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冰心
冰心(1923年于美国)。
1923年,冰心于燕京大学毕业
冰心1929年与吴文藻结婚时合影。
时代背景
本文原发表于《京沪周刊》,是一篇带有哲理的“生命体验”散文。这位世纪老人在《霞》一文中提及:40年代初期,在重庆郊外歌乐山闲居时,看到英文《读者文摘》上一个使他惊心的句子“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的。生命也一样。
冰心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早年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作品有散文集《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等,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
冰心妙语录: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季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朗读欣赏
听读课文,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挟卷 芳馨 怡悦 云翳
惊骇 休憩
枭鸟 荫庇
xié
yí
yì
xīn
hài
yìn bì
xiāo
qì
骄奢 绯红
朔方 一泻千里
浏览全文,感知结构
全文只有一段,但思路清晰,根据你的理解把本文分为四层,并说明理由。
第一层:(第一句话)这是文章的领起句。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应该独立成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颗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最后结尾。总结全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1、本文都把生命比做什么?
2、“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分别经历了哪几个生命历程或哪几个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人生态度?
3、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做树,比做水?作者是怎样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写的?
思考题:
他从最高处发源
冰雪是他的前身
有时候他遇到……
他心平气和才能一泻千里
描写水和树时,都是根据这一事物的自身规律展开描写的
水的特点:
水
复杂、曲折、多变。
流淌的过程
生命之河
树
发荣滋长、繁盛凋零
春秋四季
人生之树
树的特点:
象征意义
描写
特点
分别找出描写水和树时抓住了他们什么特点,说说他们的象征意义。
谈生命
最能表达课文主题的思想的是哪一句或哪几句?
你从课文中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生命的规律又是什么?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
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生命的本质—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
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的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
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
相伴相随。
有感情的朗读你喜欢的句子,我们愿分享你喜欢的理由。
(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4)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5)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1)句中的“大海”指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2)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3)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人的一生会遇到快乐、悲哀、嘲讽甚至反对,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
(5)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表现出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襟。
(6)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8)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6)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7)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8)这一句话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表意相同,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
示例: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
名人谈生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
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
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巴金
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
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的只有一次。人的一生
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
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
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
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保尔·柯察金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我愿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雷锋
作者对生命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一定对你有所触动,请你结合自己十几年的生活经历用“生命像—— “的句式表达你对生命的感悟.
心灵广场
生命像小说,不在于长而在于精。 生
生命像品茶,品味时,有时有淡淡的苦味, 有时有淡淡的清香。
生命像大海,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
生命像道路,有时平坦,有时崎岖。
生命像一支铅笔,可以描画成功的足迹,也可能书写错误的答案。
生命像一支交响乐,时而柔情无限,如皎洁月光;时而惊涛拍岸,震撼激荡,令人心惊胆寒。
生 命
赵 丽 宏
一
假如生命是花。花开时是美好的,花落时也是美好的,我要把生命的花瓣,一瓣一瓣撒在人生的旅途上…… 二 假如生命是草。决不因此自卑!要联合起所有的同类,毫不吝惜地向世界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星浅绿。大地将因此而充满青春的活力。
三
假如生命是树。要一心一意把根扎向大地深处。哪怕脚下是一片坚硬的岩石,也要锲而不舍地将根须钻进石缝,汲取生活的源泉。在森林和沃野做一棵参天大树当然很美妙;在戈壁沙漠和荒山秃岭中做一棵孤独的小树,给迷路的跋涉者以希望,那就更为光荣。
四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我将高高地升起风帆,向着未有人到达过的海域……
五
假如生命是水。要成为一股奔腾的活水呵!哪怕是一眼清泉,哪怕是一条小溪,也要日夜不停地、顽强地流,去冲开拦路的高山,去投奔江河……
六
假如生命是云。决不在天空里炫耀自己的姿色,
也不只作放浪的飘游。要化成雨,无声地洒向大地。
七
假如生命是一段原木。做一座朴实无华的桥吧,让那些被流水和深壑阻隔的道路重新畅通! 八
假如生命只是一根枯枝。那就不必做绿色的美梦了,变成一支火炬吧,在黑夜中劈里啪啦从头燃到脚……
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
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仿句练习
1、 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另写两个句子。
2、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答案示例:
1.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幅壮丽的画卷。
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
愿你生命中有清冽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茗。
2.不是每一片尘埃都能成塔,不沉积的便成了云烟,
不是每一块美玉都能成器, 不雕琢的便成了顽石。
不是每一棵树都能成材,不成长的便成了枯枝。。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功,不努力的便成了庸人
