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2份)语文:第13课《曹刿论战》课件(苏教版九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打包2份)语文:第13课《曹刿论战》课件(苏教版九年级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28 08:27:15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曹刿论战
《左传》
解释下列各句中红色的字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既克,公问其故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同“遍”,遍及、普遍)
(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为人所信服)
(赐福、保佑)
(动词,击鼓)
( 战胜)
(倒下)
解释下列各句中红色词语古今的不同意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
今义: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 今义: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为正义事业舍生,引申为丢弃某种利益
可以凭
表示可能,许可
参与
隔开,不连接
案件,官司
监牢
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词语的不同意思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既克,公问其故
民弗从也

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
其 吾视其辙乱
其乡人曰
(所以)
(缘故,原因)
(听从)
(跟随)
(这样,如此)
(他们的,指齐军的)
(他的,指曹刿的)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何以战?
译句:
必以分人。
译句:
战于长勺。
译句:
再而衰
译句:
凭什么去作战?
一定要把它们分给别人。
在长勺作战。
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落了。
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
远 谋
战前
战中
战后
取信于民
捕捉时机
分析胜因
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
他为什么要“请见”?
对“何以战?”一问,鲁庄公提出哪三个条件?分别是对谁而言的?曹刿的态度怎样?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官僚贵族;天地神灵;〈否定〉 广大人民〈肯定〉。)
曹刿为什么要肯定第三个条件?


未可
可矣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齐人三鼓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
曹刿为什么要在“齐人三鼓”后,才曰“可(鼓)矣”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看到了什么?
(齐人三鼓正是“彼竭我盈”之时。)
(“惧有伏焉” )
(“辙乱旗靡”)
远谋:
一知“民心向背”,有为国分忧的精神;
二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
三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
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二﹑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三﹑取胜而不知胜因;
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
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
(全篇以曹刿的言行为主组织记事材料,而记事的中心又处落在曹刿的“谋”字和“论”字上。)
(本文重点是写“论战”,故战前对话写得详;战争过程写得略;曹刿用谋写得详;庄公问计写得略。)
内容小结:
课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 ,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 ,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 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 之时。这次战役,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成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 和军事上 的 ,说明必须 ,运用正确的 ,并掌握 ,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取信于民
长勺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远见卓识
杰出才能
取信于民
战略战术
战机
口头作业:
理解背诵课文
书面练习:
作文题目:我心目中的曹刿形象
要求:①围绕课文,发挥想像;②300字以上。
知识迁移:
想想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例,并互相交流(共19张PPT)
曹刿论战
《左传》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义,试背全文。
2、能准确生动地讲解这个故事。
3、能创造性地评价曹刿和齐桓公。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 、简介《左传》
二、试译文章
1、十年春,齐师伐我。
2、肉食者鄙。
3、又何间焉?
4、小惠未 。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
伐:攻打
鄙:鄙陋,在文中指
目光短浅。
间:参与
通“遍”,遍及,普遍。
牺牲:指猪、牛、
羊等。加:虚报。
信:实情
6、小信未孚,神弗
福也。
7、小大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
8、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
9、既克,公问其故。
福:赐福,保佑
狱:案件。虽:即使
可以:可以凭借
克:战胜
10、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
11、夫大国,难测
也,惧有伏焉。
作:振作。再:第二次。
测:估计。伏:埋伏
政治远见
论战前准备
请见——肉食者鄙 何以战——取信于民
三、分析人物形象
军事才能
从战指挥
齐人三鼓——反击
下视探望——遂逐
军事才能
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论战胜原因
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我眼中的鲁庄公
一、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
刿得以参与论战
二、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
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
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四、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
,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
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
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
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
争的规律。
  
三、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
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
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
四、解析课文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
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5、本文的成语是什么?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气
六、请试一试:
据斜体字相应的成语: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殚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 ——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总结全文 
  文章思考问题,既赞颂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曹刿,也肯定了历来被人们否定为“未能远谋”的鲁庄公。希望同学们提出学习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