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14份)语文:第18课 黔之驴 课件(苏教版七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打包14份)语文:第18课 黔之驴 课件(苏教版七年级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28 08:27:15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背景材料: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
你注意下列字的读音了吗?
罥(juàn) 兀(wù)
重 (chóng) 坳(ào)
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⑴思考:由题目看,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形下作的?
⑵四人一组讨论: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发泄因茅屋被秋风吹破而产生的不满么?联系诗中所描写的情况推测作者的境遇和思想感情。
研读赏析
1、与同桌讨论,给每段加一个小标题。
(一)秋风破屋 茅草乱飞
(二)群童抱茅 倚杖自叹
(三)夜雨湿屋 长夜无眠
(四)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
品味语言:
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是用词生动,形象鲜明;二是结构严谨,层次井然。
(1)问:“这首诗你们至少读了两遍了,在语言上有什么感觉呢?里面有哪些字词使你特别留意的?为什么?”
(2)、师生讨论: 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表达诗人理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板书设计:
秋风破屋 茅草乱飞
群童抱茅 倚杖自叹 叙事
夜雨湿屋 长夜无眠 推己及人
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 抒情
课堂延伸:
你还能再说出一些忧国忧民的名句吗?
思绪飞扬:
分组讨论:选文中一段,然后想象出具体的情景并感受其特征,最后把你所想象的场面在小组中交流一下。每小组请位代表把你所想象的画面描述一下。
课后作业:
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一次不幸或难过的遭遇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文,抒发自己的感情。(学习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谢谢合作(共15张PPT)
欢迎指导
说出带有动物的成语
沉鱼落雁 打草惊蛇 对牛弹琴 非牛非马
飞鸟惊蛇 狗尾续貂 管中窥豹 害群之马
鹤立鸡群 狐假虎威 鸡鸣狗盗 惊弓之鸟
井底之蛙 九牛一毛 狼狈为奸 如鱼得水
守株待兔 指鹿为马 鹬蚌相争 杀鸡吓猴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他的散文以山水游记最为后人所传诵,他的寓言也很有名。他的作品,有的揭露统治者的压迫剥削,反映人民的痛苦;有的倾吐自己的抑郁的情怀,代表了 一部分有理想而又遭遇坎坷的知识分子的感情。作品有《江雪》、《渔翁》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黔 qián 窥 kuī 骇 hài 遁 dùn
噬 shì 狎 xiá 踉 liáng 憖 yìn
注音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
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
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
知。
喜欢多事的人 而 到了 就
它(到) 把(它)作为
躲避 偷看 靠近 一方对另一方
黔 之 驴
柳宗元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
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
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
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 喜, 计 之
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
其肉,乃去。
害怕 逃跑 将 吃
但是 渐渐
靠近 始终 更
能承受 踢 于是 盘算
只 咬断 吃尽
才 离开
黔 之 驴
柳宗元
贵州这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脚下。一只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神奇的东西了,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过了一会儿,老虎渐渐靠近它,小心谨慎的,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大叫起来,老虎吓了一大跳,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了,非常害怕、可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渐渐听惯了它的
翻译
叫声,又试探地 靠 近它,在它周围走动,
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老虎又渐渐靠近驴
子,又进一步戏弄 它, 碰闯、 依靠、 冲
撞、冒犯它。驴禁不住 发起怒来,用 蹄子
踢了老虎。老虎因而很高兴,心里盘算 着
说:“ 它的本事也就如此而已!”于是跳起
来大声吼着,咬断了驴的喉 咙,吃光了它
的肉,然后才离开。
翻译
蔽 窥 近 遁
视(之)荡倚冲冒
跳踉 ……
以为神 大骇 甚恐
觉无异能者 因喜
技止此耳……
2、 老虎认识驴的过程
1、 找出文中描写驴的语句
动作:
心理:
电 影
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启示):
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黔驴之技
黔驴技穷
庞然大物
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小组讨论交流
作业
一、解释加线的词
1.蔽林间窥之 4.技止此耳
2.虎大骇,远遁 5.然往来视之
3.稍出近之 6.以为且噬己也
二、区别多义词
1.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
以为神
2.之
三、说说句子的大意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虎见之
黔之驴(共33张PPT)
狐假虎威
   一种文学体裁,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即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寓”寄托
“言”讲道理
生平:字子厚,唐代河东人。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经历:曾和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曾先后被贬永州和柳州。
成就:代表作《三戒》(寓言)(包括《临江之麋》 《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 、《永州八记》(山水游记)、大量诗歌(如《江雪》)。
评价: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和韩愈并称为“韩柳”。
★走近柳宗元
  柳宗元的寓言,继承了先秦诸子的寓言短小精悍,寓哲理于形象的传统,并有所发展。他的寓言善用各种动物拟人,抓住某一特性予以夸张,以寄寓哲理,讽刺政敌,抨击社会丑恶现实。代表作《三戒》借麋、驴、鼠嘲讽“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的人物。     
  正是由于柳宗元的大量创作,寓言才得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1、大声朗读课文。
   2、读清字音、句读
读准下列彩色字音
黔   好事者 船载以入
慭慭然 遁   噬
狎   跳踉 
dùn
liáng
zài
hào
qián
shì
xiá
h n
yìn
   1、结合注释,疏通文句,通过反复的朗读,基本理解文意。
   2、对照文本,互相翻译。小组交流
   3.圈画不懂的词句,准备交流
(2) 蔽林间窥之
译:(老虎)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它(驴子)。
补:添 加 成 分
(1)至则无可用,放之 山下
译: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在山下。
(于)
(虎)
(3)莫相知=莫知相
(4)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顺:调 整 语 序
译:(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态度更加随便,并带有戏弄的意味,碰一碰它,靠一靠它,撞一撞它,冒犯它一下。
①黔:
②好事者:
③船载以入:
④庞然大物:
⑤以为神:
⑥蔽林间窥之:
⑦虎大骇:
⑧远遁:
⑨慭慭然:
⑩且噬己:
⑾益习其声:
⑿终不敢搏:
⒀稍近益狎:
⒁驴不胜怒:
⒂蹄之:
⒃跳踉大 :
喜欢
用船
很大的样子
把…当作
隐蔽
害怕
逃跑
小心谨慎的
样子

