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畜林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了解长篇小主与短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
3、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4、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的。
课时安排:2课时
设计思想:
《牲畜林》(高中新课程选修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选文)的背景是二战,战争是残酷的,传统的教学往往将此类小说的解读置于沉重的政治话语中,使学生无法体会到现代小说的魅力。本课从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所论述的文学创作的第一原则“轻逸”出发组织教学,以求更贴近小说创作本身,还小说教学青春本色!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在新闻报道里、电影电视上、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感受过战争,面对战争,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沉重、愤怒、悲伤、无奈……)那么,在读了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轻松、搞笑、诧异……)
二、作者简介
1、我们不得不佩服卡尔维诺,他很会编故事。卡尔维诺,当代欧洲文学大师之一。卡尔维诺,意大利人,当代作家。在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力求以最贴切的方法和形式表现当今的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信念。在他绚烂多变的小说后面是一片温暖而明亮的阳光,幻想、宇宙、无限、时间、欢笑或者悲怆就在这片阳光中静静地蔓延。卡尔维诺生于古巴,2岁时回到意大利,后毕业于都灵大学文学系。
60年代法国兴起解构主义浪潮,要求打破陈旧滞后的秩序,包括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思维习惯以及集体无意识,从而建立新的更为合理的秩序。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写道:
“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
追求“轻逸”是对生活沉重的解构,是对战争的净化。以这样的方式反思战争,比纯粹表现战争的沉重与残酷显得更有力量。
2、故事发生的背景。
明确:“在那扫荡的日子里”“逃难的时候”
“德国鬼子”
“最伟大的游击队员”,这些都暗示了小说的背景:意大利人民反抗德国入侵。
三、整体感知:文章情节与主旨
1、文学大师卡尔维诺是怎样编故事的?请理清文章思路。
序幕:村民逃难进入树林
开端
:母牛“花大姐”被抢
发展
:朱阿五次瞄准,五次犹豫
高潮
:朱阿鼓起勇气,开枪射击
结局:德国兵与野猫一同滚下山崖
尾声:朱阿成为“英雄”
2、复述故事情节:
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
连“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纵观全文,
只有这个“游击队员”和小说开头的“扫荡”两个词透露出抵抗的色彩,
其余的,
好像是那么自然而然。“牲畜林”这个充满自然和谐的地方,
似乎拥有自净能力,
经过一番小风浪,
它就又回到生活本来的轨道中去。它也正是以它这种民间故事般的神奇,
成为这篇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
四、文本研读(分三组学习)
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说道:“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那么,对《牲畜林》的解读是不是也可以围绕着“减少沉重”即“轻逸”进行呢?这堂课我们就尝试着从轻逸与形象、轻逸与语言、轻逸与结构三个方面解读《牲畜林》。
(一)探究小说的轻逸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二)探究小说的轻逸与小说语言的关系
(三)探究小说的轻逸与小说结构的关系
学习具体过程:
(一)探究小说的轻逸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1、我们一般都是怎样看待英雄的?那么,《牲畜林》里有英雄吗?请在文中找出有关他的描写。
(自古以来,我们总以崇敬的目光仰视英雄:横槊赋诗的曹操、刺秦未遂的荆轲、自刎乌江的项羽都以凛然之姿立于历史长河之中。)(朱阿)
“朱阿?德伊?菲奇是个矮胖子,圆圆的脸膛黑里透红。他头戴一顶绿色圆锥形毡帽,上面插着根野鸡毛,身着一件带黄色大圆点的衬衣,外罩一件毛背心,圆鼓鼓的肚子上,一条带圆点的红围巾系住了打满蓝色补丁的裤子。”
你们觉得,朱阿和传统的英雄形象有什么区别?(这显然是一个马戏团小丑,高大的英雄形象被彻底结构了,甚至我们可以说,这根本不是一个英雄!)
2、小说里还有另一个关键人物——(“农民模样的德国兵”)。将文中比较集中描写这一形象的语句找出来。
“短短的制服遮不住那长胳膊、长脖子,他的腿也很长,拿着一杆像他一样高的破枪。……他边走边用鼻子嗅着。扁平的军帽下,一张猪样的黄脸东张西望。”
暂且撇开政治,印象中,德国军服带有浓重的欧洲古典风格,加上德国人高大的身材,该是很威武的。然而,卡尔维诺却颠覆了这一形象。英雄和敌人都成了小丑,树林成了集市——拍着翅膀的成群的鸭子、不给让路的山羊、性情温顺而固执的“花大姐”、漂亮的粉红色小猪、又老又瘦的母鸡……,战争的严肃与残酷全都消解在嬉笑之中。
3、我们说,战争是沉重与残酷的,那么,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
也许,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所揭示的关于生活的态度能让我们理解卡尔维诺的这种“减少沉重”的努力:
轻,是对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沉重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涩的认可。
(二)探究小说的轻逸与小说语言的关系(第二组:自学→讨论→整理→确定中心发言人)
1、“德国兵继续向上爬,树枝越来越细,脚下的树枝突然折断,他掉了下来,差点砸在朱阿身上。这次朱阿不糊涂了,拔腿就跑,伪装的树枝掉了一地。德国兵摔在松软的树枝上,没有受伤。”
你能从这段文字里品味出卡尔维诺努力实践的语言的“轻逸”吗?
