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测量平均速度
随堂练习
一、单选题(共4题;共12分)
1.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
A.?图中AB段的路程sAB=50.0cm
B.?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
C.?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
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
,
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2.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若路程s1段的平均速度为v1
,
路程s2段的平均速度为v2
,
路程s3段的平均速度为v3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沿斜面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B.?要测得小车通过路程s3的时间t3,
可以使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到达C点时停止计时
C.?可以用
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D.?要测得小车通过路程s2的时间t2,
可以将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车头到达B点时停止计时
3.把带有墨水装置的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纸带上,小车每隔相等的时间滴一滴墨水。当小车向左做直线运动时,在纸带上留下了一系列墨滴,其分布情况如图所示。设小车滴墨水的时间间隔为t,那么小车从图中第一滴墨水至最后一滴墨水的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的速度逐渐增大???????????????????????????????????????????B.?小车的速度逐渐减小
C.?小车的运动时间是8t???????????????????????????????????????????D.?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4.在做“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时,小明取长100cm的细玻璃管注满水,管中留一小气柱,将玻璃管反转后如图所示,观察气柱从A点运动到B点,这个过程中,气柱的运动情况如表(表中均以气柱上端移动的距离进行记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从A点开始的距离s/cm
0
20
40
60
80
1cm高的气柱从A点开始的时间t/s
0
3.6
7.2
10.8
14.4
2cm高的气柱从A点开始的时间t/s
0
3.6
7.2
10.8
14.4
A.?从表格数据可知,气柱的平均速度与它的大小无关
B.?1cm高的气柱从A点开始运动到距离A点40cm位置时,它的平均速度为0.18cm/s
C.?从表格数据可知,2cm高的气柱在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它在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D.?根据公式
可知:若本次实验中的气柱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大小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二、填空题(共5题;共12分)
5.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经过考虑他选择了较小坡度的斜面,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________。秒表甲、乙、丙分别为小车在A、B、C位置所对应的时刻图,若秒表每格为1s,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6.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如图所示,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cm/s,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cm/s,由此可判断小车是做________(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
7.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8.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目的是为了使于测量________?。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AB段平均速度会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________(选填“>”、“<”或”=“)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9.如图所示。小车水平向右做直线运动.数字钟显示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则小车从起点到终点通过的总路程是________cm,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cm/s.
三、实验探究题(共3题;共17分)
10.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端A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点,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
(2)小车在下落的过程中,受________(选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km/h;
(3)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4)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________。
(5)如果在实验中,先释放了小车,才开始计时,那么测得的平均速度会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1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使用斜面的坡度应________(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________。
(2)如果通过A、B、C三点的时间如图所示,但小明是在小车过了B点才计时,这样会使________段所测量的平均速度偏大;________段所测的平均速度是准确的,该段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3)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的是______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12.如图所示是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的原理________,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2)图中AB段的路程sAB=________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__m/s。
(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__。
四、综合题(共2题;共9分)
13.物理学上常用“频闪照相”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a)是照相记录跑步者甲、乙两人同时跑步时的频闪照片,已知照片曝光时间间隔相同,由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a)的两次记录中________(选填“甲”或“乙”)跑步的平均速度大;
(2)图(b)中的图象描述的是________(选填“甲”或“乙”)的运动;
(3)若跑步路程6km用时20min,则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4)如图(c)所示是某跑步者用随身携带手机APP软件记录的“配速”(配速定义:通过每公里路程所需要的时间)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在t1、t2和t3三个时刻中,运动得最快的时刻是________。
14.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拍下某小球竖直向下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
(1)可以看出小球在做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________;
(2)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出该小球运动情况的是____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B
解析:解:A、由图知,图中AB段的路程sAB=80.0cm﹣40.0cm=40.0cm,A不符合题意;
B、已知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由图可知sAC=80.0cm,
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
=
=32.0cm/s;B符合题意;
C、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v=
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C不符合题意;
D、如果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则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
,
不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小车从斜面上下滑时,根据斜面的长度和测量的时间可以计算速度的大小。
2.
D
解析:A.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是加速运动,A不符合题意;
B.测量小车下半程的速度时,也要从顶端释放小车,B不符合题意;
C.计算平均速度,必须利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C不符合题意;
D.测量上半程的路程和时间时,
必须从顶端释放,及时计时,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斜面上下滑的小车做加速运动,计算平均速度必须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
3.