熟悉
扑,击
亲近而不庄重
禁不住
用蹄子踢
跳跃
怒吼
贵州简称
(把……当作)
(认为)
虎见之, 庞然大物也, 以为神
以为且噬己也
以为
二、一词多义

( ……的样子 )
( 然而,但是 )
二、一词多义
 慭慭然, 莫相知
 然往来视之


(助词,的)
(代词,它,指驴)
黔之驴
 放之山下
计之

二、一词多义
(代词,这种情况或这件事)

三、词类活用
船载以入
稍出近之
蹄之
尽其肉
用船(名词作状语)
接近(形容词作动词)
用蹄子踢 (名词作动词)
吃光 (形容词做动词)
四、翻译句子
3、以为且噬己也
4、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2、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有一个爱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到黔地。
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已。
渐渐又靠近一些,态度更为随便,并带有戏弄的意味,碰一碰它,靠一靠它,撞一撞它,冒犯一下它。
(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地出来接近它。
   
1.自读文本,将文章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同桌听
2.准备讲给大家听
1.找出文中介绍驴子来历的句子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2.老虎对驴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
3.虎认识驴经历了怎样的的心理过程
以为神
莫相知
以为且噬己也
觉无异能者
终不敢搏
技止此耳
要求:自由散读
文中圈画
4.从文中找出描写虎的心理对应的动作。(特点)
心理
动作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远遁
往来视之
又近出前后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跳踉大阚,断其喉,
尽其肉,乃去
小心谨慎
机智勇敢
果断敏捷
形象特点
6.技止此耳
1.以为神
2.莫相知
3.以为且噬己也
4.觉无异能者
5.终不敢搏
蹄之
庞然大物
一鸣
形体
声音
绝招
表面现象
本质特征
黔驴之“技”
5.驴的形象
大而无能
虚张声势
外强中干
蠢笨无能
驴:
大而无能
虚张声势
外强中干
蠢笨无能
虎:
谨慎小心
观察仔细
机智勇敢
果断敏捷
黔驴之技
黔驴技穷
庞然大物
体型大而笨重的东西,也指貌似强大而实则虚弱的东西.
这则寓言故事寓意深刻,后来由此演化出一些成语,你能想出几个?还能说出意思吗?
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
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
已经用完了。
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
不要被貌似
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你觉得老虎和驴子谁的优点多一些?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从老虎的角度我们懂得:
从驴子的角度:
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我们不能做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
要有真才实学。
理解了文章内容后,让我们带着感情再读全文。
注意把握语气、语调、语速和情感的
作业:
1.收集关于动物的成语
2.结合工具书理解柳宗元“三戒”中的其他两篇
《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说说它们的寓意。
编演要求:
   学习小组内合作,最后挑选三人,一人念旁白,另两人分别扮演驴和老虎。表演前要仔细揣摩角色的心理、动作和神态特征,努力再现作品的精彩画面。老虎的心理活动用内心独白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尊重作品的前提下力求突出个人的创造力。
  (共14张PPT)
黔之驴
柳宗元
  本文是一篇寓言,选自《柳 河东集》。是其《三戒》之一。
  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
家,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
河东,因终官柳州刺史,又称 “ 柳柳
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家作品简介
黔 qián 窥 kuī 骇 hài 遁 dùn
噬 shì 狎 xiá 踉 liáng 憖 yìn
注音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
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
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
知。
喜欢多事的人 而 到了 就
它(到) 把(它)作为
躲避 偷看 靠近 一方对另一方
黔 之 驴
柳宗元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
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
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
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 喜, 计 之
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
其肉,乃去。
害怕 逃跑 将 吃
但是 渐渐
靠近 始终 更
能承受 踢 于是 盘算
只 咬断 吃尽
才 离开
黔 之 驴
柳宗元
贵州这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脚下。一只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神奇的东西了,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过了一会儿,老虎渐渐靠近它,小心谨慎的,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大叫起来,老虎吓了一大跳,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了,非常害怕、可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渐渐听惯了它的
翻译
叫声,又试探地 靠 近它,在它周围走动,
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老虎又渐渐靠近驴
子,又进一步戏弄 它, 碰闯、 依靠、 冲
撞、冒犯它。驴禁不住 发起怒来,用 蹄子
踢了老虎。老虎因而很高兴,心里盘算 着
说:“ 它的本事也就如此而已!”于是跳起
来大声吼着,咬断了驴的喉 咙,吃光了它
的肉,然后才离开。
翻译
段落
一、黔驴的来历及虎初见驴的心态。
二、故事的主体。写虎逐步摸清驴的底
细,终于吃掉驴。(分三层)
① 反应
② 试探
③ 吃驴
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
以为神
莫相知
以为且噬己也
觉无异能者
终不敢搏
技止此耳
生动描绘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推动
情节发展。
文中写虎动作的词
蔽、窥
大骇、遁
近之、视之、近出
荡倚冲冒
跳踉、断、尽、去
急于摸底好奇害怕
恐惧
一再试探生性胆大
工于心计
干脆利落志得意满
黔驴之“技”
一鸣;一蹄
形象写出驴在“庞然”
的形体掩盖之下的平庸技
能。所以,它被老虎吃掉
也就不足为奇了。
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喻仅有的一点本领用完了。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黔驴之技:
黔驴技穷:
庞然大物:
文中的成语
作业
一、解释加线的词
1.蔽林间窥之 4.技止此耳
2.虎大骇,远遁 5.然往来视之
3.稍出近之 6.以为且噬己也
二、区别多义词
1.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
以为神
2.之
三、说说句子的大意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虎见之
无丝竹之乱耳
黔之驴
3.而
面山而居
濯清涟而不妖
聚室而谋曰(共18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学习目标:
1、揣摩诗歌的语言
2、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进行朗读训练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
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与李白和称为“李杜”。
杜甫及杜诗
解题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诗歌翻译
深秋八月,狂风怒吼,卷走了我的草屋上的几层茅草。茅草飘飞,飞过浣花溪,散落在江边,高的挂在高大树林的枝头,低的落在水塘和水边地里。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狠心这样当面做盗贼,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燥再也喊不出声来了,只好回来靠着手杖自己叹气。
一会儿狂风停息,乌云像墨一样黑,秋日的天色灰蒙蒙的接近黄昏。被子用了多年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顶漏水,床上没干燥 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
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彻底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高高兴兴的,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岳一样呢?唉!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种宽大的房子,即使我的茅屋被狂风吹破,我自己被冻死了也心甘情愿!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 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忧思不绝
现实


