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教案(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教案(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8 10:41:10

文档简介

炮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分析小说中运用的对照法。(2)掌握场景描写的功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探究,达成知识目标。
3.情感与态度:面对困难,不要退缩,应该勇敢面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合雨果名句探究雨果场景创作的方法及场景设置的功能.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时说明:本篇课文设计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法、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两个问题:
(一).阅读小说,《炮兽》可分为几个场景?
明确:可以分为三个场景:
第一场景(从开头到“仿佛两只铁锤轮流在敲打”)炮兽肆虐。
第二场景(从“突然间”到“把舵索的……青铜脖子上”)人兽大战。
第三场景(从“斗争结束了”到结尾)
赏功罚罪。
(二).对照雨果名句,探究对照法:
多媒体展示: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曾经指出:“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共存,光明与黑暗相伴。”这条准则始终指导着雨果的创作。
问:(1)第一场景中蕴含着哪些对照?
①炮兽的强大,疯狂与人的渺小,怯懦
课文相关内容:
炮兽——这尊挣断了铁链的大炮,突然变成了一头形容不出的怪兽。
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儿的皮球似的跳弹起来。
这尊可怕的大炮乱滚乱动,前进,后退,撞到右边,撞到左边,逃避,冲过,使人无法捉摸,粉碎障碍物,把人当作苍蝇似的压死。
人——船身前后颠腾的时候,大炮被抛向前,一直朝人群冲过去,头一下子就压死了四个人,然后被船身向左右倾斜的力量拉回来,再推出去,又把第五个可怜的人碾成两半,再向左舷的船壁冲过去,撞坏了一门大炮……炮舱里一转眼间人都跑光了。
②勇士的犹豫不决与老人的沉着镇定
课文相关内容:
船长和大副——船长布瓦斯贝特洛和大副利?维厄维勒虽然是两个勇士,也在楼梯顶上停了下来,一句话也不说,脸色发青,犹豫不决,向中甲板里面张望。
“的确,现在只有上帝能够救我们了”。布瓦斯贝特洛说。
老人——走到中甲板里来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在楼梯底像一尊石像一样站着。他用严峻的眼光望着这种破坏的情况。他一动也不动,似乎没法向炮舱里挪动一步。
(2)第二场景中又蕴含着哪些对照?
③船员的束手无策与炮队队长的英勇无畏
课文相关内容:
船员——大家都沉默起来,让大炮继续弄出可怕的闹声.
炮队队长——突然间,在这个没有人能够进去,只有那尊自由的大炮在里面跳动的“竞技场”里,出现了一个手里拿着铁棍的汉子。
他一只手抓住一根起重铁棍,一只手拿着一条打着活结的舵索,从方窗眼跳进中甲板里.
可是汉子继续搏斗,有时甚至是他向大炮进攻。
④炮队队长的勇斗大炮与神秘老人的智取大炮
课文相关内容:
炮队队长——那汉子站在一个角落里,手里紧握着铁棍和带子,背靠在一根船骨上,两条小腿稳稳地站定,仿佛两根钢柱;他的面容苍白,镇静,凄苦,像在甲板上生了根似的,等待着。
炮手拿着他的起重铁棍等着.大炮仿佛瞥见了他,根本不屑把身子转过来,就用一种斧劈似的速度向后倒退,朝汉子冲过来.被迫退到船舷上的汉子已经到了绝境。
神秘老人——可是直到现在一直站着不动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冲了出去,动作比这一切凶猛的搏斗更加迅速.……这个具有决定性和充满危险的动作,即使是一个受过杜罗塞尔的《海上御炮术》里面记载的种种技术训练的人,也不会做得更合适,更准确。
(3)第三场景中有没有对照?
⑤赏功与罚罪
课文相关内容:
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短衫上。
“现在,把这个人拉出去枪毙”
“……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
“执行”
⑥欢呼与惊惶
课文相关内容:
“乌拉!”水手们欢呼起来。
惊惶代替了欢呼。
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
总结:多用“对照法”使雨果的场景创作十分成功,显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瑰丽特色,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三).探究场景的功能。
1.多媒体展示,明确场景的功能:
①给全篇定调(指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
②营造意境和渲染气氛
③导引人物出场
④揭示人物性格
⑤作为象征
2.结合课文,分析场景的功能
①开头“炮队里一尊二十四磅重弹的大炮滑落了……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事变了”功能:渲染紧张的气氛。
②场景一中,船长、大副、炮队队长的描写,功能:导引人物出场。
③场景二中,炮队队长和老人的描写,功能:揭示人物性格。
④结尾“一种阴郁的静寂……再听见尸首跌落海里的声音笼罩着全船”功能:作为象征,给全篇定调。
七:课后作业:1.继续分析场景功能在课文中的体现。
2.思考与实践的第一题。
PAGE
-
3
-安东诺夫卡苹果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蒲宁及其创作情况以及风格。
能力方法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主题以及语言方面的特色。
情感意志
理解蒲宁作品中所表达的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重点难点
领会小说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步骤

导入

用一段关于苹果的故事引入课文。

线索分析
这篇小说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情节,也不靠情节来组织,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画面来组织、推进,那么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呢?或者说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组织内容的?
明确:以时间为线索,从八月写到十一月,将“初秋”苹果成熟的季节、农田丰收的季节、“九月杪起”以及“深秋”初冬时狩猎的季节连缀成四幅如诗如画的图景,描绘出精美的俄罗斯农村秋天的景致。

