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
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
二、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三、通过叙述视角理解海明威的叙述风格。
第一课时
一
导入:同学们好,大家做了预习,说说看《桥边的老人》是写什么主题的小说?
同学们回答“战争”。
教师:是的,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战争只是一个很遥远也很模糊的概念。而把战争浓缩在文字里,战争往往意味着炮火弥漫刀光剑影。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却给了我们关于战争的另一种解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明威,走进《桥边的老人》。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完成小说的朗读,同学们齐读第一第二段以及课文的最后一段,老师读中间部分。思考: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
二
学生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要求语言规范,要点具备。
小结:即将战争前,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围绕劝离与不走而展开的“我”与一位老人的对话,从而展示了这位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与罪恶。
三
研读内容
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主体部分是“我”与老人的对话,可归结为“四问”。它隐藏了一些内容。阅读主体部分(对话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看看作者隐藏了什么?
一问:家乡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老人为什么会“露出笑容”??
明确: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微笑”就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从“微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家乡的爱恋。同时也表现出老人被迫逃离的苦涩和悲哀。
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最后一个离开”也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因为战争,不得不离开,最后才离开是因为实在不舍,但是让自己心爱的动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残又是多么无奈、被迫和悲哀。
二问:动物
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
明确:“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恩,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明确: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状况,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①读出老人的生活现状,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②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③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④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⑤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
?三问:家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
你从“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句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四问:政治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
?其中隐藏了作者什么观点?
明确:挑起战争的是政治家,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挑起战争的政治家。
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哪些???
明确:“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8)文章多次写到老人“坐”在那里,请找出相关语句,并思考: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老人为什么却“坐”在那儿呢?
明确:①老人太累了,体力不支,疲惫不堪,走不动了。②老人对故园的留恋,对家乡爱恋,对动物不舍。③家没了,他不知该去何方,老人对未来的生活茫然,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为什么不对我讲了?
明确:或许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或许他不再期待别人来分担他的忧虑;或许表明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冤)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怨)“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四
小结???“海明威冰山理论”的表现
通过以上的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作者的叙述运用的是减法,隐去了一些内容,力求简洁明快,这正是作者“冰山理论”的表现:
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所谓
“冰山理论”,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掩藏于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因此,“冰山理论”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本的简洁,即“少”;二是叙述者的不动声色,即“静”。
五
探究??研读文章的结尾段
讨论: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1、“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天色阴沉,乌云密布”。点明故事背景,渲染了战争的气氛,烘托了“我”焦急、忧虑、愤懑的心境。
2、“复活节”运用暗示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自己谴责战争罪恶,呼唤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揭示了文章主旨。
3、“对他毫无办法”和“仅有的幸运”暗含着作者的无可奈何及对老人的同情和祝福。老人的命运是他自己无法掌握的,别人也无法改变,只能给予同情和祝福。
六
探究??认识文章的主旨:
1、结合情节和对话概括小说主旨。
???明确:?这篇小说刻画了二战中一位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通过他疲惫不堪地艰难逃离家乡的遭遇,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
2、文章的主题是要表现战争的罪恶,为何仅写“桥边的老人”一人的遭遇?
明确:其一,作者运用以点带面的写法,老人是饱受战争苦难的典型代表,老人的遭遇非常具有典型性。他人爱家乡,被迫逃离家园。为了逃避战火,他流离失所,疲惫不堪,这也正是所有人民遭受战火的普遍表现。“桥边的老人”一人的遭遇,也就反应了当时全体人民的遭遇;老人的愿望,也正是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其二,写作的切入点小,写作过程更容易驾驭。以极为简洁的笔墨,反映出一个大的主题,这也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
活动2【测试】检测案
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明确:文中刻画了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76岁,无家,只有动物为伴)。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PAGE
-
5
-墙上的斑点
设计思路:
学生初次接触意识流小说作品,囿于传统小说的阅读习惯,往往觉得作品难以理解,无法深入阅读。本课由传统小说的基本特征入手,让学生用传统小说的阅读模式对作品进行剖析,在他们发现行不通时,引出意识流小说的主要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进而对作品的结构、精彩段落、主题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小说艺术的多样性,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为以后领略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学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主要差异、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
2、理解“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3、明确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在意识流小说叙事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教学重、难点:
捕捉作者意识流动的过程中思维的跳跃、思想的闪光,从而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映《林黛玉进贾府》典型人物、故事情节、贾府布局示意图的幻灯片,让学生回顾小说的精彩之处:鲜明的人物形象,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典型的环境。
林黛玉美丽聪慧、自尊敏感;“凤辣子”,八面玲珑、精明强干;世人眼中的“混世魔王”,但他身上所具有的叛逆精神、平等思想却难能可贵。这是《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三个典型人物,曹雪芹运用哪些手法成功塑造如此鲜明的人物形象的?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而这些描写要放到具体的情节中。小说情节,设置之巧妙,匠心之独具,往往令人拍案叫绝。《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中,单就人物出场,我们回顾一下。
众人落座之后,王熙凤单独出场,把舞台的中心留给她,让她尽展风采,凸显她在贾府非同一般的显赫地位。
再一个单独出场的是贾宝玉,安排在“宝黛初会”这一情节中,它在整部小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照应了红楼梦开篇的“木石前盟”,又为宝黛爱情的发展做了铺垫。
而情节的推动,人物的活动,离不开典型的环境。
所以,人物的鲜活,情节的曲折,环境的典型,这就是传统小说的魅力。
人物
外貌
语言
行动
心理
小结:
传统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时空顺序
逻辑关系
因果关系
环境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那今天的作品会有怎样的阅读体验呢?
