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苏省句容市华阳片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学情调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江苏省句容市华阳片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学情调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16 15:30:56

文档简介

江苏省句容市华阳片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学情调查试卷
一、选择题
1.(2017七上·苏州月考)“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推行县制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编制户口
2.(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3.(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此诗主要肯定的是(  )
A.张骞的冒险精神 B.张骞对经济交流的贡献
C.张骞开辟了祖国疆土 D.张骞对民族团结的贡献
4.(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歌反映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5.(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反映了宋金对峙时期岳家军战斗力强,当时的金朝是我国北方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  )
A.契丹族 B.蒙古族 C.女真族 D.党项族
6.(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尚书省
7.(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民族英雄戚继光的(  )
A.抗元决心 B.抗倭决心 C.抗清决心 D.抗俄决心
8.(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对西藏的管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①设立驻藏大臣 ②设立伊犁将军 ③册封达赖、班禅制度 ④平定噶尔丹叛乱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9.(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唐玄宗统治之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靖难之役
10.(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是哪位历史人物提出的主张(  )
A.邓世昌 B.林则徐 C.魏源 D.严复
11.(2016八上·丹徒期中)《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此项规定主要破坏了中国的(  )
A.司法主权 B.贸易主权 C.关税主权 D.海关主权
12.(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出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什么!”这里的“文明人”是指(  )
A.英美联军 B.八国联军 C.英法联军 D.日俄联军
13.(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是(  )
A.《马关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14.(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这副对联歌颂的是谁的功绩?(  )
A.毛泽东 B.康有为 C.粱启超 D.孙中山
15.(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105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分别确立为“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以“构想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  )
A.东京 B.武昌 C.广州 D.南京
16.(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洋务运动中能体现“制器为先”的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开平矿务局
C.汉阳铁厂
D.上海轮船招商局
17.(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你知道中国近代与第一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吗?(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8.(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民国十六年,在《申报》上可能会看到下面哪一则消息?(  )
A.《新青年》创刊 B.第一次国共台作实现
C.五四运动爆发 D.南昌起义爆发
19.(2016八上·康巴什期中)影片《西安事变》中,蒋介石与周恩来互称“蒋校长”和“周主任”,源于他们曾共事于(  )
A.北京大学 B.工农革命学校
C.京师大学堂 D.黄埔军校
20.(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日出东方”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一大”召开 B.遵义会议
C.工农武装割据 D.七届二中全会
21.(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1927年,毛泽东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他称赞的是(  )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广州起义 D.秋收起义
22.(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近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函中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以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14年抗战”的起点是(  )
A.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一二八事变
23.(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1936年12月13日晨,南京市民王大妈出门买菜,看到报童沿街叫卖:“特大新闻,张杨发动兵变,蒋总司令被囚禁”,该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4.(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观察下图的战役态势,它反映的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  )
A.辽沈战役 B.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25.(2017八下·河北月考)阅读淮海战役人民支援前线统计表,据此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是(  )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筹粮
543万人 30万副 88万辆 9亿多斤
A.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B.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C.人民的积极支持 D.解放军武器先进
二、综合题
26.(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以武力强迫清王朝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的领土,蹂躏中国的主权,掠夺中国的财富,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农历2009年二月初二凌晨,在法国佳士得拍卖公司举行的拍卖会上,圆明园文物——铜兔首、铜鼠首被中国厦门商人蔡铭超分别以1 400万欧元拍得,但蔡铭超“拍而不买”,拒绝付款。
请回答:
(1)请写出列强将中国近代社会一步步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四次侵略战争的名称。
(2)材料二中两件兽首是在哪次战争中被劫掠的?在这一战争前后,哪国强占中国领土最多?
(3)写出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名称。
(4)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什么启示?
27.(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材料二: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师无实学,工无良师,强若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明定国是》诏书
材料三: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李鸿章对什么运动的反思?
(2)材料二的诏书表明了一种什么态度?由此开展了什么运动?
(3)材料三中的“文”是谁?他领导的“颠覆满清专制政府”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4)材料四中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哪位历史人物?他们与近代中国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在近代化历程中学习西方呈现出什么趋势?