(小组内讨论,要点提示)
沉重的德国兵爬上“越来越细”的树枝,掉下来后竟然“摔在松软的树枝上”,着实让人费解——我想,勇敢无谓的抗日民众肯定不会原谅作者如此低劣的道德情操!然而,正像米兰?昆德拉所说的,恰恰是因为卡尔维诺深切地认识到战争的沉重,所以才去努力追求语言的轻逸,在悖逆中飞入另一个世界。卡尔维诺就像那只在枝头轻快地跳来跳去的“火鸡”,“挺起胸膛,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让所有的沉重都落入自己的脚下,然后高傲地审视。
2、小说中还有一处细节值得我们品味:
“(朱阿)于是就绕到房子后面,走进干草棚,在草堆下翻找起来。那里藏着一杆老式双筒猎枪和子弹袋。”
(要点提示)这让我想起了卡尔维诺的《通向蜘蛛巢的小径》,男孩把他从俄国兵那里偷来的枪藏在了只有他知道的蜘蛛巢里——蜘蛛网的轻逸将枪的沉重遮蔽了。朱阿把猎枪胡乱地藏到了干草堆里,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呢?
(三)探究小说的轻逸与小说结构的关系(第三组:自学→讨论→整理→确定中心发言人)
学生自述:“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生活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如此庞大,不可能都写下来,一个好的结构就是一个合适的容器。那么,我们来看《牲畜林》结构特点。
1、有人将小说的结构比作容器,好的容器承载丰盈的内涵,那么,《牲畜林》的容器是什么呢?(“牲畜林”)文中将“牲畜林”比作“诺亚方舟”,是不是有什么象征意义?
《圣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深悔自己的创世之举,决定用洪水淹没大地,唯一幸免的是善良的诺亚一家。上帝吩咐他们建造一艘巨大的方舟,把所有的动物,无论贵贱,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或爬的,都雌雄配对,带上方舟。
《牲畜林》的主要情节集中在“像集市一般热闹非凡”的树林里。灌木丛和树林中有“膘肥体壮的公牛和大腹便便的母牛”,有山羊、大鹅、家兔、母鸡、鸭子、小猪等等,当然还有它们善良朴素的主人。这也是否可以理解成逃避战争洪水的“诺亚方舟”呢?小说结尾德国兵和那只凶恶的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诺亚方舟”拒绝任何罪恶,它承载着善良与正义,等待洪水退去,迎接上帝赐予的净土。
2、再来关注一下小说的情节。朱阿每次举起枪准备射击时,总有人跳出来阻拦,浏览全文,数数总共有几次?
总共6次“延迟”:
“天哪!如果我想打死德国兵,遇难的却是‘花大姐’,怎么办?”
“朱阿,请你瞄准点。要是把我们的猪打死了,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
“朱阿,不要杀死我的小羊,你只打死他,千万别打死我的羊。你瞄准点。”
“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唯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的了。现在要是你把鸡再打死,那我就更伤心了。”
3、这些童话式的情节连缀起来在结构上呈现出什么特点?
这种童话式的情节的起伏所形成的结构像一条在风中飘舞的丝带,于无形中消减了严肃与沉重。在这只“诺亚方舟”上,善良的人只关心动物的安危,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财产,他们要带着它们等待大洪水的退去。
4、多次的“延迟”使小说产生重复递进的局部结构,可我们在阅读这些重复的情节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重复之感?
明确:1、笔法的多变;2、详略得当;3、细节的生动。
5、小结小说结构容器和延迟法。“延迟”法的使用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其次,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便不寒而栗,同样,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小孩的惟一财产,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一财产,本来就已十分穷困,一旦失去这点财产,生活将更加悲惨。第三,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6、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让野猫和鬼子在打斗中坠下石崖,有什么用意呢??
明确: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它不是牲畜,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是想表现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的理想吧??
五、归纳小说主旨:
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连“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纵观全文,只有这个“游击队员”和小说开头的“扫荡”两个词透露出抵抗的色彩,其余的,好像是那么自然而然。“牲畜林”这个充满自然和谐的地方,似乎拥有自净能力,经过一番小风浪,它就又回到生活本来的轨道中去。它也正是以它这种民间故事般的神奇,成为这篇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小说借“牲畜林”这个意象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和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的理想。?
