白吗?”……“ 我在想,你可能没有真正爱过一个人吧,应该是这样,所以你才会轻易地说这种话 … 你不知道,一个一直在你身边生活的人,在某一天的早上,突然消失的感觉(音乐) … 周围的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你身边少了一个人,那种感觉,像你这样的人你明白吗?… …因为这个而伤心,也是一件不可饶恕的事吗? ”
——惟珍对着俊尚(民亨)说这话时,眼睛里噙满泪水,楚楚可怜又愤怒激动!话语简单,但如果细细体味,不难体会出其中蕴涵的深深的悲伤。十年了,惟珍就是这样思念着俊尚。经历过失去俊尚的深悲巨痛,惟珍深深懂得那种感觉。惟珍没有忘记俊尚的证明,在十年后第一次出场时就能看出来。坐公车时习惯性地坐在最后的位置上,下意识地看看身边的座位,自己所在的公司名叫POLARIS。
通假字:
趋而辟之
植其杖而芸
使子路反见之
(辟通“僻”)
(芸通“耘”,除草)
(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不仕无义
古义:老年男子
今义:岳父
古义:适宜,合理
今义:意义
一词多义:
过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愿枉车骑过之
一日,大母过余曰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得 不得与之言
卖炭得钱何所营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经过
超过
拜访
看望
过失、过错
能够
得到
固定用法“该不会……吧”
废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废弃
废黜、罢黜
荒废
词类活用
耰而不辍
止子路宿
欲洁其身
见其二子焉
杀鸡为黍而食之
名词作动词,一种农具,用来击碎土块掩埋种子,这里作动词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出来)见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食
文言句式:
子路行以告
子路从而后
省略句,以告,以(之)告(之)
省略句,从而后,从(之)而后
加标点: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9.9
面对世人的反应,孔子内心会是怎样的感受?
失意,无奈,悲凉。
《周易乾坤凿度》曰:仲尼,鲁人偶筮其命,得旅,
请益于商瞿氏。曰:“子有圣智而无位。”孔子泣而曰:
“天也!命也!凤鸟不来,河无图至,天命之也。”
《汉书董仲舒传》曰:仲舒对策曰:孔子曰:“凤鸟不至,
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贱不得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