28.(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军国主义曾对中国发动了两次侵略战争,但结局不一样,其结果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马关条约》
材料二: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塞了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收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入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材料三:抗日战争,艰苦卓绝:北起松花江畔,南到珠江两岸,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抗日战争的艰苦历程昭示我们,爱国主义是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力量,用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来、团结起来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
——1995年《人民日报》社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这一损害了中国什么主权?最能体现19世纪末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特点的是其中哪一条款?这一条款体现的经济侵略方式是什么?
(2)《马关条约》的签订直接导致了哪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这次历史事件的主要发起者是谁?
(3)各举一例佐证材料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英勇抗战”的结论。
(4)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一败一胜的主要原因。
(5)结合材料三谈谈抗战的胜利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29.(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定,国家前途实利赖之。
——蒋介石
材料二:鄙人勇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渝。
——毛泽东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先生”分别是谁?材料中的“渝”是指哪个城市?
(2)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蒋介石邀请共产党领导人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为什么会接受邀请?
(4)这次会晤史称什么事件?最后取得了什么结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中的奖励军功,凭军功大小封田赐爵,士兵作战勇敢,军队的战斗力增强,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商鞅变法属于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学生要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人物、学生还要会分析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知道改革的重要性。
2.【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无关。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3.【答案】B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可知,它的意思是没有张骞通西域,怎么会有那么多优良的品种从遥远的西域运来呢?此诗主要肯定的是张骞对经济交流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两次通西域后,促进了汉朝同西域各国的经济交流,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诗歌意思不符合。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张骞通西域知识的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题干信息。依据题干所给信息“ 安有佳种自西来 ”可知,考查的意图是掌握张骞通西域对经济交流的影响,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4.【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知,它的意思是辛苦读书十年(虚数)无人知道,直到科举考试榜上有名才被天下人知。结合所学知识,隋炀帝时期,创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唐朝时期完善了科举制,科举考试制度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B项符合题意;
A项科举制度还没有出现;CD两项都比唐朝晚;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隋唐科举制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题干信息。依据题干所给信息“最早出现在”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科举制创立的时间,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5.【答案】C
【知识点】女真族的崛起;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后期,女真族的完颜部强盛起来,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1114年,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取得了初步胜利。1115年,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阿骨打就是金太祖,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和题干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金政权建立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记忆。依据题干所给信息“ 金朝是我国北方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 ”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金政权的建立,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6.【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元朝”、“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C项符合题意;
A项是秦朝的制度;B项是元朝在中央设置的机构;D项在隋唐时期已经出现;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元朝行省制知识的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题干信息“ 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元朝行省制的影响,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7.【答案】B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它的意思是:封侯拜相并不是我的追求和理想,我想要得到的是我们的国家有一个宁静的海疆。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倭寇经常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掠夺和骚扰,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的重大胜利;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所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决心,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戚继光抗倭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题干信息“ 但愿海波平”并结合戚继光的事迹。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戚继光抗击的对象,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8.【答案】A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①③两项符合题意;
②项是清朝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不符合题意;
④项平定叛乱主要在西北边疆地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清朝管辖西藏知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题干信息“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牢记清朝管辖西藏的措施,分辨对新疆的管辖和对西藏管辖的不同,最终确定答案。
9.【答案】C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唐玄宗统治之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使得唐朝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增多,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C项符合题意;
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靖难之役是明朝时期;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开元盛世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题干信息“ 唐玄宗统治之初”。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开元盛世,准确分辨几大盛世所处的朝代和在位的皇帝,最终确定答案。
10.【答案】B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可知,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理由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也直接威胁到清朝的财政,导致中国银荒兵弱,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和题干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林则徐禁烟知识的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题干信息“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知道鸦片的危害,进而理解林则徐的主张,最终确定答案。
11.【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842年8月,英国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内容之一是“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此项规定主要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12.【答案】C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根据时间1861年可以大致推断题目描述的是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再根据“火烧圆明园”等内容可以肯定其描述的就是这一事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识记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需要注意的是,雨果在信中用“文明人”,是对英法联军发动侵略战争的一种讽刺。
13.【答案】C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天津条约》赔款英法白银各200万;《北京条约》在《天津条约》基础上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辛丑条约》,赔款白银达到4.5亿两,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不平等条约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识记近代几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牢记《辛丑条约》的内容,进而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答案。
14.【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所给信息的“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可知,对联歌颂的历史人物是孙中山。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以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为目标;1912年,清朝皇帝宣布下诏退位,推翻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D项符合题意;
