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优化教案读《伊索寓言》(教学设计+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优化教案读《伊索寓言》(教学设计+教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28 07:54:27

文档简介

读《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
2、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
3、在研读过程中理清思路,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这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解难,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4、理解难句含义。
教学难点/重点:
1、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2、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时候最爱读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同学七嘴八舌)这些寓言对你有什么启发或你产生哪些联想?(各抒己见)在我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有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是我们熟悉的钱钟书,他读了《伊索寓言》,借里面的九个寓言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化陈腐为神奇,开生面而破余地。今天我们就来研读这篇文章。
二、解题、简介作者
关于作者请同学们参看课后的插说内容(P44)(教师也不适当补充)
三、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研讨。
四、学生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
课文开始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教师用书)
五、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六、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解决疑点。
1.学生读蝙蝠的故事,让学生研读后,说一说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明确: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见教师用书)
2.学生读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了作家与亲朋好友、批评家和学者的关系。请仔细分辨,这里的“蚂蚁”指什么?这里的“促织”指什么?(“蚂蚁”指写回忆怀念的亲朋好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促织”指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
3.学生读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
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用这个故事来比喻人照镜子。这句话的含义是指坐得端、行得正的人,用不着旁人来指责;搞歪门邪道的人,就算是指责也无济于事)
4.学生读天文学家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作者对“天文学家的故事”的体会是什么?(那些被迫下台的人最终还是想要上去为所欲为)
5.学生读乌鸦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句话讽刺的是什么人?(那些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别人,却偏偏要找出理由为自己边界的人)
6.学生读牛跟蛙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牛有我这样大吗?”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讽刺那些本不如人,却偏偏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反语吗?
7.学生读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老婆子贪。已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么意思?(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8.学生读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是什么?(见教师用书)
9.学生读驴子跟狼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议论,“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教师用书)
六、课文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这与卢梭的看法针锋相对,你是如何理解的?
3、作者说:“我是相信进步的人。”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七、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把握中心思想。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题四,示例。
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要讲根据,讲理由。讲理由好像很难,其实并不难,其中包括运用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复句或一群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子,表明自己的观点,讲明自己的理由。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示例:我认为寓言可以让孩子们读。因为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把人类的智慧和善良教给孩子们,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孩子们读了寓言,会认识到人世间的喜悦与悲伤、成功与失败都像寓言中讲述的那样,蕴含着有益的哲理。他们长大了就会时时处处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共44张PPT)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永昌一中 张含光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同时不间断地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读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散文和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
他的代表作有:
学术论著《谈艺录》和《管锥编》, 《宋诗选注》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人·兽·鬼》和长篇小说《围城》。
钱钟书
2、钱钟书的照相机式的记忆力,贯通中西古今的博学,滔滔不绝的口才,浓郁的机趣与睿智,澹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使得他极富传奇色彩,风靡海内外。
3、有外国记者如是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他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认识钱钟书
1、在清华读书时,他就立下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志向。他的博学,使他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成了老师的“顾问”。吴宓教授就曾推荐他临时代替教授上课,所有课上涉及的文学作品他全都读过。钱钟书还有读字典的兴趣,而且深得其乐,许多大部头的字典、辞典、大百科全书他都挨着字母逐条逐条地读过。
4、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钱钟书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藉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
5、每读一书,他都要做读书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供自已写作时连类征引。据杨绛说,她在1973年为钱钟书整理读书笔记时,有整整五大麻袋之多,堆在屋里高高的如一座小山,笔记上都密密麻麻地记满了中文、外文,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五大麻袋笔记的内容该有多少!
6、 精通英、法、意、德、拉丁、西班牙等多种语言。曾任《毛泽东选集》英文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参加翻译定稿《毛泽东诗词》。
8、1991年,全国十八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钱钟书,被他婉拒了,别人告诉他将要酬谢他钱,他淡谈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 ”
7、曾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来到中国,给钱钟书打电话,想拜见他,钱钟书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风趣若是。
9、大学快毕业时,清华挽留他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他曾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狂如此!他架子相当大,不愿拜访别人,更不拜访名人,他曾引杜于皇的话说:“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也恕不奉访!”