整体研读
本文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俄罗斯风情画”,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图画内容。
苹果丰收图(场景一)
庄园生活图(场景二)
深秋打猎图(场景三)
 
小地主生活图(场景四)

分析第一场景:苹果丰收图。
1.第一段开始那一句充满抒情格调的“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秋,”将我们一下子就带入了果园丰收的景象。一句“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又将我们带入了清晨的果园。问:那么,作者是通过哪几种感官的回忆来写清晨的果园的?
明确:
视觉——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稀稀落落的大果园、槭树的林荫道
嗅觉——落叶的幽香、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的芬芳
听觉——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
2.“吃吧,吃个饱,——不吃才傻呢!哪个割蜜的不吃几口蜂蜜。”从这句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点拨:丰收的喜悦、人们在丰年的乐善好施、田园生活中的人情美。
小结:以上是对“苹果成熟季节果园”场景的概述。这个场景有色泽,有声音,有气味,将我们一下子带入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中。这样的场景描写,为小说定下了欢快的、明朗的、清新的格调。
3.蒲宁是懂得绘画技巧的高手,他是怎么具体描绘“果园清晨”图景的呢?
①背景:大窝棚。“树木后面不时地闪过鲜红的衣裙”,这为果园的绿色色调增添了许多鲜
活的色彩。
②前景:人物。而中心人物是“村长年轻的妻子”(由外而内地描写这个典型的俄罗斯
农村妇女形象),其他人物包括“小家碧玉”、“公子哥儿”和在一旁做买卖的人。
③基调:热烈、欢快,充满丰收的喜悦。
4.重点研习“我俩久久地侧耳倾听着”这一自然段和“我举起沉得像铁棍似的单管猎枪”这一自然段,说说这个场景写声音的特点和作用。
明确:特点:动静相宜,出神入化。
作用:写出了平常生活场景的诗意。

赏析第二部分,感受作者难舍贵族情结。
1.第21页“庄园并不大……是何等的舒适惬意呀!”
这一段文字描写的是姑母的庄园,这个庄园中实行的依然是农奴制,这个庄园的主人也就是“我”的姑母过的仍然是一种“中等贵族的生活方式”。那么在作者的笔下,“我”的姑母的庄园具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古老、坚固,富有生命,永远不会有倾圮之日。或许姑母的“宅第”就是作者心目中的贵族生活的理想形象。
2.在这样一座古老、坚固,富有生命,似乎永远不会有倾圮之日的庄园中,姑母的生活如何呢?一起来读一读描写姑母的“中等贵族的生活”的语段。
(1)这屋里的摆设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着贵族的华贵、矜持和气派。丰盛的晚餐则是贵族奢华气派的最好诠释。
(2)怎么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这个庄园这个宅第的主人姑母又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呢?
明确:姑母是图画的主角,结实硬朗、傲岸而又和蔼——这正是贵族气度的典型。
小结:难舍贵族情结:蒲宁是个对贵族生活颇为留恋和向往的人,在他的意识中,与世无争、相安无事的农庄生活,并没有什么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他厌恶任何打破这种“理想化”社会平衡的革命。因而,在他的笔下,贵族农庄的生活是美好而惬意的。

赏析第三部分——深秋狩猎图。
1.农忙已经过去,狩猎季节开始。在这幅“深秋狩猎图”中,有没有让大家记忆深刻的人物形象?
明确:那就是“我”已故的内兄、地主兼猎人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
2.“打猎图”中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的形象和性格怎样?作者是如何描写他的出场?
明确:野性、豪爽、不拘小节有男子汉的阳刚气质。
细节描写
。在描写了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的出场后,接下来在森林中纵马狩猎的场面真的是热闹非凡。

赏析第四部分——小地主生活图。
1.在作者的眼中,小地主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文章中的景物特点来感受。
齐读第27页“‘出发!’……现在要是有一两条灵
该多好!

问:同样是描写狩猎的场面,这里的景物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明确:远没有前面三部分的美好。深秋光秃秃的果园,荒僻的小道、萧瑟的树林、寒冷的旷野,似乎就是破落小地主生活的象征。
2.最后,文章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最终更以一首悠扬而悲壮的歌谣作结。将小说结束与一种悲剧气氛之中。

主题探究

1.在这篇文章中,“安东诺夫卡苹果”成了一种象征,那它象征着什么呢?
明确:象征着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2.文章通过这样一个象征表现了什么主题?全文是以回忆的形式写出的,那过去的时光是多么美好呀。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整篇小说都笼罩在“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馥郁甜香中,在对昔日美好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拓展训练。
1
.
选择一处风景,并赏析其描写的技巧。
2.课外延伸阅读:
伊凡布宁的小说《乡村》和显克微支的《灯塔看守人》

板书:
安东诺夫卡苹果
  蒲宁
苹果丰收图——欢快清新
庄园生活图——心态平和
深秋打猎图——粗犷温馨
小地主生活图
——忧郁悲戚
  
“安东诺夫卡苹果”: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手法:
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动静结合。
主旨:
表达对往日生活的留恋和对贵族衰落现实的不满。
PAGE
-
4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