白天
黑夜
屋外
屋内


自己
理想
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
关心民生忧国忧民
推己及人
水到渠成
惨 悲 哀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秋风破屋的情景
群童抱茅的感叹
长夜难眠的苦痛
推己及人的胸怀




课文板书
现实
理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诗人在剑南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国家可以重新安定,人民可过安定生活,自己可以携眷还乡,喜极而涕。诗人的“喜”,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全诗毫无点饰,情真意切。读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杜公祠
诗歌鉴赏练习 1、下边对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却割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A“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田家”虽然贫困,但尚有“丝”、“谷”可卖。 B“眼前疮”和“心头肉”是比喻的写法,“眼前疮”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喻“丝”、“谷”等农家命根。这两句入木三分地提示出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C“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诗的艺术力量。 D全诗言简意足,充满诗人对田家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
A
诗文积累: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诗文,你还知道哪些?
得万安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白居易
畅所欲言:
诗人追求的理想,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成为现实,联系现实中的某些人和事你最想说什么?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歌诵读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共33张PPT)
黔之驴
柳宗元
柳宗元
生平: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经历:曾和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永州。
成就:代表作《三戒》(寓言)、《永州八记》(山水游记)、大量诗歌(如《江雪》)。
评价: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韩愈并称为“韩柳”。
读顺
读懂
解读
黔之驴
读顺
1、读准字音
2、读对句读
正 音








qián
kuī
hài
dùn
shì
xiá
liáng
yìn
?
hǎn
1、人名、地名、特殊称谓等后面要有短暂的停顿。
2、领字后面需有一个短暂的停顿。
3、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
读对句读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读懂
1、字字落实。
2、句句会译。
黔无驴,
船:名词做状语,用船。
以:相当于“而”,表修饰。
省略句:应该是“船载(之)以入”。之,驴。
黔地没有驴子,有一位爱多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驴)到黔地。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
则:却。
之:代驴。
放之山下:省略句,应该是放之(于)山下。
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驴子放到 了山下。
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以为神:省略句,应该是“以(之)为神”。
老虎看到它,(原来)是个庞大的动物,(心目中)把它当成神物。
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蔽:隐藏。
之:代驴。
稍:渐渐。
近:靠近。
(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驴子,渐渐地,敢出林子靠近它了。
慭慭然,
然:……的样子。
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相:这里相当于代词“之”,代它,驴子。
莫相知:倒装句,相当于“莫知相”=“莫知之”
(老虎)小心谨慎,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动物。
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大骇:非常害怕。
遁:逃跑。
以为:认为。
且:将要。
噬:咬。
过了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听见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跑了,(它)以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呢,十分恐惧。
然往来视之,
然:但是。
者:???(……的地方,……似的,表示猜测语气,用在句末,表提顿。)
觉无异能者:省略句,应该是“觉(之)无异能者”。
但是(老虎)来来往往多次,观察驴子,发现(驴子)(好像)没有特别的本领。
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益:逐渐。
习:熟悉,习惯。
其:代,驴子。
搏:扑,击。
(老虎)渐渐地听惯了驴子的叫声,(就)又靠近它,在它前后走动,但始终不敢扑击驴子。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狎:态度亲近却不庄重。
荡:碰撞。
倚:靠近。
冲:冲击。
冒:冒犯。
胜:能承受。
蹄:名作动,用蹄子踢。
之:代,老虎。
(老虎)渐渐又靠近(驴子)一些,态度更加轻佻,碰一碰它,靠一靠它,撞一撞它,冒犯一下它,驴子禁不住发怒了,用蹄子踢了老虎一下。
计之曰:“技止此耳!”
虎因喜:省略句,应该是“虎因(之)喜”。
之:代上文驴子生气只会踢这件事。
止:只,仅仅。
耳:语气词,罢了。
老虎因此很高兴,盘算着驴子的本领,心想:它的本事只不过如此罢了。
虎因喜,
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因:于是。
跳踉:跳跃。
?:怒吼。
乃:才。
去:离开。
于是老虎一下子跳跃过去,大声怒吼,咬断了驴子的喉管,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开。
解读:
理解内容
老虎惧驴
老虎试驴
老虎吃驴
老虎识驴
一句话概括这则寓言叙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
文中写虎动作的词
蔽、窥
大骇、遁
近之、视之、近出
荡倚冲冒
跳踉、断、尽、去
急于摸底好奇害怕
恐惧
一再试探生性胆大
工于心计
干脆利落志得意满
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
以为神
莫相知
以为且噬己也
觉无异能者
终不敢搏
技止此耳
生动描绘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推动
情节发展。
蹄之
庞然大物
一鸣
形体
声音
绝招
表面现象
本质特征
大而无能,虚张声势,外强中干。
黔驴之“技”

这则寓言故事启示
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诫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黔之驴》中的蠢驴形象正是当时社会上那些徒有其表,实则虚弱无能的人的生动写照。
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政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却无财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
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比喻仅有的一点本领用完了。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黔驴之技:
黔驴技穷:
庞然大物:
这则寓言故事寓意深刻,后来由此演化出一些成语,你能想出几个?还能说出意思吗?
积累成语
老虎见驴从“庞然大物”“以为神”到“断其喉,尽其肉”有一个认识过程,请选择任一细节,写出老虎的心理和行动状态,不少于100字。
作业
慭慭然, 莫相知