小说中的“牲畜林”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而这正是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正是这希望,能杀死战争这“妖魔”。表现出乐观向上的精神。
六、总结拓展:
60年代法国兴起解构主义浪潮,要求打破陈旧滞后的秩序,包括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思维习惯以及集体无意识,从而建立新的更为合理的秩序。当我们从小说里走出来,重新审视它的时候,是否也有一种被解构了的味道呢?《牲畜林》的背景是战争,我们却几乎嗅不到一丝血腥味,也看不到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写道:
“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
追求“轻逸”是对生活沉重的解构,是对战争的净化。以这样的方式反思战争,比纯粹表现战争的沉重与残酷显得更有力量。
因此,这是一种包含着深思熟虑的轻,并且,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能够在许多优秀作品里得到验证。比方说诗仙李白在京师长安仅被闲置于翰林院,非常不满现状,曾写《古朗月行》,隐而喻之。现实的沉重感和月亮的轻逸、空悬感形成对照,产生了心理上的张力,呈现出艺术上的美感。
七、作业布置
课后,请大家回想一下自己读过的作品,看看能否用“轻逸”解读作品,然后将你的解读写下来。
PAGE
-
6
-半张纸
三维目标:
知识能力:赏析小说的精妙结构,领略斯特林堡小说语言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和描写方法。提高欣赏短篇小说能力。
过程与方法:点拨发问,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体会小说以小见大的结构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命运无常中对幸福执著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小说结构及其在表达主题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主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询问了解学生预习感受,引出作者介绍。
1936年,瑞典学院的评奖委员和院士们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尤金?奥尼尔。他在“受奖演说”中高度评价了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对他的影响:“我的工作受惠于一切现代戏剧家中最伟大的天才——你们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作者相关知识:瑞典剧作家。代表作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小说《红房间》等。
二、对“半张纸”的探究
1、形象感知“半张纸”外形等特点
◆问:本文名字是《半张纸》,那我们就从这“半张纸”入手,来欣赏这篇小说。这“半张纸”是一张怎样的纸?
用文中的话填写下列表格:
色泽
大小
字迹
内容
“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
◆问:这是“半张小纸头”
纸很小,可内容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涂满字迹”说明纸头上已经记的条目很多,非常丰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说明其包含的内容不但丰富而且时间跨度很长。
◆问:纸头上笔迹有很多种,有的写得很工整,有得是草草写成的,颜色也不一样,由此能看出什么?
纸头的内容在不同时候写成,写字的人也不一样,因而它就记录了不同时候发生的故事,也从侧面反应其内容丰富。
2、深入探讨“半张纸”上的内容
◆问:你能从纸上的内容推测主人公两年的生活经历吗?
“半张纸”其实记载了主人公二年来的生活经历:
恋爱――新婚——将为人父――丧妻夭子。
◆问:你能读出主人公在这四个人生阶段的情感体验吗?
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以下几个问题;
1)问:第三段写的艾丽丝这个名字为什么“最美丽”?
真心相爱,三个字充满了浓浓的爱意。流露出相恋时的甜蜜。
2)新婚后的蜜月生活如何?
新婚非常幸福。讨论分析“常”“最”“静静地”“沉醉”:“常”写他们可以经常去看
戏,长久地停留在幸福之中;“最”字突出了那时主人公的幸福;“静静地”是他们在享受这惬意而幸福的一刻;“沉醉”,沉浸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醉在这如梦般柔美的爱河中。
3)故事继续发展,发生了什么事情?
需要找女仆来照顾,去药房买药,订消毒牛奶,用电话解决家务事,这些是因为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这个年轻的房客快要当父亲了。内心应该感到喜悦。
再后来发生什么事情?
“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说明艾丽丝和肚中的孩子都不幸失去了生命。
4)为什么都失去生命了?知道原因吗?假如作者就按照某位同学的推理,清楚明白地告诉大家妻儿的死因,这样好吗?
素描式勾勒方式,点到为止。篇幅虽小,却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5)年轻房客回忆到这里感受是怎样的?
“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表现出回忆到这一幕人生不幸,悲痛欲绝。
讨论分析“溺死之人”:把自己看成将死之人,体现出对生活的悲观绝望。
总结明确:作者享受过爱情的甜蜜和即将当父亲的喜悦,也承受了妻儿丧亡的不幸。
情感线索为“相爱的甜蜜――蜜月的幸福――为父的喜悦――失亲的悲恸”
三、纸上其他内容分析。
1、纸头上还写了他的工作有怎样的变迁?
