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月下独酌》为例子,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读诗歌。
2.透过李白的饮酒诗解读李白的内心世界,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孤独寂寞。
【学法指导】
披文入情。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体察文本中的情感因素,紧扣文本中的情感要素展开有效的对话,真正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本课重点借助《月下独酌》指导学生借助吟诵、想象、品鉴、质疑等方法,深入解读诗人的内心世界,为下一步深入解读古诗、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古诗词能力打下基础。
1.吟诵悟其情
吟诵,用声音传达诗中韵味、气势、情致。反复吟咏,用自己的心灵与声音去碰撞诗人的灵魂与声音,反反复复,二者合拍之时,便心有灵犀。
2.想象入其情
融入联想与想象,揣摩并补足字里行间隐含的画面与情感,如临其境之时,便恍然顿悟。
3.品鉴咀其情
品味鉴赏绝词妙句在艺术手法、写景状物、意境营造、情感传达等方面的独特效果,从而加深对诗情的领会。
4.质疑解其情
生疑而激思,激思而求证,百思而得其解。沿着疑惑去追思问题的真相是读诗必不可少的解情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1.布置收集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
(1)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2)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4)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的《苏幕遮》)
(5)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它,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这一步意在扩充学生的知识积累,并为学习李白饮酒诗做准备。
2. 布置学生将《月下独酌》中存有疑惑的字句记录下来,小组内讨论。
3.布置学生融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揣摩字里行间隐含的画面与情感,将《月下独酌》改写成现代文。
诗歌创作离不开想象,诗歌鉴赏同样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帮助读者将诗行中隐含的内容补足,使阅读者进入诗歌的情境中,准确真切的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课堂上首先对自主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
1.用小黑板展示学生所整理的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
2.学生自主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疑惑。本诗相对浅显,也可将这一步放在后面的交流过程中,不作单独展示。
三.合作探究是本课的主体。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1.吟诵。
采用个人读、集体读、范读、配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把握情感,进入诗境。
2.想象。
课堂上在音乐伴奏中引导学生想象,并将课前所写内容作以完善。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将所听所见所嗅再现出来。
3. 品鉴。
找出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的理由。小组内先自主讨论,然后课堂上交流展示,相互补充,感知诗中遣词造句的妙处,指导学生从艺术手法、写景状物、意境营造、表达情感等角度思考。
4.质疑。
组内汇总无法解决的困惑,重点合作探讨李白月下独酌内心是孤独还是欢畅这一问题。引导“孤独派”与“非孤独派”相互辩论,明确诗中“孤独”与“不孤独”的跌宕。
5.有感情的诵读。
四.迁移运用部分:
1.诵读《将进酒》,体会即使与友欢聚痛饮三百杯,李白也是“快乐并孤独着”的。
2.合作探究:李白飘逸豪放的诗风与李白的“孤独与快乐”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正因为李白快乐并孤独着,孤独并快乐着,才有其豪放飘逸的诗风。设若只有快乐,难免显得轻飘;设若只有孤独,难免显得凝重。李白诗风与李白的内心密不可分。
3.补充相似情感的另一首李白诗《独坐敬亭山》。
李白在孤独时努力追求快乐,他的内心真正体验了孤独,但也真正体验了快乐。
【备注】“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这两个环节穿插在课堂其他环节之中。本课重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懂得李白的内心和飘逸豪放诗风的内在联系,为进一步学习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打下基础。(共11张PPT)
酒香浓郁里的李白诗
月下独酌
【成果展示】
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
(1)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2)抽刀断水水更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4)酒入愁肠, 。(范仲淹的《苏幕遮》)
(5) ,怎敌它,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6)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
(7)百年三万六十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李白《襄阳歌》)
(8)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家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答案(1)对酒当歌 (2)举杯销愁愁更愁 (3)潦倒新停浊酒杯 (4)化作相思泪 (5) 三杯两盏淡酒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刘勰《文心雕龙》
本课重点
披文入情
吟诵 反复吟诵,用自己的心灵与声音去碰撞诗人的灵魂与声音,反反复复,二者合拍之时,便心有灵犀。
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了诗。读诗要融入你的想象,如临其境之时,即能恍然顿悟。
这首诗里你最喜欢的是哪几句?说说你对它情有独钟的理由。
咀嚼
咂摸咀嚼才知好味道。仔细咀嚼妙词佳句在艺术手法、写景状物、意境营造、情感传达等方面的妙处,方能对诗情心领神会。
有人说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内心极度的孤独,也有人说此时的李白并不孤独。结合具体诗句、结合李白的生平与个性谈谈你的看法和依据。
解疑
生疑而激思,激思而求证,百思而得其解。沿着疑惑去深思是读诗的有效途径。
行乐须及春
孤独并快乐着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1答:高高的天空中鸟儿们飞得无影无踪,仅剩的一朵孤云也悠悠的飘走了。 这两句诗渲染出了一种空旷幽静寂寥的意境,写出了诗人的孤独。
2答:运用了拟人手法,人看不够山,山也看不够人,赋予山以情感,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惜惜相怜的知己之情;还运用烘托,只有山与人相知烘托知己之少,表达了极度的孤独。
1.诗的前两句渲染了怎样的意境?(画面+意境特点+感情)
2后两句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手法+解说+感情)
吟诵、想象、咀嚼、解疑
孤独并快乐着
豪
放
飘
逸的李白诗
快乐并孤独着
酒香浓郁里的李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