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优化教案《艺术品》(教学设计+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优化教案《艺术品》(教学设计+教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28 07:54:27

文档简介

《艺术品》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艺术品》(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这个班共有61名学生,其中男生人数偏多。学生来自学校周边小区以及稍远的不同村社。初三了,同学们都比较刻苦.班级同学能够认识到初三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在思想上比以前更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等各方面在开学初表现得还较好。但是,城郊的大部分同学由于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和懒散的学习态度,不能持之以恒,在行为习惯方面不够自觉,需要老师时刻督促的情况。城区学生习惯相对较好,同时语文基础也好一点。
3.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单元的课文是同一体裁不同构思方式的比较阅读 北师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麦琪的礼物》《艺术品》《悔的边缘》《百合花》四篇文章都是小说,在故事情节上多多少少都有某些巧合现象,但他们的结尾构思却各具特色:《麦琪的礼物》结尾是出乎意料的“欧亨利式“结尾,《悔的边缘》属于无结尾式结尾,《百合花》属于高潮式结尾。《艺术品》是属于高潮循环式结尾,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知识。
2、方法与技能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课文。
(2)品味赏析精彩的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内心,理解小说主题。
(3)运用艺术上的巧合,认识情节的精巧,续写小说结尾。
3、道德情感目标:认识人性中的虚伪和世俗的一面,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5.教学难点分析
  1、语言描写。
  2、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6.教学课时
两课时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年夏天,金安苑小区对面的仁和广场上摆放着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绚烂、造型精致美观的瓷器,请问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学生回答:观赏的 欣赏的)因为它们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带来了精神或心灵上的愉悦,这些瓷器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品,而是(学生:艺术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契诃夫写的小说《艺术品》,看看人们通过作为礼物的艺术品表现了怎样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走近作者
学生介绍作者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十九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他的作品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他是一位幽默讽刺大师,其作品情趣隽永、文笔犀利,代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
三、自主学习,电子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要求: 1、在预习的基础上阅读小说,熟悉情节,考虑以医师的口吻、身份复述故事。
2、结合全文内容,以“这是一件 的艺术品”句式,从不同角度概括你对这个烛台的认识。
3、医生、律师、喜剧演员收到大烛台后,反应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4、勾画你认为最能反映人物内心的细节,仔细揣摩人物内心,并适当做批注。
四、学生自主学习汇报
1、学生以医生的口吻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小说的环形结构。
(萨沙———医生———律师———演员———萨沙———医生........ )
2、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线索。小说中的人物,萨沙和律师,医生和演员本来没有什么关系,但他们都成了小说的环形结构链条上的一员,是什么让他们产生了这样的联系?(学生:是艺术品,它是小说的线索)
3、学生用“这是一件 的艺术品”的句式说出对文中艺术品的认识。
4、反应模式是高兴的接受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再转送他人。
五、过渡:要说礼物是朋友的一片心,把别人送的礼物再送给人,肯定是不合适的,但小说中的几个人却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将礼物送走,是他们不喜欢吗?不是,他们喜欢,下面我们就通过欣赏精彩的小说言语来看看这里到底透漏了他们什么样的内心?
六、分角色朗读并分析人物内心
1、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医生见到律师之后的对话(23-----3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刚才画的反映人物内心的词句,揣摩律师内心。
2、学生交流思考所得:
律师:虚伪 庸俗 低级趣味 亵渎美
3、思考:医生、演员、律师的内心一样吗?请你找出最能体现这种内心的细节,我们透过细节去看他们的灵魂深处。
(明确:10----12自然段,医生的语言 34----35自认段演员的行为)
七、合作研讨,电子屏幕出示要求
要求:1、萨沙是文中的送礼者,你们怎样看这个人物?