然往来视之
以为且噬己也

且焉置土石
( ……的样子 )
( 然而,但 )
( 将要 )
( 况且 )
  一词多义
(把……当作)
(认为)
一词多义:
☆☆ 虎见之, 庞然大物也, 以为神
☆ 以为且噬己也
以为
特殊用法
☆ 稍出近之
☆☆ 驴不胜怒,蹄之
☆☆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古义:
☆☆ 尽其肉,乃去
今义:
(靠近)
(踢)
(用船)
(只)
( 离开 )
( 往 )(共28张PPT)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作者简介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
时代背景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
明了大意
整体感知
感知情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本诗,说说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感知内容:
1、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2、你能用几个四字词来概括本诗的内容吗?
阅读感悟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zhuǎn
俄 顷
广 厦
shà
qǐng
xiàn
sāng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chóng
qīn
ào
扫除障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翻译课文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
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
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
抓情节 入情境
试抓关键词
拟写各段小标题
听读课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秋风破屋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心情苦痛
无可奈何
忧思不绝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期盼广厦
心怀天下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忧思不绝
现实


白天
黑夜
屋外
屋内


自己
理想
天下寒士
关心民生忧国忧民
推己及人
水到渠成
理清思路
广厦千万间
自主探究 品读课文
一高声诵读、领会美点(好句、好词)。
二小组问题共享、说说妙处。
三全班交流、共享互评。
再读课文 读出情感
找出全文主旨句
用心领悟
读出韵味
拓展延伸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诗词欣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诗人在剑南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国家可以重新安定,人民可过安定生活,自己可以携眷还乡,喜极而涕。诗人的“喜”,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全诗毫无点饰,情真意切。读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歌诵读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共40张PPT)
《黔之驴》
柳宗元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文章,结合注释,能口译全文。
2、能够体会文中的生动的动作和心理状态描 写的词语,学习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3、能说出作者对驴的感情倾向和文章的寓意
马 和 驴
一匹马在路上炫耀他的精美的马饰,忽然遇到了一头满驮着货物的驴子。驴子因货物太重,只能慢慢地让开路。马傲慢地说:“我恨不得要用脚踢你。”驴子丝毫不予计较,只是默默地祈求神保佑。不久,那匹马患了气喘病,被主人送回农庄来。驴子看见拖着粪车的马,便讥笑他说:“骄横的东西,你那华丽的马饰现在到哪里去了?你怎么变成这样一副倒霉相?”
这故事是说人们不能因一时荣华富贵而不可一世。
野驴和家驴
野驴看见家驴舒适地躺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就走了过去,夸奖他身强力壮,还享受美味的食物。后来,野驴又看见家驴驮着沉重的货物,驴夫还跟在后面用棍棒边打边赶,野驴说:“我现在不再觉得你幸福了,我看得出,不遭受那百般痛苦是得不到那一点点享受的。”
这是说,人们不必去羡慕那付出沉重代价所得到的利益。
在很多寓言故事中,驴最初的形象是吃苦耐劳、踏实能干的,但自从柳宗元写了《黔之驴》之后,它就变成了蠢驴,这一形象被世人笑了一千多年.
2、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谁能谈谈寓言的特点
A.具有劝喻性或讽刺性;
B.常用比喻、夸张或拟人化等修辞手法;
C、寓深奥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
总之,寓言是讲故事,是通过讽喻性的故事给人以教育,使人明白一定的生活哲理。
介绍作者
1、文章作者是柳宗元,哪一个同学能把你所知道的柳宗元介绍给我们?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虞乡镇)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世称柳河东。以治柳州有美政而终于任上,又称“柳柳州”。在长安任职礼部员外郞时参与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元和十年(815)三月,调任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819)十一月病故。

柳宗元在柳州,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因其土俗、为设教禁”,修复孔庙,推行儒学,兴办教育事业,重修学宫,改善教学环境,致力于提高居民文化素质,柳州社会文化风气由此大开。后人称“柳州人知学,自柳宗元开始”。
他在柳任内,还有开挖水井,种植树木,发展生产,释放负债奴婢等造福子孙后代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由于他在文化上的卓越成就,被推崇为柳州“斯文宗主”。
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十几年的贬谪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
在文学上有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黔 好事者 窥 骇
遁 噬 狎 不胜
跳踉 慭慭然 ? 船载
qián hào kuī hài
dùn shì xiá shēng
liáng
yìn
hǎn
zài
解释下列字词: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以为且噬己也
慭\慭\然 ,莫相知。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把…当作)
( 认为 )
(…的样子)
(然而,但)
(将要)
1、有好事者 ( )
觉无异能者( )
2、虎见之 ( )
往来视之 ( )
3、益习其声 ( )
断其喉 ( )
4、虎因喜 ( )
因跳踉大喊( )
5、甚恐( )
区别下列各句中红色词语的意思。
……的人
语气助词
它,指驴
它,指驴
它,它的,指驴
它,它的,指驴
因此
于是
十分恐惧
特殊用法:
☆ 稍出近之    
☆ 驴不胜怒,蹄之  
☆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 尽其肉,乃去 古义:
( 靠近 )
( 踢 )
( 用船 )
(止——只)
( 离开 )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用船“载”的宾语“之”省略。以,连词,相当于“而”。
黔地没有驴子,有一位爱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到黔地。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放之”后省介词“于”。
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在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以为神,“以之为神”的省写。
老虎看到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心目中)把它当成神物。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的样子”。
莫:通常解释为“没有什么”“没有谁”,这里解释为“不”。相:用在动词前,相当于代词“之”。“莫相知”,即“莫之知”,这是古汉语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用法。这里的“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不是双方互相的意思。
(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驴),渐渐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有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往来:来来往往地。者:表示揣度的语气。
可是(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本领似的。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老虎)渐渐地听惯了驴的叫声,又靠近它,在它前前后后走动,但始终不敢扑击(驴)。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老虎)渐渐又靠近(驴子)——些,态度更为随便,并带有戏弄的意味,碰一碰它,靠一靠它,撞一撞它,冒犯它一下,驴子禁不住发怒,就用蹄子踢老虎。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驴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于是老虎一下跃过去,大声怒吼,咬断了驴子的喉管,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开。
惧 驴
识 驴
吃 驴
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
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
以为神
莫相知
以为且噬己也
觉无异能者
终不敢搏
技止此耳
找出文中写虎动作的词,并作分析
蔽、窥
远遁
近之、视之、近出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跳踉、断、尽、去
急于摸底、好奇害怕
恐惧
反复试探、小心谨慎
工于心计、逼其露底
成竹在胸、干脆果断
黔驴之“技”
一鸣;一蹄
形象写出驴在“庞然”
的形体掩盖之下的平庸技
能。所以,它被老虎吃掉
也就不足为奇了。
驴:
软弱无能
狂妄自大
迟钝麻木
愚蠢虚荣
虎:
勇敢大胆
谨慎小心
观察仔细
狡猾敏捷
对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文中有很多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我觉得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妙,大家能猜得出吗?
蔽林间窥之
“蔽”用得好,“窥”用得更妙,意思是“偷看”,现在仍然适用,“窥视”、“窥探”,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我觉得换任何一个字都不恰当。
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
归纳妙点
1、妙在词语运用恰当,特别是动词的使用传神。
2、妙在心理活动描写,细致逼真,且富于变化。特别是把老虎的心理刻画得一波三折,层次清楚(畏惧——好奇——害怕——怀疑——胆怯——窃喜)。
3、妙在形象塑造,对比鲜明,相映成趣。
谈谈你对这个有趣的
小故事的理解吧!
读了这个小故事后,我想告诉大家:

