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优化教案《琵琶行》(教学设计+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优化教案《琵琶行》(教学设计+教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28 07:54:27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石门中学教师说课比赛
课题:《琵琶行》
说课人:语文组 吴秀山
一、说教材
《琵琶行》选自第三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精选了唐以来的古诗词,让学生了解古典诗词格律常识,欣赏诗词曲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从而提升学生对古诗审美水平。
说教材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长诗,是我国音乐描写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表达技巧。
本诗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课文,通过本诗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的分析
本课重点在于对叙事抒情的手法和音乐描写技巧的鉴赏。
认知基础: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前半学期的学习基础上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 ,能大致把握诗歌语言和思想。
心理特征:学生能通过课文感受并同情白居易及琵琶女的悲惨遭遇。
知识目标:
1、欣赏并学习诗人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 。
2、增加诗歌语言的积累。
能力目标:
培养文学辨析思维
情感目标:
理解诗人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同情诗人因正直而备受迫害的遭遇。
课文的重点:
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琵琶音乐的描写。
2、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抒情手法。
重点突破: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和讨论交流,体会诗人融注于所叙事件中的感情。
难点:
1、对琵琶声精彩描写的鉴赏学习。
教法设计
根据佐藤正夫的教学理论,采用提示型教学法和共同解决型教学法。
学法设计:
比较探究法
说教法:
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一思一得,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所以本课堂教学主要还是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说教法:
如何让学生理解诗人出色的音乐描写和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及是重点解决的问题。
根据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原理,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从《八面埋伏》的琵琶声中感受琵琶音乐,播放诗歌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播放音图并茂的歌曲让学生模仿写作等方式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理解诗文。
学法指导:
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自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
说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自主思考,交流探究
归纳小结,深化理解
赏乐仿写,应用提高
琵琶行
弹奏
朗诵
教学评价
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
2、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了教学效果;
3、课堂问题及课后作业能较好的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思维。
教学反思
提高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水平非朝夕之功,老师要不断思考探索,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意识、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结合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对诗文的思考:
请找出诗中对琵琶音的描写,谈谈它所起的描写效果,分析评价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请阅读下列诗歌的音乐描写,与《琵琶行》作比较,思考有什么不同?
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
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
引导学生从音乐描写中思考分析诗人的抒情手法。
请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诗句,谈谈你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请赏析下面的歌曲,并根据你的感受对音乐作一段描写。
影音
返回《琵琶行》教学设计
【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
1、谁解琵琶声;
2、谁解青衫泪;
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
1、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⑴ 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⑵ 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4、总体评说: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诗歌,笔者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教案点评】
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详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讲析内容基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创意,比较平庸。本设计拟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