B
解析:ABD.由图象中纸带上“滴痕”的轨迹可以发现,每个时间间隔(相同的时间)内小车的路程越来越小,所以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小,B符合题意,AD不符合题意;
C.小车运动的时间为(8?1)
t=7t
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分析:对于频闪照相来说,相邻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相同,像越密集,说明物体运动的越慢,像越稀疏,物体运动的就越快。
4.
A
解析:A.由表格可知,1cm高的气柱和2cm高的气柱到达B点的时间相同,由公式
可知,A到B的距离一定时,则平均速度相同,所以气柱的平均速度与它的大小无关,A符合题意;
B.1cm高的气柱从A点开始运动到距离A点40cm位置时的平均速度
B不符合题意;
C.2cm高的气柱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路程一样,所用的时间均为7.2s,则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C不符合题意;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体运动速度和所经过的长度无关;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二、填空题
5.
时间;0.2m/s;小于
解析:实验中为了便于测量时间,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小车运动距离s=0.5m+0.5m=1m所用时间t=5s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0.2m/s由图可知,上半程的时间t1=3s,下半程的时间t2=2s,由
可知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分析:在斜面的一端安放金属片,是为了小车停下来,便于计算时间;利用刻度尺测量物体运动的距离,利用秒表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求解物体的平均速度,利用物体走过的总位移除以总时间即可。
6.
1.25;0.5;变速直线
解析:由图知道,小车从A到B用的时间是:tAB
=10:5:6-10:5:4=2s,
运动路程是:sAB=6.00cm-3.50cm=2.50cm,
由
知道,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是:
;小车从B到C用的时间是:tBC
=10:5:10-10:5:6=4s,
走的距离是:sBC
=8.00cm-6.00cm=2.00cm,
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是:
;由于小车前段路程运动快、后段路程运动慢,所以,小车全程做的不是匀速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或减速直线运动)。
分析: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利用长度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7.
0.2
解析:由图可知,下半段路程为s=s1-s2=80cm-40cm=40cm=0.4m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时间t=2s则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为v=
=0.2m/s。
分析:求解物体的平均速度,利用物体走过的总位移除以总时间即可。
8.
时间;小;<
解析:在斜面上测量速度时,斜面的坡度越小,便于测量时间,若小车超过B点再计时,时间偏大,计算的速度偏小,小车下坡会加速,上半程的速度小于下半程的速度。
故答案为:时间;小;<。
分析:斜面的坡度小,便于测量时间,若时间偏大,则计算的速度偏小,小车在斜面上下滑会加速。
9.
4.50;0.90
解析:小车运动的距离:s=8.00cm-3.50cm=4.50cm,小车运动的时间t=5s,小车的运动速度
故答案为:4.50;0.90.
分析:结合图像,读出对应的路程与时间,利用速度计算公式v=求得小车的运动速度
.
三、实验探究题
10.
(1)(2)非平衡力;0.72(3)小于(4)小;时间(5)偏大
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及对应的时间,通过
求出速度;
(2)由题意可知,小车是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而且运动过程中没有维持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小车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故小车不是受平衡力的作用。
由图示知,小车通过的全部路程为0.5m+0.5m=1.0m
所用的时间为5秒,所以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3)由图示知,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都是0.5m,但通过上半程所用的时间为3s,下半程所用时间为2s,所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4)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并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测出的时间误差较小。
(5)如果先释放了小车,才开始计时,所测的时间偏小,小车运动的路程不变,由
可知,会使所测的平均速度偏大。
分析:(1)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原理即为速度公式v=s/t;
(2)求解物体的平均速度,利用物体走过的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即可;
(3)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大,即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小于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4)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斜面的倾斜程度应该设置的小一些;
(5)小车经过起点的标线再开始计时,会使得测得的时间偏小,计算得到的速度偏大。
11.
(1)较小;使小车缓慢下滑,便于测量时间(2)BC;AC;0.24(3)变速
解析:(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
算出BC段速度偏大。AC段的路程是s1=120cm=1.2m
AC段的时间t=5s,所测的平均速度是准确的,该段的平均速度是
=0.24m/s
(3)观察图可知,AB和BC的路程相同,上半程运动时间为3s,下半程运动时间为2s,由
可知,上半程的速度小于下半程的速度,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分析:(1)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斜面的倾斜程度应该设置的小一些;
(2)求解物体的平均速度,利用物体走过的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即可;
(3)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大,即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小于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12.