驴被虎吃的角度
明在写虎,暗在写驴,揭示作者创作意图:以虎衬驴,以驴为戒,用寓言形式揭露官僚贵族貌似强大,实则腐败无能的本质
“铁扇公主虽然是个厉害的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她战胜了。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进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些害怕。但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小妖精或日本驴子的。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
毛泽东1942年9月7日
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的社论
虎吃掉驴的角度:
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其它角度:

要坚持不放弃,
要知己知彼,
不要虚荣和卖弄,
要正确估计对手
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黔驴之技:
黔驴技穷:
庞然大物:
文中的成语
喻仅有的一点本领用完了。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大 鼠
[清]蒲松龄
 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①。
  注:①辄被啖食:就被(大鼠)吃掉。辄,就;啖,咬。辄zhe  
拓展阅读:
下文描写了一场复杂的猫鼠搏斗。作者先写鼠之凶悍,猫之似怯而实智;再掉转笔锋,写鼠之气竭,猫之劲疾。阅读此文时,一方面要弄懂其寓意,另一方面,可与课文相比较,体会文中塑造的不同形象的特点,及其一波三折的情节。
ˊ
适②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③,阖其扉,潜窥④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⑤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⑥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⑦百次。众咸⑧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⑨。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⑩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⑾顶毛,口纥⑿首领⒀,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
注:②适:恰好。③鼠屋:大鼠经常出没为害的房间。④潜窥:偷看。⑤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⑥几:桌几。⑦啻:仅,只。⑧咸:皆,都。⑨无能为者:无所作为的,没有能力的。⑩硕腹:鼓起肚子。硕,大。⑾掬:抓住。⑿纥:咬。⒀首领:头,颈。(共40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复习
作者
讲课
小结
升华
练习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
“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
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
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
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
宗,任左拾遗。 759年,
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
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
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
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一、
1、作者是如何
描述秋风的?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
而不用“猛烈”
“凶猛”等词语,
有何区别?
“怒号”说明风之大,
风之猛烈和无情,
又运用了拟人化
手法
3、“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卷”字好在
很形象化,
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有
哪些? 用法有什
么好处?
飞—洒—挂
飘转—沉等

给此段加一个
小标题
秋风破屋
5、讨论大舞台
1 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是穷孩子,用茅草
盖屋或者是当柴烧。
也有可能是调皮。
更深一层原因是社会
现实。杜甫生孩子们
的气不如说是生社会
的气,恨动乱社会造
成的人民贫困、灾难。
6、“归来依仗自
叹息”他叹息
什么?
1、叹自己之苦,茅屋被秋
风所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
过?2、叹周围的人苦—还
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
3、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
苦。

7、给本段加一个小
标题
群童抱茅
8、在此时加上作者的动作、神态该怎么加?
9、茅屋被吹破之后最害怕
的是什么?
下雨
给此段加上一个小标题
夜雨湿屋
漫漫长夜杜甫无法
入眠他在想些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给此段加一个标题
“祈求广厦”
由此可见杜甫是
个什么诗人?
忧国忧民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忧思不绝
现实


白天
黑夜
屋外
屋内


自己
理想
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
关心民生忧国忧民
推己及人
水到渠成
杜甫忧国忧民
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何在,
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杜公祠
忧国忧民
的诗歌名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3、诗人为何长夜难眠呢?(仅仅是因为屋漏屋寒么?仅仅是因为个人之忧么?更主要的应是 ——— )
A
奇思妙想
假如你是一电视编
剧导演,打算改拍
成电影片段,请进
行合理的想象,把
有关画面描写出来。
(可适当加入主人公
的动作语言描写)
表演大舞台
学海无涯,课外探究
以秋风卷我屋上茅,群童公然抱茅去为情节的开端,以床头屋漏夜难眠为情节的发展展开想象,将该诗改写成一篇完整的小说。
 
谢谢大家!
制作:公清中学 周云霞
E-mail:zyx@(共41张PPT)
黔之驴
本文是一篇寓言,选自《柳 河东集》。是其《三戒》之一。《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家作品简介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则:却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以为:把……当作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蔽:隐蔽、躲藏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窥:偷看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近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相:偏指驴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骇:害怕、恐惧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遁:逃走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噬:咬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然:然而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异能:特殊的本领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习:习惯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荡倚冲冒:摇晃依偎,冲击顶撞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胜:忍受、承受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蹄:名词作动词,用蹄子踢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因:因此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计:盘算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止:只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怒吼
qián
kuī
hài
dùn
shì
xiá
liáng
yìn








缘起:
经过 :
结果 :
理清文章思路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见…以为…蔽… 窥…出近…慭憖 …莫相知


大骇……远遁……噬己……甚恐
近……往来视之……觉…无异能
近出前后
终不敢搏
跳踉…大 阚…断…尽…乃去

益狎…荡倚冲冒 …大喜…技止此耳

文中写虎动作的词、妙点品味
蔽、窥
大骇、遁
近之、视之、近出
荡倚冲冒
跳踉、断、尽、去
急于摸底、好奇害怕
恐惧
一再试探、生性胆大
工于心计
干脆利落志得意满
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
以为神
莫相 知
以为且噬己也
觉无异能者
终不敢搏
技止此耳
生动描绘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议一议
虎为什么能吃掉驴?
驴为什么会被虎吃掉?
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之动物。
蹄之
庞然大物
一鸣
形体
声音
绝招
表面现象
本质特征
大而无能,虚张声势,外强中干。
黔驴之“技”
驴的形象
(找出文中描写驴的语句)
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启示)。
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黔驴之技
黔驴技穷
庞然大物
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慭慭然, 莫相知