A项是新中国的开创者;BC两项是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辛亥革命知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信息。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牢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进而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答案。
15.【答案】D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史实。辛亥革命成功后,在南京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辛亥革命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识记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牢记中华民国建立地点,进而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答案。
16.【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BCD项都是后期求富创办的民用企业。所以答案选择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洋务运动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识记洋务运动的内容。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牢记洋务运动的前后期的口号和内容,进而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答案。
17.【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近代史上与“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相关的重大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与第二期“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与第三期“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新文化运动,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化探索知识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近代化探索的内容。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准确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进而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答案。
18.【答案】D
【知识点】南昌起义
【解析】【分析】民国十六年是指1927年,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其他事件时间不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年代计算的相关知识。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计算时间并识记。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准确计算民国十六年是哪一年,并识记南昌起义的时间,进而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答案。
19.【答案】D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蒋介石与周恩来互称“蒋校长”和“周主任”,结合所学知识:1924年,黄埔军校建立,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故有“蒋校长”和“周主任”之称。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黄埔军校建立的知识点。
20.【答案】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出东方”寓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这中国共产党的诞生,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共一大知识的理解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信息。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进而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答案。
21.【答案】D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1927年”、“军叫工农革命”、“秋收时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称赞的是1927年的秋收起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八七会议中决定发动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武装起义。毛泽东在湖南省东北部和江西省西北部领导农民、工人和一部分北伐军,成立一支工农革命军。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在进军长沙的途中,工农革命军遭到敌人围击。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成功地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秋收起义知识的理解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信息。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题干信息分析判断秋收起义的内容,进而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答案。
22.【答案】B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中国经过14年抗战,到1945年日本投降,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九一八事变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牢记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进而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答案。
23.【答案】B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1936年12月13日晨、张杨发动兵变,蒋总司令被囚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是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B项符合题意;
A项的时间是1931年9月18日;C项的时间是1937年7月7日;D项的时间是1937年8月13日;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西安事变知识的理解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信息。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题干信息分析判断西安事变的时间及人物,进而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答案。
24.【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所给信息“徐州、陈官庄、双堆集、碾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反映的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图中信息不符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三大战役知识的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信息。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题干信息中的地点分析判断淮海战役,进而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答案。
25.【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人民支援前线”,可知这个表格反映出来的内容是人民的积极支持。A、B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D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6.【答案】(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
(3)《辛丑条约》
(4)腐朽的封建主义难以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落后就要挨打;增强综合国力。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要注意是列举中国近代社会遭受的四次侵略战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依据材料二信息“圆明园文物——铜兔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两件兽首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劫掠的。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扩展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860年,英国和法国组成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掩盖罪行,竟下令烧毁圆明园。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趁火打劫,共抢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是割占中国领土做多的国家。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制度不敌先进的制度。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等。
故答案为:(1)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
(3)《辛丑条约》
(4) 腐朽的封建主义难以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落后就要挨打;增强综合国力。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列强发动的四次侵略战争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记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牢记四次侵略战争,最终确定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的理解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依据材料准确判断。依据出来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题干信息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最终确定答案。
(3)本题主要考查《辛丑条约》知识的理解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记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准确理解记忆《辛丑条约》的影响,最终确定答案。
(4)本题主要考查实际应用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概括。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理解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从中得到启示,最终确定答案。
27.【答案】(1)洋务运动
(2)不满现状要求改革。维新变法(过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3)孙中山。辛亥革命。
(4)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
(5)由浅入深(由学技术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文化)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李鸿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结果以失败而告终,所以李鸿章发出了材料一中的感叹。(2)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师无实学,工无良师,强若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是由光绪帝颁布的诏书,表明了一种不满现状要求改革的态度。由此开展了戊戌变法运动。(3)依据材料三所给信息“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文”是孙中山,孙中山名文,子逸仙。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依据材料四的图二和图三所给信息“《新青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陈独秀,图二是李大钊,他们与新文化运动有关。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5)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近代化历程是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过程。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地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故答案为:(1)洋务运动。