不是每一句话都能实现,不付诸行动的话就成了空话。《谈生命》教学设计
田甜
一、整体感知
生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也是不同的。本文的作者冰心用形象的比喻表达作者对生命的体悟,启发我们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例,来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只有真正感受了,读者的心灵才会与作者的感悟碰撞出火花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用心感受自己的生命,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体悟作者对生命引发的思考,并能获得对自身的情感体验,不论粗糙或细腻,只要能谈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做到人人学中有得就可以。
二、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有关阅读的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堂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加以各种形式的阅读设计,并结合说话训练,真正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内涵和意蕴,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对人生独有的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认读基本的字词。
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的哲理性思考,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提炼概括的能力。
4.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B.[过程与方法]
本文以典范优美的现代白话写成,充盈了情感,写出了气势,很适合朗读。此外,结合朗读和揣摩文意来学习语言。本文语言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哲理的陈述,句式变化多样,可以让学生熟读和背诵一些精彩句段。在朗读和背诵的同时,对文中一些语句进行仿写。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课文描述了生命的现象和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并感受和借鉴这种人生态度,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四、教学过程
题目切入、激发联想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谈生命”这一课题,要求同学们说出看到这个题目所想到的词语、景物、以及熟悉的作品?(学生们杂然谈自己的联想)
(教师导语)生命是一个司空见惯但又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历代文人墨客都谈论过生命这个话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世纪老人冰心的《谈生命》,看看她对这个概念作了怎样的诠释。现在请大家朗读课文,大声地读起来。如果遇到不懂的生字、词,请你画下来,稍后我们一同解决。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读完课文后,来解决生字、词)
理清思路、读出层次。
1.本文虽然不分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很容易看出行文的层次来。所以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划分层次结构。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的书面概括能力。
(学生进入自由朗读状态,教师巡视。)
明确:第一层(开头第一句):揭示话题。
第二层(“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三层(“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四层(“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文末”):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揭示生命的本质。
2.分层次朗读课文
老师读第一层,男生读第二层,女生读第三层,齐读第四层
美文美赏、读出情感
1.在作者笔下,生命既像“一江春水”又像"一棵小树”,把两个比喻的主干挑出来读一读,说说对这两个比喻的认识。(此处采取学生自主读书的方式,并指导学生圈点勾画)
2.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两个比喻句,引导学生互相点评。
3.选取最喜欢的句子,熟读成诵(学生自主活动,背读课文内容。老师强调要边读边说,口中要念念有词;同时不能浅尝辄止,要深人地记背。)
4.深刻的思想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以第二段为例,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教师创设讨论氛围:生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从语速、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指导朗读,力求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此处为学生创设活跃的读书氛围,使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美、形象美、哲理美)
6.全班分工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品味感悟、读出主旨
1.把文章最后一段文字转换成现代诗行的形式,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两句可只选用带引号的警句)
教师示范改写并朗读(配乐)(教师示范稿)
不是每条一条江流都能入海,
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
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
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
也不是永远痛苦,
快乐和痛苦相生相成。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
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
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在班级进行演读。)
(这一个环节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感受文章诗意的语言,发言时,可谈自己对文句的理解,也可联系自己的体验谈对生命的认识)
2.作者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一棵小树长大叶落归根来比喻一个人生命的全过程,并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进行了形象的解说。请同学们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快乐而痛苦的人生过程。
(教师示例)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学生由于阅历所限,恐怕会为生活中的诸多烦恼所困,教师应相机诱导,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他们从容应对生活。)
拓展延伸、自拟睿语
同学们,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小的自然现象悟出大道理是很能启发人的,你能用“生命像……”或“生命像……愿你的生命……”的句式说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吗?。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一是把学生的目光从课堂引向社会人生,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是训练学生的仿写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文学作品的美是内敛的,又是开放的,就看你如何去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这需要我们去想像。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此处的说话训练,意在真正挖掘出学生个体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开拓学生丰富的想象思维,达到创造想像的升华。)
教师总结、提出期望
引入多媒体播放的视频(伴舒缓乐曲)
(视频内容为根据课文所制作的画面——小溪、森林、小树、阳光等生机勃勃的景象,意图是使学生回归文本,形成感性认识,再次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教师结束语)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我们要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珍惜生活,感谢生命,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