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用复合单位表示单价、速度的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能用概括性的数学术语来表达这些数量关系。
2.在抽象概括数量关系的学习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应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
3.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和概括数量关系及数量关系的变换,构建数学模型。
【教学准备】:自制的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P30~5)
21×4=
9×60=
46×2=
15×6=
2×32=
25×3=
30×50=
3×27=
2.导入揭题。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单价、数量与总价”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2购物学习用品的生活情境图
1.审题。
提问: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汇报后师板书已知信息:摘要法)
钢
笔
每支12元
4支
练习本
每本
3
元
5本
提问:钢笔的信息有几个?(生答师操作课件:钢笔每支12元和
4支钢笔)
2.介绍复合单位的写法。
提问:“钢笔每支12元”中有几个单位名称?
老师边介绍新写法和读法边课件同步显示:12元/支,元/支读作:元每支。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生:一共用去多少元?)
怎么算的?【12×4
=?(元)】
4.介绍算式各部分名称:单价、数量与总价。
5.列表整理信息来概括“单价、数量与总价”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填空后显示表格。
师提问:谁能完整填空?(指名口答,生答时师同步操作课件显示答案)
使用什么能让人更清楚?(生答师同步操作课件显示表格)
观察表格,从具体例题中你能看出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名口答,生答时师同步操作课件显示答案)
如果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生答)怎样求?(生答)
如果已知总价和数量呢?
(指名口答,生答时师同步操作课件显示答案)
6.及时小结:在价格问题方面,只要已知单价、数量与总价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未知量。
7.闭眼想象单价、数量与总价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二)学习“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3的情境图和缺少条件的表格
1.引导学生仿写复合单位名称并填写表格。
师提问:每小时行260千米,仿照单价的写法来写,怎么写?怎么读?表格中列车的信息会填吗?(生答师操作课件,同时动画显示填写的答案)
每分行200米呢?(方法同上)
2.介绍行程问题方面有关量的名称:速度、时间与路程
师:像每小时行260千米、每分行200米这样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了多远,数学家叫作“速度”。3小时、8分钟叫作时间,已知速度和时间,可以求出什么?(生答:一共行了多远?)一共行了多远的路,叫作路程。使用什么计算方法的?算出路程各是多少?(指名口答,生答时师同步操作课件显示答案)
3.概括出“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教法同上,同桌讨论后指名汇报)
师提问:
观察表格,从具体例题中你能看出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名口答,生答时师同步操作课件显示答案)
如果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生答)怎样求?(生答)
如果已知路程和时间呢?(指名口答,生回答时师同步操作课件显示答案)
4.及时小结:在行程问题方面,只要已知速度、时间与路程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未知量。
5.闭眼想象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巩固练习,掌握知识。
1.逐题解决“练一练”第1、2和3题。
第1题两个空格仿练复合单位写法。
(指名口答,生答时师同步操作课件显示答案)
第2题仿练例3。(指名口答解题过程,生答后师操作课件显示答案)
第3题仿练例2。(自练后指名汇报,然后师操作课件显示答案)
2.逐题解决“练习五”第8、9和11题。
四、课堂总结。
1.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全班讨论后交流,生答师相机点拨后操作课件显示收获)
2.类比延伸:(课件显示延伸内容)
五、布置作业:练习五第7、10题。【练习五第6题。】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