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5-18 17:28:45

文档简介

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
A.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B.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
C.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 D.宗法意识已日趋淡漠
2.(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3.(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下图为唐朝长安城西市行业分布示意图。下图可以反映出当时(  )
A.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B.商业具有开放交易特点
C.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加快
4.(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读下表,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  )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
C.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D.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5.(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6.(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阅读下表,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据此可知(  )
贞观十三年(639年) 天宝十二年(753年)
地区 户数 占总数之百分比(%) 地区 户数 占总数之百分比(%)
北方道 1370569 45.1 北方道 4922183 55.0
南方道 1671302 54.9 南方道 4051451 45.0
A.南方人口增长较北方快 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
7.(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由节俭变为追求享受,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妇女,甚至农村居民也参与到旅游的浪潮之中。这些现象说明,当时中国(  )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经济结构出现质的变化
C.拜金享乐为社会普遍认同 D.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
8.(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下表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作品中的部分章节,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  )
《喻世明言》第八卷
吴保安弃家赎友
《喻世明言》第十六卷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警世通言》第八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醒世恒言》第二十卷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西湖二集》第六卷 姚伯子至孝受显荣
A.市民文学具有一定教化功能 B.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
C.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
9.(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开平矿务局在兴办时,李鸿章批准“距唐山10里内不准他人开采煤矿”,即使“土窿采出之煤应尽商局(开平矿务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这一举措(  )
A.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B.旨在实现煤矿业国有化
C.增强了官督商办企业的信心 D.有利于商办矿业的发展
10.(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19世纪80年代,两广总督张树声在奏议中说,“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一认识(  )
A.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 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C.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 D.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实破
11.(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下图为1868---1907年外国在华航运所占市场份额示意图,其中的甲、乙、丙三个国家分别是(  )
A.美、英、日 B.英、日、美 C.英、美、日 D.日、英、美
12.(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1838年6月,黄爵滋在《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中称:“鸦片之害,其终不能禁乎?臣谓非不能禁,实未知其所以禁也。夫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由此可推知,他主张禁烟应该首先(  )
A.厉行闭关禁海政策 B.重治吸食人员
C.防控白银大量外流 D.严惩鸦片贩子
13.(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没有提兴民权、设议院等维新派的核心主张。变法开始后,他还劝说光绪帝在变法过程中应该“勿去旧街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这说明康有为(  )
A.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B.侧重于提倡除旧布新
C.实质上代表守旧势力的利益 D.并不认同君主立宪制
14.(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D.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15.(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规定在根据地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当时这一规定旨在(  )
A.动员一切力量反蒋抗日 B.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实力
C.加强各阶层的抗日联合 D.铲除根据地的不稳定因素
16.(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  )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 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17.(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从1994年起,国务院把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均实行33%的税率。这一改革(  )
A.标志国企改革进入产权制度创新阶段
B.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形成
C.表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D.体现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18.(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罗马法的“法学的论证”方式,在政治领域表现为“依据人们的权利和统治者有依据的权力来推理”。在帝国时代,元首或皇帝总揽帝国大权,法学家们认为“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这一思想(  )
A.否定了雅典人的人民主权原则 B.蕴含了启蒙思想中的契约精神
C.强调了法律应重视证据的思想 D.确立了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
19.(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19世纪晚期时,在英国,首相和内阁是议会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除非多数党自身发生分裂,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即使通过了不信任票。内阁还可以“诉诸选民公断”,提请英王解散下院,在新议会选举中。内阁因处于执政党的有利地位,获胜也不成问题。这反映英国(  )
A.责任内阁制开始得到确立 B.议会已不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
C.立法权对行政权制衡削弱 D.内阁权力膨胀推毁了宪政制度
20.(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  )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
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 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
21.(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在论及元朝儒士的社会地位时,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即“九儒十丐”,儒士地位仅高于乞丐;而我国台湾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则认为,元朝儒士比一般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据此说明(  )
A.郑思肖作为历史见证者,其观点更加全面客观
B.萧启庆作为元史专家,他的观点更加真实可信
C.历史研究和陈述会受到时代条件及作者立场等因素影响
D.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来源于对当时的时空环境全面考察
22.(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  )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 B.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D.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
23.(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  )
A.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理念 B.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C.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D.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24.(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阅读表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表2:英、法、美、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持续下降
B.欧美列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C.设备陈旧阻碍了欧美国家的发展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二、非选择题
25.(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东西方“人民”、“公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古今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7”(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形,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
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摘编自万齐洲、冯天瑜《“人民”词义的变迁》
材料二: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卡拉卡拉敕令)。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