(2)不满现状要求改革。维新变法(过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3)孙中山。辛亥革命。
(4) 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
(5) 由浅入深(由学技术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文化)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知识的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分析理解洋务运动的结局,最终确定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知识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分析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最终确定答案。
(3)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知识的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终确定答案。
(4)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知识的读图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读图。依据图片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图片掌握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最终确定答案。
(5)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化探索知识的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依据材料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理解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最终确定答案。
28.【答案】(1)领土主权。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资本输出。
(2)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
(3)共产党:百团大。国民党:台儿庄战役。
(4)胜利:全民族抗战。失败:清政府腐败。
(5)用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来、团结起来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戊戌变法;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割地侵犯的是中国的领土主权。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最能体现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特点的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它体现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康有为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称为“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有1938年李宗仁领导的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有1940年彭德怀领导的百团大战,它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4)依据材料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制度上的落后。(5)依据材料三所给信息“抗日战争的艰苦历程昭示我们,爱国主义是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力量,用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来、团结起来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民空前团结起来,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由此可知:用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来、团结起来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
故答案为:(1) 领土主权。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资本输出。
(2)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
(3) 共产党:百团大。国民党:台儿庄战役。
(4) 胜利:全民族抗战。失败:清政府腐败。
(5) 用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来、团结起来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马关条约》知识的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分析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的危害,最终确定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对戊戌变法知识的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分析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最终确定答案。
(3)本题主要考查对抗日战争知识的分析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识记。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分析识记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最终确定答案。
(4)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相关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分析理解一胜一败的原因,最终确定答案。
(5)本题主要考查实际运用解决问题。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最终确定答案。
29.【答案】(1)毛泽东,蒋介石。重庆。
(2)欺骗人民,为打内战赢得时间。
(3)为尽可能争取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4)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或《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和材料二所给信息“鄙人勇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大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45年,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的问题,由此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先生”分别是毛泽东、蒋介石;材料中的“渝”指的是重庆。
(2)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蒋介石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的问题。
(3)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鄙人勇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大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反映的这次会晤史称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签订《双十协定》(或《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故答案为:(1) 毛泽东,蒋介石。重庆。
(2) 欺骗人民,为打内战赢得时间。
(3) 为尽可能争取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4) 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或《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重庆谈判相关知识的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分析理解重庆谈判地点和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最终确定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对重庆谈判相关知识的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分析理解国民党重庆谈判的真实目的,最终确定答案。
(3)本题主要考查对重庆谈判相关知识的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分析理解重庆谈判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最终确定答案。
(4)本题主要考查对重庆谈判相关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材料识记。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分析识记,最终确定答案。
1 / 1江苏省句容市华阳片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学情调查试卷
一、选择题
1.(2017七上·苏州月考)“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推行县制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编制户口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中的奖励军功,凭军功大小封田赐爵,士兵作战勇敢,军队的战斗力增强,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商鞅变法属于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学生要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人物、学生还要会分析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知道改革的重要性。
2.(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无关。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3.(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此诗主要肯定的是(  )
A.张骞的冒险精神 B.张骞对经济交流的贡献
C.张骞开辟了祖国疆土 D.张骞对民族团结的贡献
【答案】B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可知,它的意思是没有张骞通西域,怎么会有那么多优良的品种从遥远的西域运来呢?此诗主要肯定的是张骞对经济交流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两次通西域后,促进了汉朝同西域各国的经济交流,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诗歌意思不符合。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张骞通西域知识的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题干信息。依据题干所给信息“ 安有佳种自西来 ”可知,考查的意图是掌握张骞通西域对经济交流的影响,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4.(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歌反映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知,它的意思是辛苦读书十年(虚数)无人知道,直到科举考试榜上有名才被天下人知。结合所学知识,隋炀帝时期,创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唐朝时期完善了科举制,科举考试制度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B项符合题意;
A项科举制度还没有出现;CD两项都比唐朝晚;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隋唐科举制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题干信息。依据题干所给信息“最早出现在”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科举制创立的时间,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5.(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反映了宋金对峙时期岳家军战斗力强,当时的金朝是我国北方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  )
A.契丹族 B.蒙古族 C.女真族 D.党项族
【答案】C
