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湖南省岳阳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湖南省岳阳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09 07:4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湖南省岳阳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3分)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两条著名河流,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如图所示。下列选项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不同地域文化呼吁思想文化的大一统
B.中华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C.齐鲁文化圈是当时全国思想的核心区
D.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
2.(3分)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它(  )
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
D.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
3.(3分)如图是儒学发展示意图,以下符合b~c段说法的是(  )
A.儒学独尊地位得到强化
B.儒学难以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
C.理学从此成为官方哲学
D.外儒内法不适应君主专制统治
4.(3分)“和雇匠”是唐代官营手工业作坊中由官府雇募的一类工匠,包括短期雇用的“明资匠”和长期雇用的“长上匠”。唐中后期“和雇匠”逐渐成为官营手工业的主要生产者。“和雇匠”的大量使用反映出当时(  )
A.官营手工业出现新型的生产关系
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官营手工业
C.工匠的身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D.官府对手工业者的束缚有所放松
5.(3分)有学者说,盛唐的文士主要通过在科举中求仕、边塞当幕僚等方式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而宋代的科举活动再度扩大,文士阶层在科举中流动,在频繁升降的官场中不断浮沉,形成了全国性人才大流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重文轻武政策推行
B.儒家学派的焕然新生
C.阶层流动性的增强
D.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6.(3分)明中叶至清乾隆年间,是徽州商人的黄金时代。徽商的利润,除用来肥家润身外,就是耗费在输帑,即以课税、捐输等形式奉纳给封建国家;捐纳、兴办封建教育,以培植、扩大其封建政治势力;置族田、建祠堂、修坟墓、撰宗谱,以强固封建宗法制。这导致(  )
A.商业资本大量转化为产业资本
B.徽商成为当时实力最雄厚商帮
C.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
D.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缓慢而滞后
7.(3分)19世纪70﹣80年代初,安徽池州煤矿、山东峰县煤矿和江苏徐州利国驿煤铁矿等企业,均由私人资本集股创办,但无一例都拉上“官督商办”的关系。这一做法(  )
A.摆脱了列强对中国煤炭业的控制
B.反映了商办企业发展处于不利地位
C.有助于缓解民族工业的资金困难
D.得益于政府放宽了创办实业的限制
8.(3分)1903年,陈独秀认为人民群众是“草野愚民”,“每喜从同,恶德浊流,惰力甚大”。1920年,他则认为“今日的世界,不是资本家创造出来的,乃是数千年来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这一变化反映(  )
A.陈独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B.知识界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
C.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9.(3分)1942年1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认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中国现时比较进步的生产方式”,提出“党的政策是鼓励和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这一决定有利于(  )
A.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壮大反对国民党力量
C.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
10.(3分)如表是1952﹣1957年我国主要产业部门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单位:%)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
商业
1952
45.5
34.4
5.6
3.5
11.1
1957
39.5
43.8
7.4
3.7
11.6
A.工业落后局面得到改善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
C.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D.国民经济比例出现失衡
11.(3分)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  )
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
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
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12.(3分)经过两百余年的斗争,罗马平民在政治以及法律上面争取了与贵族享有平等的权利,他们有权参与国家公职,与贵族的通婚也获得了社会的合法性,使他们与贵族融合在了一起。由此可知,这些斗争(  )
A.推动了社会结构的调整
B.稳固了贵族集团的地位
C.满足了平民的各项要求
D.促进了共和制度的完善
13.(3分)美国州宪法一般规定,州行政部门由州长、副州长、州务卿、州大法官和委员会主席及其他官员组成。州长为州政府首脑,一般拥有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制定财政预算、发布行政命令、提出立法建议和否决州议会通过的法案等权力。由此可知,美国(  )
A.各州政府按三权分立原则组建
B.各州政府不受联邦政府制约
C.美国地方政府具有较大独立性
D.邦联制强化了地方政府权力
14.(3分)如图反映了不同年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的大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例。对图中比例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
A.美国遭受经济危机打击严重
B.计划经济对苏联工业的作用巨大
C.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已丧失
D.两种社会制度的冲突较为激烈
15.(3分)法国于1892年与俄国缔结了对付德奥意的军事同盟,1935年与苏联签订了对付德国的互助条约,1944年又与苏联签订了针对德国的《互助同盟条约》。这些事件足以表明法国(  )
A.恪守传统制约德国的政策
B.维持欧洲大陆的均衡态势
C.构筑法苏新型的大国关系
D.放弃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16.(3分)英国音乐学者泰德:利比在评价某部音乐作品时说:“这首曲子把18世纪交响曲的理想带入其理论的最高境界,与其说是革命之作,不如说是传统之登峰造极。”以下作品与之风格接近的是(  )
A.《老人与海》
B.《自由引导人民》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天鹅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5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0分,共52分。)
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初年魏国李悝说:“农事害、饥之本,女工伤、寒之源”“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西汉文帝时的晁错说:“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4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汉代文献所载农民家庭,2﹣4口家庭占93.3%,5口以上家庭仅占6.7%;在战国和西汉,“五口之家”都是小农经济的普遍形态。
﹣﹣摘编自《战国秦汉小农家庭的规模的及其变化机制》
材料二:明清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近代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史无前例的发展,商业流通空前活跃,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比例加大,不断促使农业生产由自给自足走向商品化,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的小农经济从此结束。
﹣﹣摘编自《浅论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秦汉时期小农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以来中国小农经济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晚期的文化气象,当然也不拘一格,虽不全然会有反传统、重个性、重自由这一系列,但这一风气仍弥漫于思想、文学与艺术领域,当是对于传统权威及礼教规范诸种压力的反弹,也是在反弹过程中的反思。一时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风气所及,即使系出朱子理学的东林学派顾宪成、高攀龙诸人,抗争奸邪,意气慷慨,置生死于度外,其行为作风也已是狂狷之流,不同于世俗的乡愿。明、清之交,国亡家破,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仍是与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风气,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代严酷的威权压制,斩断了这一段反思的检讨与创新的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在启蒙运动中,对于国家性质的提问引发了自由与人权的观念。这两个观念其实与希腊古典思想关系不大,却毋宁是宗教改革后重新界定神恩引申而来。人类与个人都蒙受神恩,神创造了人,而且神爱世人,因此人权是神圣的,人的自由不应由别人剥夺。于是,国家是由个别国民合订的契约所创设,以服务国民。这一转折,遂在“国家”的定义中注入个别国民的权利,为民主政体确立了天赋人权为其基本要求。