——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和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及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
26.(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阅读图表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思想文化领域
欧洲:1814年,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70年代后电力工业开始出现,电灯,电报等相继问世。 中国:1845年,英商约翰·柯拜在广州创办柯拜船坞。1863年英国人赫德出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同年华侨陈启源在广东创办继昌 隆繅丝厂。1898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欧洲: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1871年德意志统一。 中国: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南京条约》签订。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5年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上书”。 欧洲:1823年英国浪漫主义诗 人拜伦完成组诗《唐璜》;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同 年,英国自由主义大师约翰·密尔发表《论由由》。 中国:1842年《海国图志》成书。1861年京师同文馆开办。1894年郑观应编成《盛世危言》。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 报》。
——据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等资料整理
图表为19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部分历史事件。从表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历史术语准确)
27.(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狄青(1008—1057),北宋名将,出生贫寒,但为人慷慨,尚节义,慎密寡言。宋仁宗宝元初年,西夏李元昊反,狄青随军出征,屡立战功,“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以《左氏春秋》授之。狄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以功累迁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惠州团练使等职。皇佑中,广源州蛮侬智高反,仁宗任狄青为宣徽南院使,平定了南方侬智高的叛乱。宋仁宗先后擢升狄青为枢密副使、枢密使。
——据《宋史·狄青传》
材料二:狄青在枢密院任职的四年间,欧阳修三次上书弹劾“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后来狄青被贬到陈州,不久即郁闷而死。狄青死后,宋仁宗为他哀悼,追赠他为中书令,赐谥“武襄”。宋神宗把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高规格礼节来祭祀。宋代的《说狄青》、杂剧《狄青扑马》等均塑造了其忠孝节义的形象。
——据张春晓《从接受反差到形象神化——试论狄青形象的文学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狄青在政坛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中期以后狄青形象日益受到推崇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D从材料“公元前892年”“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變即位”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宗法观念仍然比较牢固,D项错误;
A材料中反映的是宗法观念的问题,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状况,故A项排除;
C材料“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變即位”说明贵族在维护宗法制,故C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可以看出,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按照西周的宗法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强调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和权力,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不大。
2.【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D这一现象发生舆论转变说明当时社会思想发生转变。结合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朝的思想发展过程,我们能够很明显看出儒家思想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忠君伦理观念的提升使得人们观念发生转变。
A选项错误,分封制是政治角度的问题,材料主要体现出思想领域的变化;
B选项错误,我们不能对社会道德妄加评判,不同时代对社会道德定义是不同的;
C选项没有挖掘出本质,民意的变化还是由于主流思想的变化。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可以看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思想领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人们从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独尊,儒家的中君,伦理道德等得到强化,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3.【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A从“唐朝长安城西市”“市署”“平准署”中可以看出,市内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署”“平准署”,西市进行的是封闭式的集中交易,交易区也都是集中在一个四面有墙、开设市门的较为封闭的场所内,这体现了唐朝时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B项错误;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后私营手工业才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
D材料中无法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的情况,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实行坊市制,市是指定进行交易的场所,市内规划整齐,同类商品集中在一起,称为行,设行首,以便加强管理,征收商税,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一般。
4.【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分析】C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是因为选官制度变成了科举制度,即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的变革和创新,符合题意的;
A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和社会环境关系不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B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和租佃关系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D社会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世门第的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社会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隋唐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进而出现表格中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先降后升的现象,难度一般。
5.【答案】A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A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相互扯皮,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所致,可见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B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并没有扩大权力,故B错误;
C除了论述的是行政效率问题,不是皇权与相权矛盾问题,故C错误;
D材料没有说明要废除三省六部制度,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可以看出正是唐设立的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难度不大。
6.【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B表格中户数的变化能够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情况,从639年到753年,南方道户数比重下降,北方道户数比重相对于南方上升明显,反映了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AD不符合材料中南方道户数比重下降的信息,排除;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道户数比重应该上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由表格中南北户数的变化可知,北方户数增加多,说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快,南方也增加说明南北方都发展,只不过恢复发展的速度不同。进而得出结论。
7.【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鸦片战争后,中国才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错误;
B材料中只反映了消费观念的变化,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故B项错误;
C人们普遍认同的是“追求享受”,而不是“拜金享乐”,故C项错误;
D材料中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普通市民参与到旅游浪潮中,说明了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中国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可知,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中国社会出现转型的契机,难度一般。
8.【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A表格中“弃家赎友”“摔琴谢知音”“孝廉让产”“至孝受显荣”都与儒家思想中提倡的孝顺和义气等有关,显然该书具有教化的功能;
B材料中章节设置并不是受到八股取士的影响,故B错误;
C小说反映出传统价值观问题,不是冲击,故C错误;
D中个性不符合表格信息主旨。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表格中的“弃家赎友”“摔琴谢知音”“孝廉让产”“至孝受显荣”可以看出文化的教育功能,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喻世明言》等属于明清小说,属于市民文学,两者结合得出结论,难度一般。
9.【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C开平矿务局属于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属于官督商办形式企业,材料中对于周边矿物开采的垄断,显然有助于该类企业的发展;
A中摆脱列强控制,不符合事实;
B中国有化不符合洋务运动企业特点;
D材料显然不利于商办矿业发展,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平矿务局是官督商办的洋务民用企业,由材料土窿采出之煤应尽商局(开平矿务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可以看出通过垄断矿产资源,可有利于官督商办的洋务民用企业的发展,难度中等。