【知识点】女真族的崛起;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后期,女真族的完颜部强盛起来,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1114年,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取得了初步胜利。1115年,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阿骨打就是金太祖,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和题干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金政权建立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记忆。依据题干所给信息“ 金朝是我国北方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 ”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金政权的建立,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6.(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尚书省
【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元朝”、“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C项符合题意;
A项是秦朝的制度;B项是元朝在中央设置的机构;D项在隋唐时期已经出现;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元朝行省制知识的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题干信息“ 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元朝行省制的影响,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7.(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民族英雄戚继光的(  )
A.抗元决心 B.抗倭决心 C.抗清决心 D.抗俄决心
【答案】B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它的意思是:封侯拜相并不是我的追求和理想,我想要得到的是我们的国家有一个宁静的海疆。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倭寇经常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掠夺和骚扰,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的重大胜利;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所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决心,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戚继光抗倭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题干信息“ 但愿海波平”并结合戚继光的事迹。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戚继光抗击的对象,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8.(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对西藏的管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①设立驻藏大臣 ②设立伊犁将军 ③册封达赖、班禅制度 ④平定噶尔丹叛乱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A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①③两项符合题意;
②项是清朝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不符合题意;
④项平定叛乱主要在西北边疆地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清朝管辖西藏知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题干信息“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牢记清朝管辖西藏的措施,分辨对新疆的管辖和对西藏管辖的不同,最终确定答案。
9.(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唐玄宗统治之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靖难之役
【答案】C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唐玄宗统治之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使得唐朝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增多,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C项符合题意;
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靖难之役是明朝时期;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开元盛世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题干信息“ 唐玄宗统治之初”。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开元盛世,准确分辨几大盛世所处的朝代和在位的皇帝,最终确定答案。
10.(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是哪位历史人物提出的主张(  )
A.邓世昌 B.林则徐 C.魏源 D.严复
【答案】B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可知,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理由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也直接威胁到清朝的财政,导致中国银荒兵弱,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和题干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林则徐禁烟知识的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题干信息“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知道鸦片的危害,进而理解林则徐的主张,最终确定答案。
11.(2016八上·丹徒期中)《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此项规定主要破坏了中国的(  )
A.司法主权 B.贸易主权 C.关税主权 D.海关主权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842年8月,英国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内容之一是“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此项规定主要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12.(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出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什么!”这里的“文明人”是指(  )
A.英美联军 B.八国联军 C.英法联军 D.日俄联军
【答案】C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根据时间1861年可以大致推断题目描述的是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再根据“火烧圆明园”等内容可以肯定其描述的就是这一事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识记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需要注意的是,雨果在信中用“文明人”,是对英法联军发动侵略战争的一种讽刺。
13.(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是(  )
A.《马关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答案】C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天津条约》赔款英法白银各200万;《北京条约》在《天津条约》基础上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辛丑条约》,赔款白银达到4.5亿两,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不平等条约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识记近代几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牢记《辛丑条约》的内容,进而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答案。
14.(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这副对联歌颂的是谁的功绩?(  )
A.毛泽东 B.康有为 C.粱启超 D.孙中山
【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所给信息的“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可知,对联歌颂的历史人物是孙中山。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以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为目标;1912年,清朝皇帝宣布下诏退位,推翻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D项符合题意;
A项是新中国的开创者;BC两项是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辛亥革命知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信息。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牢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进而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答案。
15.(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105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分别确立为“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以“构想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  )
A.东京 B.武昌 C.广州 D.南京
【答案】D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史实。辛亥革命成功后,在南京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辛亥革命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识记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牢记中华民国建立地点,进而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答案。
16.(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洋务运动中能体现“制器为先”的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开平矿务局
C.汉阳铁厂
D.上海轮船招商局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BCD项都是后期求富创办的民用企业。所以答案选择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洋务运动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识记洋务运动的内容。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牢记洋务运动的前后期的口号和内容,进而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答案。
17.(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你知道中国近代与第一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吗?(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近代史上与“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相关的重大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与第二期“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与第三期“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新文化运动,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化探索知识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近代化探索的内容。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准确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进而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答案。