(1)v=s/t(2)40.0;0.25(3)小
解析:
(1)
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
v=
,
图中AB段的路程要从车头到车头,或者车尾到车尾;
(2)
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读数要估读到0.1cm,所以
AB段的路程sAB=40.0cm,当所用的时间
为1.6秒,则根据公式v=可得,
AB段的平均速度vAB
=25cm
/s?=0.25
m/s。
(3)如果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导致时间偏长,所以
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
分析:平均速度实验要注意刻度尺的估读,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
四、综合题
13.
(1)乙(2)甲(3)5(4)t2
解析:(1)设曝光时间间隔Δt,由图(a)知,甲乙通过的距离s相同,甲所用时间为5Δt,乙所用时间为3Δt,由
可知,在图(a)的两次记录中乙跑步的平均速度大。
(2)图(b)中s-t的图象为过原点的直线,故其速度大小为一定值,由(a)可知,甲在曝光时间间隔Δt内通过的距离相同,由
可知甲的速度不变,故图(b)中的图象描述的是甲的运动。
(3)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5m/s
(4)配速是指跑每公里所用的时间,此数值越小,表示运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最少,根据
,运动越快,由图知t2时刻的配速值最小,运动速度最快。
分析:(1)对于频闪照相来说,相邻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相同,像越密集,说明物体运动的越慢,像越稀疏,物体运动的就越快;
(2)s-t图像中,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位移,图像的斜率是速度;
(3)求解物体的平均速度,利用物体走过的总位移除以总时间即可;
(4)v-t图像中,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速度,结合图像分析求解即可。
14.
(1)变速;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等(2)C
解析:(1)相机拍照间隔的时间是相同的,由图可知:在相等的间隔时间内,小球运动的距离逐渐变大,小球的运动速度逐渐变大,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2)由照片中小球的运动轨迹可知,小球运动的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大,图C符合题意。
分析:(1)相同时间的路程不同,物体的速度在改变,是变速运动;(2)时间相同是,路程增大,是加速运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6张PPT)
第1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知识回顾-导入新课-学习目标-探究新知-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速度
概念: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单位:
m/s、
km/h
换算:1m/s=3.6km/h
运动形式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
公式:
运动的快慢
知
识
回
顾
1.能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对速度的变化进行探究。
2.会将物体运动所经历的路程或时间分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的运动速度。
3.利用平均速度的思想研究物体的运动。
学
习
目
标
没有,只能间接测量。
v=
,要知道物体的速度就必须知道路程和时间。
要测量路程可以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要测量时间可以用秒表直接测量,那么有没有直接可以测量速度的工具?
想一想:汽车仪表盘上
的车速是怎么来的?
导
入
新
课
(1)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2)实验都需要什么器材?
(3)小车做什么运动?如何表示小车的运动?
(4)如何测量小车的速度?
实验探究:测量平均速度
小组讨论
探
究
新
知
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
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探
究
新
知
(1)使倾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正确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的方法是从车头量到车头。
2.
实验步骤
s1
金属片
探
究
新
知
(5)整理器材。
(4)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l
。同理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l,把小车通过的路程s1和所用的时间t1填入表中。
(3)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和所用时间t2
,将数据填入表中。
探
究
新
知
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视频
3.
进行实验
探
究
新
知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1m
t1=3s
v1=0.33m/s
s2=0.5m
t2=1.8s
v2=0.28m/s
实验记录表
探
究
新
知
平均速度要与相应的路程或时间段相对应,可利用
计算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思考讨论: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4.
分析与论证
探
究
新
知
后半段的路程:s3=s1-s2=1m-0.5m=0.5m
后半段的时间:t3=
t1-
t2=3s-1.8s=1.2s
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0.42m/s
可见:v2v3=
=
=
s3
t3
0.5m
1.2s
思考讨论: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5.
分析与论证
探
究
新
知
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在不同的路程上小车平均速度的大小不同,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
6.
实验结论
探
究
新
知
3.测量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时的车头,而不是测斜面的长度,否则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4.要测量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测量其对应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1.为了方便计时,斜面的长度要足够长,坡度要小,注意坡度也不能过小,否则测出的平均速度大小会过于接近,且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
2.金属片的作用是防止小车滑落,便于准确测量时间。
探
究
新
知
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测量原理: .?
(2)设计思路:
?
①测路程:
a.全段路程s1:用 测量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
b.上半段路程s2:将 移到斜面一半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
c.下半段路程s3:用 减去 就是下半段的路程.?
②测时间:
a.全段时间和上半段时间:用 测出小车通过全段和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b.下半段时间:用 减去 就是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典型例题
(3)收集实验数据.填写下表空白处.(平均速度的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
(4)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在不同路段,平均速度的大小 ,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
(5)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 ;斜面的坡度为什么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 .?