10.【答案】D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D材料批判洋务运动“遗其体而求其用”的弊端,显然作者认为在学习西方器物的同时,应辅之于政治,对于当时洋务派“中体西用”显然是一个进步;
A材料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故A错误;
B维新思想理论基础是西方政治学说,故B错误;
C材料赞同学习西方的技术,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说明张树声看到了洋务派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学习西方制度的弊端,说明其思想比洋务派有进步,突破了中体西用的局限性,难度一般。
11.【答案】C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AD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甲在这段时间内所占份额要高于乙和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经济发展比较快,高于美日,故排除AD项;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势力崛起,所占份额要高于日本,因此甲是英国、乙是美国、丙是日本,排除B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图表中的时间可知,这是在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结合工业革命的成就和各国的态度可以分析出各自的地位和发展趋势,难度较大。
12.【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B依据材料中“由于贩烟之盛, 贩烟之盛,由于吸烟之众。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反映当时鸦片对中国危害主要表现在吸食烟草的人比较多,故应该重治吸食人员;
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D不符合材料“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无吸食,自无兴贩”,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反映了黄爵滋认为禁绝鸦片的重点是吸食者,难度一般。
13.【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A材料中康有为没有提出变法主张,只是简单的修补,显然是想通过妥协来减少变法的阻力;
B除旧布新不是维新派思想主旨,故B错误;
C康有为代表的是维新派,不是守旧派,故C错误;
D康有为赞同君主立宪制,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勿去旧街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说明康有为不主张进行较为彻底的变革,想通过妥协来达到变法的目的,难度一般。
14.【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B从材料“1930年”“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中可以看出,1930年前后,江西等地豪绅地主大量的从农村涌入城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前后,中共在江西等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使当地的豪绅地主大量涌入城市;
AC材料中无法体现出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故AC项排除;
D北伐战争是从1926-1927年,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所学知识可知,1928到1930年,中共建立了一系列革命根据地,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这使得许多豪绅地主大量涌入城市,这是工农武装割据的运用和实践,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5.【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C1940年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比较困难时期,根据地政权人员分配上各占三分之一,中共主要目的是联合社会的各个阶级进行抗日;
A当时中共的任务主要是抗日,不是反蒋,故A错误;
B中消弱显然不符合事实;
D材料中是联合社会各阶级,不是铲除不稳定因素,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的民族矛盾,所以全中国需要一致对外,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一般。
16.【答案】B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953年中国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对于农产品和物资实行计划经济模式管理和销售,显然是保证工业化的顺利实施;B正确;
A建国初期是工农业产品极端困乏,故A错误;
C经济体制改革是1978年以后,故C错误;
D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已经完成,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为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国家采取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一般。
17.【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B1993年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材料中国务院“合并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均实行33%的税率”的措施,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构建;
A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后,国企改革转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故A项错误;
C材料中没有涉及公有制的地位问题,故C项错误;
D材料中不能体现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把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说明,我国承认非公有制经济是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一般。
18.【答案】B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B材料“依据人们得权利和统治者有依据的权利来推断”表明罗马法不接受没有根据的事实,不承认没有权利的权利,统治者的权利必须有权利的依据,只有以权利为基础的权利才是合法的;从材料反映的皇帝的决定有法律效力的原因是“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来看,是因为皇帝和人民之间的契约使得决定有法律效力;
A材料“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祛移转给他”也体现人民主权的思想,故A项排除;
C材料强调的是权利来源的合法性,没有体现出法律应重视证据,故C项错误;
D材料“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祛移转给他”说明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说明,皇帝的权力具有法律效力,皇帝的权力是人民转移给他的,人民和皇帝之间具有契约意识,进而得出看结论,难度中等。
19.【答案】C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分析】英国议会负责立法权,内阁负责行政权,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而材料表明内阁通过“诉诸选民公断”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显然说明立法权对于行政权制约的减弱,故C正确;
责任内阁制确立是18世纪初期;
当议会对于内阁不信任时候,仍然实行投票形式,故B错误;
英国宪政制度正在不断完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的特点,首相是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实际上通过议会操纵了立法权,难度不大。
20.【答案】A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A据材料“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针对春秋乱世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B材料并不能说明孔子具有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故B错误;
C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明,故C错误;
D材料也无法体现孔子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可知,孔子作《春秋》的原因是世衰道微,修历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维护统治,这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21.【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22.【答案】C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A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对抗清朝政权,不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故A错误;
B台湾两次移民与对外闭关锁国政策无关,故B错误;
C两次移民促进了民族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D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从郑氏手中收回,可以看出,加强了人员的流动,有利于民族融合,丰富了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难度较大。
23.【答案】D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A据材料“《申报》……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申报》的观点,不是清政府的理念,故A错误;
B材料也不能说明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故B排除;
C材料并未涉及洋务运动的成果,故C错误;
D《申报》的观点说明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申报》可知,这是指传媒方面的问题,而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则反映了对外界不很了解,盲目自大,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一般。
24.【答案】D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D材料数据反映了1870到1913年英、法、美、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稳定在70%以上略降,当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其它国家也在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A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持续下降,故A错误;
B数据也未涉及欧美列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故B错误;
C设备陈旧的因素并不适合所有欧美国家,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图表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可见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难度较大。
25.【答案】(1)变化:先秦时期,人、民是两个对立阶级,即文明的贵族与不开化的群氓;春秋战国以后,官民相对,民是被官教化、驯服、管理的对象;近代社会,主张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权力的拥有者,百官是人民公仆
趋势:拥有政治权力的公民范围不断扩大;由贵族到平民;本城邦到外邦;有产者到无产者;男性到女性。
(2)原因:中国:社会经济变革,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先秦贵族政治;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先进国人传播启蒙思想,社会剧变。