﹣﹣摘编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出现启蒙精神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外启蒙精神内容的差异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1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容,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
﹣﹣摘编自俞邃《“中国模式”之我见》
材料二
英国政体由三部分组成:国王、上院和下院。专制制度瓦解后,上院成为权力重心,从19世纪起,重心明显向下院转移,20世纪,下院成为权力重心。现代君主制的关键是立宪,从理论上讲,英王仍握有最高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是按政府的决定办事,其私人行动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政府的限制。世袭制不符合现代民主精神,英国人只是在事实上剥夺了上院的大部分权力,在形式上并没有触动它,使其保持了原有的尊严。民主制在20世纪的英国下院体现得相当充分。它由直接普选产生,在理论上获得了充分的合法性。在选举权方面,19世纪末已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20世纪主要是使妇女取得选举权。
﹣﹣摘编自钱乘旦《20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变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英国政治发展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20.(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522年
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687年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840年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689年
《权利法案》颁布
一战期间
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1729年
雍正帝设军机处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1748年
孟德斯鸠出版《论法的精神》
1957年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
15﹣19世纪
黑奴贸易
1978年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是内生性的还是外源性的,众说纷纭。小雁同学就此展开研究性学习,以上是小雁同学搜集的有关资料,请从中选取三项关联的信息,围绕现代化的动力源问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0-2021学年湖南省岳阳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中关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本题。
【解答】结合题中图文信息可知,该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异彩纷呈,不同文化圈相互交融,这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多元一体的特征,故B项正确;
此时文化界正处于百家争鸣的动荡时期,故A项错误,排除;
齐鲁文化圈在中华文明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尚未取得主流思想地位,C项错误,排除;
这一时期文化相互影响,但其并不是政治分裂的原因,D项错误,排除。
故选:B。
2.【分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查秦朝郡县制能够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因。需要掌握郡县制的特点和影响。
【解答】材料强调的是郡县制在维护中国统一方面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之所以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由于在这一制度下中央控制了官吏的任免权,故C项正确。
A项的“消除”夸大了其作用,中国多次出现过地方割据局面,故A项错误。
B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不是原因,应排除。
D项是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与郡县制无关,应排除。
故选:C。
3.【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生可结合魏晋时期的儒学发展进行分析。
【解答】b一c段是秦汉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呈现低落的趋势,结合所学,这时期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儒学难以满足民众的心理需要,因此,宋朝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把儒学发展到理学的新阶段,故选B;
图示显示b一c段儒学呈现低落趋势,A错误;
宋朝形成理学,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D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B。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和雇匠’是唐代官营手工业作坊中由官府雇募的一类工匠”“唐中后期‘和雇匠’逐渐成为官营手工业的主要生产者”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趋势。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雇匠”是雇佣属性的工匠,其对于政府的依附性较弱,唐中后期“和雇匠”逐渐成为官营手工业的主要生产者,这意味着唐代官府对于手工业者的束缚有所放松,故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谓的新型生产关系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官营手工业中虽然出现了雇佣关系,但是产品并不投放市场,因此其不属于新型生产关系,故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并未涉及到商品经济发展对官营手工业的冲击,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和雇匠”的身份始终是工匠,其身份并未发生本质变化,故C项错误。
故选:D。
5.【分析】本题考查宋代的选官制度和治国政策。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形成宽松的社会氛围,所以“科举活动再度扩大”以及形成全国性人才大流动,故A项正确。
文官阶层的增多与儒学的改造没有必然关系,故B项错误。
阶层流动性的增强正是“这一变化”的具体内容,而材料问的是“阶层流动性增强”的原因,故C项错误。
材料所述现象与统治者政策密切相关,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A。
6.【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侧重于考查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席。
【解答】A.本题没有涉及到资本的转化,故排除;
B.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徽商的地位,故排除;
C.材料中涉及的是明中叶至清乾隆年间,没有涉及到近代,故排除;
D.根据“奉纳给封建国家”、“扩大其封建政治势力”和“以强固封建宗法制”得出明清时期的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正确。
故选:D。
7.【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无一例外都拉上‘官督商办’的关系”的主旨,从中可以看出商企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进而分析得出商办企业发展处于不利地位。
【解答】依据材料“无一例外都拉上‘官督商办’的关系”可以看出,当时商企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反映了商办企业发展处于不利地位,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到列强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这些企业可以扩大资金来源,因此无法得出有助于缓解民族工业的资金困难,故C项错误。
D项是在甲午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故选:B。
8.【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侧重于考查的是陈独秀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解答】A.根据陈独秀对人民群众作用评价的变化,再结合时间是1920年,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历史唯物史观,肯定人民群众的力量,所以说明陈独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故正确;
B.材料中仅仅涉及了陈独秀,不能扩大到整个知识界,故排除;