2、萨沙在文中说:“您,大夫,对待艺术品的态度多怪啊!要知道这是艺术品,您瞧嘛!多么美丽,那么优雅,使人的心里充满敬仰的感情,泪水禁不住涌上喉头!见到这样的美,就会忘掉人世间的一切。······您瞧,多么活泼,什么样的氛围,什么样的神韵啊!”“当然,如果用世俗的眼光来看,那么,当然,这个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作品就变成另一种东西了。”这两段话可不可以删去?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
学生交流并明确:
1、萨沙送礼时很真诚,面对艺术品时内心纯洁、真诚,他能正确的面对艺术品。(意见一)
萨沙面对艺术品时内心纯洁、真诚,他能正确的面对艺术品。但是从萨沙给医生送艺术品时用报纸将烛台包起来的细节看,他也有虚伪的一面。(意见二)
(学生各抒己见,甚至展开争论,可以更加深入理解小说人物内心,老师适当引导,不可武断,上课过程中可求同存异。)
2、萨沙的话不能删,他的话说出了正确的对待艺术品的态度,萨沙也正是因为这一段话而与其他人有了区别,他是作者在文中树立的一个正面形象,他的态度即作者的态度。
3、小说讽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虚伪和庸俗。其实面对这件艺术品的世俗与虚伪的内心世界存在于许多人心中,契诃夫以他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这一点,通过几个人的反应浓缩并再现了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和大众心理,可见其思想的深刻性和入木三分的文笔的犀利。
八、欣赏美,接受美的熏陶
1、过渡:在物质丰富,人们生活水平已经到达一定程度的当今社会,美是我们主要的精神追求之一。越来越多的艺术品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下面请看屏幕出示的艺术品的图片。
2、学生欣赏
3、思考并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艺术品?
九、教师小结: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才能真正获得美的享受。与美同行,我们的心灵才纯洁真诚,与美同行,我们的生活才多姿多彩。
十、小说结尾,烛台又送到了医生面前,这令他目瞪口呆,试想烛台还会继续送下去吗?发挥你的想象,为小说续写一个结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回顾第一课时内容要点:
1、作者
2、情节及线索
3、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要点:与《麦琪的礼物》进行对比,理解《艺术品》的写作特点,并续写小说结尾。
三、本篇小说在故事情节安排上与《麦琪的礼物》有哪些相似之处 学生迅速讨论并回答交流。
明确:(1) 运用巧合的手法。
  (2)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3) 尾声都即高潮。
四、激发想象。
 (齐声朗读结尾段)当萨沙再送烛台时,你认为医师想说什么 写出来好,还是不写出来好
 小组讨论。
 明确:“天哪!这是我前面刚刚送走的!” “天哪!你怎么又来了!”“萨沙,你叫我说什么好呢!”之类包含第一反应的表达。
当然,以不写出来为好。一是表明其骤然涌现的第一反应过于强烈,以致抑制了语言的表达。二是前述的多种原因使他觉得说不请楚,即使说了也没有用,舌头打住了。三是无须写出,读者也能感受到他瞬间的惊讶与不安,同时也给读者想象的自由和趣味。
三.课堂练习
 在上节课续写故事结尾的基础上,继续修改或重新构思故事结尾:如果烛台继续送下去,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1、充分发挥想象,体会医师、律师等人的内心活动。
 2、想象应合乎人物性格,体现小说主题。
3、学生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四、小结:在本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纯粹客观的世界,里边没有作家个人的无休止的唠叨,也没有哲学式的议论,更没有对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愤恨以及偏激的固执,这是一个完全需要读者自己去理解的世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真正体味到了契诃夫小说的魅力,风格质朴,语言精练,篇幅简短,情节简单,不靠悬念吸引读者,但自有一种震撼人的力量。同学们有机会,应多读读契诃夫的作品。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作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中的一位,契诃夫一生共写了700余部短篇小说,广泛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生活,富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其短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朴素、自然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大多是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在平淡无奇的故事中透视生活的真理,在平凡琐事的描绘中揭示出某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使得其作品朴素得跟现实生活一样真实而自然。如《苦恼》中写一位马夫姚纳,在儿子夭折的一星期里,几次想跟别人诉说一下内心的痛苦,都遭到各怀心事的乘客的冷遇,万般无奈之下,他只有向老马倾诉自己的不幸与悲哀。作者借助这一平淡无奇的故事,揭示出黑暗社会中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和小人物孤苦无告的悲惨遭遇,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二)含蓄、冷峻