西方:古希腊、罗马平民、近代欧美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对外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政府适应社会变化的改革。
【知识点】宗教改革;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19世纪末20世纪……人民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再据材料二“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
(2)本题根据材料一“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据材料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社会经济变革、官僚政治取代先秦贵族政治、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传播启蒙思想、社会剧变等方面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的原因。再从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对外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政府适的改革等方面简析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
故答案为:
(1)变化:先秦时期,人、民是两个对立阶级,即文明的贵族与不开化的群氓;春秋战国以后,官民相对,民是被官教化、驯服、管理的对象;近代社会,主张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权力的拥有者,百官是人民公仆
趋势:拥有政治权力的公民范围不断扩大;由贵族到平民;本城邦到外邦;有产者到无产者;男性到女性。
(2)原因:中国:社会经济变革,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先秦贵族政治;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先进国人传播启蒙思想,社会剧变。
西方:古希腊、罗马平民、近代欧美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对外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政府适应社会变化的改革。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7”(人)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得出人民的变化,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等信息可以分析出吸附能公民的变化,难度较大。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迁可以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26.【答案】示例一:工业革命引起了中西方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
论述: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业革命继之而起。工业革命在经济上推动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崛起;政治上以英国议会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掀起高潮,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扩展;思想文化领域出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自然科学突飞猛进。这一切预示资本主义将建立起对整个世界的统治。
另一方面,为了开展工业革命,开辟世界市场,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加紧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通过鸦片战争等用武力迫使中国打开国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而造成东方从属西方的局面。同时,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也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但如何实现近代化,是传统且落后的中国面对的重大课题。
总之,工业革命促进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而封建落后的中国则成为西方侵略对象,落后于世界潮流,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
示例二:西方列强侵略对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双重影响。
论述:一方面,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后,列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国门洞开,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伤害,造成政治经济主权丧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另一方面,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经济上,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政治上,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新的阶级力量崛起,提出建立民主政治要求并付诸实践,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旧有的封建制度和统治秩序;思想文化上,伴随西方思想涌入,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题。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和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主观目的,是为了自身的殖民利益,而决不是为了传播近代文明、帮助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因此,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才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戊戌维新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这一题需要考生先就题干中的表格提供的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19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信息进行比较,然后得出自己认为合理的观点,比如,19世纪中欧历史发展的不同方向、工业革命引起了中西方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西方列强侵略对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双重影响等。然后在确定论题之后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阐述时一般要说明论题的含义、解释和分析出现论题所述结果的原因、这种结果带来的影响。
故答案为:
示例一:工业革命引起了中西方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
论述: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业革命继之而起。工业革命在经济上推动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崛起;政治上以英国议会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掀起高潮,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 不断扩展; 思想文化领域出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自然科学突飞猛进。这一切预示资本主义将建立起对整个世界的统治。
另一方面,为了开展工业革命,开辟世界市场,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加紧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通过鸦片战争等用武力迫使中国打开国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而造成东方从属西方的局面。同时,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也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但如何实现近代化,是传统且落后的中国面对的重大课题。
总之,工业革命促进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而封建落后的中国则成为西方侵略对象,落后于世界潮流,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
示例二:西方列强侵略对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双重影响。
论述:一方面,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后,列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国门洞开,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伤害,造成政治经济主权丧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另一方面,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经济上,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政治上,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新的阶级力量崛起,提出建立民主政治要求并付诸实践,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旧有的封建制度和统治秩序;思想文化上,伴随西方思想涌入,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题。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和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主观目的,是为了自身的殖民利益,而决不是为了传播近代文明、帮助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因此,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才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表格中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信息可以看出中西方之间的差距和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出结论,然后史论结合分析自己的观点,难度较大。
27.【答案】(1)作战勇敢,屡立战功;皇帝信任和朝廷重臣赏识;能文能武,德才兼备。
(2)狄青的功绩和个人际遇;北宋中期的边患危机,皇帝的表彰与百姓对名将的期待;理学兴起,节义观念的强化;世俗文学对其形象的塑造与固化。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北宋的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1)材料“宋仁宗先后擢升狄青为枢密副使、枢密使”等说明狄青深得皇帝信任和朝廷重臣赏识;“为人慷慨,尚节义,慎密寡言”“随军出征,屡立战功”“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说明他能文能武,德才兼备,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这些都是狄青在政坛崛起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北宋中期以后狄青形象日益受到推崇是因为北宋中期边患危机严重,百姓们对“德才兼备,作战勇敢”的名将充满期待;依据材料“宋仁宗为他哀悼,追赠他为中书令,赐谥“武襄”。宋神宗把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高规格礼节来祭祀。”可知统治者的表彰使其形象更加高大;依据材料“宋代的《说狄青》、杂剧《狄青扑马》等均塑造了其忠孝节义的形象。”可知世俗文学对其形象的塑造与固化;根据材料一可知狄青的功绩和个人际遇;根据所学可知理学兴起,节义观念的强化。
故答案为:(1)作战勇敢,屡立战功;皇帝信任和朝廷重臣赏识;能文能武,德才兼备。