10、他的《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煌煌巨著,可谓尽善尽美了,但他并不满意,并不引以自豪自傲。他说他对《谈艺录》“壮悔滋深”,对《围城》“不很满意”,对《宋诗选注》”实在很不满意,想付之一炬”,因此他对这些既成著作不厌其烦地修正、补订,逐渐地自我完善。
寓言,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在阶级社会,它是人民群众在没有言论自由的情况下,揭露统治阶级的一种曲折、隐晦的斗争手段,故又被称为“奴隶的语言”。
伊索寓言
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编,收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经后人陆续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共350余篇。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及生活教训、总结,通过描写动物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偏见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而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便饭。
——钱钟书
整体感知
导入
读后感
总结
(1—3段)
(4—12段)
(13段)
从两类人、两种关系入手
从寓言中联类引申出新义
总结全文
分析第一部分
“比我们年轻的人”分为哪两种?我们对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第一种:
和我们年龄相差的极多的小辈
态度:我们能够容忍,并且会喜欢而给以保护
原因: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
第二种:
比我们年轻的不多的后生
态度:这种人只会惹我们厌恨以至于嫉忌
原因: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
第一部分
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第一部分
“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和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根据人类进化历程,过去的人们思想比较简单、纯朴、幼稚;而现在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
“它至少给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三重安慰”都是讽刺。
(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
(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第二课时
阅读
钱钟书从人性的弱点、劣根性及社会的复杂性角度,重新审视了《伊索寓言》的价值,告诉人们读书要结合人生,结合社会,不能只钻在书里出不来,而造成人被“书”误的悲剧,而应学会真正的读书,让人生幸福。
逆向思维是人们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换角度思维 ,也就是更换视角思考,是指变换事物的观察角度,对事物进行新的认识的思维方式。
延伸求新思维,是在前人思考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延伸思索,以获得更新,更深的认识。
对事物要有新的认识,必须有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支撑其实现。
《蝙蝠的故事》的原意
“人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讽刺没有独立人格,趋炎附势,毫无原则可言的人。
讽刺故意标新立异、自吹自擂,傲视别人,以求虚名。
文中寓意
讽刺善于“随机应变” 的人。
《蚂蚁和促织的事》 原意是
文中寓意是
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
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一些无聊文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
“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讽刺那些在死人身上当“寄生虫”的人。
“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乌鸦的故事的原意是
讽刺伪装者,下场可悲。
人类经常借攻击和诋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
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
文中寓意是
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
讽刺有些人把得不到的 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以此自我安慰。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原意是
“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的 深刻含义是 什么 ?
有一种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这甜头独吞之后,偏把获取说成失落和苦难。以保护既得利益。
文中寓意是
用诉苦来保护“甜头”的 人。
《狗和自己影子的故事》
的原意是
讽刺贪得和多疑。
“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
的深刻含义是 什么?
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
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的人。
文中寓意是
牛和蛙的故事的原意是
讽刺一种人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自慰,不思进取。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文中寓意是
讽刺那些把缺点自视为优点的 人。
《天文学家的故事》原意是
讽刺
脱离群众
脱离实际,
一心想
往上爬
却必然
摔跤的
人.
“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讽刺一些下台或下野人物,不甘心失败,仍在美化自己。他们羡慕权势,还是一心向上爬。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
讽刺地位沦落仍想“上进”的 人
文中寓意是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意是
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
“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的 深刻含义是什么?
讽刺贪婪,急于求成。
讽刺富人往往吝啬
文中寓意是
富人往往吝啬
“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的 深刻含义是 什么?
指有些医生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杀人之实。
驴子跟狼的故事原意是
赞扬驴的机智讽刺狼的愚蠢。
伪善者常居心叵测是杀戮生灵的屠夫。
文中寓意是
故事名称 故事寓意 讽刺现实中人 思维方法
蝙蝠的故事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
天文学家的故事
乌鸦的故事
牛和蛙的故事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驴子跟狼的故事
没有独立人格趋炎附势,仰人鼻息
故意标新立异,显示与众不同
伪装者终现本相
大家都伪装,你我都一样
戒之在贪
富人往往吝啬
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
在死人身上当“寄生虫”
戒贪得
不自知者不要对镜自照
眼睛总朝上必摔跤
地位沦落仍想“上进”
戒狂妄自大
有缺点也自视为优点
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诉苦经可免旁人分甜头
错行仁义反受其害
行医者时草菅人命
逆向求异
延伸求新
更换视角
延伸求新
延伸求新
延伸求新
逆向求异
更换视角
更换视角
作者依据九则寓言故事,提出观点,并用先立后驳的方法,阐释深化了自己的观点。
1、通常的观点:
2、卢梭的观点:
3、文中钱钟书的观点:
理由: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
理由:它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幼稚了,以为人事里的是非善恶同禽兽界一样公平清楚,以致于长大处处碰壁。作者是说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简单化和理想化,以致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对孩子有害无益。同时,作者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理由: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很复杂,失去天真。
认为是儿童读物。 
反对小孩子读寓言。 
认为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 
认为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 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
以上这些话,作者是说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简单化和理想化,以致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对孩子有害无益。同时,作者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2、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这里作者顺便抨击了自封为英雄、以救世主自居、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狂人。这种人像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
深度探究
伊索寓言 钱氏寓言
显示禽兽间的是非清楚、善恶分明,表现了古代社会中人性的单纯,一些观点的幼稚、浅薄
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是非颠倒、善恶不明,表现出现代人性狡诈、狡猾的一面。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观点)
文章中心:通过《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中种种卑劣行径的比较,说明现代有些人远比古代寓言所说的狡猾者狡猾得多,因此我们头脑也要复杂一点,这才不致碰壁上当。
归纳
主题之外---也谈钱钟书
<伊索寓言>是触发作者产生诸多思考与体验的由头,是作者借以”浇自己之块垒”的酒杯.作者既是学识渊博的学者,也是生活中的智者,对于人世生活中的种种花招,心机,伎俩,他都能洞察幽微,明白里面的深细曲折,在笔下再现出来时,也往往是三笔两笔,就能撮其要,现其形.我们欣赏的是作者对世相的深刻体察,或幽默或辛辣的嘲讽以及看问题时角度的别致.
