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课件(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课件(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8 10:44:43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感动文章
以思想教育人 以情节吸引人 以情感打动人
“感动”是衡量小说的重要标准之一
 感动文章
路遥《平凡的世界》
史铁生《命若琴弦》
余华《活着》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
以思想教育人 以情节吸引人 以情感打动人
“感动”是衡量小说的重要标准之一
  艾萨克·什维斯·辛格——
辛格一生出版了九部长篇小说、十部短篇小说集、两部剧本、十六本儿童故事集。曾先后两次荣获美国图书奖,其中一次是奖给他的儿童文学创作的。辛格被称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他的故事往往以情感取胜。
  
1978年辛格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
因为他有充满激情的叙事
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
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
人类的普遍处境。
正 音
硝(xiāo)皮匠  温驯(xùn)
草垛(duò)  
游弋(yì) 
咩(miē) 
雪橇(qiāo)  
陀(tuó)螺(luó) 羊圈(juàn)
戏谑(xuè)
 狞(níng)笑

duǒ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门垛
城垛
垛口
duò整齐地堆成的堆。
麦垛
砖垛
垛口
垛口:指曲艺演员将好几句押韵的唱词一句紧接着一句地唱出来。

cuō
一撮盐
一小撮坏人
zuǒ
一撮胡子
一撮头发

luō
用手握住条状物向一端滑动。
(捋虎须
捋起袖子)

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物体顺溜或干净。
(捋胡子
捋麻绳)
朗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根据故事情节,请在下面补充四字短语
开端(1—4):阿隆
发展(5—10):途中
高潮(11—27):难中
结局(28—33):回家
受命卖羊
遇暴风雪
相依为命
不再卖羊
品读感情
  请找出本文最能感动你的场景?
  并说说在这些场景中最令你感动的有哪些细节?
感动场景
告别场景
互助场景
对话场景
回家场景
那些细节带来的感动
问题1:硝皮匠为什么要卖掉山羊兹拉特?
卖掉兹拉特,他们全家有什么反应?
①因为兹拉特“老了,挤的奶也很少”;
②家里亟需钱过节(蜡烛、土豆、食油、孩子们的衣物及其他必要开支)。
硝皮匠勒文: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
阿隆的母亲:泪流满面
阿隆的妹妹:也哭了起来
阿隆:只得听从
全家人:都出来告别
告别场景
问题2:对被卖掉,兹拉特有什么反应?
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和山羊的深情厚谊的?
还是像往常一样,显得那么温驯那么可亲。
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羊当成人来写
舔着阿隆的手
对主人充满信任
才觉得有点奇怪
它用疑问的目光,似乎在问好像又想通了
问题3、去卖兹拉特的途中,阿隆遇到了什么
困境?
他是如何解决这些困境?
1、风雪交加
迷失方向
2、年纪小
孤身一人
3、衣着单薄
饥寒交迫
山羊和阿隆相依为命共度难关(山羊救了阿隆的命,阿隆依靠山羊活了下来)
互助场景
感动瞬间
——人羊对话场景
  小说的人物都能用语言和神情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山羊兹拉特却只能用“咩”来表现,那么我们试着还原它原有的含义。(15——24段)
1、合作交流。将自己的思考结果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组内形成统一意见,并记录好讨论结果。
2、表演竞赛。组内选两位同学来进行对话表演,一个人演兹拉特,一个人演阿隆。
学程安排:
“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咩——”兹拉特说。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得冻僵了?”阿隆说。
“咩——”山羊又答道。
“如果大雪仍继续这样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待几天。”阿隆解释说。
“咩——”兹拉特叫了一声。
“‘咩——’是什么意思?你最好说得更明白些。”
阿隆要求道。
“咩——咩——”兹拉特试着要说明白。
“噢——你不会说话,可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阿隆耐心地说。
“咩——”
“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真的很糟糕,但是一切困苦都会过去的。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得冻僵了?”阿隆说。
是啊,我们还真的要感谢这个草垛。
“如果大雪仍继续这样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待几天。”阿隆解释说。
嗯,阿隆,不用担心,这里有足够的草够我吃。你可以喝我的奶,还可以抱着我取暖。
“‘咩——’是什么意思?你最好说得更明白些。”
阿隆要求道。
如果能够让我为你付出一切,我也愿意。
“噢——你不会说话,可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阿隆耐心地说。
是的,因为我们彼此需要,永不分离。你懂得!
作者为什么不像前文那样直接把山羊的心理活动写出来而用“咩”来替代呢?
①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能进行二次创作;
②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超越了语言的障碍,达到心灵上的默契。作者写的很节制、不露痕迹,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节制胜于放纵
  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满和热烈。并不是作者越大力气煽情,读者就越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相反,适当的隐忍与节制,让小说情节与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情感的处理
情感的处理
比较阅读:
  兹拉特用角搔搔颈背,摇摇长着胡子的脑袋,发出它那唯一的声音:“咩——”
     (选自课文最后一节)
  兹拉特便用犄角搔搔脖子,摇晃着白胡子“咩”一声。这个单纯的声音表达了山羊兹拉特的全部的思想,全部的爱。
     (选自《儿童文学·选萃》)
问题4、失踪归来,兹拉特的命运改变了没有?它在主人全家心目中的地位有无变化?
人们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山羊
兹拉特也有一份
抱着兹拉特,亲了又亲
放它进来
也不离开,看着嬉笑玩耍的主人们
回家场景
采用对比的手法
渲染了暴风雪之夜阴暗恐惧和脱险之后的宁静明净的氛围.
预示他们已经战胜暴风雪,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衬托阿隆和山羊战胜暴风雪后由沉重忧虑而变为欣喜、明朗的心情。
赏析第27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描写在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奠定全篇感情基调。
(2)环境描写出现在人物出场前,有引导人物出场的作用;置于人物的描写中,有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环境描写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中,作用可能是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是全文的线索。
(4)如果某个环境描写作为小说的主背景,其作用可能是象征,暗示社会环境,突出主题。
课文中写道:“此后,全家人谁也没有再提起卖兹拉特的那件事。”
你觉得是什么拯救了兹拉特呢?
问题探究
人对动物的爱是解救兹拉特的根本原因。
推进这篇小说情节发展动力的情感要素是