然往来视之
以为且噬己也

且焉置土石
( ……的样子 )
( 然而,但 )
( 将要 )
( 况且 )
  一词多义
特殊用法
☆ 稍出近之
☆☆ 驴不胜怒,蹄之
☆☆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古义:
☆☆ 尽其肉,乃去
今义:
(靠近)
(踢)
(用船)
(只)
( 离开 )
( 往 )
找出带有动物的成语
沉鱼落雁 打草惊蛇 对牛弹琴 非牛非马
飞鸟惊蛇 狗尾续貂 管中窥豹 害群之马
鹤立鸡群 狐假虎威 鸡鸣狗盗 惊弓之鸟
井底之蛙 九牛一毛 狼狈为奸 如鱼得水
守株待兔 指鹿为马 鹬蚌相争 杀鸡吓猴
观看别人是如何讲述这个故事的
布置作业(共30张PPT)
黔之驴
柳宗元
生平:字子厚,唐代河东人。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经历:曾和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曾先后被贬永州和柳州。
成就:代表作《三戒》(寓言)(包括《临江之麋》 《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 、《永州八记》(山水游记)、大量诗歌(如《江雪》)。
评价: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111111111 一,和韩愈并称为“韩柳”。
★走近柳宗元
   一种文学体裁,以故事的形式或拟人手法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1、听录音,再朗读课文。
   2、认识文中的生字词。
 
qián
kuī
hài
dùn
shì
xiá
liáng
yìn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
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
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
知。
 喜欢多事的人
把(它)作为
躲避 偷看 靠近 一方对另一方
黔 之 驴
渐渐
小心谨慎
巨大的样子




而 船 用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
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
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
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 喜, 计 之
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
其肉,乃去。
害怕 逃跑 将 咬
  但是 渐渐
始终 渐渐 更
能承受 用蹄子踢 因此 盘算
只 罢了 咬断 吃尽
才 离开
怒吼
跳跃
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有一天
非常
非常,很

习惯
碰撞靠近冲击冒犯
本领

认为
于是
缘起:
经过 :
结果 :
理清文章思路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文中哪些词描写老虎的动作:
蔽、窥
大骇、遁
近之、视之、近出
荡倚冲冒
跳踉、断、尽、去
急于摸底、好奇害怕
恐惧
一再试探、生性胆大
工于心计
干脆利落志得意满
哪些词写老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
以为神
莫相 知
以为且噬己也
觉无异能者
终不敢搏
技止此耳
生动描绘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虎为什么能吃掉驴?
驴为什么会被虎吃掉?
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地,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之动物。
蹄之
庞然大物
一鸣
形体
声音
绝招
表面现象
本质特征
大而无能,虚张声势,外强中干。
黔驴之“技”
驴的形象
驴:
貌似强大
本质虚弱
外强中干
蠢笨无能
虎:
机智勇敢
谨慎小心
观察仔细
狡猾敏捷
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启示)。
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黔驴之技
黔驴技穷
庞然大物
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翻译文言文,要掌握“补”、“顺”、“选”、“活”四种方法。
补——补加主语、宾语、介词、量词等成分,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言习惯。
顺——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选——一词多义翻译时,必须结合语言环境和事理逻辑选择合适的义项。
活——对于一些古今异义词要用现代词汇替换。
翻译小技巧
(2)( )蔽林间窥之
译:(老虎)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它(驴子)。
补:添 加 成 分
(1)至则无可用,放之(于)山下
译: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在山下。
(3)莫相知=莫知相
(4)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顺:调 整 语 序
译:(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态度更加随便,并带有戏弄的意味,碰一碰它,靠一靠它,撞一撞它,冒犯它一下。
(5)驴不胜怒,蹄之。
活:替 换 词 汇
译: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了老虎。
慭慭然, 莫相知

然往来视之
以为且噬己也

且焉置土石
( ……的样子 )
( 然而,但 )
( 将要 )
( 况且 )
  一词多义
(助词,的)
(代词,它,指驴)
黔之驴
 放之山下
计之

(代词,这种情况或这件事)
庞然大物也, 以为神
以为且噬己也
以为
把……当作
认为
词类活用
船载以入
稍出近之
蹄之
尽其肉
用船(名词作状语)
接近(形容词作动词)
用蹄子踢 (名词作动词)
吃光 (形容词做动词)
课上练习
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哪四个过程 ?
文章详写了 ,略写了 ,主要是通过写 来衬托 的特点。
文中刻画了虎的哪些方面 、 、 。 其 中 写虎斗驴的 和 尤为出色。
开始时虎试探性进攻, 的动作显示出虎愈来愈大胆,最终把驴吃掉。
文中写老虎对驴子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变化的句子是哪一句?
驴子充分暴露自己弱点的是哪一句?
惧驴
识驴