18.(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民国十六年,在《申报》上可能会看到下面哪一则消息?(  )
A.《新青年》创刊 B.第一次国共台作实现
C.五四运动爆发 D.南昌起义爆发
【答案】D
【知识点】南昌起义
【解析】【分析】民国十六年是指1927年,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其他事件时间不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年代计算的相关知识。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计算时间并识记。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准确计算民国十六年是哪一年,并识记南昌起义的时间,进而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答案。
19.(2016八上·康巴什期中)影片《西安事变》中,蒋介石与周恩来互称“蒋校长”和“周主任”,源于他们曾共事于(  )
A.北京大学 B.工农革命学校
C.京师大学堂 D.黄埔军校
【答案】D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蒋介石与周恩来互称“蒋校长”和“周主任”,结合所学知识:1924年,黄埔军校建立,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故有“蒋校长”和“周主任”之称。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黄埔军校建立的知识点。
20.(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日出东方”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一大”召开 B.遵义会议
C.工农武装割据 D.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出东方”寓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这中国共产党的诞生,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共一大知识的理解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信息。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进而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答案。
21.(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1927年,毛泽东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他称赞的是(  )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广州起义 D.秋收起义
【答案】D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1927年”、“军叫工农革命”、“秋收时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称赞的是1927年的秋收起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八七会议中决定发动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武装起义。毛泽东在湖南省东北部和江西省西北部领导农民、工人和一部分北伐军,成立一支工农革命军。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在进军长沙的途中,工农革命军遭到敌人围击。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成功地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秋收起义知识的理解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信息。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题干信息分析判断秋收起义的内容,进而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答案。
22.(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近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函中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以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14年抗战”的起点是(  )
A.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一二八事变
【答案】B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中国经过14年抗战,到1945年日本投降,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九一八事变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牢记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进而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答案。
23.(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1936年12月13日晨,南京市民王大妈出门买菜,看到报童沿街叫卖:“特大新闻,张杨发动兵变,蒋总司令被囚禁”,该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八一三事变
【答案】B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1936年12月13日晨、张杨发动兵变,蒋总司令被囚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是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B项符合题意;
A项的时间是1931年9月18日;C项的时间是1937年7月7日;D项的时间是1937年8月13日;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西安事变知识的理解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信息。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题干信息分析判断西安事变的时间及人物,进而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答案。
24.(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观察下图的战役态势,它反映的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  )
A.辽沈战役 B.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所给信息“徐州、陈官庄、双堆集、碾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反映的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图中信息不符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三大战役知识的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信息。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题干信息中的地点分析判断淮海战役,进而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答案。
25.(2017八下·河北月考)阅读淮海战役人民支援前线统计表,据此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是(  )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筹粮
543万人 30万副 88万辆 9亿多斤
A.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B.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C.人民的积极支持 D.解放军武器先进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人民支援前线”,可知这个表格反映出来的内容是人民的积极支持。A、B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D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综合题
26.(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以武力强迫清王朝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的领土,蹂躏中国的主权,掠夺中国的财富,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农历2009年二月初二凌晨,在法国佳士得拍卖公司举行的拍卖会上,圆明园文物——铜兔首、铜鼠首被中国厦门商人蔡铭超分别以1 400万欧元拍得,但蔡铭超“拍而不买”,拒绝付款。
请回答:
(1)请写出列强将中国近代社会一步步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四次侵略战争的名称。
(2)材料二中两件兽首是在哪次战争中被劫掠的?在这一战争前后,哪国强占中国领土最多?
(3)写出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名称。
(4)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
(3)《辛丑条约》
(4)腐朽的封建主义难以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落后就要挨打;增强综合国力。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要注意是列举中国近代社会遭受的四次侵略战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依据材料二信息“圆明园文物——铜兔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两件兽首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劫掠的。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扩展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860年,英国和法国组成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掩盖罪行,竟下令烧毁圆明园。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趁火打劫,共抢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是割占中国领土做多的国家。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制度不敌先进的制度。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等。
故答案为:(1)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
(3)《辛丑条约》
(4) 腐朽的封建主义难以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落后就要挨打;增强综合国力。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列强发动的四次侵略战争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记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牢记四次侵略战争,最终确定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的理解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依据材料准确判断。依据出来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题干信息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最终确定答案。
(3)本题主要考查《辛丑条约》知识的理解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记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准确理解记忆《辛丑条约》的影响,最终确定答案。
(4)本题主要考查实际应用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概括。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理解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从中得到启示,最终确定答案。
27.(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材料二: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师无实学,工无良师,强若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明定国是》诏书
材料三: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李鸿章对什么运动的反思?
(2)材料二的诏书表明了一种什么态度?由此开展了什么运动?
(3)材料三中的“文”是谁?他领导的“颠覆满清专制政府”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4)材料四中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哪位历史人物?他们与近代中国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在近代化历程中学习西方呈现出什么趋势?