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情感在山羊和主人之间的双向流动,作者不露痕迹地传达出人与动物之间彼此的深情厚谊。描摹出人与动物间有可能恒久存在的亲情状态,可以超越任何时代的贫穷与窘迫,成为一个物质匮乏的世界里人与动物之间永远温情的慰藉。
主题
  爱是一种胸怀,它宽广有容、平和慈悲,并非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己之身,而是超越了贫富与阶级、国家与民族的界限,使人们关注那些苦难中的同类,关怀和同情弱者;它是真善美的结晶,使人们忘记仇杀,忘记自己的伤痛,本文作者不仅将爱的目光投向困境中的人,更把关怀的温情给了绝境中依然忠心耿耿的纯洁山羊。
  《三国演义》中,吕布的部将盗了赤兔马,献与曹操,曹操又把它送与关羽,关羽骑着它“千里走单骑”,后来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潘璋的部将马忠擒获,马忠得了赤兔马献与孙权,孙权赐与
马忠为坐骑,其马数日
不食草料而死。
咬舌自尽的狗
(林清玄)
  有一次,带家里的狗看医生,坐上一辆计程车。
  由于狗咳嗽得很厉害,吸引了司机的注意,反身问我:“狗感冒了吗?”
  “是呀!从昨晚就咳个不停。”我说。
  司机突然长叹一声:“唉!咳得和人一模一样呀!”
  话匣子一打开,司机说了他养狗的痛苦经历:
  很多年前,他养了一条大狼狗,长得太大了,食量非常惊人,加上吠声奇大,吵得人不能安宁,有一天觉得负担太重,不想养了他把狼狗放在布袋里,载出去放生,为了怕它跑回家,特地开车开了一百多公里,放到中部的深山。
  放了狗,他加速逃回家,狼狗在后面追了几公里就消失了。
  经过一个星期,一天半夜听到有人用力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那只大狼狗回来了,形容枯槁,极为狼狈,显然是经过长时间的奔跑和寻找。
  计程车司机虽然十分讶异,但是他二话不说,又从家里拿出布袋,把狼狗装入布袋,再次带去放生,这一次,他从北宜公路狂奔到宜兰,一路听到狼狗低声号哭的声音。
  到宜兰山区,把布袋打开,发现满布袋都是血,血,还继续从狼狗的嘴角流溢出来。他把狗嘴拉开,发现狼狗的舌头断成两截。
  原来,狼狗咬舌自尽了。
  司机说完这个故事,车里陷入极深的静默,我从照后镜里看到司机那通红的眼睛。
  经过一会儿,他才说:“我每次看到别人的狗,都会想到我那一只咬舌自尽的狗,这件事会使我痛苦一辈子,我真不是人呀!我比一只狗还不如呀!”
  听着司机的故事,我眼前浮现那只狼狗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奔驰的景象,它为了回家寻找主人,奔跑百里,不知经历过多么大的痛苦,好不容易回到家门,主人不但不开门,连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立刻被送去抛弃,对一只有志气有感情的狗是多么大的打击呀!
  与其再度被无情无义的人抛弃,不如自求解脱。
  司机说,他把狼狗厚葬,时常去烧香祭拜,也难以消除内心的愧悔,所以他发愿,要常对养狗的人讲这个故事,劝大家要爱家中的狗,希望这可以消去他的一些罪业……
  唉!在人世间有情有义的人受到无情的背弃不也是这样吗?
动物与人
课后作业:
你读过的小说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篇,你为什么感动?试写一篇小短文。
注意:小说的情感要素
小说的情感处理技巧(共26张PPT)
礼拜二
午睡时刻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
????
????
这部作品通过精心设计的怪诞情节、古老的神秘故事、不可告人的家族秘事以及独特的内在矛盾揭示出其意义,通过这种种直接的途径给人以快感。?
《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花了18年时间创作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全书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的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该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一开始读《百年孤独》时,可能会被它庞杂的家族系统和让人头晕目眩的名字吓倒,像许多人所说的那样,觉得这是一本难懂难读、非常混乱的书。这部书的篇幅不长,可是我读了很久,书中一直充斥着那种死亡的沉重,压抑得我无法自由自在地呼吸,一边读就一边有许多许多的念头纷至杳来,像冰雹一样不停息地砸过来,却觉得茫然没有完整的思路。但或许也正是那种孤独和宿命的感觉,让我像着了魔一样死死被缚住。
——著名作家
格非
《百年孤独》以马孔多小镇为背景,通过布恩底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寻找出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何塞是西班牙人的后裔,住在远离海滨的一个村庄。他与表妹乌苏拉结婚,由于表妹害怕像姨母与叔父那样因近亲结婚生出长尾巴的孩子,表妹拒绝与何塞同房。因此遭到邻居阿基拉尔的耻笑,何塞杀死了阿基拉尔。从此,死者的鬼魂经常出现在何塞眼前,使何塞日夜不得安宁。他们只好离开村子,外出寻找安身之所。最后来到一片海滩上,定居下来。后来又有许多人迁移至此,这就是马孔多镇。布恩迪亚家族在马孔多的历史由此开始。