(2)狄青的功绩和个人际遇;北宋中期的边患危机,皇帝的表彰与百姓对名将的期待;理学兴起,节义观念的强化;世俗文学对其形象的塑造与固化。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屡立战功,狄青折节读书,悉通秦狄青折节读书,悉通秦可以从军事,政治等角度分析原因,难度一般。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为人慷慨,尚节义,慎密寡言,屡立战功”“折节读书,悉通秦可以看出个人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中的社会环境、思想因素可以得出结论,难度较大。
1 / 1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
A.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B.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
C.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 D.宗法意识已日趋淡漠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D从材料“公元前892年”“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變即位”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宗法观念仍然比较牢固,D项错误;
A材料中反映的是宗法观念的问题,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状况,故A项排除;
C材料“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變即位”说明贵族在维护宗法制,故C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可以看出,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按照西周的宗法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强调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和权力,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不大。
2.(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D这一现象发生舆论转变说明当时社会思想发生转变。结合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朝的思想发展过程,我们能够很明显看出儒家思想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忠君伦理观念的提升使得人们观念发生转变。
A选项错误,分封制是政治角度的问题,材料主要体现出思想领域的变化;
B选项错误,我们不能对社会道德妄加评判,不同时代对社会道德定义是不同的;
C选项没有挖掘出本质,民意的变化还是由于主流思想的变化。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可以看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思想领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人们从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独尊,儒家的中君,伦理道德等得到强化,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3.(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下图为唐朝长安城西市行业分布示意图。下图可以反映出当时(  )
A.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B.商业具有开放交易特点
C.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加快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A从“唐朝长安城西市”“市署”“平准署”中可以看出,市内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署”“平准署”,西市进行的是封闭式的集中交易,交易区也都是集中在一个四面有墙、开设市门的较为封闭的场所内,这体现了唐朝时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B项错误;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后私营手工业才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
D材料中无法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的情况,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实行坊市制,市是指定进行交易的场所,市内规划整齐,同类商品集中在一起,称为行,设行首,以便加强管理,征收商税,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一般。
4.(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读下表,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  )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
C.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D.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分析】C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是因为选官制度变成了科举制度,即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的变革和创新,符合题意的;
A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和社会环境关系不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B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和租佃关系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D社会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世门第的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社会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隋唐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进而出现表格中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先降后升的现象,难度一般。
5.(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答案】A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A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相互扯皮,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所致,可见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B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并没有扩大权力,故B错误;
C除了论述的是行政效率问题,不是皇权与相权矛盾问题,故C错误;
D材料没有说明要废除三省六部制度,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可以看出正是唐设立的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难度不大。
6.(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阅读下表,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据此可知(  )
贞观十三年(639年) 天宝十二年(753年)
地区 户数 占总数之百分比(%) 地区 户数 占总数之百分比(%)
北方道 1370569 45.1 北方道 4922183 55.0
南方道 1671302 54.9 南方道 4051451 45.0
A.南方人口增长较北方快 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B表格中户数的变化能够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情况,从639年到753年,南方道户数比重下降,北方道户数比重相对于南方上升明显,反映了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AD不符合材料中南方道户数比重下降的信息,排除;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道户数比重应该上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由表格中南北户数的变化可知,北方户数增加多,说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快,南方也增加说明南北方都发展,只不过恢复发展的速度不同。进而得出结论。
7.(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由节俭变为追求享受,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妇女,甚至农村居民也参与到旅游的浪潮之中。这些现象说明,当时中国(  )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经济结构出现质的变化
C.拜金享乐为社会普遍认同 D.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鸦片战争后,中国才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错误;
B材料中只反映了消费观念的变化,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故B项错误;
C人们普遍认同的是“追求享受”,而不是“拜金享乐”,故C项错误;
D材料中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普通市民参与到旅游浪潮中,说明了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中国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可知,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中国社会出现转型的契机,难度一般。
8.(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下表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作品中的部分章节,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  )
《喻世明言》第八卷
吴保安弃家赎友
《喻世明言》第十六卷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警世通言》第八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醒世恒言》第二十卷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西湖二集》第六卷 姚伯子至孝受显荣
A.市民文学具有一定教化功能 B.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
C.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A表格中“弃家赎友”“摔琴谢知音”“孝廉让产”“至孝受显荣”都与儒家思想中提倡的孝顺和义气等有关,显然该书具有教化的功能;
B材料中章节设置并不是受到八股取士的影响,故B错误;
C小说反映出传统价值观问题,不是冲击,故C错误;
D中个性不符合表格信息主旨。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表格中的“弃家赎友”“摔琴谢知音”“孝廉让产”“至孝受显荣”可以看出文化的教育功能,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喻世明言》等属于明清小说,属于市民文学,两者结合得出结论,难度一般。
9.(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开平矿务局在兴办时,李鸿章批准“距唐山10里内不准他人开采煤矿”,即使“土窿采出之煤应尽商局(开平矿务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这一举措(  )
A.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B.旨在实现煤矿业国有化
C.增强了官督商办企业的信心 D.有利于商办矿业的发展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C开平矿务局属于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属于官督商办形式企业,材料中对于周边矿物开采的垄断,显然有助于该类企业的发展;