【答案】(1)洋务运动
(2)不满现状要求改革。维新变法(过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3)孙中山。辛亥革命。
(4)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
(5)由浅入深(由学技术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文化)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李鸿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结果以失败而告终,所以李鸿章发出了材料一中的感叹。(2)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师无实学,工无良师,强若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是由光绪帝颁布的诏书,表明了一种不满现状要求改革的态度。由此开展了戊戌变法运动。(3)依据材料三所给信息“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文”是孙中山,孙中山名文,子逸仙。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依据材料四的图二和图三所给信息“《新青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陈独秀,图二是李大钊,他们与新文化运动有关。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5)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近代化历程是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过程。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地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故答案为:(1)洋务运动。
(2)不满现状要求改革。维新变法(过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3)孙中山。辛亥革命。
(4) 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
(5) 由浅入深(由学技术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文化)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知识的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分析理解洋务运动的结局,最终确定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知识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分析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最终确定答案。
(3)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知识的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终确定答案。
(4)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知识的读图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读图。依据图片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图片掌握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最终确定答案。
(5)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化探索知识的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依据材料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理解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最终确定答案。
28.(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军国主义曾对中国发动了两次侵略战争,但结局不一样,其结果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马关条约》
材料二: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塞了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收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入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材料三:抗日战争,艰苦卓绝:北起松花江畔,南到珠江两岸,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抗日战争的艰苦历程昭示我们,爱国主义是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力量,用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来、团结起来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
——1995年《人民日报》社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这一损害了中国什么主权?最能体现19世纪末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特点的是其中哪一条款?这一条款体现的经济侵略方式是什么?
(2)《马关条约》的签订直接导致了哪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这次历史事件的主要发起者是谁?
(3)各举一例佐证材料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英勇抗战”的结论。
(4)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一败一胜的主要原因。
(5)结合材料三谈谈抗战的胜利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1)领土主权。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资本输出。
(2)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
(3)共产党:百团大。国民党:台儿庄战役。
(4)胜利:全民族抗战。失败:清政府腐败。
(5)用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来、团结起来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戊戌变法;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割地侵犯的是中国的领土主权。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最能体现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特点的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它体现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康有为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称为“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有1938年李宗仁领导的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有1940年彭德怀领导的百团大战,它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4)依据材料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制度上的落后。(5)依据材料三所给信息“抗日战争的艰苦历程昭示我们,爱国主义是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力量,用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来、团结起来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民空前团结起来,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由此可知:用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来、团结起来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
故答案为:(1) 领土主权。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资本输出。
(2)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
(3) 共产党:百团大。国民党:台儿庄战役。
(4) 胜利:全民族抗战。失败:清政府腐败。
(5) 用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来、团结起来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马关条约》知识的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分析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的危害,最终确定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对戊戌变法知识的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分析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最终确定答案。
(3)本题主要考查对抗日战争知识的分析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识记。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分析识记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最终确定答案。
(4)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相关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分析理解一胜一败的原因,最终确定答案。
(5)本题主要考查实际运用解决问题。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最终确定答案。
29.(2018九下·句容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定,国家前途实利赖之。
——蒋介石
材料二:鄙人勇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渝。
——毛泽东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先生”分别是谁?材料中的“渝”是指哪个城市?
(2)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蒋介石邀请共产党领导人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为什么会接受邀请?
(4)这次会晤史称什么事件?最后取得了什么结果?
【答案】(1)毛泽东,蒋介石。重庆。
(2)欺骗人民,为打内战赢得时间。
(3)为尽可能争取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4)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或《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和材料二所给信息“鄙人勇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大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45年,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的问题,由此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先生”分别是毛泽东、蒋介石;材料中的“渝”指的是重庆。
(2)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蒋介石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的问题。
(3)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鄙人勇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大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反映的这次会晤史称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签订《双十协定》(或《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故答案为:(1) 毛泽东,蒋介石。重庆。
(2) 欺骗人民,为打内战赢得时间。
(3) 为尽可能争取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4) 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或《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重庆谈判相关知识的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分析理解重庆谈判地点和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最终确定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对重庆谈判相关知识的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分析理解国民党重庆谈判的真实目的,最终确定答案。
(3)本题主要考查对重庆谈判相关知识的分析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分析理解重庆谈判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最终确定答案。
(4)本题主要考查对重庆谈判相关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材料识记。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分析识记,最终确定答案。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