何塞是个极富创造性的人,他从吉卜赛人那里看到磁铁,便想用它来开采金子;看到放大镜可以聚焦太阳光,便试图研制出一种威力无比的武器。……他决心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孔多与外界连接起来,却以失败告终。
第一代何塞
后来他又沉迷于炼金术,整天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由于他的精神世界与马孔多狭隘、落后、保守的现实格格不入,他陷入孤独之中不能自拨,以至于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第二代阿卡迪奥、奥雷良诺
第二代有两男一女。老大阿卡迪奥像他父亲一样固执,但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想象力。他和一个叫皮拉苔列娜的女人私通,有了孩子,他十分害怕。后来与家里收养的孩子蕾蓓卡结婚。但他一直对人们怀着戒心,渴望浪迹天涯,最后随吉卜赛人出走,回来后变得放荡不羁,最后莫明其妙地被人暗杀了。
老二奥雷良诺在娘肚里就会哭,睁着眼睛出世,从小就有预见事物的本领,少年时就像父亲一样沉默寡言,整天埋头在父亲的实验室里做首饰。长大后爱上镇长的千金雷梅苔丝。在此之前,他与哥哥的情人生有一子。他参加了内战,当上了上校。一生遭遇过
14
次暗杀,
73
次埋伏和一次枪决,均幸免于难,当他认识到这场战争毫无意义的时候,与政府签订和约,
停止战争,然后对准心窝开枪自杀,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奥雷良诺年老归家,和父亲一样对炼金术痴迷不已,每日炼金子作小金鱼,每天做两条,达到
25
条时便放到坩锅里熔化,重新再做。他像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孤独的日子,一直到死。
第三代阿卡迪奥·何塞、奥雷良诺·何塞
第三代:阿卡迪奥的儿子阿卡迪奥·何塞和奥雷良诺的儿子奥雷良诺·何塞。阿卡迪奥·何塞不知生母为谁,竟狂热地爱上自己的生母,几乎酿成大错,后来成为马孔多从未有过的暴君,贪赃枉法,最后被保守派军队枪毙。
奥雷良诺·何塞过早成熟,热恋着自己的姑母阿马兰塔,因无法得到满足而陷入孤独之中,于是参军。进入军队之后仍然无法排遣对姑母的恋情,便去找妓女寻求安慰,借以摆脱孤独,最终也死于乱军之中。
第四代阿卡迪奥第二、奥雷良诺第二
第四代是阿卡迪奥·何塞与人私通生下的一女两男阿卡迪奥第二和奥雷良诺第二。那两男是孪生兄弟
,长得一模一样。
阿卡迪奥第二在美国人开办的香蕉公司里当监工,鼓动工人罢工,成为劳工领袖。后来,他带领三千多工人罢工,遭到军警的镇压,三千多人只他一人幸免。他目击政府用火车把工人们的尸体运往海边丢到大海。阿卡迪奥四处诉说揭露他亲历的这场大屠杀真相,反被认为神智不清。他无比恐惧失望,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潜心研究吉卜赛人留下的羊皮手稿,一直到死。
奥雷良诺第二没有正当的职业,终日纵情酒色,弃妻子于不顾,在情妇家中厮混。奇怪的是每当他与情妇同居时,他家的牲畜便迅速地繁殖,给他带来了财富,一旦回到妻子身边,便家业破败。他与妻子生有二女一男,最后在病痛中与阿卡迪奥第二一同死去。从生到死,人们一直没有认清他们兄弟俩谁是谁。
第五代何赛·阿卡迪奥
第五代是奥雷良诺第二生的二女一男,长子何赛·阿卡迪奥儿时便被送往罗马神学院去学习,母亲希望他日后能当主教,但他对此毫无兴趣,只是为了那假想中的遗产,才欺骗母亲说他在神学院学习。母亲死后,他回家靠变卖家产为生。后发现乌苏拉藏在地窖里的
7000
多个金币,从此过着更加放荡的生活,不久便被抢劫金币的歹徒杀死。
第六代、第七代奥雷良诺·布恩迪亚
和长猪尾巴的小孩
第六代是奥雷良诺第二的大女儿梅的私生子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他出生后一直在孤独中长大。他唯一的嗜好是躲在吉卜赛人的房间里研究各种神秘的书籍和手稿。他甚至能与死去多年的老吉卜赛人对话,并受到指示学习梵文。他一直对周围的世界漠不关心,但对中世纪的学问却了如指掌。他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姨妈阿玛兰塔·乌苏娜,并发生了乱伦关系。后来阿玛兰塔·乌苏娜生下了一个男孩,那男孩身上竟长着一条猪尾巴。阿玛兰塔·乌苏娜也因产后大出血而死。
  
那个长猪尾巴的男孩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可他刚出世不久,便被一群蚂蚁围攻并被吃掉。
这时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终于破译出了吉卜赛人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题辞是:“家庭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原来,这手稿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
在他译完最后一章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马孔多镇从地球上刮走,从此这个小镇就不复存在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