C.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与科学,故排除;
D.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事件是五四运动,故排除。
故选:A。
9.【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中国现时比较进步的生产方式”“党的政策是鼓励和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对私人资本主义的包容和鼓励,这有利于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A正确。
抗战时期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而不是国民党,故B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抗战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而C项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故排除。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抗战期间并不是新的经济因素,故排除D。
故选:A。
10.【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52﹣1957年我国主要产业部门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单位:%)统计表”。
【解答】表中数据显示,1957年工业部门的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大幅上升,这说明工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工业落后局面得到改善,A项正确;
社会主义改造体现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B项;
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52年.材料中的变化发生“一五”工业建设时期,排除C项;
虽然表中信息显示此时期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农业,但大体上比重是持平的,国民经济比例并不失衡,排除D项。
故选:A。
11.【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从小岗村的率先包干到户,到中央支持包干到户,这体现出党和国家在改革进程中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和探索,故C项正确;
当时农村并不是发展多元经济所有制,排除A项;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1992年提出的,排除B项;
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故选:C。
12.【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分析得出罗马平民经过斗争,政治地位获得提升,且部分平民与贵族融合,进而分析得出这些斗争推动罗马社会结构的调整。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罗马平民经过斗争,政治地位获得提升,且部分平民与贵族融合。这说明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推动罗马社会结构的调整,故A项正确。
平民斗争冲击了贵族集团的统治,故B项错误。
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A。
13.【分析】本题考查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拥有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制定财政预算、发布行政命令、提出立法建议和否决州议会通过的法案等权力”。
【解答】从材料中州长的权力可知,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故C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三权分立,故A项错误。
各州政府虽具有独立性,但接受联邦政府的领导,故B项不符合史实。
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故选:C。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斯大林模式。图中比例的变化体现了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比重有了明显的大幅提高。
【解答】由图中比例的变化可知,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比重有了明显的大幅提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这一时期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这体现了计划经济对苏联工业的作用巨大,故选B;
图中比例仅反映了工业产值比重的变化,并不足以说明美国遭受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更不能说明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排除AC;
从工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中不能看出两种社会制度的冲突,排除D。
故选:B。
15.【分析】本题给主要考查两次世界大战,要求学生结合两次世界大战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由题意可知,法国和德国都是欧洲大陆的传统强国,法国始终采取联合俄国(苏联)制约德国的措施,说明法国恪守传统制约德国的政策,故选A;
维持欧洲大陆均衡的是英国,排除B;
法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是为了遏制德国,因此不是构筑新型的大国关系,排除C;
法国没有采用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排除D。
故选:A。
16.【分析】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西方的音乐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把18世纪交响曲的理想带入其理论的最高境界……是传统之登峰造极”。
【解答】材料显示泰德?利比评论某音乐作品是传统的登峰造极,根据时代背景可知,其为贝多芬的交响乐,属于古典派向浪漫主义过渡的作品,D项为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作品,故选D项;
A项属于现实主义,B项属于浪漫主义,C项属于现实主义,均不符合。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5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0分,共52分。)
17.【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第(1)题,战国秦汉时期小农经济发展的特点,考生可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第(2)题,明清以来中国小农经济解体的原因,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其影响,考生可根据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解答】(1)特点:根据“五口之家”得出规模小;根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的特点还有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脆弱性等特点。
(2)因素:根据“明清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得出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根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向中国倾
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得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根据“国内市场的扩大”得出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根据“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得出商品意识观念的增强;根据“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使中国的小农经济从此结束”得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影响:根据“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得出思想文化上,促进了近代思想观念的引入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根据“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得出外交上,加速了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步伐;根据所学,还可从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政治上有利于新的阶级力量产生等分析总结。
故答案为:
(1)特点:规模小(或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男耕女织(或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封闭性,自给自足;脆弱性,抗风险能力弱。
(2)因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商品意识观念的增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影响: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工业化);政治上,有利于新的阶级力量产生,为中国民主化进程准备了阶级基础;思想文化上,促进了近代思想观念的引入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外交上,加速了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步伐。