A中摆脱列强控制,不符合事实;
B中国有化不符合洋务运动企业特点;
D材料显然不利于商办矿业发展,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平矿务局是官督商办的洋务民用企业,由材料土窿采出之煤应尽商局(开平矿务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可以看出通过垄断矿产资源,可有利于官督商办的洋务民用企业的发展,难度中等。
10.(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19世纪80年代,两广总督张树声在奏议中说,“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一认识(  )
A.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 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C.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 D.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实破
【答案】D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D材料批判洋务运动“遗其体而求其用”的弊端,显然作者认为在学习西方器物的同时,应辅之于政治,对于当时洋务派“中体西用”显然是一个进步;
A材料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故A错误;
B维新思想理论基础是西方政治学说,故B错误;
C材料赞同学习西方的技术,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说明张树声看到了洋务派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学习西方制度的弊端,说明其思想比洋务派有进步,突破了中体西用的局限性,难度一般。
11.(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下图为1868---1907年外国在华航运所占市场份额示意图,其中的甲、乙、丙三个国家分别是(  )
A.美、英、日 B.英、日、美 C.英、美、日 D.日、英、美
【答案】C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AD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甲在这段时间内所占份额要高于乙和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经济发展比较快,高于美日,故排除AD项;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势力崛起,所占份额要高于日本,因此甲是英国、乙是美国、丙是日本,排除B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图表中的时间可知,这是在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结合工业革命的成就和各国的态度可以分析出各自的地位和发展趋势,难度较大。
12.(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1838年6月,黄爵滋在《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中称:“鸦片之害,其终不能禁乎?臣谓非不能禁,实未知其所以禁也。夫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由此可推知,他主张禁烟应该首先(  )
A.厉行闭关禁海政策 B.重治吸食人员
C.防控白银大量外流 D.严惩鸦片贩子
【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B依据材料中“由于贩烟之盛, 贩烟之盛,由于吸烟之众。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反映当时鸦片对中国危害主要表现在吸食烟草的人比较多,故应该重治吸食人员;
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D不符合材料“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无吸食,自无兴贩”,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反映了黄爵滋认为禁绝鸦片的重点是吸食者,难度一般。
13.(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没有提兴民权、设议院等维新派的核心主张。变法开始后,他还劝说光绪帝在变法过程中应该“勿去旧街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这说明康有为(  )
A.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B.侧重于提倡除旧布新
C.实质上代表守旧势力的利益 D.并不认同君主立宪制
【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A材料中康有为没有提出变法主张,只是简单的修补,显然是想通过妥协来减少变法的阻力;
B除旧布新不是维新派思想主旨,故B错误;
C康有为代表的是维新派,不是守旧派,故C错误;
D康有为赞同君主立宪制,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勿去旧街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说明康有为不主张进行较为彻底的变革,想通过妥协来达到变法的目的,难度一般。
14.(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D.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B从材料“1930年”“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中可以看出,1930年前后,江西等地豪绅地主大量的从农村涌入城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前后,中共在江西等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使当地的豪绅地主大量涌入城市;
AC材料中无法体现出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故AC项排除;
D北伐战争是从1926-1927年,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所学知识可知,1928到1930年,中共建立了一系列革命根据地,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这使得许多豪绅地主大量涌入城市,这是工农武装割据的运用和实践,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5.(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规定在根据地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当时这一规定旨在(  )
A.动员一切力量反蒋抗日 B.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实力
C.加强各阶层的抗日联合 D.铲除根据地的不稳定因素
【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C1940年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比较困难时期,根据地政权人员分配上各占三分之一,中共主要目的是联合社会的各个阶级进行抗日;
A当时中共的任务主要是抗日,不是反蒋,故A错误;
B中消弱显然不符合事实;
D材料中是联合社会各阶级,不是铲除不稳定因素,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的民族矛盾,所以全中国需要一致对外,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一般。
16.(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  )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 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953年中国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对于农产品和物资实行计划经济模式管理和销售,显然是保证工业化的顺利实施;B正确;
A建国初期是工农业产品极端困乏,故A错误;
C经济体制改革是1978年以后,故C错误;
D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已经完成,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为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国家采取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一般。
17.(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从1994年起,国务院把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均实行33%的税率。这一改革(  )
A.标志国企改革进入产权制度创新阶段
B.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形成
C.表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D.体现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B1993年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材料中国务院“合并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均实行33%的税率”的措施,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构建;
A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后,国企改革转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故A项错误;
C材料中没有涉及公有制的地位问题,故C项错误;
D材料中不能体现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把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说明,我国承认非公有制经济是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一般。
18.(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罗马法的“法学的论证”方式,在政治领域表现为“依据人们的权利和统治者有依据的权力来推理”。在帝国时代,元首或皇帝总揽帝国大权,法学家们认为“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这一思想(  )
A.否定了雅典人的人民主权原则 B.蕴含了启蒙思想中的契约精神
C.强调了法律应重视证据的思想 D.确立了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
【答案】B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B材料“依据人们得权利和统治者有依据的权利来推断”表明罗马法不接受没有根据的事实,不承认没有权利的权利,统治者的权利必须有权利的依据,只有以权利为基础的权利才是合法的;从材料反映的皇帝的决定有法律效力的原因是“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来看,是因为皇帝和人民之间的契约使得决定有法律效力;
A材料“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祛移转给他”也体现人民主权的思想,故A项排除;
C材料强调的是权利来源的合法性,没有体现出法律应重视证据,故C项错误;
D材料“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祛移转给他”说明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说明,皇帝的权力具有法律效力,皇帝的权力是人民转移给他的,人民和皇帝之间具有契约意识,进而得出看结论,难度中等。
19.(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19世纪晚期时,在英国,首相和内阁是议会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除非多数党自身发生分裂,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即使通过了不信任票。内阁还可以“诉诸选民公断”,提请英王解散下院,在新议会选举中。内阁因处于执政党的有利地位,获胜也不成问题。这反映英国(  )
A.责任内阁制开始得到确立 B.议会已不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
C.立法权对行政权制衡削弱 D.内阁权力膨胀推毁了宪政制度
【答案】C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分析】英国议会负责立法权,内阁负责行政权,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而材料表明内阁通过“诉诸选民公断”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显然说明立法权对于行政权制约的减弱,故C正确;