二、初步感知
1、请学生快速梳理小说的主要内容。
放映幻灯片
回忆看到墙上的斑点的时间
猜测
墙上的斑点是一枚钉子
猜测
墙上的斑点不是一枚钉子
猜测
墙上的斑点是玫瑰花瓣
猜测
墙上的斑点是圆形凸起
猜测
墙上的斑点是木板上的裂纹
墙上的斑点是一只蜗牛!
2、根据梳理内容,回答问题:
(1)作品中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吗?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吗?那作品的写作重点是什么?
小说模糊了人物,忽略了情节,重在显示人物头脑中意识流动的复杂过程。
(2)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可以以第一段为例来看)
联系学过的例子: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了。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小结:内心独白:把人物的内心感受、情绪变化等思想意识活动用内心自语的方式说出来,是心理描写最主要的形式。
板书:
对“内心真实”的流动的记录
运用内心独白
(3)墙上的斑点在行文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放映幻灯片,形象展示。
墙上的“斑点”是什么并不重要,它仅仅提供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一个连接点,借这个连接点展示人物内心的意识活动,使小说的结构呈现一种辐射状的立体交叉的结构美。
(4)整体感知,见课本第10页。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走近这些记录内心真实的文字,去感受它更大的魅力。
三、探究文本
“我”的每一次猜想中,都包含着无数的印象与感觉的细节、思想与感受的碎片。请各学习小组梳理它的思维跳跃轨迹,发现其思想的闪光。
示范:炉子里的火—城堡的旗帜—红色骑士
战争
1、指导各小组阅读所选段落,在跳跃的思维中注意议论抒情的句子,发现思想的闪光,并通过卡片记录讨论结果。
2、在学生成果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究文本,以第五次为核心,扩展到第四、六次、结尾部分,品读语言,挖掘思想。
第8、9段:凸起---古冢---上校---牧师、他的妻子---知识---学者---美好宁静的世界---惠特克年鉴---尊卑序列表
学生齐读: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
…
第7段后半部分:标准---规矩---男性的支配权---惠特克年鉴---尊卑序列表
第13段:裂纹---树---树的生长---平静幸福的联想
学生朗诵:
它静静地生长
点染了小河的翠绿
陪伴了母牛炎热的午后
衬托了红松鸡的泳姿
它见惯了逆流而上的鱼群和河床上圆顶堆似的水甲虫
它紧密干燥的木质经历了雷雨的摧残,渗出湿润的树液
它的叶子承受过冬日里冷冰冰的铁弹一样的月光
它皮肤的褶皱经受过小虫子无数次的翻爬……
最后,它在暴风雨中倒下,
然而生命并没有结束,
它被拆分成无数的生命存在于世界的角落。
思想主题,见幻灯片
对所谓专家、学者、
僵化知识的否定
对美、健康的尊重
对尊卑序列的愤慨
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男性霸权的反感
对自由的渴望
对陈规旧俗的反叛
对自然生命的赞美
战争
和平
强烈的反叛
热切的渴望
二十世纪社会动荡战争发生
小结:
作者思想意识的流动,是红与黑的交织,交织着强烈的反叛和热切的渴望。这是伍尔芙在二十世纪初社会动荡战争发生的大背景下,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总结意识流小说的特点,补充板书:
对“内心真实”的流动的记录
意识流小说
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手法
时序的颠倒和溶合
结构美
想象美
语言美
在《墙上的斑点》这篇意识流小说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花瓣一般的结构之美,而且欣赏了每片花瓣中思维的跳跃、思想的闪光,即它的想象美,同时初领略了它诗一般的语言,这就是伍尔芙这篇意识流小说的美。
四、品读赏鉴
教师的阅读感受:
那跳跃的思维,如同无数个小水滴,它们或瞬间流逝,或汇聚融合,形成一朵朵浪花,这些浪花翻滚、涌动、消散。然后再汇聚融合,再翻滚、涌动、消散……充满着灵动的美感,折射着思想的闪光,形成一条意识流动的河。
学生的阅读感受:(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诗节来表述)
如果把这条意识流的河比作康河的话,我们就是那一条水草: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如果我们是那支竹篙或那条船的话,徜徉在意识流的康河里: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在徐志摩的诗句回忆中结束这节课。
PAG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