主题之外---也谈钱钟书
另外,作者为读者提供了观察思考社会的”别一只眼”.透过这只眼,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现出其卑劣,怪诞,可笑之处;同时作者对世相人心的体察相当深透,讽刺面很广,笔端所到之处往往不留情面,我们在读到某段话时,没准也会觉得被刺痛一下,从而使我们警醒.但如果我们全从这个角度去看社会.看人事,则肯定要失之偏颇,这”别一只眼”的意义也就被扭曲了.
种菜人和狗的故事:种菜人的狗掉到井里,种菜人下去捞它,狗以为主人下来是要把它按到水里,就咬了他一口。伊索谴责狗的忘恩负义。
我的寓言
拓展阅读一
读《读<伊索寓言>》
我却同情狗对“落井下石”的惶恐。
狮子和狐狸的故事:狮子老了,不能凭力气获得食物,于是钻进山洞,把前来探望的野兽捉来吃。狐狸走来,远远地站在洞外。狮子问它为什么不进洞,狐狸说:“假如我没发现进去的足迹有许多,出来的却一个也没有,我也会进洞的。”
伊索认为聪明的人根据迹象预见到危险,就能躲开危险。然而如果这只狮子多长一个心眼,用吃剩的兽爪伪造几排出洞的足迹,并最后将这只聪明的狐狸吃掉,我们就会多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危险来临前往往是无迹可寻的。
狮子、驴和狐狸的故事:狮子、驴和狐狸一起去打猎,抓了很多野兽。狮子叫驴给他们分,驴把猎物三等分。狮子大怒,吃了驴,又叫狐狸分。狐狸把猎物堆到一块儿,只给自己留一点点。狮子问是谁叫它这样分的,狐狸回答:“驴的灾难。”
伊索说我们应当从邻人的不幸中吸取教训。这故事显然还没有完,凭我的理解,结局理当如此:狮子勃然大怒:“你打算把我撑死啊!”扑上去,把狐狸也吃了,然后从容不迫地享受全部猎物。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拓展训练
一、打开你智慧的背囊,举出几例成
语故事,试着分析它的另一种理解。
如:班门弄斧
原意: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才能。
新意:
能在鲁班面前弄斧的人,他的勇气是很值得称道的。
如:滥竽充数
原意:批评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 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警示后人要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经受住一切考验。
新意:
讽刺齐宣王、乐队队长、竽师等“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不去或不敢伸张正义,以致南郭先生愚弄了别人还自鸣得意。
东施效颦
原意:比喻胡乱模仿,效果很坏。
新意: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大胆地 追求美,其勇气是可佳的。
拓展训练
二、寓言之于儿童,
利邪? 弊邪?
作业
1、按照你的理解写出本则寓言的寓意。
2006全国1卷作文材料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  
作文审题:思考寓言的寓意。
2006全国1卷作文材料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  
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作文的突破口是从父子两人的对话入手去理解乌鸦的启迪意义。考生们可以把牧羊人说的“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作为文章的立意点。老鹰雄猛、健壮,飞翔速度迅猛,从鹫峰俯冲而下,捕获猎物,这是它生存的本领,是它依附的枝头。而乌鸦生性弱小,却一味模仿老鹰,事倍功半,最后落入牧羊人手中,乌鸦的失误就在于它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 最后只落得个悲剧下场。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以“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周游列国之后,终于没有成功,然而它却是很好的老师,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此可见,只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生命的意义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是成为别人的笑柄,然而,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一种优势,他主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不得不说他那“不佳”的容貌像催化剂一样帮助他寻找到自己的位置,促成了他“上佳”的表演。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一名外国著名大学的学生,然而当他感觉到大学所教的内容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他从事自己喜爱的电脑设计工作,最终积累了世界上无人能比的巨额财富。
2005年春节晚会的现场,一群美丽的少女用她们优美的舞姿征服了所有的观众。“千手观音”让每一个中国人记住了领舞邰丽华的名字。可就是这群少女,她们却是在无声世界里长大的。上帝让她们失去了声音,她们却用优美的肢体语言告诉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也会获取成功!