契诃夫从不轻易在小说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倾向和主观议论,而把这种主观倾向寓含于客观冷静的艺术描写之中,让生活本身来说话,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如《瞌睡》写13岁的小女孩瓦尔卡白天不停地为主人干活,晚上还得整夜地给主人的小孩摇摇篮。她因极了,可小孩总是哭哭啼啼,使她根本无法入睡。最后她捏死了摇篮中的小孩,倒在地上酣然睡着了。作者在冷峻的描绘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瓦尔卡的命运究竟将会如何?对此作者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思考。
(三)简洁、凝练
契诃夫主张“简洁是才能的姊妹”、“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其小说大多是速写式的,既没有冗长的景物描写和背景交代,也很少大起大落、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急剧变化的紧张场面;而是情节简单、发展迅速、人物不多、主次分明,语言精练明快,善于运用白描式的个性化语言刻化人物性格、塑造典型。比如《变色龙》中仅仅写了狗咬人一件事,警察断案一个场面,四个人物,故事情节发展极其简单,作者仅仅抓住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审案过程中的五次“变色”加以描绘、便收到极其强烈的讽刺效果。
自我问答
本课主要是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和了解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在教学方式上我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教师必须把握好合作的度,能独立完成的坚决不探究,也许有时课堂气氛会有一点沉闷,但比起学生真的有所得来,沉闷有能算得了什么。(共21张PPT)
温故知新
腋下( )
撩人心弦( )
擤鼻子( )
乌烟瘴气( )
战战兢兢( )
神采焕发( )

xǐng
liáo
zhàng
huàn
jīng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 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 三大 之一,他的作品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代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文学知识;
二、体会本文精彩的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三、体会本文精彩的构思,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你认为怎样的物品才算艺术品?它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你认为怎样的物品才算艺术品?它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无功利、供欣赏、审美性、艺术性。
1、 默读课文。
2、一句话概括故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萨沙为感谢医师救命而送祖传铜烛台,但医师认为有伤风化转送别人,礼物在几个人手中转送,后来又回到了医师的手中。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1—22)
(23—33)
(34—38)
(39—41)
写医师得到艺术品的过程及表现
写律师得到艺术品后的表现
写演员得到艺术品后的表现
艺术品又奇迹般地回到医师的手里,让医师目瞪口呆
疏理层次
从医师的角度完成下图
萨沙送礼
医师受礼
礼物转送
礼物返回
探究结构
环形结构
艺术品最终又回到医师手里,结局是偶然还是必然,其中有无伏笔?请找一找。
1、萨沙和母亲是收购青铜器的。
2、萨沙因为烛台不是一对而遗憾。
巧妙的伏笔
精心揣摩,理解主题
1、医师、律师、演员对大烛台的反应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是高兴的接受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再转送他人。
2、文中的医师、律师、演员喜欢这件礼物吗?他们为何都要将礼物转手他人?
喜欢。因为烛台上有两个装束象夏娃一样的女人,他们不敢留下来。
分析人物
医师、律师、演员、萨沙
运用语言、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
小说用 的语言讲述了 。通过刻画 ,揭露了当时社会的 ,具有强烈的 。
归纳主题
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一件艺术品的曲折经历。通过刻画人们面对艺术品的态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庸俗和虚伪,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归纳主题
续 写
如果烛台继续送下去,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1、充分发挥想象,体会医师、律师等人的内心活动。
  2、想象应合乎人物性格,体现小说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