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的边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悬念、对比等手法在塑造情节、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
2.树立人与人之间真诚信任和乐于向善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作者如何层层推进人物心理。
难点:对“悔”的多层次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阅读全文,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大家看过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没有?这是一部反映家庭暴力的电视剧。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甚至饰演男主人公的演员走到大街上,也不断有人朝他扔石头了。不仅如此,此剧的篇名一时成为人们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句话,甚至在网上还引发了一场关于社会信任危机的争论。在如潮的人海中,我们到底要不要信任、帮助陌生人?难道陌生人都是坏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刘心武的一篇小小说《悔的边缘》,相信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二、作者简介:
刘心武(1942— )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1961年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员15年。195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6年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开伤痕文学先声,引起巨大反响,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黑墙》、《SS白牙》,中篇小说《如意》、《立体交叉桥》,长篇小说有《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风过耳》、《四牌楼》(获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大奖),纪实小说《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等。并从事《红楼梦》研究和建筑评论,到2005年初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以不同版本计已逾130种。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译为法、日、英、德、俄、意、韩、瑞典、捷克、希伯来等文字发表、出版。曾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是国际笔会中国中心成员,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
三、检测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熙攘(xīrang) 穿梭(suō) 执拗(niù) 栅(zhà)栏 嚅(rú)动 岔(chà)口 颀(qí)长 煞(shà)住 奢侈(shē ch301;)
四、阅读全篇,整体感知,把握全文的行文脉络和思想感情。
1.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老者与一位年轻的小偷之间的一段邂逅:老者钱包被偷之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真诚地为问路的小偷引路,引领小偷到问路的地点后才放心地折身返回。老者的真诚让年轻的小偷在被引领的过程中,心情一直处于极为复杂的交织状态……事后,两者的心思都同时徘徊于“悔的边缘”,两者都作出了各自不同的决定:
年轻的小偷:一种浓酽的悔意涌上心头,他想马上找到那不见身影的老人,把钱包奉还……他朝三益大厦的反方向快走了几步,却又站住了。他在悔的边缘徘徊。他还是觉得以他个人的遭遇而言,像这位老人这样的人社会存在还是太少,他还不能放弃他报复心理……
花甲的老者:心思也一直在悔的边缘徘徊。当他往家里走去时,他这样想,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断定是那年轻人偷窃了自己的钱包,自己以后把钱包保护得更好就是了:他以十二分的善意去帮助陌生人并没有错,这样的事情过去倒是做得太少了,而且,应该有更多的人乐于以自己的行动——哪怕只是热情为人带路这样小善,来点滴增加这社会的人际温暖与亲善……
2.请同学们默读第1-4自然段,归纳出事情发生过程中表现小伙孑和老人行为或心理活动的词语。
明确:
小伙——从侧面撞 问路 又问别人 表情复杂惊讶 婉拒不让带路
老人——并不在意 回答 慨叹帮助 热情带路理解 体谅叮嘱
3.请同学们想一想,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小伙子和老人怎样性格心理?
明确:小伙子为了偷东西假装从侧面撞老人,又假装问路,说明他富有心计,而对老人主动要帮他带路他的反应是表情复杂惊讶,说明他难以理解别人的善良真诚,婉拒不让带路则说明他对他人有很强的防备心理。
老人被撞一下并不生气,还是回答了年轻人的问题,说明他很热心。当他看到年轻人又去别人,觉得年轻人不信任自己,非要建立起一种信任不可,这说明他性格中有执拗的一面。热情带路和体谅叮嘱则体现了老人热心善良的一面。
2.请大家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学情分析:以下六个问题是围绕着文中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变化来设置的,意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中小伙子和老人思想感情的变化。)
(1)小伙在老人如此信任的举动中产生了一种什么心理?
明确:产生了“悔”的心情。
(2)老人知道钱包被小伙偷走后心理如何?
明确:也是后悔的心理。
(3)两人都有过后悔的心理,他们各为什么后悔?
明确:小伙:良知示泯,奉还钱包;老人:好心相助,遭人偷窃。
(4)题目能否改为“悔”?和“悔的边缘”有什么不同?
明确:不能。“悔的边缘”不仅表现了“悔”,还表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心理,它是两种不同思想的碰撞,在两种思想之间徘徊。
(5)在短暂的徘徊后,两人的心理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不悔。小伙:继续偷窃,报复社会。老人:助人无错,多做好事。
(6)你怎么看待这两个人最终不悔的行为?
(学情分析:可以让学生各抒已见,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得到充分体现,应该引导学生明了并培养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观。)
明确:要像老人那样,人们多做好事、善事,改变那种“像这位老人这样的人社会存在还太少”的社会现状,使年轻人这样的人尽快改过自新。
还要像老人那样并不因某种具体的损失,改变自己的善举善行;老人是可敬的,这年轻人应当感到羞愧。
(7)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态度吗?
明确:人与人之间应真诚信任、乐于向善。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词句品味·积累”,品味加点词运用的效果。
2.如果给本篇添加结局好不好?试着学学前两片的写法,给它加个出乎意料的结局,看看能否比原故事更好。(共15张PPT)
悔的边缘
刘心武
作者简介
刘心武
1942年生,当代作家.
小说代表作有《班主任》、《我爱每一片绿叶》、《钟鼓楼》等.
你认会了吗
执拗 ( ) 栅 ( )栏
大厦 ( ) 奢侈 ( )
颀长 ( ) 浓酽( )
niù
zhà
shà
Shē chǐ
qí
yàn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年过的花甲的老人热情地为一位陌生的年轻人带路的故事.
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
1.老人遇见年轻人问路
2.老人热心的为年轻人带路
3.回家路上的反思
本文叙述故事用了什么手法
悬念 、对比
悬念的设置有什么作用?
使故事情节更能吸引人
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老人为什么要主动为年轻人带路
要使年轻人树立起对陌生人的信任.
2.年轻人偷窃老人的钱包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
他不相信这个世间有真正的同情,善意与信任
3.在老人走后,年轻人有了怎样的心理活动
自责 后悔 在悔的边缘徘徊.
4.老人在发现钱包被年轻人偷掉后有怎样的心理
丝丝悔意,在悔的边缘徘徊
5. 两人都有过后悔的心理,他们各为什么后悔?
年轻人 良知未丧 想奉还钱包
老人 好心相助 却反遭偷窃
6. 在短暂的徘徊后,两人的心理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年轻人 继续偷窃 报复社会
老人 助人无错 多做好事
年轻人最终“在悔的边缘徘徊”,他心中的疑问得到解答了吗
老人的内心活动回答了年轻人的疑虑.
你认为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
人与人之间应真诚信任、乐于向善
拓展延伸
讨论:湖南岳阳火车站侯车室的治安岗亭旁,树立着这样一块警示牌:不要随意和陌生人说话。并在高音喇叭里广播,此举引起了不少旅客的强烈不满。你怎么看这一社会现象?
聆听 领悟
总结
我们的生活需要阳光,我们的心灵需要温暖。寒风中的一点关爱,会让我们感动一生;冷雨中的一声问候,会让我们铭记一世。对于别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陌生人。我们总是抱怨我们收获的阳光与温暖太少,却没有想过我们是否也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与爱心。其实,只要我们付出一线光明,我们便会收获满天阳光;只要我们付出一片花瓣,我们总会收获一片花园。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一点爱,我们的世界就会变成美丽的人间。
课堂练习
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为本文续写一个合适的结尾.
谢 谢 大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