责任内阁制确立是18世纪初期;
当议会对于内阁不信任时候,仍然实行投票形式,故B错误;
英国宪政制度正在不断完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的特点,首相是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实际上通过议会操纵了立法权,难度不大。
20.(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  )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
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 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
【答案】A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A据材料“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针对春秋乱世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B材料并不能说明孔子具有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故B错误;
C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明,故C错误;
D材料也无法体现孔子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可知,孔子作《春秋》的原因是世衰道微,修历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维护统治,这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21.(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在论及元朝儒士的社会地位时,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即“九儒十丐”,儒士地位仅高于乞丐;而我国台湾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则认为,元朝儒士比一般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据此说明(  )
A.郑思肖作为历史见证者,其观点更加全面客观
B.萧启庆作为元史专家,他的观点更加真实可信
C.历史研究和陈述会受到时代条件及作者立场等因素影响
D.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来源于对当时的时空环境全面考察
【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22.(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  )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 B.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D.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
【答案】C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A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对抗清朝政权,不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故A错误;
B台湾两次移民与对外闭关锁国政策无关,故B错误;
C两次移民促进了民族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D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从郑氏手中收回,可以看出,加强了人员的流动,有利于民族融合,丰富了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难度较大。
23.(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  )
A.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理念 B.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C.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D.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答案】D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A据材料“《申报》……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申报》的观点,不是清政府的理念,故A错误;
B材料也不能说明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故B排除;
C材料并未涉及洋务运动的成果,故C错误;
D《申报》的观点说明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申报》可知,这是指传媒方面的问题,而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则反映了对外界不很了解,盲目自大,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一般。
24.(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阅读表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表2:英、法、美、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持续下降
B.欧美列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C.设备陈旧阻碍了欧美国家的发展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答案】D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D材料数据反映了1870到1913年英、法、美、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稳定在70%以上略降,当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其它国家也在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A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持续下降,故A错误;
B数据也未涉及欧美列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故B错误;
C设备陈旧的因素并不适合所有欧美国家,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图表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可见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难度较大。
二、非选择题
25.(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东西方“人民”、“公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古今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7”(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形,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
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摘编自万齐洲、冯天瑜《“人民”词义的变迁》
材料二: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卡拉卡拉敕令)。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
——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和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及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
【答案】(1)变化:先秦时期,人、民是两个对立阶级,即文明的贵族与不开化的群氓;春秋战国以后,官民相对,民是被官教化、驯服、管理的对象;近代社会,主张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权力的拥有者,百官是人民公仆
趋势:拥有政治权力的公民范围不断扩大;由贵族到平民;本城邦到外邦;有产者到无产者;男性到女性。
(2)原因:中国:社会经济变革,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先秦贵族政治;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先进国人传播启蒙思想,社会剧变。
西方:古希腊、罗马平民、近代欧美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对外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政府适应社会变化的改革。
【知识点】宗教改革;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19世纪末20世纪……人民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再据材料二“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
(2)本题根据材料一“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据材料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社会经济变革、官僚政治取代先秦贵族政治、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传播启蒙思想、社会剧变等方面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的原因。再从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对外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政府适的改革等方面简析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
故答案为:
(1)变化:先秦时期,人、民是两个对立阶级,即文明的贵族与不开化的群氓;春秋战国以后,官民相对,民是被官教化、驯服、管理的对象;近代社会,主张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权力的拥有者,百官是人民公仆
趋势:拥有政治权力的公民范围不断扩大;由贵族到平民;本城邦到外邦;有产者到无产者;男性到女性。
(2)原因:中国:社会经济变革,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先秦贵族政治;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先进国人传播启蒙思想,社会剧变。
西方:古希腊、罗马平民、近代欧美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对外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政府适应社会变化的改革。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7”(人)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得出人民的变化,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等信息可以分析出吸附能公民的变化,难度较大。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迁可以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26.(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阅读图表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思想文化领域
欧洲:1814年,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70年代后电力工业开始出现,电灯,电报等相继问世。 中国:1845年,英商约翰·柯拜在广州创办柯拜船坞。1863年英国人赫德出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同年华侨陈启源在广东创办继昌 隆繅丝厂。1898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欧洲: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1871年德意志统一。 中国: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南京条约》签订。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5年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上书”。 欧洲:1823年英国浪漫主义诗 人拜伦完成组诗《唐璜》;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同 年,英国自由主义大师约翰·密尔发表《论由由》。 中国:1842年《海国图志》成书。1861年京师同文馆开办。1894年郑观应编成《盛世危言》。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 报》。