典型例题
1.【参考答案】 (1)v= (2)①a.刻度尺 b.金属片 c.全段路程 上半段的路程 ②a.停表 b.全段的时间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3)如表所示.
?
(4)不同 越来越大 (5)金属片的作用是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可能运动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实验误差大
次数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
(m·s-1)
1
s1=1.6
t1=5.0
v1= 0.32 ?
2
s2=0.8
t2=2.8
v2= 0.29 ?
3
s3= 0.8 ?
t3= 2.2 ?
v3= 0.36 ?
典型例题
答案
【解题思路】 (3)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可以计算出小车全段的平均速度v1===0.32
m/s;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0.29
m/s;下半段路程是0.8
m,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为5.0
s-2.8
s=2.2
s,则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0.36
m/s.
(4)分析三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大小,小车在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在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即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是不断增大的.
典型例题
小车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用刻度尺测出运动路程
用停表测出运动时间
体会
知道
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时间内或不同路程中大小会不同。
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方法。
计算
课
堂
小
结
1.在研究水滴下落规律的实验中,打开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下落,并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
s拍摄同一水滴下落时的不同位置,图片经处理后结果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水滴下落0.3
s内的平均速度是( )
A.150
m/s
B.15
m/s
C.1.5
m/s
D.0.15
m/s
1.C 【解题思路】 水滴下落0.3
s内通过的路程是s=45.0
cm=0.45
m.所以水滴下落0.3
s内的平均速度是v===1.5
m/s.
答案
课
堂
练
习
2.[2021
河北衡水二中月考]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龙和小柳测量小明跑40
m的平均速度.
(1)小龙和小柳用 (填一种测量工具)在室外测出40
m的路程.?
(2)小柳担任计时员,他用 (填一种测量工具)测量小明跑步的时间,他应站在 处(填“起点”或
“终点”).?
(3)小龙担任发令员,发令后,小明跑完40
m的路程,小柳计时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明跑40
m所用的时间
为 s.
?
(4)小明跑40
m的平均速度是 m/s.?
课
堂
练
习
2.【参考答案】 (1)卷尺 (2)停表 终点 (3)8 (4)5
【解题思路】 (1)要在室外测出40
m的路程,测量的路程较大,因此应选择卷尺来测量路程.
(2)测量时间的工具是停表;计时员应该站在终点处计时.
(3)由题图可知,小盘的分度值是0.1
min,指针在0和1
min之间;大盘的分度值是1
s,而大盘指针在8
s处,因此
停表读数为8
s.
(4)小明跑40
m的平均速度v===5
m/s.
答案
2.[2021
天津河东区期末]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
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
A.tABB.tAB=tBC
C.vAB>vBC
D.vAB2.D 【解题思路】 由题图中停表示数可知,tAB=5
s,tBC=3
s,所以tAB>tBC,故A、B错误;由题意知sAB=sBC,小车在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AB==,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BC==,所以vAB答案
课
堂
练
习
3.[2021
广西南宁月考]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
(1)实验中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做的目的是 .?
(2)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m/s;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m/s.?
(3)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填“大”或“小”),说明小车是在做 (填“加速”“减速”或“匀速”)直线运动.?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停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填“大”或“小”).?
课
堂
练
习
3.【参考答案】 (1)方便计时 (2)0.16 0.2 (3)大 加速 (4)大
【解题思路】 (1)实验中使斜面的坡度较小的目的是使小车运动的速度小一些,方便计时.
(2)由题图可知,s1=80
cm=0.8
m,tAC=5
s,则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0.16
m/s;下半程的路程
sBC=80
cm-40
cm=40
cm=0.4
m,tBC=2
s,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0.2
m/s.
(3)从实验中可知,小车的速度是变化的,不是定值,速度越来越大,因此小车做的是加速运动.
(4)如果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所测的时间偏小,由v=可知,会使所测的平均速度偏大.
答案
课
堂
练
习
4.[2021
河南平顶山期中]汽车在某段公路上匀速行驶时,进入某超声测速区域,如图所示.当该车运动到距测速仪
370
m时,测速仪向该车发出一超声信号,2
s后收到从车返回的信号.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则该车
的速度为多少?
4.解:设汽车的速度为v,超声测速仪发出的信号在t==1
s
后与汽车相遇,在这段时间内,汽车的路程与超声波的路程有关系式:s车+s声=v×1
s+340
m/s×1
s=370
m,解得v=30
m/s.
答案
课
堂
练
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