银行倒闭,失业,穷困――――后来找到一份新的工作”“手头很宽裕”―――现在,搬出房子,可能意味着生活的困顿。
总结:除了爱情不幸,生活上也起伏不定。
2、纸头上还写到了朋友,这个朋友有什么样的经历?
曾经飞黄腾达,后来穷困潦倒。“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
四、探究小说结构
我们理解了小说主题,那我们回头思考一个问题,“半张纸”有何作用呢呢?
明确:半张纸”的意义——于方寸之地演示了大千世界
《
半张纸》以一千五百字的简短篇幅,却涵盖了主人公两年的生活经历,可谓“惜字如金”。
作家却不惜笔墨,
精细地描绘了“半张纸”
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
甚至连纸上的字迹也一一作了说明,,这样,
半张纸便凸现出来,
像电影特写镜头似的强烈地吸引着读者。它是:
(1)年轻房客两分钟内情绪发生转换的关键
(2)结构上贯穿全篇,两年刻骨铭心经历的回忆都是用这张记录了各种电话号码的纸联系起来。作家紧紧围绕半张纸进行布局选材,“半张纸”本身也并无多大意义,重要的是在于揭示主人公头脑中的意识。这种表现手法后来在文艺作品中广泛运用,也就是西方现代文艺中的“意识流”。作家对主人公两年来的一切没有作细致的描写,而是采用意识流的方法,循着“半张纸”上所提供的一个个电话号码的先后顺序作为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轨迹,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展开情节,推出高潮,收束结尾。
(3)小说的灵魂,深化主题。原本杂乱的回忆,通过这个故事的焦点,巧妙地将人生变迁的喜乐悲愁维系在一起,浓缩的“半张纸”上,杂而不乱,承载起表达主题的任务。
五、主题归纳
1、从刚才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与他工作的变迁,和朋友的盛极而衰,你觉得有和共同点?
明确:学生自由回答,预计能说到此类观点:“人生变幻莫测”“生活总是起伏不定”“人生无常”等。对生活总是变幻不定的,可能给你带来幸福,也可能给你带来痛苦。我们的主人公就经历了从“有”到“无”的变化,而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交替着幸福和痛苦。这才是生活的原生态。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的态度。
2、那么我们的主人公在回顾了这二年的生活后,他是怎样从对待的呢,你能揣摩出他这样选择生活的心理活动吗?
明确:主人公读完这张纸后,“吻”它,“折“好”,“收”在胸前,反而“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显然,主人公的情感并未消极下去,相反的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尊重和直面现实的生活态度。
心理:他从两年的生活里感悟出,这两年他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生活本身就是充满许多遗憾的,“有许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所以,相对于这“许多人”,他是多么幸运的呀!人要珍惜“曾经拥有”,把握“现在”,开拓“未来”。这样你的人生将不断地被充实。倘若,你永远停留在这两年,消沉下去,哪怕你活了100岁,你实际的生命长度只有“这两年”。幸福是值得欣喜,痛苦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
出示作者的一段话:
人活着必遭蹂躏。天堂和地狱在他看来并不是虚无的存在,而是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兑现。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就在地狱。但谁又能说痛苦不是另一种欢乐呢?
3、从小说结尾可以看出“年轻房客”是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小说结尾时,主人公收藏起那弥足珍贵的半张纸,“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而是“高高地抬起了头”,告诉我们主人公将以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
奋然前行,去开拓新的人生。他勇敢地面对命运,承受人生的一切幸与不幸,在生活面前保持着骄傲与快乐的姿态,主人公是一位达观而又坚强的人。
(2)启示一: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生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著追求。幸与不幸,都是生活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既要积极地追求人生的幸福,也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不幸。
(3)启示二:人生的幸与不幸,都只是生活的一个片断一个阶段而已,重要是的学会从中获取经验与启示,得到力量与智慧,以向前看的健康乐观心态走好人生的下一步。对于过去的一切,美好的,我们会珍惜;不幸的,我们任它随时光流逝,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拥有的,去开拓更美好的未来。
六、课堂总结
这位天才的作家以这有历史有温度有气味的半张纸,精妙地结构了一个人两年的人生经历、包涵了丰富的内蕴,与其说它让“我”若有所失不如说让我们“若有所思”:人生无常、悲欣交集,深刻体会、时时省视,在无常中依然能清醒地抬起自己高贵的头颅,才算不虚此行。
七、课外作业:
1、阅读《漫谈斯特林堡》莫言;
2、选取生活中一样物品,演绎一段你的人生经历,写成500字左右的随笔一篇。
板书设计:生活经历
恋爱――——新婚————将为人父——――丧妻夭子
情感线索
相爱的甜蜜――蜜月的幸福――为父的喜悦――失亲的悲恸
PAG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