——据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等资料整理
图表为19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部分历史事件。从表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历史术语准确)
【答案】示例一:工业革命引起了中西方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
论述: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业革命继之而起。工业革命在经济上推动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崛起;政治上以英国议会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掀起高潮,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扩展;思想文化领域出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自然科学突飞猛进。这一切预示资本主义将建立起对整个世界的统治。
另一方面,为了开展工业革命,开辟世界市场,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加紧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通过鸦片战争等用武力迫使中国打开国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而造成东方从属西方的局面。同时,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也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但如何实现近代化,是传统且落后的中国面对的重大课题。
总之,工业革命促进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而封建落后的中国则成为西方侵略对象,落后于世界潮流,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
示例二:西方列强侵略对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双重影响。
论述:一方面,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后,列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国门洞开,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伤害,造成政治经济主权丧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另一方面,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经济上,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政治上,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新的阶级力量崛起,提出建立民主政治要求并付诸实践,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旧有的封建制度和统治秩序;思想文化上,伴随西方思想涌入,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题。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和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主观目的,是为了自身的殖民利益,而决不是为了传播近代文明、帮助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因此,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才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戊戌维新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这一题需要考生先就题干中的表格提供的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19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信息进行比较,然后得出自己认为合理的观点,比如,19世纪中欧历史发展的不同方向、工业革命引起了中西方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西方列强侵略对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双重影响等。然后在确定论题之后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阐述时一般要说明论题的含义、解释和分析出现论题所述结果的原因、这种结果带来的影响。
故答案为:
示例一:工业革命引起了中西方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
论述: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业革命继之而起。工业革命在经济上推动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崛起;政治上以英国议会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掀起高潮,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 不断扩展; 思想文化领域出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自然科学突飞猛进。这一切预示资本主义将建立起对整个世界的统治。
另一方面,为了开展工业革命,开辟世界市场,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加紧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通过鸦片战争等用武力迫使中国打开国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而造成东方从属西方的局面。同时,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也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但如何实现近代化,是传统且落后的中国面对的重大课题。
总之,工业革命促进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而封建落后的中国则成为西方侵略对象,落后于世界潮流,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
示例二:西方列强侵略对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双重影响。
论述:一方面,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后,列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国门洞开,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伤害,造成政治经济主权丧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另一方面,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经济上,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政治上,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新的阶级力量崛起,提出建立民主政治要求并付诸实践,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旧有的封建制度和统治秩序;思想文化上,伴随西方思想涌入,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题。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和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主观目的,是为了自身的殖民利益,而决不是为了传播近代文明、帮助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因此,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才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表格中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信息可以看出中西方之间的差距和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出结论,然后史论结合分析自己的观点,难度较大。
27.(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狄青(1008—1057),北宋名将,出生贫寒,但为人慷慨,尚节义,慎密寡言。宋仁宗宝元初年,西夏李元昊反,狄青随军出征,屡立战功,“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以《左氏春秋》授之。狄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以功累迁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惠州团练使等职。皇佑中,广源州蛮侬智高反,仁宗任狄青为宣徽南院使,平定了南方侬智高的叛乱。宋仁宗先后擢升狄青为枢密副使、枢密使。
——据《宋史·狄青传》
材料二:狄青在枢密院任职的四年间,欧阳修三次上书弹劾“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后来狄青被贬到陈州,不久即郁闷而死。狄青死后,宋仁宗为他哀悼,追赠他为中书令,赐谥“武襄”。宋神宗把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高规格礼节来祭祀。宋代的《说狄青》、杂剧《狄青扑马》等均塑造了其忠孝节义的形象。
——据张春晓《从接受反差到形象神化——试论狄青形象的文学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狄青在政坛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中期以后狄青形象日益受到推崇的原因。
【答案】(1)作战勇敢,屡立战功;皇帝信任和朝廷重臣赏识;能文能武,德才兼备。
(2)狄青的功绩和个人际遇;北宋中期的边患危机,皇帝的表彰与百姓对名将的期待;理学兴起,节义观念的强化;世俗文学对其形象的塑造与固化。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北宋的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1)材料“宋仁宗先后擢升狄青为枢密副使、枢密使”等说明狄青深得皇帝信任和朝廷重臣赏识;“为人慷慨,尚节义,慎密寡言”“随军出征,屡立战功”“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说明他能文能武,德才兼备,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这些都是狄青在政坛崛起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北宋中期以后狄青形象日益受到推崇是因为北宋中期边患危机严重,百姓们对“德才兼备,作战勇敢”的名将充满期待;依据材料“宋仁宗为他哀悼,追赠他为中书令,赐谥“武襄”。宋神宗把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高规格礼节来祭祀。”可知统治者的表彰使其形象更加高大;依据材料“宋代的《说狄青》、杂剧《狄青扑马》等均塑造了其忠孝节义的形象。”可知世俗文学对其形象的塑造与固化;根据材料一可知狄青的功绩和个人际遇;根据所学可知理学兴起,节义观念的强化。
故答案为:(1)作战勇敢,屡立战功;皇帝信任和朝廷重臣赏识;能文能武,德才兼备。
(2)狄青的功绩和个人际遇;北宋中期的边患危机,皇帝的表彰与百姓对名将的期待;理学兴起,节义观念的强化;世俗文学对其形象的塑造与固化。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屡立战功,狄青折节读书,悉通秦狄青折节读书,悉通秦可以从军事,政治等角度分析原因,难度一般。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为人慷慨,尚节义,慎密寡言,屡立战功”“折节读书,悉通秦可以看出个人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中的社会环境、思想因素可以得出结论,难度较大。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