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
欣赏邹忌的讽刺艺术,体会讽喻说理的妙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悟以事喻理的委婉劝说方式在今天的现实意 义。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邹忌的讽刺艺术,体会讽喻说理的妙处。
教学难点 :
领悟以事喻理的委婉劝说方式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四、说教法
1.朗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反思生活,理解生活,在生活经验中体验以事喻理的委婉劝说方式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五、 说学法
1.朗读法、圈画法,理解文意;
2.合作探究讨论法,,体会讽喻说理的妙处和现实意义。
六、 说教学过程
(一)说导入
设 置 生 活 情 境
设疑激发思考与兴趣
导 入 新 课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仔细听读,把握字音、节奏 ;
2.听读检测:
(1)给划线字注音
昳丽 窥镜 朝服衣冠 间进 期年
(2)把握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a.邹忌修八尺有余。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自由朗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质疑解疑,理解字词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注释,运用手中的工具书,疏通字词文意,同时标出存在疑难的字、词、句;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试着解决个人存在的疑难;
(学生仍然不会的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四)检测强化,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检测题:
1.辨析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的差异。
①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孰视之
②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④a.朝服衣冠,窥镜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王之蔽甚矣。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五)合作探究,体会讽喻说理的妙处
探究问题: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2.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3.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在同学们探究结果的基础上,我适时引导学生欣赏邹忌的讽刺艺术,体会讽喻说理的妙处。)
反思生活:
1.邹忌进谏成功,为同学们更好解决这节课开始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有没有失败或成功的案例?反思失败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小组交流,然后讲讲自己的故事。
3.听了同学们的故事后,谈谈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六)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反思
七、 比较阅读,巩固提高
为了让学生巩固积累的文言知识,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适应中考文言阅读由课内拓展至课外的实际,我设计了一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并与本篇课文进行对比阅读,以期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比较阅读
(乙)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甲)见课文二、三段;
1.甲乙两文都是写劝谏的,其劝谏的目的有什么 不同?
2.同是劝谏,邹忌和淳于髡在使用的劝谏方法上有何差异?从劝谏的效果看,二者又有何差异?
八、 说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 大
家事 国事
以事喻理
谢谢各位评委!(共30张PPT)
一、导入新课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魏征
二、解题:
兼语句
“邹忌讽 纳谏”
齐王
齐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复习: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一部( )体史书,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 )编定,分十二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纵横捭阖(bǎihé)的策略和言论。
纵横:“合纵连横”的简称,原指战国时代一些诸侯国在外交上根据当时的利害关系结成不同的集团,南北六国联合抗秦叫合纵,六国服从秦国叫连横;捭阖:开合,原指战国时代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现在形容在政治上、外交上运用方法进行分化或争取。也形容文章大开大合,不受拘束。
国别
刘向
昳 窥 间进
期年 谤讥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三、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yì kuī jiàn
jī bàng jī
zhāo cháo
(二)再读课文,
读准句读,
理解文意。
文言文朗读注意点:
1、停顿。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的停顿又要稍长些。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
2、语速。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其他文体(如记叙类、抒情类)则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如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一些。
3、重音。朗读时,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常常也要重读;表示性状强调的定语要重读;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要重读;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
4、语气、语调。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内容结构: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群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比美
臣之妻→私我
臣之妾→畏我
臣之客→求我
(1)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美于徐公。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威王受蔽
(2)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大臣→畏王
四境之内→求王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威王除蔽
(3)
三令
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三变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除蔽结果:
(4)
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威王受蔽
(2)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大臣→畏王
四境之内→求王
邹忌比美
臣之妻→私我
臣之妾→畏我
臣之客→求我
(1)
威王除蔽
(3)
三令
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三变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除蔽结果:
(4)
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堂小结
邹忌进谏
妻→私我
妾→畏我
客→求我
齐王纳谏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大臣→畏王
四境之内→求王
三比
三赏
三变
三思
三问、三答
战胜于朝廷
小
大
家事
国事
课堂总结
(三)三读课文,
鉴赏品味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四、课堂练习
1、简介《战国策》。
2、“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
3、邹忌是怎样让齐王纳谏的?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③ 忌不自信
④ 吾妻之美我者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共15张PPT)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战国策》:
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其中一篇优秀的散文。
检验预习:
朝服衣冠,窥镜_______________
于是入朝见威王_______________
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_______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_________________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___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
燕王私握臣手曰__________________
已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_______________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_______________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
读出语句的停顿: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翻译以下各句: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忌不自信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学习一、二段的字词和句式
①孰:通“熟”,仔细
私:偏爱
朝服衣冠: 朝 zháo:朝见
②词类活用:
A名作状:[朝]服衣冠
[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
③古今异义词
尺:古;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今:约33.3厘米。
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④句式: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个
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省略句: 与 坐谈
2、学习最后两节的字词、句式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古今异义词 古;指责,劝谏,中性词
今:诽谤,讥讽,贬义词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使动用法。
时时而问进:jiàn 间或断断续续地
其年:满一年。
朝于齐:朝见
介宾后置句:战胜于朝廷。
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明确: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6、 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明确: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板书
设喻说理
邹忌 齐王
妻→ 私 → 营妇左右
妆→ 畏 → 朝廷之臣
客→ 有求 → 四境之内
受蔽 类比推理 受蔽(甚矣)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课堂练习
1、请找出本文词类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吾妾之美我者
吾友之美我者
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2、请分析这一句话 “忌不自信”
这是一句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