“百家讲坛”论学习
河南一考生
高三六班的教室热热闹闹,人声鼎沸,整个校园都在共振,怎么回事呢?原来呀,读了乌鸦学习老鹰抓小羊的故事后,他们组织讨论呢,我不说了,他们开始活动了!
孔老师(班主任):“同学们,乌鸦学习老鹰抓小羊的故事虽然只是一个寓言,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此类的现象呢,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就以此作为话题,也来个‘百家讲坛’,同学们畅所欲言啊!”
“好!”看来同学们已等不及了,个个摩拳擦掌,子路已把袖子撸了起来,看样子是想大显身手喽!
孔老师:“好!那下面开始今天的话题,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
话音未落,子路同学忽地站了起来,打响了第一枪。
子路:我认为,学习别人一定要认清自己的条件 。老鹰抓小羊,那动作是潇洒,那姿态是漂亮,关键是老鹰拥有强健的翅膀和锐利的爪子,一句话,条件具备,有能力。可你乌鸦就太不了解自己的情况啦,你有锐利的爪子吗?你有强健的翅膀吗?你多大?羊多大?一句话,不量力而行就会吃亏的!
子路同学的话像止不住步的连珠炮蹦跳出来,引来雷鸣般的掌声,掌声刚落,公西华同学就站了起来。
公西华:乌鸦的错误在于全盘吸取老鹰的经验,照搬照抄是要吃亏地。老鹰的经验乌鸦是可以学习的,但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部分学习。比如说,学习老鹰的飞行姿势,那样可以使自己飞得更高,飞得更远,也能更适应环境变化嘛!
呵!不愧为学习委员,环境问题也让他联系上啦,看来,这个问题还蛮有意思的,同学们都议论开了。
冉有:对对,是需要,我还想到了世界上的政治形势。(啊!眼镜掉了!)乌鸦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给自己准确定位的问题。我看陈水扁、布什就不懂得这个道理,老是看不清自己的位置,总觉得老子天下第一 ……总之,弄清自己的能力是十万分十二万分地重要,好,完了。完了?男孩就是粗心,原因还没说出就完了,看来还是让我们的巾帼英雄们说说吧。
这时,有“小别牛”之称的林黛玉站了出来。
林黛玉:乌鸦虽然有些自不量力,可是他的学习精神实在可嘉,你们没见他那个刻苦劲儿,和香菱学诗没有二样,啧啧,我们如果有他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学习精神,还有什么事做不好呢?
底下有说有理的,有说片面的,还有几个凝眉思筹的,这时,李煜同学站出来了。
李煜:本人无德无才,但今日诗兴大发,赋《虞美人》一首请大家听听:“你争我辨几时了/故事知多少/学习他人要思考/照搬照抄怎能学习好/拼搏精神应犹在/只是方法改/量力而行永不休/恰似滚滚长江万古流。”一词读罢,叫好声不断。
孔老师:我们的讨论就要结束了,我知道许多同学的话都是真心话,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我们的同学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李煜同学的词更是意味久长,很值得我们一思啊!好啦 ,今天的讨论就结束啦。
同学们带着意犹未尽的样子,但每个人都说学到了很多,这一个多小时,值!
点评:一篇考场作文能让读者读得轻松愉快,如坐春风,让作者在谈笑间将自己的观点看似不经意似地剥笋一样层层剥开,该考生的行文功底不一般。结构上,考生借鉴了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对话版,通过不同人物的观点,将乌鸦的优点与缺点尽情展示,可以说这个写作的基座非常好。
孔老师提出问题后,子路将乌鸦痛斥一顿,笑话它不自量,这是第一步,显然作为一个问题的解决,仅仅痛斥是不够的。随即公西华进行了补充,提出“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部分学习”这一大多数考生支持的观点。但是仅仅到这里文章太单薄,拿不到发展等级的分数,于是考生借冉有的发言将这个观点进行延伸,把它实践应用在美台的政治定位问题上,显示了考生深刻的思想性。当然这些仅仅是父亲的角度,林黛玉的发言从儿子的角度对乌鸦的奋斗精神进行赞美。如果文章到此为止,考生已经可以拿到55分的高分了,但该考生的思想深度和文字驾驭能力显然还有空间可以发挥,最后他安排李煜赋一段《虞美人》,其中“/拼搏精神应犹在/只是方法改/量力而行永不休/恰似滚滚长江万古流。”几句完美无瑕的将出题人的所有意图阐释殆尽,可以说在一个小时的时间能有如此缜密的构思,流畅的笔触,得体的语言,过人的文字功底,这已经具备了一个天才考生的素质。阅卷人喜获这样的机会,亲眼目睹,除了赠以满分,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呢?
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2.新解二则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