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颂”
蒹葭
《诗经》二首之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章 · 课前预习
第三章 · 比较阅读
第二章 ·课文理解
第四章 · 课后练习
第五章 · 拓展阅读
目录
壹
生字预习
词语解析
课前预习
(sì)
蒹
葭
(jiān)
溯
洄
(sù)
坻
(chí)
晞
(xī)
湄
跻
(méi)
涘
(jiā)
(húi)
(jī)
沚
(zhǐ)
生字
预习
①蒹葭:芦苇。
②苍苍:茂盛的样子。
③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
④溯游:顺流而下。
⑤晞:干。
⑥阻:艰险。
⑦跻:(路)高而陡。
⑧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⑨涘:水边。
⑩浊:水中的小块陆地。
词语解析
道阻且右: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向右迂曲
贰
课文翻译
主题理解
课文理解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就站在水中沙洲上。
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露水没有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河的那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难登攀。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高地上。
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河那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向右弯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陆地上。
用现代汉语翻译《蒹葭》
《蒹葭》的主题是什么?
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主人公对“伊人”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主人公的怅惘之情,又有主人公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叁
比较阅读
图解关系
比较阅读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一追求一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的故事,只选了一个场景。《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秋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关雎》和《蒹葭》都是爱情诗,
它们的写作山上法有什么不同?
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关雎》
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
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蒹葭
景物
追求
葭:苍苍——萋萋——采采
白露:为霜——未唏——未已
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之路: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
结果: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
景色迷离、距离遥远
肆
字词注音
阅读理解
课后练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sì)
(jiān)
(sù)
(chí)
(xī)
(méi)
(jiā)
(húi)
(jī)
蒹
葭
溯
洄
坻
晞
湄
跻
涘
沚
(zhǐ)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
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
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
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
徘徊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这首诗意境朦胧,面面感非常强,请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
言描述一下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诗的每章景物描写都有不同。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
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
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三幅不同时间的金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与伊人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一个秋天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
《蒹葭》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回环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
《蒹葭》全篇三章二十四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伍
经典诗句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中国古代经典爱情诗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白居易《长恨歌》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拓展阅读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风”·“雅”·‘颂”
谢谢
《诗经》二首之
八年级语文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