吃驴



动作
心理
神态
行动
驴不胜怒,蹄之
觉无异能者
心理
荡倚冲冒
戏驴
找出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沉鱼落雁 打草惊蛇 对牛弹琴 非牛非马
飞鸟惊蛇 狗尾续貂 管中窥豹 害群之马
鹤立鸡群 狐假虎威 鸡鸣狗盗 惊弓之鸟
井底之蛙 九牛一毛 狼狈为奸 如鱼得水
守株待兔 指鹿为马 鹬蚌相争 杀鸡吓猴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以为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这个寓言故事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逃跑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在它前前后后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吼一声,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扬长而去。
  学完本文后,如果邀请你参加以下会议,请你在会上发言,请拟写出简单的(50字左右)发言稿:
1、老虎的庆功大会;
2、黔驴的追悼大会;
大胆想像,为驴翻身
柳先生害驴不浅,自从《黔之驴》一文以后,千百年来,人们对驴心存偏见,驴的名声一败涂地,驴成了蠢笨的代名词。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思维、多向思维,咱们来一个奇思妙想编故事,让这头蠢驴也聪明一次,来篇《黔驴后传》。 (共11张PPT)
黔 之 驴
柳 宗 元
朗读课文,读出文味
读准字音
读出语调
读好情境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结合注释,逐字逐句出声翻译课文,在自己疑惑的地方做好符号,以便交流。
品读词句,概括特征
在书上画出写虎和驴的句子,然后再圈出表现出老虎和驴特点的动词,想一想它们不同的特点。
比较文题,析出寓意
为什么不用“黔之虎”?
为什么要说“黔之驴”就用“驴”不好吗?
诵读训练,强化积累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柳宗元
诵读训练,强化积累
  黔无驴,……放之山下。虎见之,……蔽林间窥之,……莫相知。
  他日,……甚恐。然往来视之,……又近出前后,……稍近,……驴不胜怒,……虎因喜,……乃去。
《黔之驴》柳宗元
诵读训练,强化积累
  黔无驴,……虎见之,……莫相知。
  他日,……然往来视之,……稍近,……虎因喜,……乃去。
《黔之驴》柳宗元
黔 之 驴
柳 宗 元
在驴和虎中选一个角色,编一个故事。要求:
(1)贴近原文;
(2)有适当的想象;
(3)有明确的中心;
(4)以“我是一头驴”或“我是一只虎”为开头;
(5)300字以上。
作业:选角色,编故事
谢谢大家!(共40张PPT)
柳宗元(唐)
生平: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世人称柳河东。  
经历:曾和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后因参加政治 革新失败,曾先后被贬官到永州和柳州。
作品:代表作《三戒》(寓言)、
《永州八记》(山水游记)
《江雪》(诗歌)
评价: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和韩愈并称为“韩柳”。
★走近柳宗元
 一种文学体裁,以故事的形式或拟人手法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柳宗元的寓言,继承了先秦诸子的寓言短小精悍,寓哲理于形象的传统,并有所发展。他的寓言善用各种动物拟人,抓住某一特性予以夸张,以寄寓哲理,讽刺政敌,抨击社会丑恶现实。
代表作《三戒》(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   
读准下列字音,识记字形。








qián
kuī
hài
dùn
shì
xiá
liáng
yìn
(1)积累文言词汇, 掌握文言句式。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会翻译课文。
(3)了解寓言的特点,把握寓言的深广含意。
(4)学习如何生动逼真地描写老虎的心理和动作。
学习目标
读通文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会翻译课文。
2、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内讨论,仍不
能解决的,作出标记,在班内交流。
如何翻译文言文
原则:字字有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保留:国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年号、物名、
数字等,在翻译时,一般直接保留。
添加:省略句,省略主语、介词、宾语等。
调整语序:倒装句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船:用船
以:连词,而 则:却 庞然:巨大的样子 以为:把……当作
黔地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到黔地,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在山下。一只老虎看到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成神物。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蔽:隐蔽 窥:偷看 稍:渐渐
近:靠近,形容词作动词
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老虎)隐藏在树林中偷偷看它,渐渐地出来靠近它,小心谨慎的,不了解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骇:害怕 遁:逃走 以为:认为 且:将要 噬:咬 然:可是
有一天,驴子大叫一声,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了,十分恐惧。可是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益:逐渐,渐渐。近:靠近
搏:扑击 稍:渐渐 益:更加
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蹄:用蹄子踢,名词作动词用。
老虎渐渐听惯了驴的叫声,又靠近它,在它前前后后走动,但始终不敢扑击它。(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撞、靠近、冲击、冒犯它。驴子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计:盘算 之:代这件事 止:只 因:于是跳踉:跳跃 ?:怒吼 尽:吃光 乃:才 去:离开
老虎因此很高兴,盘算着这件事说:“ 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一下跳跃过去,大声怒吼,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用课文中的词语说说老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
   
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
以为神
莫相知
以为且噬己也
觉无异能者
终不敢搏
技止此耳
  生动描绘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推动情节发展。
体会文中写虎动作的词,分析形象
蔽、窥、近(之)
(远)遁
(往来)视之、近出(前后)
荡倚冲冒
跳踉、断、尽、去
机智勇敢,谨慎小心
观察仔细,狡猾敏捷
黔驴之“技”有哪些?驴的本领可以用什么成语来表示呢?
一鸣,一蹄
形象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之下的平庸技能。它被老虎吃掉,也就不足为奇了。
黔驴之技
黔驴技穷
庞然大物
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比喻仅有的一点本领用完了。
体型大而笨重的东西,也指貌似强大而实则虚弱的东西.
驴:
貌似强大
本质虚弱
外强中干
蠢笨无能
无才无德
虎:
机智勇敢
谨慎小心
观察仔细
狡猾敏捷
衬托
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启示)。
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作业
1、整理笔记
2、背诵课文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
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
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
知。
  喜欢多事的人 而 到 却
它(到) 把(它)作为
躲避 偷看 靠近
黔 之 驴
柳宗元
小心谨慎的样子
一方对另一方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
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
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
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 喜, 计 之
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
其肉,乃去。
害怕 逃跑 将 咬
  但是 渐渐
始终 更
能承受 用蹄子踢 于是 盘算
只 咬断 吃尽
才 离开
黔 之 驴
柳宗元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 蔽林间窥之
译:(老虎)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它(驴子)。
补:添 加 成 分
(1)至则无可用,放之 山下
译: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在山下。
(于)
(虎)
(3)莫相知=莫知相
译: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顺:调 整 语 序
(把……当作)
(认为)
虎见之, 庞然大物也, 以为神
以为且噬己也
以为
二、一词多义

( ……的样子 )
( 然而,但 )
二、一词多义
 慭慭然, 莫相知
 然往来视之


(助词,的)
(代词,它,指驴)
黔之驴
 放之山下
计之

二、一词多义
(代词,这种情况或这件事)