18.【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第一问,特点依据材料一,结合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内容分析概括;影响结合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第二问,差异对比材料一、二,结合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和启蒙运动的内容和实质分析;原因结合明清时期中西方的经济状况分析。
【解答】(1)特点:依据材料一“反传统、重个性、重自由”可以得出反传统、反权威、重人性和自由;依据“对于传统权威及礼教规范诸种压力的反弹,也是在反弹过程中的反思”、“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仍是与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儒家思想范围内提出改良政治、发展工商业、提倡经世致用等主张;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影响:结合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影响从批判了传统理学,为儒学的变革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冲击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的启迪;其经世致用的治学方法对晚清学风有重要影响等方面分析进步性;从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其所处时代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等角度分析局限性。
(2)差异:对比材料一、二,结合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和启蒙运动的内容和实质可知,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实质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的启蒙思想则构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原因:结合明清时期中西方的经济状况分析,即中国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根植的仅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而欧洲启蒙运动根植于获得了较大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
故答案为:
(1)特点:反传统、反权威、重人性和自由;儒家思想范围内提出改良政治、发展工商业、提倡经世致用等主张;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影响:进步性: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批判了传统理学,为儒学的变革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冲击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的启迪;其经世致用的治学方法对晚清学风有重要影响。
局限性: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其所处时代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
(2)差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实质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的启蒙思想则构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原因:中国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根植的仅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而欧洲启蒙运动根植于获得了较大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
19.【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英国政治制度,需结合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及影响、从19世纪到20世纪英国政治发展的变化及原因来解答。
【解答】(1)第一小问,根据“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民本主义”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官僚政治,考试选拔官员;民本思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和进步;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第一小问,根据“专制制度瓦解后,上院成为权力重心,从19世纪起,重心明显向下院转移,20世纪,下院成为权力重心”“英国人只是在事实上剥夺了上院的大部分权力,在形式上并没有触动它,使其保持了原有的尊严”“在选举权方面,19世纪末已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20世纪主要是使妇女取得选举权”可知,权力重心由上院转移到下院;君主和贵族的权力日益形式化;民主权利的主体逐步下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历史传统;资本主义发展;人民的斗争。
(3)结合所学知识,制度建设须立足国情;制度建设应与时俱进;制度变革应采取渐进改革的方式推进等。
故答案为:
(1)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官僚政治,考试选拔官员;民本思想。
积极影响: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和进步;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变化:权力重心由上院转移到下院;君主和贵族的权力日益形式化;民主权利的主体逐步下移。
原因:历史传统;资本主义发展;人民的斗争。
(3)制度建设须立足国情;制度建设应与时俱进;制度变革应采取渐进改革的方式推进等。
20.【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现代化。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限定信息,解读表格信息,从国家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生因素提取论题,然后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以及科技等角度进行阐述,最后得出即可即可。作答时,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本题属于开放性题,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反映的是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状况,抓住题干限定信息“围绕现代化的动力源问题”、“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是内生性”,结合所学可从国家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生因素提取论题。然后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根据“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结合所学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丰厚的原始资本;根据“《权利法案》颁布”,结合说明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逐步确立了代议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政治前提;根据“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孟德斯鸠出版《论法的精神》”,结合所学说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推动欧洲的思想解放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根据“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结合所学说明工业革命更是为欧洲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最后从近代欧洲现代化与其自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现代化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欧洲自身的发展,是内生的角度总结得出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
论题:国家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生因素。
阐述:近代欧洲现代化发展,与其自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
早在15世纪末,欧洲人就开始了开辟新航路的探险,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丰厚的原始资本;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逐步确立了代议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政治前提;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推动欧洲的思想解放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工业革命更是为欧洲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结论:综上所述,近代欧洲的崛起,其动力主要来源于欧洲自身的发展,是内生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