三、词类活用
船载以入
稍出近之
蹄之
尽其肉
用船(名词作状语)
接近(形容词作动词)
用蹄子踢 (名词作动词)
吃光 (形容词做动词)
2、词类活用:
船载以入
(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2.稍出近之
(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3.驴不胜怒,蹄之
(蹄:名词作动词,用脚踢)
4.尽其肉,乃去
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吃完)
解释红色字
好事者
远遁
且噬
跳踉
蔽林间
大骇
慭慭然
益狎
大?
且噬己
喜欢
逃跑

跳跃
隐藏
害怕
小心谨慎
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怒吼
将要
如何翻译文言文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添加省略成分。
调整语序
蔽 窥 近 遁
视(之)荡倚冲冒
跳踉 ……
以为神 大骇 甚恐
觉无异能者 因喜
技止此耳……
2、 老虎认识驴的过程
1、 找出文中描写驴的语句
动作:
心理:
电 影
黔驴之技
黔驴技穷
庞然大物
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蹄之
庞然大物
一鸣
形体
声音
绝招

体会文中写虎动作的词
蔽、窥、近之
远遁
往来视之、近出前后
荡倚冲冒
跳踉、断、尽、去
急于摸底,好奇,害怕
非常害怕
试探性的动作,胆子变大
试探性进攻,工于心计
干脆利落,一举成功
  画出文中描写驴和虎的词句,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这两个形象的 请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驴和虎的形象。
1.一词多义:
以为 因
者 然

以为神 把(它)当作神
以为且噬己也 认为
虎因喜 因而
因跳踉 于是
有好事者 ……的人
觉无异能者……似的
庞然大物也 …的样子
然往来视之 但是
黔之驴 结构助词,的
放之山下 代词,代驴
计之曰 代词,代驴生气只是踢的情况。(共25张PPT)
找出带有动物的成语
沉鱼落雁 打草惊蛇 对牛弹琴 非牛非马
管中窥豹 害群之马 指鹿为马 杀鸡吓猴
鹤立鸡群 狐假虎威 鸡鸣狗盗 惊弓之鸟
井底之蛙 九牛一毛 狼狈为奸 如鱼得水
黔之驴
柳宗元
作家作品简介
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因终官柳州刺史,又称 “ 柳柳州 ”。曾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寓言,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则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黔 qián 好事者 hào 载以入 zài
窥 kuī 憖 yìn 骇 hài
遁 dùn 噬 shì 狎 xiá
不胜 shēng 踉 liáng
听范读,划字词
读准下列字音
黔   船载以入 噬
慭慭然  跳踉   
liáng
zài
qián
shì
h n
yìn
翻译课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用船
“载”的宾语“之”省略。
以:连词,相当于“而”。
至:到了
则:却
之:代词,代指驴。
黔地没有驴子,有一位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到黔地。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到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憖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庞然:巨大的样子
以为:把······当做
老虎看到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心目中)把它当做神。
蔽:隐蔽,躲藏
窥:偷看
稍:渐渐
近:接近
之:代词,代指驴
之:代词,代指驴
莫:不
相:用在动词前,相当于代词“之”
(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大骇:非常害怕
遁:逃跑
以为:认为
且:将要
噬:咬
有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然:然而,但是。
往来:来来往往地
视:观察
异能:特别的本领。
可是(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益:逐渐
习:熟悉,习惯
终:始终
搏:击,扑
(老虎)渐渐地听惯了驴的叫声,又靠近它,在它前前后后走动,但始终不敢扑击(驴)。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益:更加
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荡:碰撞 倚:靠近 冲:冲击 冒:冒犯
不胜:不堪,禁不住
蹄:用蹄子踢
(老虎)渐渐又靠近(驴子)一些,态度更为随便,并带有戏弄的意味,碰一碰它,靠一靠它,撞一撞它,冒犯它一下,驴子禁不住发怒,就用蹄子踢老虎。
虎因 喜, 计 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因:因此
计:盘算
止:只,仅
耳:罢了
跳踉:跳跃
断:咬断
尽:吃完
乃:才
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驴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一下跳跃过去,大声怒吼,咬断了驴子的喉管,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开。
去:离开
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以为且噬已也
1)、以为 以为神

黔之驴
放之山下 虎见之
2) 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虎见之
它,代词,代驴
认为
把(它)当作
的(助词)
1)船载以入
2)蹄之
3)尽其肉
4)稍出近之
注意特殊用法词语
船,用船
用蹄子踢。
吃尽
靠近
概括文章内容
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吗?
阅读·思考
找出文中有关描写驴的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是从哪些方面对驴进行了描写?
“庞然大物”——外形
“驴一鸣”——叫声
“蹄之”——动作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驴具备什么形象特点?
外强中干、蠢笨无能
阅读·思考
请结合课文思考,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惧驴——识驴——吃驴
——写作顺序
在惧驴、识驴、吃驴的过程中,老虎的心理状态和动作是什么样的呢?
找出文中描写老虎从惧驴到吃驴的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的词语,并分析它们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惧驴
以为神
—写出了老虎恐惧、迷惑的情态。
莫相知
—写出了老虎迷惑的情态。
识驴
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写出了老虎惊恐的心理。
觉无异能者
—表明了虎对驴的认识开始由表象向本质深入。
终不敢搏
—体现出老虎此时还未查清驴的底细,还有点畏惧的心理。
吃驴
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这是老虎对驴本质的认识,写出了老虎高兴的心理。
这一系列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动地描绘老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推动情节的发展。
课文中描写老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老虎的什么心态?
惧驴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识驴
吃驴
远遁
往来视之
又近出前后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蔽”的动作是虎惧怕驴的表现。
“窥”反映了老虎既害怕,又想了解对方的急切心情。
—写出了老虎惊恐的心理。
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功于心计。
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从文中关于老虎的动作、心理描写中,你们认为老虎具备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机智勇敢、小心谨慎
虎与驴的性格对比
驴:
貌似强大
本质虚弱
外强中干
蠢笨无能
虎:
机智勇敢
谨慎小心
观察仔细
狡猾敏捷
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启示)。
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
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喻仅有的一点本领用完了。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黔驴之技:
黔驴技穷:
庞然大物:
文中的成语
小结: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的一系列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把虎从“惧驴”到“吃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尤其是抓住了驴的形体“庞大”和动物本能“鸣”“蹄”来写,对驴着墨不多,却形象传神。